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人生努力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本文内容來自蘇德超頭條号,原标題是《幸福,快樂與生命的滿足》。
作者簡介:蘇德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 | 少将
第 7513 篇深度好文:4955 字 | 11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有些問題,一直徘徊在我們腦海中。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快樂,是種怎樣的狀态?有了錢,有了權力,有了知識,我們能獲得幸福嗎?
亞裡士多德,被稱為 " 學問之父 ",這該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了吧!而他的一生,大哲學家海德格爾用 9 個字總結: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
其實,人生就是代際循環。我們每個人都是放羊娃,只是工種不同而已。
僅此,而已。
一、你幸福嗎?
" 你幸福嗎?"
" 我不姓福,我姓曾。"
多年前,一家著名電視台的記者攔住路人,他們有了以上對話,一時成為 " 新世說 "。
現在,我想問問正在閱讀的你:" 你幸福嗎?"
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我們更願意回答的問題是:" 你快樂嗎?" 後一個問題直截了當。
在确認提問者沒有惡意後,我們可以馬上回答:" 我很快樂 "," 我不快樂 ",或者 " 一般般吧 "。
但是," 你幸福嗎?",問得人有幾分别扭,又有點小感動。
别扭的是,幸福這種事,差不多像内衣的顏色,哪能随随便便就翻出來給人瞧的呢?
感動的是,哪怕别扭,我們的幸福還有人關心,說明我們還活在一些人的牽挂中。
有人牽挂,好哇。英雄們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說的不就是這個理嗎?
當英雄,既需要能力,又需要時機,平凡如你我,很難有這樣際遇。
于是,有人牽挂着,而他們牽挂的正好是自己也看重的,就很能打動我們了。
據說,聽到 " 你幸福嗎?" 這個問題,有人崩潰到大哭,有人揮動老拳要打架。
這些人想必有着洶湧的往事,幸福是他們的經歷結成的疤,那裡有他們生長着的新肉和守護新肉的硬殼:柔軟又堅強。
也許我們平凡得連這樣的經歷也沒有。歲月平靜,波瀾不驚。有小驚喜、小确幸、小憂傷、小遺憾不時滑過心頭,可似乎都不值得長久眷顧。
偶爾回首過往,一直眼望前方。
未來總有讓我們操心的事情:學業、工作、人際關系……
老在操心,有些乏味;有心可操,又很踏實。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地翻過去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鏡中的孩子成了鏡外的大人,嚴厲的父母已是慈詳的老者。
既然你正在閱讀本文,不妨設想一下,你的身邊沒有别人,緊鎖的門窗把整個世界關在外邊,夜色像霧一樣籠罩着已經安睡的家人和正在閱讀的你,在這個只有你跟你自己的時候,你問自己一句:
" 我幸福嗎?"
是不是把自己吓了一大跳?會不會一時百感交集,羞澀、慌亂、恍惚一起湧了上來?
怎麼能這樣問呢?也太矯情了吧?不是一直都這樣過的嗎?難道對身邊的人不滿意了?這樣做不好吧?
但是,對幸福的執着壓制住所有動搖,你開始審視自己,宛如靈魂出竅般,好像有另外一個自己正在從頭上的屋頂,從四周的牆壁,從腳下的地板,從你最隐秘的記憶深處仔仔細細地端詳着自己。
二、人生不過代際循環,
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一直在努力工作,或者我們一直在刻苦學習,以便以後找個好工作,從而可以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這麼努力地工作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
完成工作任務又為了什麼?為了升職,為了拿到更好的報酬。
得到這些又是為了什麼?為了家人,尤其是為了給(未來的)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我們有了更好的待遇,就可以在家人和孩子身上投入更多。這樣,家境會好一些,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長,刻苦學習。
孩子刻苦學習,以後就可以找個好工作。然後呢,他們開始努力工作……
還記得嗎?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辛辛苦苦地放羊,放羊是為了讓羊長肥,長肥了就可以趕到集市上賣錢,有了錢就可以娶媳婦,娶了媳婦就可以生孩子,生的孩子又可以放羊了……
看出來了吧?我們每個人都是放羊娃,只是工種不同而已。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性質說得高尚一些,我們在做銷售,在編程,在碼字,在修建住宅,在做科學研究,在救治病患。
放羊娃也可以這樣說,他在放奶山羊,他在放絨山羊,他在放黑山羊,他放細毛綿羊,他在放地毯毛羊。
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孩子并不一定會重復我們的工作,他們的世界會比我們更遼闊。
放羊娃也可以說,他的孩子也不一定會重復他的工作:他在南山放牧,他的孩子可以到東山;他在放牧,他的孩子可以砍柴。
人生就這樣代際循環着。
"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 的亞裡士多德,一生顯赫,被後世尊為 " 學問之父 "。
對于這位 " 學問之父 " 的一生,20 世紀的大哲海德格爾是這樣總結的: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
人生的循環,概莫能外。一代一代的人,他們出生,他們工作,他們死去。
從表面上看,工作聯結着出生與死亡。但是很明顯,工作的意義,并不是去充當從出生到死亡的擺渡者。
凡是來到世間的,終将離開。工作還是不工作,都不會改變這一點。
我們工作,因為我們另有所求。
三、快樂,并沒有那麼簡單
這個所求是什麼呢?
