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00後“逃離”養老院,歡迎閱讀。
一個班 30 多号人,最終只留下 5 個
" 只要老人按鈴,立馬就得到場。"
在 12 個小時連軸轉的工作時間裡,除了要奔走于多名照護的老人中端茶遞水輔助用餐,還得幫助他們換紙尿褲、洗澡,中間還沒有休息時間。
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是,稅前工資僅有約 5000 元。盡管才幹了大半年,23 歲的曉雯已經對病房裡的鈴聲產生厭倦。
至少在她的大學同學中,興起了一股 " 逃離潮 "——全班三十幾号人學習老年服務與管理,最終留在養老院的也就 5 個左右。
養老正成為一個高需求行業。根據 2024 年 9 月的民政部數據,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 3500 萬。預計到 2035 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将達到 4600 萬。
龐大的失能老人基數背後,是顯著增長的護理需求和服務人才缺口。目前我國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僅有 50 萬人,人才缺口高達 550 萬,完全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
以上海和山東的兩所高校為例,其養老專業畢業生遭到瘋搶,一邊是 33 人挑 120 個崗位,另一邊是 64 名畢業生接到 400 多個就業邀請," 根本選不過來。"
但一員難求的背後,卻是高流失率。因為整體工作強度大、待遇低、社會認可度不高,讓從業的新生代特别是 00 後們望而卻步," 不管再怎麼升職加薪,也只是一份端屎端尿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加入和從事養老行業,多地已經出台各種優惠政策,開展攬才行動。
就業率高達 100%,畢業即上崗,護理員仍是 " 一員難求 "
" 現實的情況是,護理區是‘一床難求’,很多人還在排隊入院。" 即使對行業有些了解,但養老院的火爆程度還是超出了曉雯的想象。
23 歲的曉雯去年從重慶某高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後,進入國内一家知名企業旗下的養老機構,成為一名專職護理員。剛踏入行業,她心裡直呼 " 火爆 "。
在南京一家養老機構實習的佳敏也深有體會,她目前在山東一所高校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上大四。據她觀察,實習的這家養老院護理區入住率基本能達到 90%,有将近 400 人," 在當地已經算做得很不錯了。"
兩名從業人員的直觀感受背後,是中國老年照護資源日益緊缺的現實。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随着國内老齡化人口增加,我國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約有 4500 萬人,但值得關注的是,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只有 50 萬人。
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2023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 40.4 萬個,養老床位合計 823 萬張。
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 4.1 萬個,床位 517.2 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為 58.9%);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 36.3 萬個,床位 305.8 萬張。
即使在考慮家庭照護資源後,仍有巨大的護理人員缺口。
去年 1 月,上海發布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養老護理員位列其中,可享受上海市人才引進等政策支持。
更早之前,即 2021 年 8 月,廣州出台的《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 十四五 " 規劃》明确提出,要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将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廣州市緊缺人才培養目錄。
同時,高校也在積極行動。根據《2023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3 年全國高校新增設護理學、養老服務管理等專業點 34 個,截至 2023 年末,全國高校共開設護理學、養老服務管理等專業點 770 餘個。
職業教育方面,現行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設有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老年人服務與管理等 15 個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相關專業,2023 年中職相關專業布點 1700 餘個,高職專科相關專業布點 1600 餘個。繼續教育方面,國家開放大學等 33 所高校 2023 年備案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點 34 個。
