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中國女外交官穿防彈衣戴頭盔,蘇丹撤僑現場大量細節曝光,歡迎閱讀。
4 月 23 日晚上,對于在蘇丹的中國同胞來說是一個不眠之夜。不僅因為時不時傳出的槍炮聲,更是由于中國使館即将組織旅居喀土穆交戰區中國公民集體撤離的消息帶來的期待與激動。
租的當地大巴車爽約沒來
中國駐蘇丹使館臨時代辦張向華參贊已經好幾天沒合眼了。" 最難的是戰事持續所帶來的信息混亂。要在諸多方案中找到萬無一失的撤離路線和目的地,确保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安全,這是外交部和使館黨委的首要任務。" 張向華如是說。24 日清晨 5 時,連續數日協調撤僑計劃的張向華拖着疲憊的身體,揉了揉布滿血絲的雙眼,猛灌幾口水,穿戴上厚重的防彈衣和鋼盔,開始了組織撤僑的指揮工作。
《環球時報》記者跟随張向華快步走在使館門前的土路上,向旁邊臨時設立的撤離集合點行進。喀土穆的朝陽不那麼刺眼,溫度也還沒有上升,以往 5 點左右的 " 起床槍聲 " 竟沒有響起。" 張參,咱們今天的撤離路線是怎樣的 ?"" 抱歉,這個不能說。因為咱們人多目标大,為了保護我們的撤離車隊,還是要盡量低調。" 他嚴肅地回答道。
當到達撤離點時,同胞們已排起了長龍。正在現場組織大家的撤僑小組安全負責人、駐蘇丹使館武官丁峰腰間兩側各别了一個步話機,記者見狀調侃道," 您這是配了‘雙槍’啊 !" 丁峰笑着解釋說:" 一個是使館工作人員聯系用,一個則是夫人的專屬。倒不是因為家事,是因為我在外面指揮,怕上級聯系不到,所以讓夫人守着電話,用步話機及時通知我。"
就當大家以為當天的撤僑行動會比較順利時,意外還是發生了。當地的大巴車司機竟爽約了,有的說在交戰區無法趕來,有的則坐地起價,原本預定租用的大巴車最後就來了 1 輛。使館黨委迅速讨論解決方案,丁峰表示,從安全角度考慮,已經聚集 400 多同胞,如無法完成撤離,将給大家的生命财產安全帶來較大隐患。對此,張向華斬釘截鐵地說:" 不惜代價,分頭聯系所有能聯系到的企業和大巴司機,必須讓同胞盡早撤離。"
" 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胞 "
等待車輛的過程是最難熬的。這不僅關系到使館撤僑工作的成敗,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同胞們的生命安全。就在組織撤離的當天,使館周邊還能聽見槍炮聲,甚至還有同胞拍攝到了戰鬥機向地面發射火箭彈的畫面,駕駛着皮卡的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士兵也時不時從撤離同胞隊伍前駛過。
" 你們能調來幾輛車 ?6 輛 ? 那太好了 !" 使館經商處參贊郭虎穿着防彈衣,汗流如注。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通電話了,事出突然郭虎不得不反復聯系确認調車情況," 一直在協調找車,但是現在臨時調用,太難了。" 當了解到中石油尼羅河公司可以騰出一些自己撤離車隊的大巴車座位,支援使館撤離同胞時,郭虎迅速與張向華和丁峰進行溝通。使館工作人員評估,這樣,等待撤離的同胞就可全部實現撤離了。" 關鍵時刻還是咱自己的企業靠譜 !" 郭虎邊說邊抹了一把額頭的汗。
而最讓記者感動的,是待撤離同胞們在漫長的等待時間裡展現的寬容理解和團結互助。等待撤離隊伍的長龍裡,有老人和孩子,有中國公民的外籍家屬。大家沒有一句怨言,井然有序地填寫着資料。他們自發為每輛車選出了 " 車長 ",統一對接協調 ; 有志願者在車窗玻璃上粘貼國旗 ; 也有志願者為感覺不适的老人、孩子義診,并送去食物和水 ; 還有志願者主動用私家車當頭車,為撤離車隊帶路。
在使館、企業和商會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4 日到達集合點的中國公民及家屬全部成功撤離。" 後面還有硬骨頭。" 張向華說," 因為大部分同胞撤離後,還未撤離的同胞會越來越散居。但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胞。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 !"
" 使館永遠撤在最後 "
的确,對于在蘇丹使館留守的中國外交官們來講,屬于他們的戰鬥遠沒有結束:有的随車前往撤離中轉地 ; 有的仍在與當地人溝通租車事宜 ; 幾位女外交官耐心地給每一位未到達撤離點的同胞打電話,告訴他們參加下批次撤離。
24 日晚,中國駐埃及、厄立特裡亞使館提醒計劃自行撤離赴埃、厄的中國公民,密切關注當地形勢,加強個人安全防範,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謹慎決定自行撤離路線。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25 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黨中央高度關切、始終牽挂着在蘇丹的 1000 多名中國公民的安危。經各方努力,大部分在蘇丹中國公民已分批、有序、安全撤離至蘇邊境港口或周邊鄰國,下步将妥善安排。在有危險撤離時,使館永遠撤在最後。毛寧說,到目前為止,中方沒有接到中國公民傷亡情況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