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美團,不追風,歡迎閱讀。
AI 的 "iPhone 時刻 " 過去 2 年多,美團對 AI 終于不再藏着掖着了。
最新電話會議上,王興罕見表态,稱 " 對 AI 是主動進攻而非被動防守 ",其關于 AI 的回答篇幅,近乎是另外 5 個問題的總和。
這讓市場頗為疑惑——既然如此重視,為何之前卻沒有任何風聲?
以 " 慢半拍 " 解釋,顯然不是 " 鐵軍 " 美團的風格,更合理的理由應該是「刻意為之」:在互聯網的迭代更新中,硬體往往先于應用普及,AI 浪潮也類似。
對一些具有 " 基建 " 屬性的大模型廠商而言,押注 AI 是 " 緊急且重要的事情 ";到了美團等偏應用類的玩家這裡,要主動進攻,但可以按自己的節奏去徐徐圖之。
實際上,這種主動但又穩健的态度,在核心基本盤等業務上,也有體現。
可以看到,2024 年美團業績依然能打,營收淨利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核心本地商業收入更是實現了 21% 的增幅,新業務從前一年虧損 202 億,大幅度減虧到 73 億。
但電話會議上,高管頻頻提到的,卻是業績之外的 " 可持續生态 "" 穩健增長 " 等關鍵詞。甚至更早之前,給騎手 " 上社保 "、真金白銀補貼商家已經提上了日程。
很顯然,美團有自己的進化節奏。
本地服務打響 " 反内卷 " 第一槍
" 保障騎手權益、改善他們的工作體驗,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亦整合了不同業務的資源,為商家提供更完善的運營基礎設施和流量支持。"
伴随着向市場甩出的 " 可持續發展 " 定位牌," 生态 " 成了美團财報裡的高頻詞。這裡面,最引人矚目的有兩點:
· 接下來的二季度開始,部分城市搞試點,給騎手們上 " 社保 "。
· 拿出 10 億助力金,重點扶持深藏在街頭巷尾、蝸居在老城區的優質小館子、老字号等。
它們背後統一指向的是:在 " 生态 " 導向下,美團褪去 " 擴張焦慮 ",舉起了 " 反内卷 " 大旗。
而仔細梳理會發現,這一變化更早之前就開始了。
關于騎手退休、社保話題,網上已讨論了很多輪。2022 年 7 月,美團在人社部指導下,率先啟動了新就業形态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過去兩年裡,出資 14 億為 7 個試點省市的 600 多萬騎手,繳納了職業傷害保費。
對比之下,海外的平台,還在執着于摳 " 獨立承包商還是自雇者 " 字眼,拒絕将騎手納入社保範疇。
更進一步,如 " 超時扣款 "" 連續跑 12 小時 "" 小區保安刁難不讓進 " 等糟糕現象,也做了細致調整。
這樣一副 " 猛藥 " 灌下去,終端反饋熱烈,有騎手表示:" 大方向是利好的,能進一步增強我們的職業認同感,感覺不再是‘邊緣人’ "。
涉及面更廣的商家生态,也是延續的這一思路,只不過更多元細化。
過去,互聯網跑馬圈地時代,積極擁抱新鮮事物的年輕商家們,快速學會了線上 " 投流量、買排名 " 這套電商運營機制,但還有很多小店、老店沒跟上這一 " 潮流的變化 "。
這些大多扎根老城社區、樸素的特色小店、老字号們,很多常年只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飯做好,雖廣受老饕們的追捧,但囿于不太擅長做網上流量營銷,一直處于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狀态。
這投射在消費者眼中,就成了挂在榜單上的商家,不是最好吃的;選了排在前位的商家,又不夠真正便宜。
如此一來,用戶開啟 "3.7 分反向篩選 ",埋怨平台推薦越來越不給力。這對平台生态的良性循環,無疑是一種挑戰。
而包括上述助力金在内的平台機制調整,就是奔着解決這些痛點來的。
最新電話會議提到:助力金以現金形式,直接打到商戶銀行賬戶上。其中,5 億用來激勵在平台經營超過 3 年、口碑好的中小商家;2 億拿來支持 " 老字号 " 數字化經營。
目前,已經有 3.8 萬優質商戶收到支持金,不斷 " 走出 " 老城區,擴大覆蓋範圍。如廣州老字号西關明記腸粉負責人提到," 門店數字化改造後,月訂單量突破 1.3 萬單。"
而更早之前的去年底,美團的評分選項裡已沒有了店鋪 " 活動豐富度 ";首頁商家列表中,也不見 " 滿減 "" 折扣菜 " 等展示标籤,取而代之的是 " 随機用戶評價 "。
這樣一來,商家被看見的機會,從被買流玩家牢牢把控,轉向只要品質好就能出頭,生态真正流動了起來。
可以看到,現在點進多個城市的大眾點評,自然推薦頁面排在前列的,不乏既沒有團購套餐、也沒有滿減券的老字号餐廳。
這進一步推動了平台商家的豐富度:2024 年美團年活躍商戶數增至 1450 萬,創歷史新高。
埋頭建生态的同時,美團也不再瞄着有多少用戶來,而是更關心起大家吃得好不好。比如,針對當下熱門的食品安全和衛生問題,增加品質認證、廚房透明度監督等措施。
且不止外賣,各個業務線都有這樣的趨勢。以即時零售的藥品品類來說,在以往的半小時達基礎上,延伸出了藥品擴展檢測、診斷、醫保等更多服務。
核心需求、細分需求、潛在需求不斷挖掘滿足下,2024 年美團年交易用戶數突破 7.7 億,再創新高。
不過,基本盤穩健只是一方面,相比之下,仍在擴張的新業務更讓市場擔憂。
