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幾千清軍被堵在城裡燒死,甲午戰争陸戰之海城反擊戰為何功敗垂成?,歡迎閱讀。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13390,閱讀時間:約34分鍾
編者按:在甲午陸戰的後半段,清廷面對日軍的侵略還是想方設法的在彌補。比較典型的就是反攻海城的戰役。但反攻為何沒有成功呢?後半段的清軍表現又到底如何呢?
日軍攻陷海城
當日軍在侵略遼東的戰役中不斷發起攻勢的時候,山縣有朋在1894年11月3日向日本大本營提交了3種方案:
1.從山海關登陸,攻擊北京。
2.向北攻打奉天。
3.與遼南第2軍會合占領遼東、渤海灣沿海城市并長期駐防。
但是3個提議都沒有被大本營采納。因為第1條攻擊北京必定引起他國幹涉。後2條則需要在遼東的冰天雪地裡長距離行軍,日軍的補給就成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大本營沒有批準山縣有朋的作戰計劃。
但山縣有朋還是命令第3師團在12月1日繼續向西面的析木城(遼寧省鞍山市下轄市海城市析木鎮)、海城(遼寧省鞍山市下轄海城市)發起攻擊。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3》劇照:海城、遼陽、鳳凰城、牛莊地理位置示意圖
海城此地南臨渤海灣、東連鳳凰城、北近遼陽。因此也成為了日軍第1軍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日本第1軍大量兵力都被牽制在了鳳凰城。因此山縣有朋只能派出第3師團單獨行動。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3》劇照:海城、遼陽、奉天地理位置示意圖
而桂太郎其實也反對冬季作戰,但身為山縣的弟子只得執行命令。只不過當他在12月8日剛行軍到岫岩的時候,山縣接到了明治天皇的诏令:因"病"回國,并要上朝奏報。這下子山縣只得"被迫"回國。而第1軍統帥則被薩摩藩出身的野津道貫接任。(山縣有朋出身長洲藩)
那麼野津道貫會繼續執行命令嗎?
事實上,野津道貫并不打算改變山縣有朋的策略,因為接管第1軍的他有必要在軍隊裡樹立自己的威信。因此在12月8日第3師團從岫岩出發準備先攻打位于海城東南25公裡處的析木城。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析木城舊照
12月9日桂太郎兵分三路向析木城進兵。
清軍這邊對于日軍要進攻海城、析木城曾提前做了布防。此時的析木城裡總共集結了有奉軍、練軍、毅軍等27營8000餘人。其中聶桂林統奉軍13營、豐升阿統帥練軍盛字4營守城南、蔣希夷則統毅軍希字8營全部在城西南、馬金叙統毅軍仁字2營守城。但是這批清軍又都是來自不同的"陣營"。
12月11日上午10時,雙方開始交火。日軍前鋒大島久直的第5旅團率先向聶桂林的陣地發起攻擊并且很快突破了防線。豐升阿雖然不斷派兵增援,但當日軍炮兵不斷趕至後很快壓制住了清軍的火力。
至下午3時半聶桂林、豐升阿本想撤入城中堅守,結果這一撤直接演變成了潰敗。而且這一潰敗很快影響到了城中、城西南的清軍。入夜之後所有清軍全部撤向了海城。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148頁:圖27
如此一來,日軍只用了1天就兵臨海城城下。
海城此處位于遼南平原内的小盆地區。雖然城周邊地勢開闊,四周卻有小型山脈環繞:東南荞麥山、西南晾甲山、西北歡喜山、東北雙龍山。這些小型山脈也對海城的防御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地理防線。
除此之外,海城的城牆高2丈,以石塊築城,并設有女牆,城中除了原先守軍外還包括了退守的聶桂林部守荞麥山,豐升阿部守晾甲山。
12月13日上午10時日軍開始進攻海城。率先交戰的是急行軍的日軍第6旅團第19聯隊與在荞麥山伏擊的聶桂林部。但日軍在遭到伏擊後短時間便調來了越來越多的火炮,同時日軍第6旅團長大島久直命令後續第7聯隊向聶桂林部發起側擊。而聶桂林在遭到夾擊後抵擋不住日軍的火力,只得撤向了海城并在城南遭遇了桂太郎親自指揮的攻城日軍。
