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王為民:資本寒冬下,小核酸藥物賽道逆勢成長,人才缺口是最大問題,歡迎閱讀。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過去四年間,醫療賽道經歷了 " 過山車 " 式的暴漲與暴跌,如今寒冬已經彌漫了兩年多。據醫藥魔術方塊數據統計,2023 年醫療健康賽道一級市場融資金額總計 830 億人民币,同比下降 34.41%;與 2021 年相比,總額腰斬。
2024 怎麼投、如何退?行業下跌走勢何時見底?中國市場還能否支撐投資醫療創新的信仰?2024 年開局之際,36 氪訪談了四位在醫療賽道從業超十年的投資人,以及三位創新藥企創始人,選取其中精華思考,成文《醫療 2024 展望:現金流為王,誰能拿到「續命藥」?》。
其中,為保證觀點連續性,受訪者的全部觀點在此單獨發布。本篇中,聖因生物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為民博士将為我們詳述當前海内外小核酸藥物賽道的發展現狀。王為民也是業界領先的小核酸藥物化學家之一,擁有近 30 年研究經驗。2023 年年底,聖因生物宣布完成超 8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以下為王為民觀點全文:
過去一年,國内小核酸藥物賽道發生了挺多事情。產品方面,諾華的 PCSK9 抑制劑英克司蘭鈉注射液(Inclisiran)正式獲批,還有很多小核酸藥物取得臨床積極進展,說明小核酸藥物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商業化表現仍值得期待。融資角度,雖然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行情較 2022 年還有所下降,但小核酸較其他賽道呈現逆勢增長的現象,而且很多都集中在早期項目上。
2023 年,全球小核酸領網域 BD 交易共 31 起,披露金額超 80 億美元。羅氏、諾和諾德、GSK 等 MNC 頻頻現身。BD 交易不斷說明這個賽道不僅受資本青睐,還在得到大藥企的關注。早年間,其實很多 MNC 進入過這個領網域,但礙于技術壁壘紛紛退出了。近幾年,随着小核酸平台技術的突破,很多新的研究方向也都有人在推進研究,比如化學修飾做到了讓它的藥效非常穩定,實現半年甚至一年打一針的持久療效,讓小核酸這個藥物類别真的擁有和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競争的獨特優勢,尤其是在慢性病領網域。
目前,幾乎大家熟知的 MNC 都對小核酸賽道很感興趣。他們不僅會在内部布局,也做合作協定、收購。在美國,一些處于早期階段,甚至臨床前或剛進入臨床階段的企業也會被收購或與大藥企達成研發合作,比如諾華和 DTx Pharma,Avidity Biosciences 和 Bristol Myers Squibb。
在國内,小核酸藥物還處在發展早期或上升期,很多公司短期可能沒有能力去真正開發一些更新的技術,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競争。國内團隊的技術突破一方面集中在肝靶向平台這些已經得到驗證的領網域上,或者心血管和代謝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熱門的、有過臨床實驗數據的适應症,以盡快驗證自研平台和技術;另一方面在于集中突破小核酸藥物肝外靶向的技術壁壘,自主研發潛在的 first-in-class 肝外平台技術及藥物,填補全球肝外領網域空白。
心血管疾病等領網域的市場還是非常大的,只要你的管線質量足夠強,比對标的臨床化合物有更好的效果,在臨床場景中還是會有競争性的。當然,這對公司的經驗積累、技術突破都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對标企業的藥物臨床效果已經很好的情況下。
說到底,小核酸藥物的成藥性和遞送平台有着絕對的關系,沒有遞送就不可能成藥。只有在平台創新上有突破,才能在未來的 " 競速 " 中取得核心競争力,甚至率先使用自己的平台實現技術突破。
目前,海外企業在 GalNAc 這類比較核心的遞送技術上的布局相對密集,國内企業面臨的門檻其實更高。但這方面其實并沒有一個非常基礎的專利能把大家都 " 屏蔽 " 掉,所以不會出現一家壟斷的局面。不過,企業要想申請專利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一定要是新型的,别人沒有做過。就用 GalNAc 遞送系統技術來舉例,很多企業可能是把它的結構改一下,或許的确會有不同的效果,但未必是一個非常明顯的 " 黑與白 " 的區别。
從肝外遞送的角度,國外領先的小核酸公司也都處于早期研發階段,許多領網域沒有像 GalNAc 這樣成熟有效的系統,後來者的發揮空間會更大,也是當前核心的突破方向所在。但想再找到一個像 GalNAc 這麼特異性的、高效的系統并不容易,所以核心在于怎樣去設計遞送系統、解決肝外遞送不同環節上的問題,能否產生内吞、如何進入細胞、甚至是如何更有效地和蛋白結合,這些環節都很重要。
技術之外,未來國内小核酸公司想反超,還有一些其他優勢。首先在于制造成本。目前小核酸的成本控制是所有企業需要解決的一大挑戰,但利好的是,國内的小核酸原料正在逐漸實現國產替代,未來的原料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在此基礎上,如果企業在早期的平台設計和研發時就将生產成本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比如聖因生物設計的化學結構在早期就考慮了工藝放大和生產成本的因素,未來有望在可及性方面表現更大優勢。
此外,雖然現階段中國企業還沒有原研新藥上市,但因為市場和患者群體龐大,小核酸企業在臨床資源、臨床開發速度上會比海外企業有更大的優勢。在肝外遞送這些新平台的開發上,海外企業很多也處在臨床前階段或者剛進入一期臨床,大家基本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機會很多。
這些是現階段國内企業有優勢的方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重要的是缺少人才。因為國内小核酸領網域發展相對較晚,擁有行業經驗的人才比較稀缺,許多新招聘的員工需要企業重新培養,這也對中高層研發人員的研發經驗和領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這是當前所有公司都面臨的挑戰,也可以說是整個領網域最緊迫的問題,不過我們也相信随着研發投入的增加和更多人才的加入,這個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
當前,融資對于許多初創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雖然馬上到春天了,但資本寒冬似乎還沒完全結束,對初創企業來說,如何有效分配資源,打造具備核心競争力的差異化產品,更快拿出優秀的臨床數據,決定了企業如何安全度過寒冬。在小核酸藥物賽道,由于大部分初創公司都還處于早期階段,項目臨床數據相對有限,更多都還是臨床前細胞或動物實驗數據,因此團隊還是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因素。
雖然有上述挑戰,小核酸藥物賽道依然充滿了各種機遇。2024 年,會有更多企業在這個領網域布局,臨床數據、BD 交易也會更多。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創新發展、持續合作,是小核酸企業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