2025 年 1 月 6 日,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養老中心成立,希望打造一個養老人才培養示範基地,被行業冠之以全國首個高校附屬養老中心。
行業需求大、人才少、國家大力扶持 …… 對不少學生來說,這應該算是天選之專業,曉雯和佳敏也感受到了自己專業優勢,不用擔心 " 畢業即失業 "。
" 進來工作其實挺容易,不算太難。" 曉雯表示,她的求職之路很順利。
佳敏也提到,無論是她之前在北京的專業實習,還是目前在南京的畢業實習,也都很順利,且轉正的概率很大," 只要能接受這份工作和待遇,留下來基本沒問題。"
從數據端反饋,部分高校開設的養老專業就業率處于高位水平。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2024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其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共 31 人畢業,其中有 30 人落實了畢業去向,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6.77%。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2023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學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 26 人,就業人數 26 人,畢業去向落實率高達 100%;另外,該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 112 人,就業人數 104 人,畢業去向落實率也達到了 92.86%。
但這與上百萬的人才缺口比起來,也只是 " 杯水車薪 "。
" 養老機構很缺人,尤其是護理員。" 佳敏告訴橡樹實驗室,她所在的機構有時候 1 個護理員要同時照顧 6 位老人,壓力很大。
在網絡求職平台上,不少養老機構也打出了 " 急聘護理員 " 的需求,甚至為了提高招人成功率,有養老機構開出的招聘要求着重強調 " 不用做飯,不用做家務,接受無經驗 ",年齡也放寬到了 50 歲以下。
即使這樣,護理員仍是 " 一員難求 "。
錢少事多活難幹難留人,班上 4 個男生,已全部改行
但養老行業高就業率和欣欣向榮的背後,掩蓋不了真實的工作生态,新手入門即會面臨地獄級模式:錢少、事多、活難幹。這也是 " 崗多人少 " 但仍難以吸引 00 後生力軍的重要原因,最終結果就是人員流動性大,難以留住人才。
佳敏所在的大學班級,總共 51 名同學,只有 4 名男生," 據我了解這 4 個人最後都改行了,以後不太會從事這一行,其他的同學也是考公考研的多,真正要從事這行的比較少。"
她告訴橡樹實驗室,雖然現在養老院是很缺人,但是薪資待遇很低,又很累,所以很多同學要麼選擇深造讀研究生,要麼就是考公務員,也有同學在養老機構工作後發現不怎麼樣,最後改行了。
就拿佳敏來說,她目前所在的崗位是相對較為輕松的社工,主要工作内容是給老人策劃、安排一天的活動,比如畫畫、下棋等,讓老人們不會無聊。
她的工作時間為早上 8:30 到下午 5:30,一個月休息 4 天,實習工資每月 2000 元,包住宿和午餐。即便轉正了,薪資也不高,一個月 4500 元(稅前)," 這個崗位薪資是定得死死的,沒辦法商量。"
佳敏還有同學在這家養老機構做護理員,一個月扣完五險一金後到手工資不到 4000 元," 好一點的機構也就 4000 元出頭不到 5000 元,但是工作時間很長,休息時間很少。"
和社工比起來,護理員的工作時間更長并且更累,從早上 6:30 到晚上 6:30 整整工作 12 個小時,中途不休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給老人晨間護理、晚間護理,幫老人端熱水泡腳,打掃衛生,如果是重症的老人,還要幫他們換紙尿褲等。
對此,作為護理員的曉雯更是深有感觸,因為要照顧失能老人,她的工作強度非常大,從早上 8:00 到晚上 8:00,一天 12 個小時連軸轉," 中間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工作内容涉及給老人換紙尿褲、洗澡,還有幫老人用餐。"
" 精細化的服務更多,只要老人按鈴就要馬上到。"然而高強度的工作背後,曉雯稅前工資約 5000 元,付出和收獲完全不成正比。
在某知名招聘網站上,北京地區養老院開出的護工薪資在 7000 元至 15000 元不等,上海、廣州等地的養老院開出的護工薪資最低 6000 元,最高不超過 15000 元,而在二、三線城市開出的薪資更低,三四千元的比比皆是。
和不算高的工資比起來,護理員的工作内容卻很多。
北京某敬老院發布的一則招聘詳情顯示,養老護理員的工作内容不僅包括身體清潔、日常膳食、居家環境整理等生活照料,還包括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基礎護理、常見疾病護理、康復護理、情緒疏導、急救等十多項崗位要求。
《2024 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在工作負荷層面,養老護理員工作時間 9~12 時最多,占比 44.39%。在薪酬待遇方面,月收入在 4000 元以下的養老護理員占比為 36.49%。
