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豎屏“殺瘋了”,影視行業正被全面“偷家”?,歡迎閱讀。
文 | 鋅刻度,作者 | 孟會緣,編輯 | 陳鄧新
在你的印象裡,豎屏内容還是只有霸總短劇這一種表現形式嗎?
事實上,豎屏廣告、豎屏綜藝、豎屏番外……豎屏内容正在加速更新為影視行業一大新的增長點。
從 TVB 與抖音合作打造豎屏直播綜藝,利用港星 IP 與内地平台流量形成互補;到愛優騰芒等長視頻平台由 " 長視頻主導 " 轉向 " 橫豎屏雙線布局 ",争奪用戶碎片時間。
豎屏内容以移動端為支點,開始重塑影視行業的創作邏輯、用戶習慣與商業生态,成為長短視頻融合時代不可逆的新常态。
用豎屏打開新思路
" 學員這個水平,讓我覺得我也可以演。"
對于 TVB 與抖音聯合推出的首檔演技競演直播綜藝《藝員新訓 2025》,資深港劇迷林瑤在追更了一段時間過後,也開始共情評論區裡那些質疑學員演技的留言了。
只是在她看來,演出效果不佳固然有學員自己的鍋,但也要歸因于該節目是以豎屏呈現,采取的是 " 用直播的方式打開 TVB 演技 " 這一全新形式。
最典型的當屬節目第一期為了分隊,需要在設定好的情景下,讓學員面對鏡頭進行演技展示,相當于把攝影機當成表演對象,播出時有一種演員和觀眾產生了跨屏聯動的錯覺。
" 除了那幾個 TVB 老戲骨,其他學員但凡轉場就不記得長什麼樣了 "" 看她們拍戲那股松弛感,垮到甚至都不覺得她們真的有在演…… " 觀眾的評價大都與林瑤相符," 相當于是在進行單人無實物表演,鏡頭又是怼臉直拍,演技真的藏不住,有一點瑕疵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
圖源:《藝員新訓 2025》
當然,豎屏的畫幅也限制了場景的表現力,例如群戲的時候人物被擠壓在畫面中間,視覺效果大打折扣,而為了适配手機的觀看習慣,節目基本采用 " 三鏡頭法則 "(特寫 + 中景 + 全景),單集時長也被壓縮在一小時左右,過于追求短平快也喪失了很多細節。
但這種表現形式确實很新奇,除了一小時正片外,手機上日常刷到的就是幾十秒的精彩片段,完美适配手機用戶的碎片化觀看習慣,加上港星和港劇的 IP 加持,用戶很有可能因為受到某個細節片段的吸引而停留觀看正片,如林瑤就是這樣成為了百萬追更者中的一員。
像《藝員新訓 2025》這樣充滿了實驗性的豎屏内容還有很多,但同樣口碑褒貶不一的,當屬前段時間趁着電視劇《九重紫》的流量紅利,推出的那部番外篇豎屏短劇《昭世錄》。
《九重紫》在播出期間,憑借男女主雙重生的獨特劇情火爆一時,因而由其番外改編的短劇《昭世錄》一經推出,便迅速吸引了觀眾目光,可惜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收獲了一條 " 吃相不要太難看 " 的批語。
在這個案例上,橫屏内容和豎屏内容有了更直觀的比較。
長劇 IP 的衍生短劇
該短劇既想承接原劇的權謀内核,又試圖打造 " 女性成長爽劇 ",但以後者 28 集的小體量,即使放在短劇界也是極其精簡的,因整體劇情鋪墊不足,單集信息量不夠,被觀眾痛批 " 節奏像 PPT",而對劇情質量不滿,最終也導致觀眾诟病其付費模式。
盡管播出後口碑不佳,但《昭世錄》作為長劇 IP 的衍生,短劇番外篇的嘗試卻是實打實地為業界打開了新思路。
就 IP 運營而言,番外短劇可依托正劇積累的流量基礎與觀眾認知,若内容打磨精細、叙事張力充足,完全有機會與正劇形成風格互補的協同效應。
即正劇夯實 IP 的深度與厚度,短劇則以輕量化的表達延續 IP 熱度,二者共同構建 " 長劇立骨、短劇活血 " 的立體化開發模式。
這種雙軌并行的策略,能讓單一 IP 同時覆蓋長視頻的沉浸式體驗與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場景,最終實現 IP 商業價值從流量轉化到品牌延伸的全維度挖掘。
重塑影視内容制作邏輯
站在上述豎屏内容背後制作方和平台方的視角來看,豎屏這種全新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正從試水階段更新為行業标配,試圖重構影視行業内容生產和制作邏輯的同時,對廣告、互動及 IP 衍生品產生颠覆性影響。
深度植入到短劇劇情中的廣告
在《藝員新訓 2025》之前,TVB 演藝 IP 與抖音綜藝 IP 還有一次深度共創,是 2024 TVB 無線藝員訓練班招生計劃,該節目主要通過直播的形式,讓觀眾能夠實時且深度參與藝員選拔和成長過程中。
相關報道顯示,豎屏綜藝直播與 TVB 識貨的連麥互動,為品牌方開辟了更高效的營銷渠道。如滕麗名節目錄制結束後直接轉場至 TVB 識貨的護舒寶專場直播,實現了綜藝與直播的無縫對接;TVB 識貨人氣主播彤彤 " 勇闖綜藝 " 節目錄制時,同步進行電商直播等。
