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部人口格局生變:安徽、湖北逆勢回流,河南靠生育突圍,歡迎閱讀。
編 輯丨周上祺
中部六省 2024 年的常住人口數據已全部揭曉。
截至 2024 年末,中部地區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山西六個省份常住人口分别為 9785 萬人、6539 萬人、6123 萬人、5834 萬人、4502.01 萬人、3445.96 萬人。相比 2023 年,僅有安徽實現了人口正增長,比上年末增加 2 萬人;湖北、江西、山西、湖南、河南常住人口依次減少了 4 萬人、13 萬人、20 萬人、29 萬人、30 萬人。
從機械增長來看,随着中部省份產業轉型和經濟提速的成效顯現,部分省份逐步扭轉了人口流出的局面,開始出現人口回流。以安徽和湖北為例,2024 年,安徽、湖北兩省分别流入 15.7 萬和 14.3 萬人口。
從自然增長來看,河南和江西兩省自然增長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河南出生率為 7.78 ‰,出生人口 76.2 萬人,位居全國第二,成為僅次于廣東的生育大省。
但不可否認的是,產業留人成效不足、省内缺乏人口增長極等問題仍是中部省份普遍面臨的困境。中部地區應如何應對引人、留人的關鍵課題?
安徽、湖北人口回流
對比 2023 年的數據,中部六省中僅有安徽實現了人口正增長,比上年末增加 2 萬人。從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安徽常住人口規模波動上升,相較 2020 年增長了 18 萬人。
安徽對于人口的吸引力增長,與其近年來的人口和人才政策、產業轉型以及區網域戰略等因素有關。地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戰略的交界處,安徽同時共享了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政策紅利,并承接長三角主要城市的資源外溢和產業分工。這不僅帶動了安徽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也使得不少原本流向兩省一市的人口回流。
近年來,安徽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24 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 43.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 22.3%。借助產業發展的契機,安徽通過產業引才的方式吸納人口。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表示,安徽的目标是融入長三角,把握住了國家區網域發展戰略的增長點,這也顯示出安徽區網域發展布局的前瞻意識。同時,安徽能夠把握引領性的產業發展方向,例如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通過成為政策高地、科技高地,發揮其優勢吸納人才、培養人才。
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是影響地區人口變化的兩大因素。若單從機械增長的情況來看,2024 年除安徽外,湖北也實現了正增長,流入 14.3 萬人。若對比七普數據,湖北四年時間裡實現了 89 萬人的人口增量,高于安徽。
這與湖北近年來經濟的提速發展有很大關系。2024 年,湖北省 GDP 突破 6 萬億元,提前實現了其 " 十四五 " 規劃綱要中定下的目标,經濟增速與安徽持平,在中部地區位居前列。
石智雷提到,近年來,湖北發揮出改革的内生動力,在產業轉移背景下,部分人口正在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回流,湖北借此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并推出一系列落戶激勵政策,除武漢外的其他城市都可以無條件落戶,吸引了一批人口的回流。
人口淨流入的同時,湖北也在積極應對自然增長率偏低的挑戰。4 月 3 日,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殿勳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會上指出,要聚焦解決 " 想生育、多生育、優生育 " 問題,圍繞促進适齡青年婚配、降低生育成本、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住房與就業支持、強化生殖健康服務、保障職工生育權益等問題,進一步完善務實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相比之下,河南維持了相對較高的出生率,2024 年全省出生人口 76.2 萬人,排名全國第二,自然增長率在中部地區也位居第一。但河南這一人口大省仍面臨人口流出的困境,2024 年,河南常住人口規模下降 30 萬人,相較七普時曾達到的 9941 萬人峰值減少近 156 萬人。
分析來看,河南省除鄭州這一萬億 GDP 城市外,其餘城市經濟發展并不突出,而鄭州對于省外人員的吸納能力不強,這是造成河南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同時,河南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相對而言缺乏比較優勢,也缺少優質的高校,對于年輕人口的吸引力有待增強。如何引人留人,是河南當前必須直面的難題。
中部地區應對人口課題
近年來,随着區網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國各大經濟板塊差距呈縮小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 2024 年 9 月 13 日發布的新中國 75 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1952 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四區網域間極差比為 2.54 比 1,2023 年已縮小至 1.86 比 1。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4 年,中部地區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 25.73%。經濟差距縮小背景下,中部地區仍需應對人口流失難題,減緩人口占全國比重下滑的趨勢。
育娲人口智庫執行長和首席研究員黃文政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短期内,中部地區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的現象難以改變,但随着經濟和收入差距縮小、基礎設施的提升以及產業的轉移和分工,這一趨勢會逐漸趨緩。
" 如今,人口繼續向大中城市聚集是大的趨勢,這些城市吸引的不只是省内人口,對于周邊省份的人口也具有一定吸引力。" 黃文政分析。
從中部各省已公布人口數據的省會城市情況來看,合肥、長沙、南昌、武漢 2024 年均實現了常住人口的正增長,依次增長 14.9 萬人、10.34 萬人、10.22 萬人、3.51 萬人。
" 中部地區多數省份的人口增長都需要依靠大城市的帶動,河南和湖南人口流失中的突出問題在于省内缺乏具有引領性的、有全國競争力的增長極。" 石智雷認為,這樣的區網域增長極需要融入到更高層次的區網域發展網絡中,深度嵌入區網域的產業結構、產業體系和產業分工。就業是人口集聚的重要條件,因此依靠產業留人是人口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以合肥為例,2024 年《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批復,正式将合肥定位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主動融入長三角科創和產業鏈條,牽頭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先進計算、環境 4 個產業聯盟,共建先進計算等 10 個產業園區,串聯起 1100 多家長三角重點企業。這也帶動了合肥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合肥 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 137.6 萬輛,同比增長 84.5%,超越上海躍居全國第二。
其餘中部省份同樣具備跨區網域協作的潛力。例如南昌、太原獲得批復的城市總規中分别提出了 " 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和 " 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 的任務目标。
" 中部省份要走出去、做好跨省協作,與東部、西部省份的產業融合,尋求產業分工,各省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禀賦,形成獨特的分工優勢,而不是陷入同質化競争。" 石智雷表示。
各類人口和人才政策是中部地區吸引人口的另一重要途徑,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發現,目前中部各省均已完善人口落戶、就業、生育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基于產業轉型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求,各省吸納人才的目标也向高端人才領網域轉變。
在落戶政策方面,例如湖北在 2021 年明确,深度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取消除武漢市外全省其他地區落戶限制,進一步降低武漢市落戶門檻,實行省内戶口遷移一地辦結機制。河南鄭州在 2023 年發布落戶新政,凡在鄭州市中心城區具有合法穩定就業或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不受社保繳費年限和居住年限的限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以在鄭州市申請登記城鎮居民戶口;除鄭州外,河南省内其他城市已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在吸納人才方面,湖北在今年 3 月啟動實施戰略人才力量 " 十百千萬 " 行動,提出用 3~5 年時間,培養引進 10 名戰略科學家、100 名科技領軍人才、1000 名卓越工程師、10000 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河南近期提出,将開發人工智能應用就業崗位 6 萬個以上,促進不少于 4 萬人在人工智能應用領網域實現就業創業。
在黃文政看來,各地區不僅要重人才也要重人口,不只要把人口當作勞動力,也要當作消費者。年輕人來到當地不僅要能賺錢,還要有好的生活,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留人。" 中部地區應在住房、戶籍、就業等方面為各類人員提供基本的便利,同時持續出台和優化鼓勵生育的政策和舉措。"
本期編輯 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