聶桂林在城牆上清軍火力的掩護下再次與日軍激戰,但随着外圍陣地的不斷丢失,日軍漸漸将全部兵力、火力投入到了攻擊海城的戰鬥。中午時分雙方開始了巷戰,守城清軍在被逐步消滅後日軍在下午攻下了海城。
收復海城的前哨戰:感王寨之戰
海城失守對于清軍來說就意味着只要南線大連灣、旅順的日軍能夠北上攻克蓋平就能實現匯合,因此此時最危險的就是在正處于兩路日軍交叉口:蓋平的宋慶部。
而本來想要支援旅順宋慶為了收復海城便只留下從南線退回來的徐邦道和原本駐守蓋平的嵩武軍、廣武軍總計8營5000人。自己則率毅軍10營、銘軍10營先趕至海城西的牛莊。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3》劇照:蓋平、牛莊、感王寨、營口地理位置示意圖
具體的行軍部署則是劉盛休所部銘軍為他"開路":被安排在感王寨(今海城市下轄感王鎮)設防,然後自己走在銘軍後面。
12月18日,日軍偵查部隊探知了這一情形後,桂太郎判定清軍是要收復海城。19日探明清軍動向的桂太郎親自率領2個旅團,攜帶眾多火炮冒着嚴寒對感王寨展開了突襲。但是12月19日日軍擔任主攻的第5旅團長大迫尚敏一開始的進攻被不順利。
這是因為劉盛休"學聰明"了:先是在感王寨東的樹林裡設伏,再加厚寨中原有圍牆只留下射擊孔并以此布置了兩道防線,最後沿感王寨東圍牆向南排列7門火炮以抵御從海城方向攻過來的敵軍,同時分遣1營于寨北的馬圈子村、1營于寨西的祥水泡子村。
到了下午1時15分,第5旅團第18聯隊才在18門火炮的掩護下在離馬圈子村還有400米的時候就對鎮守的清軍發起了白刃衝鋒。只有1營的清軍抵擋不住,只得撤回了感王寨。
下午2時20分日軍在全部火炮部署完畢後朝着感王寨主陣地發起了猛攻。但面對感王寨堅固的防御體系日軍的火炮優勢就很難發揮,而且此時過膝的大雪嚴重遲緩了日軍的進攻速度。
但此階段的清軍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大雪中也無法發動反擊。于是戰鬥進入了僵持階段。
戰至下午4時,桂太郎親臨一線後将他的第6旅團也投入到戰鬥并立刻反復發起了白刃衝鋒并在4時30分攻入了感王寨外線的清軍陣地。但是面對清軍的第二道防線進攻日軍同樣無法用炮火摧毀其防御工事。此時在不遠處的宋慶如果派兵增援,那麼不僅可以守住感王寨,更可以在入夜之後對已成疲軍的日軍發動反擊。
可惜的是不僅宋慶沒有派援軍,對清軍更不利的是此時的祥水泡子村也被日軍突破,如此一來感王寨中的清軍便被三面包圍了。劉盛休只得帶着餘部撤出了戰鬥,(出于對宋慶的不滿居然直接回了合肥老家)而日軍雖然攻陷了感王寨,此處卻并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
只不過桂太郎倒是意識到了此時的處境:日軍第1軍其實已經無法再擴大戰果,只能固守海城,為此他便向旅順方向的第2軍發去了求援。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158頁:圖28
日軍的匯合:蓋平、大平山戰役
感王寨之戰也讓日軍第1軍統帥野津道貫明白了:海城其實正處于清軍的三面包圍之中。尤其是北面的遼陽,清廷已經調來了東線的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率30營、吉林将軍長順率20營。在海城以西以的田莊台、蓋平、營口等地集結的宋慶部更是達到了50餘營,而且還有更多的援軍正在馳援奉天的路上。
而日軍第3師團除了要分兵防守岫岩、析木城以外防守海城的只有1個旅團的兵力。第5師團更是被牽制在遼東的鳳凰城。因此從全局來看日軍第1軍實際上處于被清軍分割包圍的狀态。但是日軍第2軍已經攻占了金旅,可以随時威脅清軍的遼南地區。所以桂太郎早在12月15日就致電野津道貫要轉請第2軍派兵向北推進至蓋平與第1軍匯合。
只不過當時第2軍正準備在威海衛登陸以便徹底解決北洋水師,大山岩并不願意分兵策應海城方面的第1軍。但經過山縣有朋在日本大本營的"運作",到了12月19日大本營命令第2軍需派1個混成旅團進攻蓋平。大山岩便只得在12月23日下令所屬第1師團的乃木希典率第1旅團向蓋平發起了攻擊。
但是為了應對冬季行軍的後勤困難和偵查清軍布防以及可能的動向,乃木希典直到1895年1月3日才開始進兵,達到蓋平城下已是1月10日了。
可惜這段時間清軍對于乃木希典的進攻不但沒有提前布防,宋慶居然還将原本部署在蓋平周邊的徐邦道調往了牛莊。
那麼光靠蓋平當地守軍能撐到援軍的到來嗎?
