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同樣是App+AI,百度選擇做加法、谷歌卻用上減法,歡迎閱讀。
為 App 加入 AI 功能,無疑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走紅之後,如今互聯網行業的一股潮流。日前百度方面正式推出百度 App 的重大更新版本,不僅重啟經典 Solgan" 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還帶來了 "AI 搜索 "、" 全網信息提煉 "、" 捏一下 AI 總結 "、" 數字人智能體 " 等 AI 功能。
根據官方介紹顯示,全新的百度 App 整合了文心大模型和 DeepSeek 大模型的核心能力,并全面上線 AI 搜索入口,可實現更個性化的搜索體驗、更豐富的内容服務。此外用戶無需在眾多網頁間跳轉篩選,而是可以直接獲得精煉後的内容," 捏一下 " 就能實現信息的快速總結。
事實上,這是百度又給百度 App 塞新功能了,短視頻火了加短視頻、元宇宙火了加元宇宙模塊、短劇火了加短劇欄目,現在則輪到了 AI。那麼百度為什麼不為 AI 功能單獨做一款 App 呢?畢竟作為國内市場最先跟随 OpenAI 的廠商,百度不僅率先發布了自家的 LLM" 文心大模型 ",還在 2023 年 9 月率先推出 AI 應用文心一言。
在去年 9 月的文心一言 App 一周年媒體溝通會上,百度方面除了官宣這款 App 更名為文小言之外,還表示該應用的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千萬大關。可是百度似乎又雙叒叕一次起個大早,卻只趕了個晚集。根據新榜的 AI 產品榜國内榜單顯示,文小言在今年 1 月的月訪問量為 1412.53 萬、低于豆包的 3419.49 萬,在一眾同類產品中僅位列第 6。
事實上,文小言不如豆包的原因并不復雜,因為百度在投流上花費的資源不如字節跳動。過去一年,字節跳動可謂是國内大廠中對 AI 投入最大的廠商,這裡所說的投入不僅僅是研發,還包括為豆包買量。豆包的廣告不僅在抖音刷屏,在微博、知乎、B 站、小紅書也同樣随處可見。可反觀百度,他們為文小言買量的力度顯然就要遠遜于字節跳動了。
畢竟今時不同往日,互聯網大廠批量制造爆款 App 的高峰是 2017 年、2018 年,彼時正好是國内移動互聯網大規模普及的尾聲,在豐沛的流量之下,一款 App 如果本身的質量在線,成功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反觀當下,流量紅利早已不再,如果不買量,除非產品本身的質量能高到 ChatGPT、DeepSeek 這樣劃時代的水平,否則是難以 " 出頭 " 的。
流量枯竭的結果,就是一款 App 往往很難度過冷啟動階段,本來買量的成本就日趨高企,再疊加不高的成功率,做一款獨立 App 的投入產出比就變得非常難看了。可是擴張新業務也需要一個 " 抓手 ",既然做新 App 是九死一生,自然就只能借助現有資源了。
好鋼用在刀刃上,将為數不多的流量堆積在少數 App 上,最起碼能夠保障自己手裡有那麼幾款日活數據好看的產品。與 PC 端不同,百度如今在移動端是真的缺流量,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每一次希望在移動端有所作為,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将百度 App 作為抓手。
可問題在于,用戶可能會在微信上體驗 DeepSeek,但大概率沒啥興趣在百度 App 上看短劇、玩小遊戲。因為微信、抖音這類超級 App 具有一定的内容屬性,而百度 App 的工具屬性則更為突出,随着功能越加越多,用戶對于百度 App 本來的樣子反而就會愈發模糊。
這一點,大洋彼岸的谷歌看得就是一清二楚。就在百度方面想方設法為百度 App 加入一眾 AI 功能的時候,谷歌卻選擇把自家的 AI 產品 Gemini 從 Google App 中剝離,并鼓勵用戶下載獨立的 Gemini App。其實谷歌的想法很簡單,那就如今 AI 大模型的幻覺問題無法避免,并且 Gemini 也已經多次因為幻覺翻車,而 AI 的幻覺則一定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沒錯,當下 AI 大模型其實是有缺陷的,即使是最先進的 DeepSeek-R1 同樣也會 " 胡說八道 "。所以接入 DeepSeek 對于一款 App 可以說是雙刃劍,只不過大家都不想錯過 DeepSeek 這一輪潑天的流量。而谷歌則恰恰因為沒有 DeepSeek 這只 " 黑天鵝 " 的幹擾,才做出了從 Google App 剝離 Gemini,以強化用戶對于 Gemini 品牌的認知,避免将其視為 " 翻版的 Google Assistant"。
同為搜索引擎大廠,百度和谷歌之所以會對于是否将 AI 產品打造成單獨 App 產生分歧,根本原因還是百度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而谷歌則沒有。手裡只有百度 App 這一張牌的百度,自然就只能将其往死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