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韓國老百姓吃不起飯了?真相詭異,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文字:那日蘇,制圖:板栗,校稿:朝乾,編輯:板栗,題圖來自:AI 生成
韓國,是發達國家麼?
2021 年,韓國首次被聯合國認定為發達國家。
去年,韓國人均 GDP 基本追平日本,這好日子,似乎是越來越甜了。
但對于韓國作為發達國家到底成色幾何,一直頗有争議,因為它有幾大軟肋,始終讓人覺得 " 差點兒什麼 "。
其中最大的軟肋就是生活成本,太貴了,其中又以吃飯問題最為尖銳,價格确實高到連中產都大呼吃不起。
之前爆出的中韓大米走私案,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兩國的米價居然相差那麼大。
在韓國購物網站上,10 公斤大米要 3 萬到 5 萬韓元,算下來每公斤要 20 元左右,韓國本土小麥面粉更是能高到每公斤 7000 韓元(36.45 元人民币)以上。
因為太貴,所以只能省吃儉用,從糧食走私、到食堂吃肉通報批評、到韓國大學吃草料、再到軍隊軍營飯看起來像泔水,韓國人日常飲食之貧乏、昂貴,可以說是怨聲載道。
再看看旁邊的山東遼寧,吃飯實在是太大方了,主糧價格只有韓國的 4 到 8 分之一,燒烤更是大快朵頤,真心建議韓國友人周末來威海、沈陽改善生活。
韓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十分詭異。
我們先來看看韓國的基本情況:
總面積 10 萬平方公裡,約等于中國浙江省。總人口約 5200 萬,相當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
韓國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這其實和浙江很像,浙江是個山地省份,杭嘉湖、寧紹、金衢等幾個平原加在一塊,也只有 2 萬餘平方公裡。
什麼水平?比韓國多的水平。
而韓國的平原面積,只有 1.8 萬餘平方公裡。人均耕地面積,只有 0.03 公頃,中國的三分之一,實在是太少了。
浙江省在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是 24%,那麼韓國是多少呢?
糧食自給率上來看,大豆只有 7.5%,小麥和玉米長期不足 1%。總體糧食自給率約為 20%,只有大米是基本滿足需求的。
主糧自給率低,尤其用作飼料的玉米大豆都需要進口,讓韓國很難發展自己的養殖業,牛羊豬雞都需要進口。
這是韓國人吃飯貴的原因嗎?恰恰相反!
韓國汽車工業發達,國產車便宜,外國車貴。很多韓國人的目标都是能買一輛外國車,開出去倍兒有面子。但在農產品領網域,是反過來的。進口的便宜,本土的貴。
在韓國購物網站上,韓國本土小麥面粉的價格一般是進口面粉的好幾倍。就這,還是韓國政府努力之後的結果。這兩年,韓國給種植小麥的農民每公頃 50 萬韓元的補貼,種出來由政府收購。收購完之後再低價賣出去。
進口食品才是韓國平民之光(圖:gmarket)▼
這種統購統銷 + 政府補貼的手段,已經是最大限度壓低成本、給農民讓利了,但還是解決不了韓國小麥的供應問題。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韓國的小麥自給率終于上升到了最高 2%,但補貼力度一下來就跌回了不足 1%。真是驗證了那句話:天賦不夠的時候,越努力越心酸。
殘酷的現實并不影響韓國政府對未來的樂觀▼
有人可能說了,韓國現在不產小麥,所以面粉金貴,那大米不是能自給自足嗎?
這話可千萬别跟韓國人說,要不然可能收獲一片西八之聲。
按照韓聯社最新的數據,2023 年韓國人均糧食消費量是 64.6 公斤,而稻米產量約 370 萬噸一年,這麼粗略算算,好像是夠的。
但韓國大米的所謂自給自足,是建立在苦一苦韓國人的基礎上。韓國大米的批發價,現在接近 2500 韓元一公斤,人民币是 13 塊。這個價格是國際市場上東南亞大米的 3 倍。就這還是降價之後的,前幾年的時候能比泰國大米高出 6 到 7 倍。
大米的批發價即使這麼高了,韓國米農還在呼籲漲價(圖:TRIDGE)▼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韓國農產品生產力低,谷賤傷農,不賣高價就沒人種地。但是賣了高價又沒有競争力,所以只能靠政府下場拉偏架,也就是貿易保護。
韓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實行許可制和高關稅制,很多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都超過了 100%。而且韓國自己有的,别管多貴,外國貨都很難進來。
韓國還在國内宣傳 " 身土不二 ",意思是土生土長的韓國人就應該吃本地米、本土牛,用本國手機、開本國車。可謂是一手卡脖子,一手捂嘴。
要說韓國農業怎麼就成了這副樣子,還得從根上找。
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國際市場糧食幹碎了國内供應鏈,三是農村崩潰。
說先天不足,是因為韓國從建國以來就沒有實現過糧食自給自足。