蓋平此處位于遼南半島北端的大清河北岸(今遼寧省營口市蓋縣),東連岫岩、北通海城、西接田莊台、營口,南面則直接面對日軍已經占領的金旅。當地駐守的清軍包括總兵章高元(出身銘軍,曾随劉銘傳赴台抗法)所部嵩武軍4營、廣武軍2營和新募福字2營,總兵張前所部新慶字5營。總兵力合計13營約5000餘人。
清軍臨時的防御部署為:新慶字及嵩武軍分統楊壽山守衛蓋平城東門外的制高點鳳凰山,嵩武軍守衛蓋平城南門外清河邊部署"防御工事":在城南的清河河道上撒水以加厚冰層和讓周邊土地成凹凸狀,人數最少的廣武軍則守城西南策應。
1月10日早晨5時30分乃木希典兵分3路,并自己親自指揮中路向城南發起了攻擊。但在清軍臨時加固的"防御工事"面前,火炮"開路"戰術失去了效果。因此此處的進攻并不順利,而且受到這種地形限制的還包括進攻城西南的日軍,于是雙方便在清河兩岸僵持。
當這兩路進攻不利後蓋平城東門外的鳳凰山就遭到了日軍不間斷的進攻,雙方從上午7時40分就爆發了激烈的白刃戰。但随着嵩武軍統領楊壽山的殉國,清軍失去了指揮,日軍也得以一舉攻占了鳳凰山。這樣一來不僅蓋平的制高點被日軍所掌握。此處的日軍也開始包抄清河北岸的章高元部。原本還在清河南岸的乃木希典便趁勢發起白刃衝鋒。9時40分清軍開始退卻。
至10時,日軍攻陷蓋平。
而本來留守的徐邦道部則更加"匪夷所思",此時的他正在被宋慶調往牛莊的路上,因此宋慶在接到日軍進犯蓋平的消息後,立刻命令徐邦道回防。結果幾天後宋慶接到了一個錯誤的情報:進犯蓋平的日軍只是佯攻,于是宋慶又命令徐邦道繼續北上,但在第二天宋慶又接到了蓋平守軍的求援的消息才發現進攻的日軍根本不是佯攻,由此只得再命令徐邦道回防。
這樣一來被折騰的夠嗆的徐邦道雖然此時已經精疲力竭但仍然還在回防路上的時候,蓋平就被攻破。這也意味着此後清軍即将展開收復海城的行動将要面對的是已經在遼東、遼南逐漸匯合的整整兩個師團的兵力。
那麼清軍會怎樣進攻海城?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168頁:圖29
清軍五復海城
1895年1月6日依克唐阿、長順兩軍集結完畢後選擇的策略是将海城周邊相鄰的村莊全都構築能防御工事,然後逐步推進,并且盛京将軍裕祿還派出一部分清軍佯攻鳳凰城想要以此來牽制東線的日軍。
1月17日,清軍第一次向海城的日軍發起反攻,而且還集結了包括敵忾軍4營、鎮邊軍11營、靖遠新軍6營、練軍22營5哨、吉字12營、豫軍3營5哨、民團3營,總計61營10哨,2萬餘人,炮13門。
而此時的日軍已經攻占海城月餘,而且桂太郎還沿着海城周圍的地形修建了東起雙龍山、晾甲山、歡喜山西至唐望山的多個山體炮台,火炮數量達到了30門。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清軍第1次收復海防進兵路線示意圖
上午8時,主攻東路的長順所部率先朝着日軍的雙龍山陣地發起了攻擊:從西北和東北同時向山頂開炮,然後便在火力掩護下開始仰攻。但該山山腰處積雪使得進攻無法繼續,于是對于雙龍山的進攻剛打了一半就結束了。
西路這邊的依克唐阿則于上午10時30分從二台子出發列炮陣于波羅堡子後向歡喜山發動攻擊,并且在一開始就投入了全部的炮兵火力。此舉也讓炮彈落在了野津道貫與桂太郎的指揮所,可惜清軍的炮彈威力小沒有炸傷此二人,但二人也立即命令加強火力壓制。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雙龍山、歡喜山劇照
而當清軍的火力被壓制後,日軍便發起了反衝鋒,至下午5時日軍将陣線推至波羅堡子後清軍撤兵。
1月22日清軍發起了第二次收復海城的戰役。這次依克唐阿和長順準備一起攻歡喜山,結果只有長順僵持下歡喜山下,而依克唐阿卻在1時15分行進至徐家院子的時候中了伏兵後敗退。
2時西南方向晾甲山的日軍也朝依克唐阿發起了追擊,而趕忙跑去支援的長順居然沒有和依克唐阿一起夾擊追擊他的日軍,反而想要趁勢攻打晾甲山。但到了發起攻擊後才發現原來追擊的只是步兵,炮兵還在,因此當攻勢被日軍火炮壓制後長順只得再次選擇了撤兵。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清軍第2次收復海防進兵路線示意圖
到了2月12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為此想要求和的清廷為了在談判桌上多點主動便在16日發起了第三次收復海城的戰役。同時"輸紅了眼"的光緒還把老湘軍都調去了海城戰役的前線,兵力則達到了3萬餘人。
進攻戰術則是兵分三路:長順依然進攻雙龍山;依克唐阿則進攻歡喜山;湘軍悍将李續賓次子李光久則率老湘軍5營在海城西阻擊晾甲山、唐王山方向的日軍。
