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GDP20強,誰的人口競争力更強,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讀城記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阿力米熱,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省網域經濟競争,也是人口的競争。
31 個省份的一季度 GDP 數據已經全部公布,至此,全國 GDP 二十強省份也已揭曉。在這 20 份成績單中,15 個省份的 GDP 增速超過或持平全國平均水平(5.4%),展現出較強的增長韌性。
當我們觀察區網域經濟發展時,產業更新、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數據往往最先吸引目光。不過,決定經濟長期競争力的,還有人口結構這一關鍵因素。
那麼,這些省份人口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在當下全國人口逐步減少的大背景下,廣東、浙江、福建、安徽和陝西 5 省份常住人口實現正增長。
人口要實現自然正增長,高出生率是最直接的推動力。數據顯示,這些省份的人口出生率都在 6 ‰以上。其中,廣東出生率最高,達 8.89 ‰,已連續 7 年蟬聯 " 最敢生 " 的省份。
從人口結構來看,目前只有 15 個省份公布了相關數據。其中,廣西 0 — 15 歲人口占比達 22.32%,居全國之首,展現出較強的人口儲備優勢。在勞動人口(16 — 59 歲)占比上,廣東、雲南、内蒙古位居前三。
60 歲及以上人口中,遼寧占比最高達 31.17%,此外,還有半數省份的老年人口占比超過 20%,面臨着較為嚴峻的老齡化壓力。特别說明的是,江蘇和北京由于統計口徑不同,暫未納入統一讨論範圍。
需要注意的是,GDP20 強省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 8 成以上,而土地占比面積實際不足 50%,也就是說目前中國人口密度分布,與上世紀 40 年代提出的胡煥庸線基本相似。
粵桂人口潛力強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山東省曾是全國 " 最敢生 " 的省份。不過,自 2018 年開始,廣東就反超山東,并連續 7 年成為第一生育大省。
" 生娃靠廣東 " 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出生人口為 954 萬人,相比上年增加 52 萬人,而廣東一省就貢獻了 11.8% 左右的人口增量(113 萬人)。
實際上,這一現象似乎與傳統經濟規律相悖。通常而言,經濟越發達、城鎮化程度越高,生育意願往往會越低。而從這些維度來看,廣東都位居全國前列。那麼,廣東為何能撐住生育大盤?
具體來看,廣東 GDP 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產業基礎雄厚,就業機會豐富,吸引了大量省外人口流入。這些流入的人口結構相對年輕,處于婚育年齡的比例較高,從而增加了整體人口基數,也帶來了較高的生育意願和活力。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 七普 " 數據顯示,廣東外來人口總規模高達 2962.21 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約四分之一,位居全國之首。" 此外,廣東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有較高的普惠性,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育環境和有力支持。" 中國區網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楊繼瑞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另一方面,廣東潮汕、粵西等地,宗族觀念濃厚," 多子多福 " 等傳統家庭觀念和生育文化深入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育率的提升。
除廣東以外,有 5 個省份人口出生率超過 6.7 ‰的 " 國家線 ",分别為雲南、廣西、河南、陝西和福建。從區網域來看,生育率較高的這些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區,且内陸地區高于沿海地區。
究其原因,西部地區由于農村人口占比較高,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這使得傳統生育文化得到更多保留。2024 年,雲南、廣西和陝西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别為 54.11%、57.39% 和 66.14%,在 GDP 二十強省份中(北京、上海未公布)分别排第 18、第 17 和第 11 位。
此外,西南地區生育政策相對更寬松,再加上政府為年輕家庭提供的生育、養育支持,也對生育率的維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看完生育率,再來看看 0 — 15 歲少兒人口的比例。少兒人口比例高,也往往意味着地區的活力和發展潛力更強。從這個角度看,哪些省份算是年輕、有潛力的呢?
數據顯示,在 0 — 15 歲人口中,廣西占比最高達 22.32%,河南、江西位居第二、第三,人口占比分别達 21.2%,19.55%。雲南、廣東、河北、湖南、山東、安徽和陝西,分别位居第 4 — 10 位。
通過數據交叉對比可見,0 — 15 歲少兒人口占比與出生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兩者排名前五的省份高度重合。
這意味着,出生率較高的省份往往能夠積累更多的人口儲備,從而為未來的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強的活力和潛力。
經濟強省勞動力充足
在人口經濟學中,16 — 59 歲人口被定義為勞動力年齡人口,在此年齡段的人,往往是社會生產的主力。
分省份來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紅利比較突出呢?