不得不說,短直聯動打破的是内容電商的植入局限。即通過短視頻内容與直播的有效互動,以多樣的内容組合和創意演繹,激發用戶的購買欲望。
其核心就在于,将劇情回憶、藝人形象與商品推廣綁定,使觀眾在懷舊情緒中自然接受產品信息,實現 " 劇情記憶 + 商品價值 " 的雙重滲透。
短直聯動帶貨
說得更直白一點,短視頻借助 TVB 演藝 IP,通過多維產品展示、場景化體驗營造等方式,以内容種草觸達潛在用戶,實現新客引流與品牌認知構建;
直播則聚焦交易轉化,用實時互動促銷、限時福利釋放、粉絲專屬權益等策略,推動流量向訂單的即時轉化,并以高頻次互動強化核心用戶的黏性。
如果說短視頻平台為了争奪用戶觀看時長,以及進一步促進電商產品銷量轉化,試圖在豎屏内容上發力,那麼長視頻平台就是順應短劇大爆發的趨勢,加速從 " 長視頻主導 " 向 " 橫豎屏雙線布局 " 轉型。
其中,愛奇藝在去年 9 月推出了 " 微劇場 " 與 " 短劇場 " 的整體策略,接着還完成了一輪 APP 改版。據相關媒體報道,愛奇藝 APP 以長視頻内容和會員商業模式為主導;愛奇藝極速版則以微劇、廣告模式為主導,基于不同的内容形态和消費場景匹配不同的商業模式。
此外,綜合相關公開信息,優騰芒也各有大動作:
在近期的一次研讨會上,優酷微短劇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優酷今年準備大力進軍豎屏領網域,會在資源和資金上給予優秀的内容創作者支持,對于優秀定制劇或自制劇的資金支持率可達 100%;
騰訊視頻年初在微信内上線了 " 火星短劇社 " 小程式,這是騰訊首款獨立的短劇產品,内容由騰訊視頻及合作方獨家提供,主打豎屏免費短劇,用戶看廣告後可免費看短劇;
" 火星短劇社 " 小程式
在 "2025 芒果生态擴圈大會 " 上,公布了包含百部劇集、綜藝和微劇微綜的龐大片單,從平台設定和内容布局來看,芒果系希望利用長板資源大幅擴充微短劇内容,進一步推動微短劇内容賽道的發展。據了解,芒果 TV 計劃拿出堪比長劇的投入來打造 3 至 5 部 " 超級頭部 " 的行業頂級微短劇。
不難看出,長視頻平台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進攻的策略調整,既是應對短劇衝擊的有力舉措,也是探索新增量市場的主動變革。
" 拇指經濟 " 上大分
俗話說錢在哪裡,愛就在哪裡。這句話充分揭示了人類行為與感情投射的底層邏輯:一個人願意為某事投入金錢,本質上是對其價值的認可與情感的傾注。
據 DataEye 發布的《2024 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國内微短劇市場規模 2023 年達 374 億元,2024 年同比增長 35% 至 504 億元(同比增長 34.90%,超越電影票房),預計 2025 年還将維持增速,增長至 686 億元,到 2027 年将突破 1000 億元;2024 年全年參與投流的新劇達 3.64 萬部,即平均每天有約百部微短劇上線并投流。
圖源:DataEye
值得注意的是,短劇已經完成從邊緣到主流的身份躍遷。《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國内微短劇用戶規模達 6.62 億人,在網民中的滲透率達 59.7%;報告援引調研機構 QuestMobile 數據提到,微短劇獨立 APP 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 101 分鍾,已經超過即時通訊類 APP。
可見在 " 拇指經濟 " 的催動下,移動端 " 單手持握 + 即時沉浸 " 的全新消費需求,才是如今影視行業生态位發生劇變的根源所在。
在此趨勢下,自然折射出時代的最新變化:電視開機率逐年走低的一大原因,就是作為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用戶,其娛樂時間被手機、平板等小屏終端占據;Z 世代用戶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長僅 8 秒,豎屏劇之所以火爆一時,與其 "3 秒鉤子 +10 秒反轉 " 的節奏,精準适配碎片化觀看習慣不無關系。
如此一來,也就可以理解這種全新消費需求,為什麼會倒逼影視行業從内容形态、生產流程到商業模式的全鏈條重構,形成 " 硬體适配→内容形态→用戶心智→商業閉環 " 的鏈式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