朝鮮戰争的時候,美國援助的糧食大量湧入韓國。雖然暫時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卻打壓了糧價,既讓農民喪失了生產積極性,也讓韓國全社會形成了糧食對外依賴的慣性思維。
哪怕到經濟大發展的 70 年代,糧食自給率也只有 70%。可以說自從韓國建國以來,從來沒有建立過穩定的糧食供應體系。
韓國平原少、山地多,即使全境 18.5% 的平地大部分都沒閒着,能養活的人口也十分有限。3000 萬人可能是上限,現在的 5200 萬人着實壓力很大。
在連綿的山地中扣出那麼點地盤種地屬實不易▼
就算是這樣,現在 20% 的糧食自給率和這麼高的價格,還是太抽象了。
韓國糧食供應不足本來是個慢性病,但韓國政府上世紀末的一波操作,直接把本國農業送進了 ICU。
80 到 90 年代,為了入世,也為了滿足日漸龐大的國内消費市場,韓國開放了部分國内糧食市場。
小麥、大麥、玉米、大豆以及肉類,這些韓國沒法自給的東西率先放開,讓澳洲、北美、巴西、阿根廷的產品進來。結果是,大量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湧入,幾乎摧毀了韓國在這幾項的國内供應鏈。生產、采購、加工、銷售,本國產業鏈全部崩掉,剩下的企業成為了外國農產品的代理商。
這一下子讓韓國農民覺得,日子沒法過了。他們不斷采取激烈的措施反對農產品市場的對外開放,包括震驚世界的墨西哥坎昆抗議、韓農反世貿騷亂等等。
但這些抗議最終也無法反抗市場經濟無形的大手,韓國本土農業,逐漸向外國強勢農產品讓出市場。
韓國本土農業的衰退,加快了另一件事情的進程,那就是韓國農村的崩潰。
舊時代朝鮮半島是最典型的東亞模式農業,主要特點是:小生產、小家庭、自給自足,由大量有土地的小自耕農組成了一個成熟農業社會。
它甚至比中國的東亞農業生產模式特點更鮮明,因為中國太大,各地有各地的情況,給土地兼并和集中生產帶來了機會。歷朝歷代王朝末年出現大量的無地佃農和流民,就是這套社會模式出了 bug。
韓國不一樣的是,它地方小,而且地形崎岖,土地分布在山間平原之中,強制你進行小農戶精耕細作。所以不容易出 bug,能維持一個超級靜态社會。
而現在韓國的農村農業,毀滅得徹底。
根據韓國統計局公布的《2022 年農林水產調查結果》,韓國的農業人口是 217 萬人。也就是說,農業人口總比例,從 70 年代的 50%,下降到了今天的 4%。
韓國農業人口數量在急劇下降後便一直在低位徘徊▼
可能有人會說了,人少不是好事嗎,能多種點地。不好意思,剩下的這 217 萬人可不是什麼精壯勞動力。按照韓國統計局的數據,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為 49.8%,是全國平均老齡化率的 2.9 倍。要知道,韓國已經是一個老齡化國家了。
而根據前段時間韓國媒體披露的數據,現在韓國還在種地的人,平均年齡是 69 歲。與此同時,是全國四分之一的農田消失、6 成農田缺乏勞動力的慘淡現狀。
讓快 70 歲的人種地,實在是一種無奈。這些老年人到底為韓國農業還能發光發熱多久,誰也說不好。
主要原因就一句話:人總是要為自己找出路的,而年輕人在農村找不到出路。
據調查,韓國農民的收入只有城鎮工人的 60%。韓國既沒有戶籍制度,也沒有廣闊的國土跨度。青壯年大量逃離農村,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社會是需要人來運轉的,沒有人就沒有生命力。幾十年來,韓國農村在教育、文化、醫療、福利保障等方面不進反退。農村,已經無法适應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一些不便離開的老人,還頑固地留守着。
這種情況,被韓國學者描述為 " 農村滅亡 "。
其實韓國也曾經想過解決這些問題,包括樸正熙時期的 " 新鄉村運動 ",到近幾年的 " 一村一社 " 運動,都是試圖讓農村也分享社會發展的紅利。然而無一例外地,都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持續性,随着總統下台而人亡政息。扶持力度也沒有中國的 " 村村通 "" 十個全覆蓋 " 和大範圍的轉移支付要大等等。
農村社會消亡的問題,中國也有,只是不那麼激烈。有些人認為農村有保留的必要,它雖然沒給年輕人出路,但是給了年輕人退路,城市生活需要付出高額的消費成本和房地產這個變相的 " 進城稅 "。
也有人認為,農村作為退路只是一種幻想,無非是把進城拖到了下一代。
對于韓國來說,從上到下都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是犧牲農業換工業,讓韓國崛起為世界第 13 大經濟體。
問題是發達起來了,還要不要維持農業自給率?
要不要用極高的糧價養活半死不活的農業?
在全球分工之下,以韓國的國家體量,很難既要又要,但偏偏農業是如此的要命,人可以不刷手機但必須吃飯。
韓國能保證未來不被糧食卡脖子麼?
能保證海上通道絕對暢通麼?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韓國這種全球都罕見的擰巴的吃飯問題,也是越看越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