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羅大佑為她痴,李宗盛為她哭,37歲未婚生子,如今69歲三封影後,歡迎閱讀。
2022 年,華語影視圈的一場盛會——某著名電影節頒獎典禮上,張艾嘉的名字再次響徹全場。
她憑借着出色的作品,又一次站在了領獎台上,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這位華語影視界的傳奇人物,以她獨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華,在演藝之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張艾嘉,1953 年出生于台灣的一個書香世家。然而,她的童年并非如人們想象中那般順遂。
父親在她 1 歲時因空難離世,母親改嫁後,她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外公的嚴格教育,使她養成了叛逆的性格。
13 歲時,她随母親前往美國讀書,在紐約這個充滿自由氣息的城市裡,她仿佛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她穿着迷你短裙,手戴滿戒指,頭頂花環,赤腳參與反越戰的遊行,高喊 "Make love, not war"。
她盡情地享受着青春的自由,不斷地談戀愛,沒錢了就去打工,幫人照看小孩或遛狗,最多時同時遛四只。16 歲時,因過于熱衷戀愛,母親将她送回台灣讀寄宿學校,但她依然玩得很瘋。
她穿着短裙,頻繁約會,頭發剪得比男生還短,被視為 " 不良少女 "。高中畢業後,張艾嘉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決定進入電視台唱歌。母親雖無奈,但也只能随她去。
沒想到,她在電視上唱歌時,被香港電影公司相中,邀請她拍戲。對演戲一無所知的張艾嘉,只覺得好玩,便懵懂地籤約香港 " 嘉禾 " 電影公司,正式踏入了演藝圈。
然而,張艾嘉的演藝之路并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上世紀 70 年代,港台武俠劇盛行,她的處女作是一部名為《龍虎金剛》的武俠片。
盡管她學過跆拳道,但公司認為她不适合武打角色,未給她充分的發揮空間。不僅如此,她還因戀愛問題被公司 " 雪藏 "。
無奈之下,她請求解約,最終在外公的幫助下得以順利離開。但張艾嘉并未因此而氣餒,她憑借着自己的努力,逐漸在演藝事業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1976 年,她在瓊瑤的電影《碧雲天》中飾演了一位命運多舛的可憐女孩,憑借出色的表演,年僅 23 歲的她便獲得了人生中的首個最佳女配角獎。
此後,她主演了《我的爺爺》《最愛》《阿郎的故事》《天長地久》等多部影片,在台灣金 * 馬獎和香港金像獎上屢獲殊榮,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雙料影後。
張艾嘉不僅在表演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現,她對幕後工作也充滿了熱情。26 歲時,她與朋友合夥成立了一家電影公司,并投資了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這部作品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作。
然而,她的導演之路并非一直平坦。她曾執導嘉禾公司投資的電影《某年某月某一天》,但由于經驗不足,影片票房不佳。
不過,張艾嘉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她開始認真學習其他導演的拍攝技巧和電影語言,不斷積累經驗。終于,她策劃并拍攝了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重新找回了信心。
1986 年,她憑借《最愛》重返影壇,不僅再次獲得金 * 馬獎和金像獎的雙料影後,還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編劇的提名。
在情感方面,張艾嘉的經歷頗為豐富。年輕時的她曾豪言:" 不可一日無戀愛。
" 或許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愛,她坦言自己有戀父情結,容易被年長或有才華的男人吸引。26 歲時,她嫁給了比自己大 16 歲的劉幼林。
然而,婚後她才意識到戀愛與婚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劉幼林希望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庭,而張艾嘉熱衷于拍戲,常常一拍就是幾個月,最終這段婚姻僅維持了六年。随着年齡的增長,張艾嘉逐漸明白,與有才華的男人相處并不容易,相比做戀人,保持長久的朋友關系或許更為合适。她與羅大佑的短暫戀情結束後,仍願意與他保持最熟悉的友誼。
後來,張艾嘉組織創作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邀請羅大佑譜曲,他欣然答應。李宗盛剛加入滾石時制作的第一張專輯便是張艾嘉的《忙與盲》,兩人還共同主演了一部愛情喜劇《最想念的季節》,绯聞不斷。
幾年後,李宗盛為張艾嘉創作了《愛的代價》。37 歲時,張艾嘉未婚生子,孩子的父親身份成謎。直到一年後,她與香港富商王靖雄低調完婚,真相才浮出水面。
然而,他們相識相戀時,王靖雄尚未離婚,這段關系公開後,張艾嘉遭受了來自社會的道德指責。盡管如此,張艾嘉還是堅定地選擇了面對,并為孩子取名為奧斯卡,認為他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獎賞。
然而,命運卻給張艾嘉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考驗。2000 年的某一天,王靖雄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威脅道:" 你兒子在我手上,準備兩千萬現金,否則撕票。
" 正當他半信半疑時,送兒子上學的菲傭慌忙跑來,遞上一張字條,上面寫着:" 你報警,我殺他,回去告訴你老板。" 得知消息後,張艾嘉立刻從劇組趕回家,與丈夫商量後,決定秘密報警。
在與綁匪周旋的七天裡,張艾嘉一邊維持正常生活,一邊配合警方調查,幾乎沒有合過眼。直到兒子獲救的那一刻,她才抱着他痛哭失聲。
奧斯卡雖然回到了家,但心靈卻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一度患上自閉症和嚴重的精神疾病。張艾嘉對此感到無比自責,花了三年時間才幫助兒子逐漸康復。
經歷了人生的諸多波折後,張艾嘉将目光投向了公益事業。她的公益之路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埃塞俄比亞、索馬裡、肯亞、盧旺達等地。
她致力于為貧困地區的人們提供幫助,讓他們獲得教育和就業的機會。她曾資助過一位蒙古國的貧困女孩,一直支持她到大學畢業。
後來,這位女孩成為了母親,特意寫信感謝張艾嘉的幫助。在公益活動中,張艾嘉親力親為,她用自己的行動傳遞着溫暖和關愛。
她看到了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們的堅韌和對未來的渴望,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公益信念。
在電影創作方面,張艾嘉有着獨特的理念。她不在乎當下流行什麼類型的電影,只拍自己想拍的作品。
她認為,當一個人真誠地想拍一個東西,故事從心底流淌出來時,就會變得自信。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她的作品,但她堅信這樣的創作是沒有錯的。
她的電影反映了她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愛的不同理解。比如,1999 年的《心》是因為她發現年輕人對愛情失去了熱情與勇氣,于是拍攝了一部純粹的愛情片,希望喚起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到了 2017 年的《相親相愛》,她的電影主題轉向了親情,因為她認為愛的教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她的電影充滿文藝氣息," 情節靠猜,感覺靠悟 ",讓人難以捉摸,但這也正是她電影的魅力所在。
盡管年事已高,但張艾嘉對電影事業的熱情從未減退,她始終認為,電影是她一生的事業,這是她在二十幾歲時就立下的決心。
從上世紀 70 年代到 2022 年,她在每個時代都有代表作,總有人問她何時退休,她的回答是:" 不要來問我,我還沒有準備離開。"
她依然堅持在電影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創新,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證明了她對電影的熱愛和執着。
她的作品不僅給觀眾帶來了深刻的思考,也為華語電影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