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有一種性張力叫“讨壞型人格”,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邊,責編:羅文,題圖來源:《混沌少年時》
" 讨壞型人格 " 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一種超爽人設,形容不好惹、有攻擊性。是讨好型人格的反義詞。
讨壞型人格者的口頭禅是:不想、不需要、不喜歡。他們拒絕不想要的東西時,輕松得像下班回家一樣簡單。
每個無法拒絕别人的讨好者,都可能夢想過這種如爽文主角般的人生。就像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說的:慶子具有一種視他人如糞土的能力,這是她永遠開朗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有攻擊性,人人也都有需要讨好的時刻。
身處錯綜復雜的社會網絡,性格有棱角的人,反倒散發出一種主體感和性魅力。這是因為他們活得真實、健康、有力量。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一種死本能。因為人們在潛意識裡渴望死亡,有一種想要回到無機狀态的願望。
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征性地向外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向内自我攻擊,出現心理問題。
壓抑的代價
上學時,有個小男孩總愛拿圓規戳我背。我媽就告訴我,那你也戳他!不要讓人覺得你好欺負。
說起來容易,可我做不到啊。我不想用他的方式,變得和他一樣讨厭。結果什麼都沒做,只能暗自生悶氣。
被人欺負卻無法反擊,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
你在内心深處認為,有攻擊性是不好的。
你過度承擔一種維持良好關系的責任,并認為 " 攻擊 " 一定會導致關系死亡。因為在你的經驗中,家庭成員或同輩之間的衝突必定會導致關系破裂。
你擁有一種全能控制的幻想,認為自己可以通過迎合他人的喜好來控制自己的人際關系處境。
你害怕被對方報復,或害怕被抛棄。
你無法識别、感受自己的情緒,只是產生不舒服的麻木感覺。
你壓抑了對他人的不滿,轉而自我攻擊,甚至認為對方的不當舉動是有道理的。
你產生了習得性無助。長期的情緒壓抑導致個人在心理層面感到疲憊,它阻礙了改變的能力。
但壓抑是有代價的。
研究發現,當那些習慣抑制情緒的人遇到壓力事件時,他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主觀報告焦慮感低),但在生理喚醒水平上卻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平靜(心跳劇烈、血壓升高) ( Weinberger&Schwartz,1990)。
并且,情緒抑制也會導致積極情緒的體驗減少,社會功能受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John&Gross,2004)。
攻擊性,是一種内在生命力
古往今來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将 " 攻擊性 " 視作一種生命力。
溫尼科特認為,嬰童的攻擊性是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是一種潛能,也是情緒發展的核心。可靠、有益的環境,能使孩子發展出健康表達攻擊性的能力。反之,孩子可能會變得過度順從,或發展出反社會的破壞性攻擊。
在《固定情境中的嬰兒觀察》(1941)中,溫尼科特曾觀察了 5 至 13 個月大的嬰兒面對一把鍋鏟時的行為。
他發現,如果孩子的貪婪(和食欲)受到抑制,他可能會避免拿起鍋鏟,或者粘着母親(向母親提問)。而那些與母親關系良好、被賦予了表達貪婪(食欲)的自由的嬰兒,則能夠玩弄鍋鏟或創造性地使用鍋鏟。
溫尼科特認為,貪婪與攻擊性類似,是一種原始的愛欲,也是我們通常害怕承認的東西。
在一個足夠好的環境裡,孩子被養育者抱在懷中,這種攻擊被允許發生,且養育者能夠存活(survive),不崩潰、不破碎、不報復。這使孩子能夠探索周遭環境,并發展他對真實事物的感知。
換句話說,生命早期的 " 破壞 " 是一種成就。愛和攻擊并不對立,而是同一種驅力的不同方面。在健康情境中,孩子能通過一定程度的攻擊發現自己的局限,意識到客體完全是他者,并欣喜地體驗到客體的存續及其所蘊含的 " 永恒的愛 ",進而探索外部客體、樂在其中。如果沒有這種成就(客體存續的體驗),孩子就無法發展出關懷的能力。
一個習慣于壓抑攻擊性的孩子,也很難活出生命力。因為他們過度順從,或發展出了虛假的人格面具。他們的創造性生活能力受到抑制,真實自我的樣貌不被發現。
Ogden(2014)曾指出,一個抑制型的人可能經歷着 " 未曾被經驗(unlived)" 的人生。不管出于什麼原因,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的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被剝奪了充分感受自己的權利。
如何建設性釋放攻擊
培養向外釋放攻擊性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學習 " 攻擊性表達 "。
攻擊性有三種類型:被動攻擊、反社會型攻擊、建設性攻擊。
被動攻擊:你間接表現出自己的攻擊性(比如忽視、拖延、顧左右而言他),别人不太清楚你的立場和感受
反社會型攻擊:嘲諷、貶損、報復他人,向他人爆發式宣洩憤怒,别人的權利受到侵犯
建設性攻擊:公開、誠實、直截了當地進行自我表達,别人清晰地知道你的立場和感受
表達自己的感受不等于攻擊他人。
在建設性攻擊中,我們覺察、體會、肯定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不畏懼與之相連。直接、明确地向别人表達自己的恨意、憤怒、恐懼和脆弱,是一種自信的攻擊,意味着我們能以适當的、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攻擊性,同時不必貶低他人,也不陷入慢性的自戀暴怒之中。比如:你這樣說話我很不舒服;這樣的工作流程會讓我的時間難以安排;我覺得剛剛的玩笑非常冒犯。
我們需要無數次練習的,正是這種 " 不含敵意的堅決 "。
也許關系會破裂,也許不會。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有過表達攻擊性的體驗,可以先嘗試在安全的環境(比如心理咨詢)中一步步修復這種能力。
精神分析學者 Guntrip(1975)曾記錄了他接受溫尼科特分析時的經歷。Guntrip 在分析接近尾聲時曾大聲咒罵對方,但溫尼科特說了一句不同尋常的話:
這就像你在我的幫助下生下一個孩子。你對我說了半個小時的話,内容豐富。我感到很吃力。你得知道,我能忍受你對我厲聲斥責,但我沒有被摧毀。我必須忍受你分娩時的創造性,而不是破壞性。因為你創造出了内容豐富的東西。
如果一份重要的恨意能被安全地表達出來,關系中的情感聯結就會更深、更親密,攻擊性就會因此得到轉化。
對溫尼科特而言,攻擊性等同于愛。接受自己的攻擊性,才有可能創造性地、充滿熱情地生活。創造力和攻擊性共同發揮着深遠而重要的作用。在兒童身上,它們推動發展和成長。在成人身上,它們使有意義和真實的生活成為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一點讨壞型人格,不是故意練習如何變壞,而是敢于變得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