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智能手表的「方圓之争」:AI Pin成了終極答案?,歡迎閱讀。
文 | 雷科技 leitech
2024 年,魅族宣布 All In AI,停止傳統智能手機項目。魅族要做的產品之一,是結合 Rabbit R1 和 AI Pin 兩款 AI 硬體新物種優勢的 AI 硬體。關于 Rabbit R1 雷科技在 CES 2024 期間已進行報道,而 AI Pin 這款產品,雷科技報道團在 MWC24 上已分享過我們的體驗。
圖片來源:Humane
今天要讨論的話題是:類似于 " 懷表 " 一樣的 AI Pin,會不會成為智能手表進化的終極形态?
手表的前身,就是懷表
其實手表(更準确的說法是腕表)的前身,就是懷表。
懷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 1492 年,當時意大利鍾表匠 Bartholomew Manfredi 在一封信中提到了 " 懷鍾 " 一詞。不過," 懷鍾 " 并不便攜,在發條日益小型化後," 小懷表 " 在 16 世紀初誕生,當時德國發明家彼得 · 亨萊因(Peter Henlein)在紐倫堡發明了第一只懷表—— " 紐倫堡蛋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不需要利用重力作為動力來源的鍾表。
更重要的是," 紐倫堡蛋 " 成功實現了 " 量產 ",只不過當時的 " 量產 " 都依賴鍾表匠本人也就是彼得 · 亨萊因(Peter Henlein)手工制作。後來,随着更多鍾表匠掌握對應的原理和工藝,懷表逐漸在歐洲流行開來。
再經過幾百年後,今天我們見到的手表(Watch)才正式誕生。關于手表的發明者有許多傳說,最浪漫的說法是,1806 年,拿破侖為了讨皇後約瑟芬的歡心,命令工匠制造了一只可像手镯那樣戴在手腕上的小 " 鍾 ",這是世界上第一塊手表。此後一段時期,懷表依然是男人身分地位的象征,手表則被視作女性的飾物。
其他關于手表面世的傳說時間,也都在 19 世紀初甚至 20 世紀初,可見在 16 世紀到 19 世紀,人們的 " 便攜鍾表 ",就是懷表。
由于時鍾技術以及齒輪的布局更适合于圓形設計,因此早期的便攜式鍾表也傾向于采用圓形——或接近于圓形的八角形,下圖就是歐洲現存最早的一只便攜式鍾表:" 梅蘭希頓表 "(制作于 1530),正是由得彼 · 亨萊因(Peter Henlein,約 1479-1542 年)制作的 " 香薰球表 "。
在手表普及後,随着人們審美的變化以及工藝的進化,表盤出現了不同的形狀,圓形與方形均有,比如經典的勞力士綠水鬼是圓形表盤,浪琴标志性的酒桶型手表。
這一階段的手表形狀變化,更多是出于 " 審美偏好 " 的設計之需,跟功能并無關系。
智能手表,方形出道
在經過數百年發展後,以 Apple Watch 為代表的科技產品引發了手表行業的新一輪變革,智能手表的形狀也經歷了不斷的變遷。
智能手表產品「方」與「圓」的選擇,與其說是技術取向,倒不如說是設計和功能取向的結果:方形螢幕以其更大的顯示面積和直角邊緣,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展示空間和更高的互動效率;圓形螢幕則以其接近傳統手表的外觀赢得了不少人的喜愛。
圖片來源:Moto
而如何平衡功能和設計,就成了智能手表品牌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谷歌專為智能手表設計的 Android Wear 發布之前,市面上大多數智能手表采用的都是方屏方案:比如開創了智能手表這一品類,但現在已經出售品牌的 pebble;先後推出了多款非 Android 智能手表的索尼,也堅持采用方形螢幕的方案。
不同于傳統手表,智能手表的功能核心是内容顯示,具體來說是文字顯示,這一點方形螢幕有先天優勢。根據 Google 的開發指引,圓形螢幕的界面顯示空間比方形螢幕要小 22%,同時還需要更大的邊距來保障文字可閱讀性,進一步壓縮了螢幕實際顯示區網域。
此外,當手表需要顯示多行文本,比如郵件預覽或微信對話時,圓形螢幕能「完整顯示」的行數較少,需要上下反復滾動螢幕才能看全。
而方形螢幕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了:盡管手表螢幕尺寸依舊限制了單行能顯示的文字數量,但因方形螢幕的顯示完整性更高,用戶可在不滾動頁面的情況下看到更多完整的信息,比如在特别長的信息中找到文末的驗證碼。
另外,方形螢幕的智能手表在硬體成本和内部空間利用率上也有着更好表現,這也是第一批 Android Wear 三款手表中,只有 Moto 360 采用圓形螢幕的原因。
