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離譜!結論相反的兩篇論文共用同一張圖,教授:可能是研究生的錯,歡迎閱讀。
兩篇結論相反的論文,竟用同一張實驗圖?
在被質疑後作者 " 甩鍋式 " 回應:重復可能是因為研究生濫用了該影像。
近期,據撤稿快訊報道,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Jinqian Zhang、Guoan Xiang兩位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 IF5.884/2 區 ) 期刊發表了題為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horn aggregates promot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induced apoptosis in hepatoblastoma cells by targeting SIRT3" ( 單壁碳納米角聚集物通過靶向 SIRT3 促進肝母細胞瘤細胞線粒體功能異常誘導的凋亡 ) 的研究論文。
但這篇論文實驗圖片似乎存在重大問題。
質疑者表示,本文與該團隊同年發表在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 IF:1.134/4 區 ) 期刊的文章 ( doi: 10.1166/jnn.2018.15457 ) 腫瘤圖似乎基于相同的一個實驗,在兩篇論文中分别用作圖 5B 和圖 1A,顯示了相同的 18 個腫瘤和小鼠。
【上】本文圖 5B、【下】J. Nanosci. Nanotechnol. 圖 1A
這兩篇文章包含 Jinqian Zhang、Guoan Xiang 等五位共同的作者,但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截至目前,作者 Jinqian Zhang 僅對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的文章作出了回應,表示相關的條帶重復可能是研究生濫用了該影像,目前将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調查。
這可真是,撞衫不可怕,論文 " 撞衫 ",那才是件細思極恐的事情,這圖片究竟是研究生的不小心濫用,還是涉嫌學術不端我們目前不得而知。
但這種類似的多篇論文共用實驗圖的事情,還真不是第一次發生。
時隔 2 年多終被撤稿
11 篇文章重復使用标尺及桌布
2018 年 2 月 8 日,陝西中醫藥大學朱振寧(音譯,Zhu Zhenning)在Bioscience Reports 在線發表題為 "HOTAIR contributes to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 via targeting miR-23b/MAPK1 axi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确定了 HOTAIR 發揮其致癌作用的新途徑,并為 HOTAIR 在宮頸癌預後和治療中的潛在應用提供了分子基礎。
2021 年 6 月 8 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該文章的實驗樣品,标尺及桌布在其他多達 10 篇文章出現重復使用,同時作者沒有回應編輯的詢問;另外,作者的部門是陝西中醫藥大學(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卻拼寫成了山西中醫藥大學(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在收到讀者的通知後,應主編和編輯委員會的要求,本文将從 Bioscience Reports 中撤回,提醒編輯委員會注意圖 2C、3C、5E、6J 和 7A,其中包含重疊數據和影像與其他幾個出版品的重復。
已就撤稿事宜與作者聯系,但作者未回應雜志社的詢問和提出的擔憂。鑑于所提出問題的嚴重程度,編輯委員會支持撤回該文章的決定。
相似的情況還有:文章使用的桌布與其他 10 篇不同部門的作者使用的桌布高度相似,具體情況如下:
[ 1 ] 陝西中醫藥大學,Bioscience Reports ,圖 7A(已撤稿)
[ 2 ] 武漢大學,ONCOLOGY LETTERS ,圖 4A(已撤稿)
[ 3 ] 浙江台州市立醫院,Oncology Research ,圖 6A(已撤稿)
[ 4 ] 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總醫院,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圖 8A(已撤稿)
[ 5 ] 榆林市中醫院,Oncology Reports ,圖 6A(已撤稿)
[ 6 ] 鄭州大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圖 6A(已撤稿)
[ 7 ] 中國醫科大學,Oncology Research ,圖 7A(已撤稿)
[ 8 ] 山東聊城市人民醫院,Oncology Research ,圖 6A
[ 9 ] 蘭州大學,Oncology Research ,圖 7A(已撤稿)
[ 10 ] 同濟大學,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圖 4A
[ 11 ] 西南醫科大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5A(已撤稿)
另外,該文章使用的樣品,也與其他文章的樣品 / 曲線出現重疊:
以上這些論文逃不開典型的 " 論文工廠造假 " 案,共享數據,高通量造假被論文工廠裡的寫手們運用地淋漓盡致。
論文工廠 " 產品 " 将難以遁形
知名打假學者伊麗莎白 · 比克 ( Elisabeth Bik ) 的團隊在近幾年爆出了太多離奇的論文造假案例,揭露了一個又一個論文工廠的造假套路,編輯在對論文進行初審時可以多多留心一些論文工廠的流水線作品的既定套路,以減少這類論文被順利送審的情況。
圖片來源:比克的博客
此外,随着圖片打假軟體的開發和普及,出版商應該充分利用機器學習的火眼金睛,讓上述這種形式的圖片共享式造假在未來難以遁形。
這也為難了不少學術期刊,從論文見刊到發現造假問題,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精力去檢索證據。某些學者總想抱着僥幸的心态 " 放手一搏 ",然而因幾篇論文獲得榮譽只是一時的,但凡被發現後撤稿,造假的記錄卻是無法抹消的,這樣的行為确實值得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