最常見的答案是物質的享受、權力的攫取和知識的追求。
更好的工作會帶來更多的财富,财富愈多,物質保障愈好,我們愈能免于飢寒之迫,疾患之苦;身體無苦痛,那是何等的輕松。
更好的工作,往往能帶來更大的權力,讓我們能影響更多的人;一呼百應,旌旗如雲,那是所等的快意。
更好的工作,可以讓我們知道得更多,不被無明掩蔽;一切了然于胸,那是何等的暢然。
這些都讓我們快樂,快樂是好的。
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
物質的豐富、權力的大小和知識的淵博,跟快樂的關系并不密切。
不是說财富越多、權力越大、見聞越廣就越快樂,憂心忡忡的富人、提心吊膽的當權者、郁郁而終的學者并不少見。
人類學家發現,都市裡的白領并不比叢林中的原始人更快樂。
況且就算一個人在物質、權力和知識上獲得了最大的滿足,那又如何呢?
整個宇宙都是他的私產,他從此可以為所欲為,他洞悉世間的一切真理,他不復再有牽挂、思念、忐忑、憂慮這些相對負面的情感,于是他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
就像童話裡寫的," 從此,他和快樂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在這些方面的極大滿足,到底會成就他,還是會毀了他呢?我們不得而知。
四、有些快樂,令人同情
不管怎麼說,快樂畢竟是好的。
從某個意義上理解,生命就是一場自我體驗。注重快樂,會讓我們活得内在一些。
你看漫天塵土裡的路邊野花,無人注視,自己開放,雨淋過,霜打過,陽光照耀過,蜜蜂飛過,螞蟻爬過;
它們甚至都不曾移動半步,不曾開口,就算不遠處有心儀的另一朵花,也只能等風來,借着風招搖示意,連姿勢都不能自主。
就這樣,它們也有自己的一生:平淡而充實。
你可以歌唱它們是怒放的生命,其實憤怒是你的,它們只是開放。
它們的生命就像季節,來了,又去了;去了,還會來。
如果不來了,那就不來了,它們曾經來過呢。來來去去,不讨好誰,不招惹誰。
生命,不是用來張揚的,而是用來過活的;它不是别人眼中的風景,而是自己心頭的喜悅。
但是,快樂又不一定好。快樂是一種當下感覺。
人生跟着感覺走,就像開車完全相信自動導航一樣,有時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
一些快樂是危險的歧路,在感官上誘惑我們,使我們精疲力竭,茫然無措,此老子所謂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 也;
一些快樂是失意的安慰,讓我們暫時避開傷痛,舒張心意,此李白所謂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也。
這樣的快樂,很可能并不值得豔羨,反倒應該同情。
所以,感覺好,不總是真的好。
父母跟成長中的孩子最大的衝突,大概就在這裡:孩子感覺很好,父母卻認為很糟。
不是孩子的感覺出了錯。一根筷子斜斜地插入半杯水中,看上去它好像在水面處發生了彎折。把筷子從水裡抽出來,筆直如故。
于是,我們把先前的感覺叫做 " 錯覺 "。其實,錯不在感覺,而在我們的判斷。
" 看上去筷子在水面處彎折 ",不同于 " 筷子在水面處彎折 "。
前者是光的折射定律使然,理應如此,它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把前者等同于後者了。
感覺到好,這感覺是真實的;但是,這種感覺本身可能并不好,這也是真實的。
再者說,就算是那些生活中正面的快樂,如在新買來的沙發上躺着的舒服,完成任務後的舒暢,朋友溝通後的舒心,沉溺其中也不一定好。
是的,就是這些好感覺讓平凡的生活值得留戀。
不過,要是我們貪戀它們,這些快樂倒還在,也許會一直有,但邊際效益将遞減,漸漸地我們會不那麼快樂。
更重要的是,執着于它們,會讓我們錯過對更深層快樂的追求。
很多老人在兒孫滿堂時回顧自己的一生,平平安安,快快樂樂,一直過着鄰居們傾慕的生活,卻依舊怅然若失:
讀書時,為了保險起見,沒有填報更好的高中;
工作時,剛剛新婚,拒絕了外派的機會;
中年升職,選擇了不那麼勞累但也不那麼容易出彩的崗位……
他們沒有做錯什麼,所以他們一點兒都不後悔。
他們又似乎因此錯過了什麼,所以他們不免有些失落。
五、心滿意足,你就幸福
回到前面的問題:你幸福嗎?