圓形的智能手表更貴。當時,LG G Watch 和 Samsung Gear Live 首發售價僅 199 美元,而 Moto 360 售價要來到 249 美元,這還是 Moto 360 沒有采用昂貴的 CoP 封裝工藝,在手表螢幕正面留下控制板「缺口」時的價格。如果 Moto 360 采用「全圓 + 窄邊框」的螢幕方案,成本只會進一步提升。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智能手表的表盤形狀有了新的分野:一類是低端款,以智能手環為藍本再增加些許功能的 " 智能手表 ",出于成本考量因素,不約而同采用方形螢幕的原因;另一類是高端款,除 Apple Watch 外,所有高端智能手表均采取圓形螢幕,以獲取更高的 " 顏值 "。
高端智能手表鍾愛圓形屏
首先,圓形螢幕的智能手表在視覺上更具吸引力。
在高端機械手表領網域也有不少為了設計而采用方形表盤的例子,比如深受「富二代」和「時尚新貴」喜愛的理查德米勒就采用桶形表盤,小雷自己非常喜歡的積家 Reverso 系列也采用了标志性的方形表盤。
但由于早期采用方形表盤的智能手表都帶有一種濃厚的「電子味」和「玩具感」,不符合智能手表「融入日常生活」的定位,所以從第二代 Android Wear(Wear OS)開始,包括 LG、三星在内的各品牌都開始轉向圓形表盤,Wear OS 2.0 首發產品中只有不到 30% 的品牌還在堅持方形螢幕。而在最新的 Wear OS 設計指引中,Google 也已删除了方形螢幕的設計規範,要求開發者按照圓形螢幕來開發軟體。
圖片來源:Google
從這個角度看,圓形螢幕也是手表品牌塑造高端認同感的重要手段。就像傳統手表品牌會用復雜的制作工藝為手表帶來附加價值一樣,圓形螢幕作為「高成本部件」的代表,已成為高端智能手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正從軟體生态的角度「倒逼」方表盤的智能手表們擁抱圓形。
圓形螢幕也讓智能手表擁有更大的互動創新空間:讓表盤旋轉本身成為一種 " 輸入 "。
在智能手表誕生的初期,螢幕觸控是智能手表最主要的互動方式。但很顯然,智能手表的小尺寸螢幕并不适合精确的觸控操作,而用戶在進行觸控互動時,手指也會不可避免的遮擋螢幕,進一步影響螢幕的顯示空間。
圖片來源:三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方形螢幕的 Android Wear 陣營在 Google 的影響下拿出了反轉手腕的手勢操作,而在 Tizen 系統和圓形螢幕領網域發力的三星,則發揮了圓形螢幕的優勢,用旋轉手表外圈計時環來代替轉動的滾動手勢,讓用戶可以在完全不遮擋手表螢幕顯示内容的情況下與手表互動。
AI 手表将成為 " 懷表 "?
基于互動方式打造手表形态的做法在智能手表領網域并不罕見:Apple Watch 的數字表冠就顯著減少了「觸屏滾動」這種低效卻模糊的互動方式,用實體旋鈕和震動反饋提供精确且不影響顯示面積的互動方式;三星利用旋轉計時環為 Galaxy Watch 帶來類似功能;脫胎于中國企業「出門問問」的 TicWatch 更進一步,在圓形表殼的外側就加入了觸控條,用「撓一撓」的螢幕外觸控實現了和三星相同的效果。
圖片來源:Mobvoi
不難看出,智能手表高度成熟的當下,确定智能手表「圓形螢幕」還是「方形螢幕」的因素早已不是曾經的成本或技術,而是互動方式。
随着大模型技術的爆發,我們看到全新的 AGI 技術重塑人機互動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言,AI 硬體也成了 2024 年的熱點趨勢,AI 大模型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則是重點方向之一。在 MWC24 上,我們就看到了「沒有螢幕的智能懷表」—— AI Pin。
AI Pin 一般會被用戶别在胸前,類似于懷表一樣。盡管其與智能手表形态迥異,但兩者核心功能其實是互通的:智能手表和 AI Pin 本質上都是以 AI 為核心,用來替代手機基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只不過智能手表利用觸控和視覺互動,AI Pin 利用語音和視覺互動而已。
如果說 PC/ 手機是傳統的挂鍾座鍾,AI Pin 就是懷表,它跟智能手表一樣,解決的都是 " 便攜 " 的問題。
其實手表并不是最佳佩戴方案,因為一直佩戴手表總有不方便的時候,比如很多人睡覺就習慣摘下手表。2024 年 MWC 上三星發布智能戒指,就是瞄準了 " 需要可穿戴設備,但不想一直佩戴手表 " 的人群。在 AWE 2024 上,雲米展示的 " 毫米波睡眠監測雷達 ",也是主打 " 無接觸、零介入、不打擾 " 到睡眠監測方案。
應該說,AI Pin 反映了 AI 給可穿戴設備帶來的全新可能性:随着智能設備擁有 " 主動 AI" 能力,人機互動将不再被圓形還是方形,抑或是觸控還是旋轉這樣的物理因素給限制,未來,佩戴在衣服上的裝飾物、紐扣甚至胸針,都可能成為智能終端。
總之,随着可穿戴設備的互動重心從觸控轉向 AI 多模态互動,未來将有越來越多的 AI 硬體采用類似 AI Pin 的 AI 互動方案。到那時候,自然也不會有再有智能手表螢幕的方圓之争。不過話說回來,當智能手表失去表盤之後,還能被叫做智能手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