" 薪酬不到位是個大問題。"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康養分會副主任鄭志剛對橡樹實驗室表示,目前養老護理行業工作強度大、待遇不高、社會認可度較低、學歷低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 我爸媽不會覺得這份工作丢臉,但有些家屬就會比較看不起你。" 說起這個,佳敏顯得有些無奈,由于她和她男朋友都在養老院工作,二人都受到了男方父母的誤解," 他們覺得不管你再怎麼升職加薪,也只是一個端屎端尿的,工作不體面,希望我們改行當老師,有編制又會過得比較舒服。"
鄭志剛在調研中還發現,一些大專或職業院校畢業生會在内心抗拒一線養老護理員這份工作,他們更想走養老機構的管理路線,絕大部分在養老機構度過實習期拿到學分後都選擇離職。
曉雯也提到,他們一個班三十多号人,最終留在養老院工作的同學就 5 個左右。
多地出台攬人優惠政策,專家:制度如能落實還是能留得住人
事實上,為了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等 00 後從事養老服務行業,多地出台了入職獎補、崗位補貼等優惠政策。
2023 年 12 月,北京市民政局等 6 部門關于印發的《北京市加快推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2023 年— 2025 年)》提出,非京籍高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可以按照人才引進政策辦理落戶或享受積分落戶加分。
同月,遼寧省發布通知,調整完善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畢業生入職養老服務機構補助政策,引導和鼓勵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畢業生到養老服務領網域就業創業,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其中,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最高可申請 6 萬元入職補助。
此外,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建立養老服務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制度,規範養老服務領網域職業設定,提高養老護理職業吸引力。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轉換通道,構建與技能等級相銜接的技能崗位評聘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在職業院校開展養老服務類專業公費培養試點,畢業後市場化社會化就業。
同時《意見》提出,引導養老服務機構完善薪酬分配辦法,向一線工作人員傾斜。加大養老護理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崗前培訓力度,加強和規範等級認定、評價管理,強化職業道德建設,依法完善從業禁止制度。
在鄭志剛看來,一系列制度如果能落實,養老行業能夠留得住人。但他也提到,目前針對養老行業的發展,政府、市場、社會三方的協同沒有建立起來,各自的職責并不是很清晰," 我們的頂層設計已經清楚了,關鍵是地方能不能把它落實到位。"
鄭志剛也談到,老齡化是一個大趨勢,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就讀養老專業确實是個好選擇,也是好的就業方向,但也要理性看待,一個是基于個人的興趣,其次就是根據學生的成績。
" 部分學生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調劑到這個專業,并不是學生個人的選擇。"
" 當保姆還得讀大學?" 對于外界的誤解,鄭志剛也有自己的看法,随着專業化的養老院越來越多,針對不同的老年群體,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比如失智失能的老人,不僅僅需要有人照顧吃喝拉撒睡,還得有專業的醫生、護士、康復師、理療師、營養師 …… 這類工作并不是保姆就能做的,還是需要專業人才。
在他看來,應該把養老服務的各個專業人才和養老院的養老護理員作區分,對于養老專業的學生而言,真正在一線工作,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反而是劣勢,真正有優勢的地方在于要把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發揮專業技能才算學以致用。
" 目前還存在的問題是,高校裡面的老師沒有在養老機構工作過,教的也是理論知識,導致學生缺乏實戰經驗,實際工作中可能還不如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後者更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
鄭志剛進一步表示,就算有應用類、技能型的學校,高校也應該更多地跟產業去深度結合,從養老機構裡面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人來上課,才能培養更好的專業人才。
(應受訪者要求,佳敏、曉雯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橡樹實驗室 ",作者: 杜一蘭,編輯:藍精靈,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