要是你不快樂,差不多你并不幸福。快樂是重要的。
但是,只有快樂,我們也會有失落的時候,如果生命當中還有一些事情來不及成就,我們就并不心滿意足。
哲學家們認為,幸福(Happiness),既指快樂,更指生命的滿足。
我們要的不只是當下的快樂,更是生命的滿足感。心滿意足,勝過任何膚淺的快樂,勝過物質、權力和知識。
快樂是短暫易逝的。在戀人肩頭痛哭一晚,纏綿悱側的快樂會随着這一晚的過去而消逝,但因此帶來的心滿意足卻是長久的,它将會在回憶中不斷地為日漸削瘦的生命注入能量。
心滿意足了,你就幸福了,哪怕目标沒有達到,哪怕人生的燭火就要熄滅。
怎樣才能度過心滿意足的一生,這是我們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問題;長期以來,也是哲學的主要課題之一。
對此幾乎所有重要的哲學家都有過論述。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代表性的七種回答。
柏拉圖說," 善 " 是統治世界的力量,我們應該全面地 " 善 " 待自己和他人。
亞裡士多德說,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生命 " 興旺發達 ",過理性沉思的生活,活出 " 人 " 的樣子。
斯多葛主義者說,不要放縱盲目的欲望,要跟自然一致。
奧古斯丁說,相信點什麼比什麼也不信強,相信這個宇宙的設計者則會得到至福。
盧梭說,真實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要讓欲求超過自己的能力。
尼采說,追求自己的事業,跟痛苦 " 正面剛 "。
羅素說,有感情,但不要感情用事,學會使用理智的力量。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樂的 "。
要是在閱讀本文的時候,讀者是快樂的,我們就感覺到幸福了。
你看,作者的幸福多麼謙卑。
我們希望那位姓曾的路人曾經是快樂的,始終是幸福的。
我們是這個世界的路人,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同伴。
所有的雨後,都能出現彩虹,只要有陽光,只要我們站在恰當的地方。
雨,是所有的挫折。
陽光,是我們對生命的熱愛。
哲學家們的思考,則是到達這些恰當地方的路線圖。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今天,筆記俠為大家送上這份路線圖——《蘇德超研學坊》重磅發布!
蘇德超是誰?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榮譽學院弘毅學堂教學院長,文科學部責任教授,武大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
他是武漢大學教學的标志性人物。教學事迹被學生寫入武漢大學畢業歌,為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央媒報道。
他在抖音上講嚴肅哲學,被 22 萬人催更。他主持的《哲學核心問題》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其主講的《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均入選國家精品課程。
《形而上學》号稱哲學中的哲學,被他開成全校通選課,硬生生上成出大學生四年都難以選上的熱門課程,幾百人的教室常常出現學生站在講台上和走廊裡上課的場景,為了不擋住 PPT,有時學生不得不躺在講台上聽課。
為什麼要學哲學?
正如蘇德超教授在《大觀念:哲學思維的養成》裡寫道的:在暗夜裡讓青年學生眼睛發光的,必定會在困頓中讓我們振奮,在虛無裡給我們希望。
頭腦裡的觀念,可以讓我們像沒有頭腦一樣瘋狂。
哲學是對底層觀念的檢查與組織。給生活一個理由,給生命一個交待。
通透而寧靜地活着,于萬物間得大自在。偶爾失敗,但從不崩壞。
研學坊,都有哪些課?
蘇德超老師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教學理念:三回兩問一中心。
所謂 " 三回 ",一是 " 回答問題 ",問題是一切理性活動的焦點,二是 " 回到經典 ",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經典上,才能迭代改進,三是 " 回歸生活 ",哲學思考應該朝向美好生活,哲學内容要獲得生活的體認。
所謂 " 兩問 ",一是我的思考合乎邏輯嗎?合乎邏輯,我們不再矛盾;二是我的思考合乎直覺嗎?合乎直覺,我們的思考不再違背本心。
所謂 " 一中心 ",則是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
蘇老師談到這個問題時說:" 只要是你不懂,那肯定是我不懂,凡是我懂的,并且時間足夠的話,你一定是可以懂的 "。
基于這一教學理念,《蘇德超研學坊》按最根本的哲學問題來,以問題搭框架,通過邏輯去推進,經典與事例是血肉,點綴以禅宗式的棒喝和頓悟。
研學坊課表如下,通過 8 天的時間(七月、八月、九月、十月,每月兩天),對文明觀、世界觀、真理觀、自我觀、自由觀、人性觀、社會觀、生命觀這八大底層觀念做一次深度檢查與重構。
在内容的展開過程中,将 " 以西為主,兼論中國 ",讓我們在這個中西文明衝突的時代精神中,獲得清晰的思維視野。
掃碼參與
塑造幸福人生↓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