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比董小姐還厲害的“4+4”醫學博士出現了,歡迎閱讀。
中國醫學史上,注定會有董小姐的名字了。
這幾天,肖醫生和董醫生的瓜,已經遠遠超越了褲裆那點事兒。
董小姐 ( 從經濟學學士到醫學博士僅 4 年時間)的學歷被扒之後,牽出協和 "4+4" 項目其他學生背景,如王某洲、金某木、韓某澍(15 歲入讀多倫多大學)、秋某(北大自主招生轉醫學)等,被指形成 " 學二代 " 資源閉環。
一、王某洲,北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王某洲網傳為王某院士獨子(這個消息目前為網傳,不确定是否為真),現任北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王辰院士作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協和醫學院校長,其推動的 "4+4" 醫學教育模式被質疑與王某洲的職業路徑存在關聯。
王辰。
王辰是 "4+4" 醫學教育模式的倡導者,即非醫學大學生通過 4 年醫學教育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該模式借鑑美國經驗,旨在培養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協和醫學院自 2018 年試點該模式,首批學生畢業後進入三甲醫院工作。
近期因主導的 "4+4" 醫學教育模式及關聯事件引發争議。
而王某洲的學歷更有看頭:本科西敏寺特學院,拿了數學和哲學的雙學位。這所學校 2024 年的 QS 世界大學排名,差不多是 1000 名左右。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都不算頂尖的大學畢業生(國内二本水平),回國就能進北大教書?
王某洲的教育背景與職業路徑:
1994 年 5 月出生,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其學歷包括:
本科:美國西敏斯特學院(2024 年 QS 世界排名約 750),數學與哲學雙學位。
碩士:紐約大學一年制碩士(完成時間為 2017 年左右)。
博士:美國鮑靈格林州立大學(2024 年 QS 排名約 1000 名以外,美國本土排名 263-331 位),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倫理、生命倫理。
公開信息顯示,其博士期間發表 3 篇論文,其中兩篇分别發表于《Philosophia》和《Phi Sigma Tau》期刊,引用量較低,被質疑學術成果與北大教職要求存在差距。
非要類比的話,鮑靈格畢業證的含金量,大致相當于咱們國内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當然,不是說這學校不好,但要說它能跟北大相提并論,那确實有點差距。
因為按理來說他的學術成績不夠亮眼,以這樣的學歷背景,能回國内頂尖學府任教,或許他某方面的能力一定有過人之處。
不過目前關于王某洲與王某院士關系的部分指控(如 " 學術世襲 ")缺乏直接證據,其任職是否符合北大内部标準仍需官方權威解釋。
二、韓某澍,23 歲的協和 4+4 超天才臨床博士。
董小姐事件被爆後,一位名叫韓某澍的協和 2020 級醫學博士也引發大眾關注。
早在 2023 年,韓某澍便開始在社交平台分享内容,樹立個人形象,當時收獲了眾多贊譽與羨慕,許多人誤以為她是天賦異禀的學霸,同時也有留學中介以她為例進行宣傳。
網傳韓某澍 15 歲跳級去了多倫多上大學,擅長拉小提琴,19 歲回國後進入協和醫學院,僅 23 歲便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同時還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不過,随後有網友爆料,韓某澍并非如表面所示那般真材實料,面對網友的抽絲剝繭,目前其社交賬号内容已不可見。
韓某澍在社媒賬号上發的自己在協和醫院的日常目前,
不知道其他規培生們能不能享受這待遇?