但日軍此時各山頭不僅加固了防御工事,還将火炮增加到了43門,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方向的攻擊都有足夠的火力可以壓制。
上午10時長順部率先向雙龍山發起了攻擊,依克唐阿部也在11時包抄到位,但兩部的攻擊面對日軍居高臨下的炮火依然只是送人頭。反倒是李光久的老湘軍攻占了唐王山日軍一半多的陣地,可惜在半路上中了日軍伏兵,後續老湘軍雖然作戰勇猛,奈何沒有火力支援。至下午3時,清軍停止攻擊開始後撤。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清軍第3次收復海防進兵路線示意圖
但此時為止日軍已經3次擊退了清軍的進攻,但在戰略上仍處于清軍的包圍圈内,面對此等困局,野津道貫在2月16日定下了如下策略:
東線日軍第5師團開始佯攻摩天嶺、鞍山一線。
第3師團北上鞍山與第5師團匯合後進攻牛莊。
南線第2軍第1師團攻占營口。
集結3個師團的兵力一起進攻田莊台。
2月21日,清廷再次向海城增兵至6萬,并增加了相當數量的火炮發起第四次對海城的反攻。
戰術依然是兵分三路:長順部攻雙龍山以東;依克唐阿部攻歡喜山;老湘軍和宋慶部徐邦道的拱衛軍則進攻晾甲山和唐王山。上午10清軍炮兵在沙河邊列陣完畢,開始轟擊雙龍山,在重火力的掩護下長順部與依克唐阿部向各自的主攻方向發起了衝鋒。
尤其是依克唐阿部中的壽山率領的清軍一度搶上山頂,但此時清軍又面臨着一個問題:越往山頂,仰射支援的火力越弱。因此當日軍反衝鋒後,清軍剛攻占的陣地便再次易手,而且一退就直接退回了沙河。
另一路的老湘軍則在上午10時30分開始從西面向晾甲山發起進攻,同樣在重火力掩護下差點攻上山頂,甚至有一小部分的老湘軍對海城發起了奇襲。但後續的老湘軍卻遭到了日軍從蓋平前來支援的第18聯隊的截擊,這也導致了老湘軍無法對晾甲山頂及海城的日軍發動持續的進攻。
而當晾甲山頂日軍開始反衝鋒後,海城門口的老湘軍在夾擊下很快便只能撤退,好在徐邦道部及時趕到才避免了老湘軍的進一步潰敗。
随後的三路清軍都停止了進攻。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清軍第4次收復海防進兵路線示意圖
2月27日清廷嚴令向海城發起第五次進攻。此次清軍不再分兵,而是将主攻方向定在了晾甲山,擔任主攻的則是老湘軍,另外幾路清軍則在周邊負責策應、截擊援軍等任務。
戰鬥打響後,老湘軍很快攻上了晾甲山,并且朝着唐王山的日軍也發起了攻擊,依克唐阿部也阻擊了相當多的日軍援軍。得勢之後的清軍将日軍分割在了各自不同的陣地,使得各山頭的日軍無法發起反衝鋒相互支援。
但是随着衝鋒在最前面的老湘軍副帥劉桂雲在陣前殉國後,老湘軍在陣前失去了指揮,雙方對峙到28日凌晨3時日軍列陣于海城北門、西門。
4時日軍發起反攻,雙方激戰3小時後日軍仍然無法突出包圍圈。
▲央視紀錄片《微觀戰場-甲午戰争3》劇照:日軍海城防御體系炮兵布陣圖
但在3月1日天,東線的日軍朝鞍山發起了突襲。
由于鞍山此處距離遼陽僅不到一天的路程。清廷再次產生了嚴重戰略誤判:日軍仍然是要進攻奉天。因此清廷只得将海城前線正在激戰的軍隊北調馳援,于是清軍的5次反攻海城就這麼草草收場。
而這也使得日軍等待多日的戰機也出現了,面對撤離海城的清軍,日軍突襲了鞍山後,不僅使得當地駐守的清軍居然幹脆直接撤向了遼陽,甚至連被圍困在海城中的日軍也非常輕松的北進到了鞍山。于是野津道貫在2月16日定下第3、5兩個師團在鞍山匯合的策略便輕而易舉的實現了。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鞍山舊照
而甲午戰争期間最大規模的巷戰也開始了。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197頁:圖33
牛莊戰役:老湘軍的抵抗
3月4日,日軍第1軍2個師團匯合後對牛莊開始了突襲。
牛莊(今遼寧鞍山海城市牛莊鎮)此處位于遼河下遊的平原地帶,是清軍東征海城的後勤基地,距離海城西50裡,往西便是遼西走廊的錦州,往南可通海港營口、田莊台。
整座城沒有城牆,也沒有防御工事,周圍是一片開闊平地。而海城前線的清軍将領直到3月3日晨8時才得知日軍佯攻遼陽其實是要進犯牛莊的消息後,一開始并不相信這消息,甚至覺得是奸細的謊報。但還是臨時抽調了老湘軍另一統帥:新疆布政使魏光焘由海城前線率領6營約3000人的武威軍趕回牛莊進行防守。
而作為商業城鎮的牛莊唯一利于防御的是其中富宅大院很多,而且此類莊園都是用堅固的石頭砌成。此類建築雖然不能防御火炮,但防御槍彈的效果并不比野戰工事差。因此在這一天的空隙,老湘軍臨時增設了不少防御工事,然後魏光焘分兵3路迎擊日軍:左中右3營守西面、前後2營守東面、自率親兵守中路。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魏光焘布防示意圖