數據顯示,勞動人口數量比重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廣東、雲南、内蒙古、江西和陝西,其中廣東勞動人口最高為 66.38%,比全國高出 5.48 個百分點。
楊繼瑞分析稱,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更新加快,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同時,珠三角地區放寬了落戶限制,吸引了人口遷入。
以廣州為例,2024 年,廣州戶籍遷入人口達 16.52 萬,機械增長(遷入減遷出)貢獻增量 12.47 萬,占人口總增量的八成以上。" 大量勞動力的湧入不僅滿足了企業的用工需求,還吸引了更多企業入駐,形成了良性循環。" 楊繼瑞說道。
由于江蘇(15~59 歲)、北京人口(15~64 歲)結構統計口徑不同,如果将它們納入統一比較,那麼勞動人口占比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為:江蘇、廣東、北京、雲南和内蒙古。
由此可見,勞動力人口充足的地區,往往是市場經濟活躍、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盡管這些地區生活成本較高,但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就業機會和高薪酬水平,仍然持續吸引着大量年輕人口流入。
不過,這些省份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以江蘇為例,2024 年江蘇常住人口為 8526 萬人,與上年末持平,首次出現零增長。而江蘇人口壓力,主要源于自然增長乏力。
一個地區的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前者為 " 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後者以 " 人口流入 - 人口流出 " 來衡量。統計公報顯示,2024 年,江蘇出生人口 42.6 萬人,死亡人口 63.9 萬人,自然增長人口為 -21.3 萬人。
換句話說,江蘇自然減少的人口,完全抹平了人口增量。
與全國整體水平相比,近年來江蘇人口少子化、老齡化程度有加劇趨勢。2024 年,江蘇人口出生率僅為 5 ‰,遠低于全國 6.77 ‰的平均水平;0 — 14 歲人口占比 13.02%,較上年末下降 0.55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 18.70%,較上年末提高 0.25 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江蘇也意識到持續引人、留人的重要性。
2024 年年底,《江蘇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正式出台。根據方案,未來 5 年,江蘇将全面放寬落戶限制,推動南京、蘇州進一步優化落戶措施,穩步實現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與此同時,今年 2 月份,江蘇還推出了 15 條旨在促進生育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生育津貼無需提交申請材料即可直接發放到賬等便利舉措。
除上述省份外,從數據可以發現,雖雲南、内蒙古勞動人口占比也進入前五,但兩省份經濟總量排名相對靠後,勞動人口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經濟動能。
對此,楊繼瑞認為,雲南和内蒙古傳統產業占比較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導致產業更新步伐緩慢,再加上相對滞後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制約了勞動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削弱了區網域創新能力。" 此外,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會提高企業運營成本,影響投資吸引力。"
10 省份老年人口占比超過 20%
長期以來,老年人口一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
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到 3.1 億人,占全國人口的 22.0%,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愈發顯著。
從區網域分布來看,在 GDP 排名前二十的省份中,半數省份的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20%,具體包括遼寧、重慶、山東、内蒙古、北京、湖南、河北、陝西、安徽和河南。
其中,遼寧的老年人口占比最高,達到了 31.17%。
31.17% 是什麼概念?這意味着,每 3 個人中,就有一個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過去幾十年來,其傳統重工業優勢逐漸減弱,再加上產能過剩和市場化調整,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導致年輕人外流現象嚴重,進一步加劇了人口老齡化。" 其次,遼寧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對早前的生育政策執行得較好,導致後續勞動力補充不足,老年人口占比上升。" 楊繼瑞說道。
從長期數據來看,2005 年~2019 年遼寧出生率基本保持在 6 ‰~7 ‰之間,相對穩定,從 2020 年下降至 5.16 ‰,到 2024 年為 4.32 ‰,處于全國落後水平。
在此背景下,遼寧也相繼出台《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方案》《關于促進 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檔案。
此外,《遼寧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還規定生育女職工產假增加至 158 天,男方護理假增加至 20 天。子女不滿 3 周歲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計 10 天的育兒假。
在一系列鼓勵生育措施的加持下,2024 年遼寧出生人口呈現出增長态勢,全年出生人口為 18.0 萬人,出生率也回升至 4.32 ‰。
長期以來,老年人口齡化問題也是全國的問題。從區網域來看,老齡化程度較深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區也榜上有名。細分來看,這些省份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滞後,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有限,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東部發達地區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導致本地老年人口相對比例上升。其次,随着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也相應上升。
與此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中西部地區得到較好落實,生育率下降,年輕人口增長緩慢,而老年人口自然增長以及壽命延長,使得老年人口占比逐漸提高。
稍有不同的是,山東是人口大省,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多。即使生育率保持一定水平,由于人口基數龐大,老年人口的規模也較大,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也容易升高。此外,魯西南等部分地區經濟相對落後,勞動力外流現象較為突出,導致這些地區老年人口占比偏高,拉高了全省的老齡化率。
而對重慶來說,老年人比例相對較高,主要是農村人口流出導致。
" 重慶被稱為山城,不僅城區是山,縣鄉也是山,這種地形不僅會導致農業效益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其他產業發展,當地農村地區的青壯年更偏向外出就業。因此,重慶的常住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相對較高,排全國前列。" 楊繼瑞說。
在此背景下,如何解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國長期面臨的重要課題。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 " 要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這為 2025 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的養老工作指明了方向。
" 解決養老問題的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不僅需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也要發展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楊繼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