目前該賬号的 " 擺爛日記 " 也已删除,并清空賬号。
三、金某木,加分地質學金山木醫學博士。
根據協和自己放出來的《北京協和醫院 2024 年度拟招收人員公示》有一個哥們是博士後,叫做金某木,畢業于協和。
去查了下大哥的論文,頭銜為 "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2024 級臨床醫學博士後 金山木。确認是協和的。
經公開資料查詢:金某木本科為北京大學地質學專業,2016 年通過自主招生加分(高考成績 622 分,北大錄取線 660 分)進入地質學類。
2019 年參與南阿爾卑斯山地質考察後,于 2020 年通過協和醫學院 "4+4 試點班 " 轉入臨床醫學,2024 年成為神經外科博士後。
金某木幾十分加分上北大,地質學轉醫,博士論文正文 12 頁,水水也就過了。
博士論文争議:
正文篇幅過短:其博士論文《貝伐珠單抗治療復發性膠質瘤的預後模型》總頁數 55 頁,正文僅 12 頁,參考文獻、附錄等占 33 頁。學界人士指出,正常醫學博士論文需 5 萬字(約 100 頁以上),碩士論文最低 2 萬字,12 頁正文被認為工作量不足。
金某木博士論文:
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水到不行。
可就是這樣的,在協和 4+4 博士裡卻比比皆是。
比如和金山木一屆的劉玉曉 + 劉柯 + 王路易 + 王婧橋 + 劉明娟等,論文總篇幅短則 45 頁,長則不過 60 頁。
地質學轉醫學:
金某木本科就讀于北京大學地質學專業,通過自主招生加分(58 分)進入北大,後通過協和 "4+4" 項目轉入醫學領網域,成為神經外科博士後。
而這一跨專業路徑被質疑缺乏醫學基礎課程學習。
提示:部分信息源自網絡用戶爆料,涉及家庭背景等細節未經官方證實,需謹慎對待。協和 "4+4" 項目的争議仍在調查中,最終結論需以官方通報為準。
四、北大陳如月。
在一個個 4+4 被扒出水學歷的 " 天才 " 背後,有一個必須要提到的人:陳如月。
去年北大學霸陳如月曾申請協和 4+4 失敗,大學畢業 3 年後重新參加高考,報考臨床醫學,2024 年成功考進上海交大醫學院(8 年本博連都讀)。
陳如月,2017 年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大學期間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立志從事臨床醫學,大學選修了許多生物學相關專業,準備通過申請協和 4+4 項目拿到臨床博士,競争激烈,最終未被錄取。
陳如月立志從事臨床醫學,北大畢業後重新參加高考再次進入名校,她的事迹被國内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陳如月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2017 級的學生,專業是金融,錄取分數線大家可以想象得有多高。
進入大學後沒多久,她發現自己開始對醫學產生了興趣。尤其是疫情那幾年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場景對她產生了深深的觸動。
于是畢業後并沒有找金融相關的工作,而是一直在為轉醫做準備,比如在本科讀書期間去醫學院選修生物細胞學等高難度課程。
她在北大讀書,自然也知道協和醫學院的 4+4 項目,并為此準備了許久,可因為競争激烈未被錄取。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曾說過,協和 4+4,是從全球最優秀高校,選拔出素質最優秀,最有助人之心的,品德最高尚的,最有悲憫之心的,最願意學醫的,将是中國醫學界的夢之隊。
陳如月立志從醫,不正是這種的人嗎?不得不問,為何最終被淘汰?輸給國外野雞學歷藝術生?是她品德不夠高尚還是其他原因?
陳如月 2023 年,她頂住各方壓力,北大畢業兩年後回到母校上海實驗中學重新復讀,同時将歷史替換為生物,此時教材已經改版,但她依然在 2024 年 7 月被上海交大臨床醫學 8 年的本博連讀班錄取。
陳同學的事迹是很勵志,但陳同學本本身就是裸分考入的北大金融,已是 " 人中天龍 ",畢業後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思維缜密都只會更加成熟,此時決定轉入醫學,想必未來會更加認真的對待職業發展。
只是這樣一折騰,陳同學算上北大的 4 年,畢業後 3 年,再重新 8 年醫學,畢業後已距離首次高考過了 15 年,大概是 33 歲左右。再規培 3 年以上,執業就是 36-37 歲以後。
普通醫學生都是 5 年醫學本科教育至少 3 年規培才能當上醫生,這是醫學本科。
如果要成為醫學博士,國内最快的路徑是 5+3 出來博士,出來後還要再規培 3 年。總共要 11 年醫學教育,這也就陳如月這類優秀的孩子能做到。
普通孩子就是 5 年本科加 3 年碩士外加 4 年博士才能達到同等學歷如果沒有規培還要在加上 3 年規培合起來就是 15 年。
而董小姐 4 年非醫學本科加 4 年醫學教育再包括 1 年規培就能醫學博士。更别提 15 歲的韓某澍跳級留學,23 歲拿下協和博士學位,24 歲掌控腫瘤科研;地質生金某木用 12 頁畢業論文殺進協和神經外科 ……
目前,随着董小姐事件更新,協和 "4+4" 項目的公平性受到衛健委調查。而協和官網已删除歷年招生名單,進一步引發公眾對信息透明度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