3月4日上午9時第3師團率先以2個旅團的兵力從牛莊西、北兩個方向在24門火炮的掩護下發起了攻擊。
9時30分,日軍前行至只有100米時,魏光焘下令發炮還擊。日軍在莊前的開闊地根本沒有躲閃的餘地。衝在最前面的18聯隊付出了慘重傷亡。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日軍進攻牛莊路線示意圖
中午11時第5師團從西面迂回到牛莊南面後切斷了清軍南退的道路後也朝牛莊市區發起了攻擊。
在2個師團的合力下11時30分日軍突破了牛莊的外圍陣地,此後老湘軍面對突襲進來的日軍非常熟練的使用老式武器與日軍展開了頑強的巷戰:
老湘軍在城内或以牆為堡、以牆眼、門窗為槍眼射擊,或在屋頂上、巷街陰暗處伏擊、包抄。如此一來在城區内失去重火力優勢的日軍面對這樣的戰法,出現了重大的傷亡。但日軍仍然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将牛莊團團包圍。戰至下午4時,李光久所部老湘軍從海城前線趕至,并且很快突破了日軍在外圍的警戒攻入城中,也因此使得城中的湘軍撐到了入夜。
而在入夜之後,雙方開啟了甲午期間最大規模的白刃戰。經過整夜慘烈的白刃厮殺之後李光久終于将城中湘軍接應出城,随後兩部分湘軍開始撤向了田莊台。
而占領牛莊之後的日軍又一次開始了屠城。甚至在屠城後還用火炮将牛莊移為了平地。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241頁:圖37
日軍第二軍的牽制:大平山、營口戰役
清軍收復海城的行動失敗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無法徹底包圍海城。因為海城南部的蓋平被日軍第2軍攻占後,随時威脅着清軍的南側,因此宋慶留了部分軍隊想要守住遼南最後的地理屏障:大平山、營口。但這兩處也是日軍第2軍重點攻擊的目标。
只不過乃木希典所部同樣也立刻會受到海城方面清軍的威脅,為此第1師團長山地元治決定增援乃木繼續向北面的大平山發動攻擊。
2月10日山地率第2旅團長從金州出發,2月19日進入蓋平。而此時的清軍正在準備第四次反攻海城的戰役。因此為了解除南部的威脅,宋慶命姜桂題率銘軍11營3哨(此時劉盛休辭官)、馬玉昆率毅軍右軍9營、宋得勝總兵率毅軍左軍5營、程允和率和字4營等布防于大平山。
大平山此處海拔只有約20米,山勢從西北向東南長約5公裡之多,位于營口東南海岸線,也是清軍分割南北日軍最後的地理屏障。對此宋慶的具體部署則是:馬玉昆駐守大平山。姜桂題駐守大平山北面的老爺廟準備随時增援大平山。宋得勝、程允和駐守大平山側翼的營口東南白廟子為策應。
但馬玉昆趕至大平山布防後才發現原來憑大平山的海拔根本守不住。因此只留下了少量兵力後便将大部分兵力屯在山體東西兩端的東西七裡溝以及北面的老爺廟一帶。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營口、大平山劇照
2月24日山地元治下令日軍兵分兩路發起進攻:
乃木希典率第1旅團并配屬秋山好古的獨立騎兵團攻東七裡溝、老爺廟等地的清軍主力,西寬二郎率第2旅團攻西七裡溝,師團本部為預備隊。凌晨3時30分乃木命秋山好古和第1聯隊率先向老爺廟發起攻擊。雖然被姜桂題部擊退,但老爺廟方向的清軍此後就被日軍用少量兵力牢牢牽制住了。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225頁:圖35
上午7時乃木的主力開始發動攻勢并很快就占領了之後少量兵力防守的大平山,但在随後對清軍主陣地七裡溝的攻擊一直未奏效。直至下午4時,日軍在風雪中架設完火炮陣地後在24門火炮的掩護下日軍衝入清軍陣地,随後雙方開始了白刃戰,雖然馬玉昆不斷發起了反衝鋒。但由于援軍被牽制在了老爺廟一帶,至下午5時30分,孤立無援的七裡溝處清軍再也堅持不住。
由此大平山防線也失守。
▲電視劇《甲午陸戰》截圖:侵略日軍攻擊大平山劇照
到了3月5日,也就是牛莊失守的同一天,南線日軍也同時向營口發起了攻擊。
營口位于遼河入海口,西北通田莊台、東北連接牛莊,東邊不遠就是大平山。因此當大平山被日軍突破後,清軍如果還想要由西向東發起截斷南北日軍匯合點的反攻,那麼營口就是最好的前沿陣地,反之對日軍來說也是攻入遼西的必經之地。
而營口本來就建有炮台并配置了克虜伯炮12門,炮台周邊駐有城牆牆和護台河,清廷在和日本開戰後還臨時增布了水雷、地雷以增加防御。宋慶部清軍在接連失地後退防此處的兵力達到了50餘營,但在3月4日宋慶抽調了大部兵力回援田莊台。如此一來鎮守營口的清軍只有5000人的兵力,而且還有大量新兵。
