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莫迪這十年:印度GDP躍升至全球第五,國内青年失業率高企,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沐軒
在德裡紅堡舉行的獨立日演講中,印度總理莫迪曾做出了大膽的承諾:印度将在 2047 年慶祝建國 100 周年之際成為發達經濟體。他宣稱,印度擁有三個重要優勢:人口、民主和多樣性。
敢于做出如此承諾,這得益于莫迪在任的十年期間,印度經歷了一場蛻變。
在經濟實力上,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早在 2021 年第四季度,印度的 GDP 總量就已超過曾經的殖民者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到 2023 年,印度 GDP 已達到 3.7 萬億美元。
更助長印度人民族自信的是,印度裔精英已經遍布全球,甚至占據了世界舞台的重要位置:從英國首相蘇納克、美國副總統哈裡斯,再到矽谷的谷歌 CEO 皮查伊、微軟 CEO 納德拉等,都是印度裔。
印度總理莫迪(圖源:社交媒體)
但印度裔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印度的成功。在這個國家,本土的上流階級和富豪們仍然能靠着傳統的能源、電信等壟斷性行業攫取龐大的利潤,而在他們别墅樓下的龐大貧民窟,似乎與十年前無異。
執政十年,莫迪到底給印度帶來了什麼?
" 外資墳場 "
表面上看,莫迪在任的十年内,印度似乎取得了無數 " 裡程碑 " 式的成就。
但如果将時間尺度拉長,印度似乎又沒有在莫迪任期内發生翻天覆地的躍進,反而誕生了新問題。
印度經濟的增長引擎在近 20 年來持續運作。受增長基數和疫情的影響,莫迪任内的經濟增長率有所放緩。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他上台前的 2004 年至 2013 年,印度 GDP 的復合年增長率平均為 6.8%。而莫迪上台後的 2014 年至 2022 年間,印度的 GDP 復合年增長率平均為 5.6%。
在莫迪 2014 年上台前,印度的經濟增速就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圖源:世界銀行)
莫迪上台前,摩根士丹利曾評價印度為 " 脆弱的新興市場經濟體 ",指出其過度依賴外國資本來推動經濟發展。
但在莫迪上台後,印度政府對外資的态度卻進入了另一個極端。
2016 年,在多家印度大企業輸掉國際仲裁後,莫迪政府終止了 83 項外國投資條約中的 76 項,使外國投資者更難訴諸國際仲裁。随後,印度又在 2019 年退出了《區網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談判。
此外,印度還有諸多強烈的本土保護政策。在這個背景下,印度一度在多個領網域對跨國企業投資實施過多次打擊。
莫迪政府的政策轉向立竿見影,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連續也放緩。2022-2023 财年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淨額為 280 億美元,同比減少 27%。市場預計,印度在 2023-2024 财年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淨額将進一步大幅下降,估計為 210 億美元。
印度儲備銀行的數據也顯示,自 2016 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總額(FDI)占印度 GDP 的百分比降至僅 1%,而外國直接投資淨額則降至 0.6%。
對待國内的巨頭企業,莫迪政府推行簡政。印度三大企業信實工業、塔塔集團、和阿達尼集團的負責人對此曾多次稱贊莫迪的政策。
亞洲首富、印度信實工業集團董事總經理安巴尼(圖源:社交媒體)
但在對待外資方面,除了蘋果、特斯拉等受到印度政府 " 特殊待遇 " 的跨國巨頭,印度已然成為了全球公認的 " 外資墳場 "。
與此同時,莫迪長期鼓吹的 " 印度制造 " 也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
上任之初,莫迪原計劃到 2020 年将印度制造業占 GDP 的比重從 15% 提高至 25%,還要在制造業創造 1 億個就業崗位。
十年過去,印度制造業占 GDP 比重僅從 15% 提高到了 17.7%。就業方面,曾經許諾的 1 億個制造業就業崗位沒能兌現,甚至還出現了不增反降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莫迪的第二個任期,雖然印度農業就業人口增加了 6000 萬,但仍然有大量受教育的青年人失業。這也讓印度青年失業問題成為印度大選中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印度仍有 45% 的人口從事農業。(圖源:社交媒體)
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顯示,印度 20 至 24 歲的印度青年人口的失業率高達 43.65%。
對于如何評價莫迪這 10 年的 " 成績單 ",雲南大學印度研究中心負責人胡潇文在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莫迪政府揮動的經濟大旗并沒有那麼耀眼,產業結構變化不大,土地改革、勞動法案改革遇阻,承接全球供應鏈轉移面臨諸多問題。
胡潇文指出,莫迪時代取得的成就,更多地體現在内政外交上。
在其國内,莫迪利用印度教民族主義對國内進行重整,通過重構歷史叙事、打造身份認同,增強了印度人民黨(印人黨)的凝聚力,保證了印人黨的執政地位,使得印度在過去十年擁有較為強勢和穩定的政府。
外交上,印度通過印太大國、全球南方領導者等概念,配合多邊主義議程,以及利用印美關系等,為印度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國際形象,推進印度大國外交議程。
為何支持率高企?
雖然經濟改革上問題頗多,但莫迪的支持率卻高達 75%,原因在于得到占印度超 8 成人口的印度教選民支持。
2023 年 G20 峰會上,印度總統将邀請函中的印度國名,改為極具印度教色彩的梵語古稱 " 婆羅多 "(另譯為巴拉特)。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舉不僅是在嘗試排斥印度遭殖民的歷史,也是在确立印度教作為印度國家主體的歷史。
堅守 8 成國民的巨大票倉,莫迪連任勝算極大。(圖源:社交媒體)
印度的第二大宗教是與印度教信仰體系完全不同的伊斯蘭教。如今,印度仍然有超過 2.3 億的穆斯林。
莫迪從八歲加入印度教準軍事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後,就在宗教和民族問題上有着明确的答案,即便在他中年從政後也從未動搖。
而最近的争議事件發生在 2024 年 1 月,莫迪出席了印度古城阿約提亞的羅摩神廟揭幕儀式。這座寺廟的落成被視為莫迪任内的 " 歷史性時刻 ",兌現了對印度教選民的承諾,也被視作莫迪開啟 2024 年競選活動的序幕。
莫迪在新建的羅摩神廟中祈禱(圖源:社交媒體)
這座印度教神廟的原址,是自 16 世紀就建起的巴布裡清真寺。但在 1992 年的一次民族仇恨運動中,清真寺被印度教教徒拆除,成為一片廢墟。
對于印度的穆斯林而言,莫迪不僅沒有幫助他們重建清真寺,反而在其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印度教神廟。
目前,莫迪仍然能夠維持一個穩定的印度政府,但忽視少數群體的聲音或許會為今後的印度内政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