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非洲視頻博主流量變現難,歡迎閱讀。
去年的時候,一個肯亞當地視頻博主找到我公司,說是可以給我的洗衣粉做推廣,我看了看她的 TikTok 視頻賬戶,她竟然有三十多萬粉絲。她本職是做二手衣服的,兼職拍視頻推銷各種產品,她還沒有多少粉絲的時候竟然拍了一條推廣我產品的視頻,我看了看流量還挺高。我一開始以為這種推廣要很多錢,沒想到她開口要五萬先令,合人民币兩千七百多塊,我還了個價,每個月三萬塊(先令),合人民币一千六百塊達成。她已經很高興了,她很意外能夠談成,我也很意外能夠達成,要是在中國,假如你有三十萬粉絲,基本是不愁廣告了,而且價格很高。
很多人以為,在非洲做内容創業,是一片 " 紅利窪地 "。但現實告訴我們:流量可以爆,錢包卻可能幹癟。尤其是短視頻和直播電商這條路,在非洲,真沒你想得那麼順。
在肯亞、尼日利亞、烏幹達,一大批年輕人每天創作段子、街頭采訪、美食分享、非洲風景,内容原創性強、播放量高,有人視頻輕松幾十萬甚至百萬播放。
但他們的收入卻是這樣的:YouTube 廣告單價遠低于歐美,TikTok 不開放創作者基金、不支持直播挂商品鏈接;廣告合作不規範、結算難、支付延遲;本地觀眾不買單、不消費内容,只圍觀、只點贊;提現系統碎片化,PayPal、M-Pesa、銀行轉賬之間問題重重。他們不是不努力,是系統不給機會。
抖音非洲直播流量受限," 看得見,播不遠 "。抖音(TikTok)在非洲用戶基數非常大,但平台在非洲的流量策略、功能部署是 " 保守 " 的,直播權開通門檻高,很多博主申請多年無果;即使開通直播,流量分發嚴重受限,只有本地極少數紅人賬号能獲得推薦;中國賬号 " 漂洋過海 " 播非洲,流量會被平台壓縮,直播間人氣始終起不來;更關鍵的是——直播不能挂商品鏈接,沒有 "TikTok Shop",即使有粉絲,也無法帶貨變現。
所以在非洲," 直播 " 更多是表演或交朋友,而不是賺錢的手段。中國博主也撐不住,陸續撤離非洲,曾經一批懷揣夢想的中國博主來到非洲,試圖通過短視頻講述非洲故事,打通跨境電商的内容鏈路。
他們的視頻很火——非洲日常、鄉村探店、民族文化、創業故事,播放動辄幾十萬上百萬。他們一度是中非網絡内容連接的重要橋梁。但結果卻出乎意料,比如 " 非洲十年 ",一個專注東非生活記錄的博主,視頻播放過億,因變現困難、廣告收益有限,2024 年宣布回國發展,轉向國内品牌合作、線下演講。" 非洲小五 ",以幽默方式展示非洲日常生活,嘗試過帶貨和品牌推廣,但因物流、支付、客戶服務無法落地,無奈暫停非洲業務,回國轉型。其他一些在烏幹達、坦桑做 " 電商 + 内容 " 的小團隊,也陸續撤離,原因都一樣:做得火,賺不到。他們用腳投票,說明了一個現實:光有播放量,沒有平台生态、沒有閉環系統,内容就是義務勞動。
電商閉環在非洲,是斷裂的。中國電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完整的 " 内容—下單—支付—配送—復購 " 閉環,而非洲是這樣的,内容(視頻火了),觀眾想買沒有挂鏈 / 沒有平台,讓你發 WhatsApp,對方沒有付款方式 or 地方不送貨,流量白白浪費,即使你是百萬粉絲網紅,也變不了現。
實體網和網絡的競争也是大問題,主要是商會不滿和法規不清,網絡電商的快速崛起開始引發傳統商人的抵觸與反彈,本地商會認為線上賣家擾亂市場秩序,不交稅、不請人、不租鋪;多地出現地方議員要求平台賣家注冊營業執照、納入本地稅收系統的提案;部分行業協會遊說政府對 TikTok 帶貨施加監管限制,阻止 " 灰色電商 " 侵蝕傳統渠道。跨境中國商人被迫以個人身份、臨時身份運營,無合法身份經商風險高。與此同時,肯亞法律對網絡銷售、KOL 變現、電商監管仍屬灰色地帶,缺乏統一判定标準。
面對種種限制,有的中國商人另辟蹊徑選擇了避開平台,走獨立站路線,用 Shopify / WordPress 自建網頁商城;社群 +Facebook 群組 +WhatsApp 拉人下單;本地 M-Pesa 收款、摩托車送貨。這種方式靈活、自主,但缺乏流量引擎、缺少售後保障、抗風險能力弱,你能活下來,但很難做大,但也有悶聲發大财的那種,甚至團隊在國内遠程操作網頁,然後各大國際網站買流量引導到自己網站。
非洲不是沒機會,而是你得先接地氣,再講規則。内容有了,要等平台功能跟上,流量爆了,要先建支付和物流,商業邏輯要跑通,得慢慢搭橋,不是硬砸渠道。這麼說吧,肯亞目前最受歡迎的還是明星代言那種模式,甚至電視和廣播廣告仍然很流行,高速路旁邊那種大幅海報廣告一個月得兩萬多人民币,這種傳統的推銷模式反而受歡迎,總體來說還沒有進入電商時代,跨境電商更是難上加難,最多發發國際快遞而已。
最近刷視頻刷到一個中國博主在肯亞做 MCN 公司,真的佩服這樣敢于嘗試的人,他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有個中國朋友曾經在盧旺達有四五百萬粉絲,團隊很大,做舉牌視頻,後來不讓幹來到肯亞做工廠,他那時沒有趕上流量紅利時代,後來的盧旺達青年什麼的都是他以前帶的小弟,那些唱中文歌、跳舞的等等,不過那些也只能回國變現。目前開非洲直播間的慢慢多了起來,那種類似于十幾年前中國的電視購物,鏈接和平台通道是大問題,甚至需要告訴地址讓客人來買,我稱之為網絡實體店,哈哈。
很多人問我:" 你覺得在非洲做内容創業、做電商還有機會嗎?" 我的回答是:有,機會很大。但不是現在馬上暴富的機會,是陪市場長大的機會。你必須接受它落後的系統、卡頓的物流、混亂的規則、不友好的平台算法,然後,在混亂中先站住、再活下來,最後等風來。非洲的機會,不獎 " 快手 ",只獎 " 耐心人 "。肯亞當地的 jumia 已經初具規模,中國人背景的 kilimall 也發展得不錯。但是他們都差不多經歷了十年的掙扎才有現在的樣子,所以時代是發展的,就像我們從前不相信快遞不會丢一樣,肯亞現在發貨發丢了還是常有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完全取決于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發展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偷盜的事情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