3月6日凌晨5時第2軍第1師團長山地元治下令兵分兩路向進攻營口。4時40分主攻營口東的西寬二郎的第2旅團開始率先與清軍留守部隊接觸。結果此處清軍一觸即潰,直接撤向了田莊台。上午7時主攻營口西的乃木希典也開始發起了攻擊,而鎮守營口西的清軍早在前一晚就提前撤走,因此日軍只用一個上午便在基本沒有與清軍交火的情況下占領了整個營口外圍陣地。
同時在上午6時30分日軍騎兵第1大隊長秋山好古開始向營口北派出搜索隊以尋找第1軍的第5師團。中午11時山地元治下令向營口市區發起總攻,下午2時,整個營口的清軍已經撤得無影無蹤。
唯一還在抵抗的是西海岸炮台的海防兵,鎮守此處的清軍将領是記名提督喬幹臣,攻打此處的則是乃木所部的第1聯隊。
戰鬥從中午12時10開始至1時40分炮台的外圍陣地已經被日軍完全攻克。但由于炮台周邊布滿地雷導致了日軍無法前進,雙方僵持到入夜後乃木希典命令夜襲炮台的水雷營。占領後将炮台周邊的地雷線剪斷後發起了攻擊,孤立無援的清軍在堅持苦戰一夜後至上午10時除了喬幹臣被親兵救出撤往田莊台外其餘都被日軍殲滅。
而日軍在攻克營口後不僅再次獲得了大批物資,也獲得了急需的軍用船只。而對于清軍來說營口的失守是災難性的,因為南北兩路日軍的戰線可以徹底的連接起來。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山海關、錦州、營口、田莊台、牛莊、海城位置示意圖
甲午陸戰的最後一戰:田莊口
田莊台(今盤錦市大窪區田莊台鎮)地處遼河下遊西北,清軍一直将此處作為反攻遼東、遼南的後勤基地。日軍如果占領此處,那麼對清軍而言将不僅是南北兩線日軍的匯合,更是遼南與遼東兩個地理板塊都被日軍侵占。
為此宋慶才不得不抛下營口,馳援田莊台。如此一來田莊台的清軍此時總共集結了36營的毅軍、11營的銘軍、5營的慶軍,另有嵩武軍8營3哨、鳳字5營,總計兵力2萬,并配有火炮40門。而宋慶的部署是馬玉坤率毅右軍9營駐守田莊台東的遼河西岸面對北線日軍,姜桂題統率的銘字軍11營守西南面對南線日軍。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田莊台遺址及目視東方士兵雕像劇照
戰鬥則在3月7日打響,這天已經攻克營口的南線日軍第2軍第1師團開始從營口出發,準備向田莊台發起攻擊。但此時北線日軍的桂太郎的第3師團已經開始發動攻勢,宋慶便派馬玉坤率與宋得勝分兵迎擊,日軍面對兵力眾多的清軍幾次衝鋒都被擊退,雙方激戰一日日軍未能突破清軍防線。
于是野津道貫便趁夜來到南線日軍在營口外圍的駐地與山地元治舉行軍事會議,策劃更大規模的進攻。
3月8日晨日軍第3師團第6旅團從東面向田莊台發起了第二次進攻,清軍隔着遼河以30門火炮壓制了日軍在遼河東岸的火力和一次次的衝鋒。不久後第5師團趕至,日軍加強了衝鋒的兵力,但依然被清軍擋在了遼河岸邊。
▲電視劇《甲午陸戰》截圖:清軍鎮守田莊台劇照
為此日軍第1軍和第2軍接連舉行軍事會議,會上定下了9日晨同時從南北兩線發起攻擊。3月9日凌晨3時30分日軍總共調集了91門火炮對清軍猛轟,至上午7時清軍火力被壓制後,日軍從南北兩線同時發起了大規模的衝鋒。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日軍進攻田莊台進兵路線劇照
8時50分南線日軍首先攻入田莊台,此後雙方在田莊台西南開始了巷戰。而在北線,宋慶在坐騎被擊斃3次的情況下依然親自督戰,打退了日軍多次衝鋒。但在上午10時,第6旅團大島久直親自帶隊發起白刃衝鋒後,日軍終于衝散了清軍的防線,此時開始北線也進入了巷戰階段。
在此階段中,清軍面對已經陷入了日軍的包圍的現實,宋慶依然指揮剩餘清軍頑強抵抗,但面對日軍越來越近的猛烈炮火,城中的清軍漸漸被分割包圍在了各巷區内。最終在馬玉坤、宋德勝合兵後才将宋慶救出,然後向西衝出了包圍圈。
而當日軍占領田莊台後,再次實施了屠城,不僅偌大的田莊台居民被日軍屠殺一空,然後将整城搶掠一空後放火燒掉了全城,最後還将數千清軍俘虜也一起活活燒死。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田莊台被屠城劇照
至此,清廷在遼河流網域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日軍攻破,此後遼中、遼南的大規模戰役基本結束,而在遼東的日軍則依然被牢牢牽制在了摩天嶺以南,日後也未有突破。
但是等待清廷的卻是屈辱的條約。
1895年3月19日,日本馬關出現了李鴻章的身影……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361頁:圖41
總結:後半段甲午陸戰中的清軍表現
遼東、遼南兩地區的清軍表現前兩文已經總結過,本段落就對從海城戰役開始的後半段甲午陸戰做個總結: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清軍為何越來越被動?