AI 研發關注 " 實用 ",出海 " 小步快攻 "
DeepSeek 一聲炮響,把國内大廠轟入了以 " 千億 " 為投入部門的「超級 AI 周期」。
瘋狂的資本開支熱潮,讓人們腎上腺素飙升的同時,也不免令人思考,如何把這些錢花在刀刃上,才能 " 爆兵 " 而不是 " 爆泡沫 "。
不過,美團最新業績會上,首次披露 AI 戰略的王興卻表示:"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 GPU 資源方面投入了數十億元。我相信,公司今年的資本支出仍會非常可觀。"
這種自信,源自美團與業内卷通用大模型的玩家們不同,其更多地将各類產品開發與業務挂鉤,AI 產品定位偏向于 " 業務效率改造核心工具 "。
按王興的介紹,美團的 AI 戰略分為三個層面:AI at work、AI in products 和構建自研大語言模型。
更進一步拆解,可以得到一張清晰的 "AI 路線圖 ":在底層大模型基礎上,短期先将 AI 運用到内部日常工作提效中,中長期讓更多產品與 AI 接軌,最終帶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實現自動化配送的技術迭代。
目前,AI 在日常工作領網域的應用已初見成效,以智能 AI 客服代理為例,電話會議提到:試點顯示效率提升超 20%,客戶滿意率提高超 7.5 個百分點。
能做到這一點,在于平台上 85% 客服咨詢都是線上文字溝通的形式,而用餐高峰期,商家基本沒空看消息,只能由人工客服去兜底。
引入 AI 客服後,配送途中修改地址、商品未送到指定地點等簡單的問題,AI 可以先接入解答,實在解決不了的再轉入人工,大大提高了回復的效率。
除此之外,美團正在探索的 AI 產品應用也有不少。如下圖,在 AI 選址系統裡,哪個區網域是黃金位置,行外人都能一目了然。
過去商家門店選址,通常是幾個人去現場地毯式摸排,跑上 10 天半個月也未必見成效;且受天氣和季節等因素影響,收集的樣本、數據也可能產生偏差。
而美團 AI 選址系統,儲備了用戶消費軌迹、區網域消費偏好、競對分布、交通動線、天氣影響等數百個參數,在大數據算法的加持下,可以将消費熱力網格化,從而快速推薦潛力點位。
不僅能充當 " 選址助手 ",其也是一位 " 分析師 " ——把預估流水區間算得一清二楚,讓商家告别以往要靠經驗和感覺去測算盈利及回本周期的無奈。
據某連鎖餐飲品牌測試反饋,使用該系統選址的門店,首月坪效較傳統模式提升約 23%,爬坡期縮短了 40%。
而類似的 AI 應用,還有 " 點仔 "" 問小袋 ""Native AI" 等多個智能助手和產品。
随着 AI 在大量場景中應用,底層大模型将得到訓練和優化,又能進一步推動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等自動化配送的發展。
比如,遇上復雜的跨山越海配送場景,外賣小哥往往很難及時完成訂單,而能直飛最短距離的無人機,可能幾分鍾就送到了。截至 2024 年底,美團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分别累計完成 491 萬單和 45 萬單。
總而言之,美團的 "AI 仗 " 不是激進的軍備競賽,而是一直在貫徹 " 實用主義 " 主張——在不同時間維度上,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 AI 戰略進程。
這種 " 大進攻中,不忘穩健 " 的策略,不止被運用在 AI 布局上,對于外賣出海,美團其實也是類似的打法。
當下,無論是電商還是内容平台,都被裹挾進了 " 出海 = 新增長 " 的叙事裡,美團自然也不能放棄海外市場這塊大蛋糕。
然而,相比人和物、人和人的鏈接,給人和服務做橋梁的外賣平台,出海難度獨占一檔——由于供給、需求和運力三端都高度本地化,擴張的一城一池都要從頭攻略。用王慧文的話來說,就是 " 一個地方做成了,下一個地方依舊要打巷戰 "。
基于此,美團出海表面 " 大張旗鼓 ",内裡實則 " 精打細算 ",正如最新電話會議裡說的:我們不會盲目擴張,而是會優先選擇那些能發揮美團優勢的市場。
比如,香港以多人點餐、高客單價為主,Keeta 就大推 " 一人飯堂 " 單人餐、30-60 港币一價全包麥當勞等活動,而非大水漫灌地補貼;在苦 " 配送費用和時長 " 的中東,則以配送效率為王,撒錢補貼退後。
事實上,美團的優選、共享單車等新業務,也從追求市場份額,變成強調經營效率。2024 年,新業務的經營虧損由去年同期的 202 億元收窄至 73 億元,虧損率改善至 8.3%。
凡此種種,足以窺見,美團的運營術還是一如既往地強,一直按照自己明确的節奏在走。
小結
這麼多年來,在或主動或被動的壓迫力驅使下,身處本地生活或者說互聯網行業的企業,都像擰緊的發條,常常處于衝刺的狀态。只因競争和拼搏一直是這個行業的常态,美團也一樣,從未脫離戰鬥狀态。
但本地生活領網域的線上化變遷、AI 和外賣出海的比賽,又從來都不是百米速跑,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支撐到終點依賴的不是爆發力,是有張有弛的節奏。
沒有被市場情緒裹挾,一直踩在自己步子裡的美團,正在丈量繪制着自己想要的那張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