首先談談清軍為什麼沒有守住海城。
如果光說布防的兵力,那麼清廷在北至奉天、東達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靠大連灣的偌長戰線上總共部署了15萬的兵力,山海關附近還留有10萬的預備隊。但問題是處處設防只能處處被動,日軍在取得制海權後機動優勢非常明顯,只要想攻哪裡,哪裡就有兵力、火力優勢。再加上坐鎮後方的清廷高官們只能根據前線戰況調兵,這樣一來被攻取的地方連撐到援軍的到來都不可能。
而被攻取的地方如果是海城,那麼形勢将會更加危急,因為奉天的門戶是遼陽,遼陽的門戶便是海城。
那麼清軍到底有沒機會收復海城?
實際上日軍攻取海城後,已經處于孤軍深入的狀态,在海城的日軍處于被清軍三面包圍中,不僅防守兵力不足,後勤更是上不去。宋慶應該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命劉盛休屯兵于感王寨。同時寄希望于蓋平、大平山一線的留守部隊可以多撐幾日,借此先切斷日軍南北兩線之間的聯絡,并準備伺機收復海城。
而桂太郎為了争取軍事上的主動便主動進攻了感王寨,借此不僅消除了一個清軍可能發起的攻擊點,也為南北兩線日軍的匯合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更改變了此時日軍的不利态勢:得到了喘息的時間後海城周邊便被布下了"鐵桶陣",而宋慶的攻勢還沒發動便被化解。(關于宋慶為什麼沒有救援劉盛休這個問題目前還是無解,有史料的讀者可留言也讓筆者學習下)
只不過感王寨之戰并沒有改變清軍想要收復海城的意圖,因此才有了甲午期間最大的反攻,但問題是清軍進攻時的兵力投入對攻打海城真的有用嗎?
從實際角度來看根本沒太大的用處,甚至在中了日軍伏兵後引起了更大的混亂,而且當日軍執意要防守的時候,此前丢失了大量重火力的清軍已經無法光靠兵力優勢攻克海城,因此雙方便在海城外圍僵持了下來。
更"奇怪"的是清軍每次都是在大白天對各山頭發起強攻,這讓日軍連偵查都"省"了,所以每次只需要對着仰攻的清軍用火炮轟,清軍便傷亡越大越不能持續。
在此過程中,本來依克唐阿和長順都想要向東迂回攻擊日軍的補給線。但這樣的策略居然被清廷直接否決,而且還認為他是怯戰,因此另派了山海關統帥吳大澂率老湘軍和依克唐阿一起繼續攻擊海城。
然而這個吳大澂帶的老湘軍雖然作戰勇猛,但根本不會使用近代火器。結果這批人在進攻時不得不依靠"友軍"提供火力支援,這就給桂太郎看清了清軍的實際實力:只是兵多。
所以野津道貫便主動對部署在海城北線的鞍山清軍發起了攻擊,而鎮守鞍山的清軍根本意料不到日軍會主動出擊,僅僅4個小時城池就被日軍攻破。
這個舉動也給清軍造成了判斷的失誤:鞍山比海城更靠近奉天。為此當海城外圍的清軍正準備支援奉天的時候,日軍以第3、第5兩個師團的兵力突襲并攻取了牛莊。
這也讓營口、大平山的大部分清軍撤向了田莊台,這也意味着日軍可以實現更大的戰略意圖:南北兩線一起進攻北京城。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南北日軍戰略意圖示意圖
因此遼河就成為了阻擋北線日軍的最後一道地理防線,雙方也在此處發生了最後一次戰略級決戰。但是此時的清軍由于此前一連串的敗仗導致了重火力皆為日軍所有,光靠一道遼河(當時結冰)無論如何都是守不住的,田莊台也終為日軍攻占。
至此,西田莊台沿遼河,北起鞍山、東至鴨綠江、南抵大連灣的大部分國土皆為日軍占領,想要從山海關馳援奉天就只能走崎岖山路,清廷再也無法大規模調兵。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遼東、遼南日軍作戰區網域示意圖
但如果就此認為清軍在戰場上一無是處卻也并非如此。比如說守住摩天嶺的聶士成,多次擊退日軍的馬玉昆、姜桂題、魏光焘等在後半段都給予了日軍較大的殺傷。(尤其是老湘軍參與的牛莊戰役,3000人火炮不足10門面對侵略日軍11800人,火炮59門毫無懼色,據當地史料記載眾多老湘軍都慷慨赴死)
而且清軍已經在戰争中逐漸學會了怎麼和侵略日軍作戰:利用戰略縱深"拖"。這點上依克唐阿、長順想要切斷日軍補給線就是明證,劉坤一更是在當時就提出了"持久戰"的建議。而這一切都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經驗與實際戰例。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陸戰》截圖:錦州亮甲山甲午清軍埋骨處
附錄1:甲午清軍軍級陸軍編制(未完全統計)
關内
淮軍:
盛軍:合肥人周盛波、周盛傳在同治元年(1862年)設立盛字營、傳字營,同年被李鴻章編入淮軍,甲午戰前由衛汝貴統領。平壤之戰後衛汝貴被撤職改由聶士成接任。戰後被編入武毅軍。
毅軍:1861年(鹹豐十一年)宋慶同太平軍作戰有功,獲賜"毅勇巴圖魯"号。1862年宋慶獲統3營兵。稱毅軍。1866年入豫剿捻,此後和河南當地嵩武軍一起被編入豫軍。
武毅軍:李鴻章弟李昭慶于1866年募編,甲午戰時先由葉志超統領,後由聶士成接任。
銘軍:1862年劉銘傳設立銘字營,1867年稱銘軍。甲午戰前多次擴編,比如徐邦道拱衛軍就是其隸屬。感王寨之戰後劉盛休辭官,姜桂題接任。
慶軍:1853年吳長慶父吳廷香創辦團練,原屬湘軍。1861年三河之戰後吳長慶設立慶字營。1862年被編入淮軍由黃仕林統領。金旅之戰革職後黃仕林被革職。張光前留營效力歸宋慶指揮。
嵩武軍:1866年河南巡撫李鶴年為鎮壓捻軍募編的豫軍一部。後大部随左宗棠西征,未趕上甲午之戰。
山東防軍:原屬豫軍嵩武軍,甲午戰時被調防山東沿海。(參與戰役會在甲午海戰篇叙述)
北洋護軍:原屬淮軍親軍,北洋海防開建後移防劉公島(參與戰役會在甲午海戰篇叙述)
老湘軍:湖南巡撫吳大澂率劉樹元募編7營、魏光焘募編武威軍8營、李光久募編5營、吳元恺募編4營。其中魏光焘是魏源的後人,早年追随過左宗棠。李光久為湘軍悍将李續賓之子。
關外
奉軍:1875年左寶貴募編。平壤戰後由聶桂林統領,但聶桂林丢了海城後被發配新疆。
練軍:1862年直隸總督劉長佑募編,太平天國也捻軍被剿滅後,清廷在内地大範圍裁撤軍隊,卻将練軍編制"推廣"至關外。甲午戰時,投入了所屬齊字營、吉字營、盛字營等部。
靖邊軍:1881年(光緒七年)吉林将軍銘安募編邊防軍。甲午期間由吉林将軍長順統領。
鎮邊軍:1889年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募編邊防軍。此後一直由依克唐阿統領。
台灣
台灣防軍(包括湘淮軍)與黑旗軍:整體編制會在甲午台灣篇叙述
附錄2:劉坤一"持久戰"論(收錄于《劉坤一遺集》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六電奏《寄督辦軍務處》)
夫利頓本難逆睹,但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近得探報倭新卒多以老弱充數饷亦不繼。在我止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為守御倭寇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力盡勢窮。彼将自為轉圜之計。況用兵兩年需饷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着。
參考資料:
電視劇《甲午陸戰》
紀錄片《北方史話-甲午戰争》《微觀戰場-甲午戰争》
書籍
李英全著《甲午中日戰争陸戰研究》第12、13、14章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樹強主編《甲午戰争始末》第9、10章 中國文史出版社
戚其章著《甲午戰争新講》第5章 中華書局
其餘參考書籍
日本舊參謀本部著 何建軍 王建英譯《甲午戰争日本官方紀實》上海遠東出版社
《鞍山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中日甲午陸戰遼海戰事紀 編寫組
徐平著《甲午戰争中日軍隊通覽1894—1895》解放軍出版社
《中日甲午戰争全史》戰争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日甲午戰争全史編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