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馬麗大女主飛升,包的,歡迎閱讀。
五一檔的第一部電影,是給馬麗的。
作為當下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的女演員,馬麗給人的印象,大多是 " 諧星 "。
但在這部電影裡,她卻一點都不搞笑。
反而很好哭。
因為她飾演的,是一個生涯崎岖,最終享譽全國的真實人物。
來吧,馬麗的第一部 " 大女主 " 電影——
水餃皇後
1977 年,當臧健和帶着兩個女兒,因為錢财所剩無幾,不得不逗留香港的時候,她的内心應該是絕望的。
那時候,她剛剛遭遇了丈夫的抛棄——
丈夫在泰國娶了小老婆,生了小兒子。
而帶着兩個女兒的自己,則成了丈母娘口中的 " 寄生蟲 "。
在這樣的一名女性面前,你沒法和她談獨立,也沒法讓她做自己。
她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按現在的話來說,《水餃皇後》給我們呈現的,就是一個天崩開局,她需要在一個語言不通的環境裡,身無分文地帶着孩子活下來。
怎麼做?
于是我們能看到一個底層機器無休止的工作——
護工、刷碗、洗車。
每天三份工,20 個小時。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必須像開荒牛一樣,要種下一棵大樹讓女兒好乘涼。
及至後來她開始創業。
以 500 港币的積蓄,買下了水餃材料和小推車,在灣仔碼頭當街叫賣。
也是從天未亮時便起身,夜深人靜才收攤回家。
為什麼這麼拼?
按照當時的香港社會狀況來說,臧健和因為過去打三份工落下腰傷,其實是有綜援可拿的,這也是不少人的退路。
但臧健和沒有考慮這個退路。
因為她始終記得,當時離開丈夫時丢下的那句話——
" 不是你丢下我們,是我們不要你。"
人得有骨氣。
腰不能彎。
哪怕是人生跌到谷底,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她就要證明自己可以靠自己活下去,而且能活得更好。
結果如你所知。
臧健和開的這個小小的餃子攤,因為不斷調整口味,而有了一定的起色。
很少吃水餃的香港人也開始排隊來買。
一個對比是——
就連平日驅趕碼頭攤販的警察華哥(朱亞文飾),也會在收工後來光顧水餃攤。
生意蒸蒸日上。
就像臧健和本人,後來在采訪時談到的:
如果我吃了公援金,就沒有今天的事業
如果是我要是走了不好的路或是捷徑的話
那就是一個人走錯,三個人走歪
一個舊時代裡的女性,依靠着自己的韌性,以及不服輸的精神,終于打出了一片天地。
她開創了一個著名品牌。
并獲得了 " 水餃皇後 " 的稱号。
所以說,這是一個跌入谷底的大女主翻身故事?是當下最流行的爽文?
或許,電影并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對于大女主叙事來說,強調困難當然是重要的。
影片裡,也不斷說臧健和的難。
比如傳統思想——
丈夫本來是另結新歡,但婆家支持丈夫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臧健和沒生出兒子。
她的兩個女兒,都被婆婆認為是 " 賠錢貨 "。
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拒絕夫家要求她 " 做妾 " 的要求後,反倒會被倒打一耙。
認為她的尋夫,是 " 對丈夫的利用 "。
比如現實壓力——
女兒在學校裡被稱為 " 大陸妹 ";
打零工時要飽受腰傷和糖尿病的困擾;
賣水餃時又在一群街頭小販裡卑微地抬不起頭。
她的難不單只有個人的原因,還有那個時代的重壓。
這幾乎是當下女性叙事的标配。
但,《水餃皇後》想強調的卻不止是這些,它并不想如套路般的拍一個爽文,讓大家把臧健和歸類到其他同類大女主的範疇裡去,以至面目模糊。
于是,它試圖挖掘出她 " 非人 " 的一面。
怎麼說?
在影片裡,出現過這麼一個場景——
臧健和在賣水餃。
而兩個女兒,則像拖油瓶一樣守在碼頭邊。
是要在媽媽的監督下玩耍?還是要安安靜靜等到媽媽收攤?
都不是。
她們倆,像是媽媽水餃生意中的一個環節,一個不能缺少的部分——
望風。
沒錯,就像大量港片裡你們看見的那樣,在碼頭擺攤其實是不被允許的,他們時常被警察突襲檢查,一不留神,就被罰沒所有的工具,包括水餃,以及小推車。
在這樣的情況下,臧健和只好讓年幼的女兒承擔起望風的任務。
以至于很多年後。
在接受采訪時,女兒們還會 " 吐槽 " ——
她不是一個很好的媽媽
她的人生已經足夠遺憾,但同時,卻還要給女兒們的童年也刻上遺憾。
這樣 " 非人 " 的一面當然會引來争議。
但導演還是拍了。
為什麼?
因為有了類似這樣的細節,臧健和這個人物才會真正的立體起來,我們才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爽文,而看到了更多的,那個年代女性身上的真實。
她們沒有更多的選擇。
于是只能保持武斷、果決,就像繃直了的弦,絕不可卸力。
以至于為此,犧牲了自己的情感。
換來了 " 不是個好媽媽 " 的評價。
所以沒錯,看這部電影時,我們也知道臧健和會一路 " 開挂 ",成為日後的著名企業家。
但在影片裡,我們看到的卻不是一味的贊美。
她的成功之路并不是簡單粗暴的 " 爽 ",反而,是說不清的五味雜陳。
就像起初守着冷清攤位的臧健和等來了第一批顧客,五個中學生。
起鍋燒水、下餃子、盛餃子,送到對方手中。
此時,鏡頭給到了她的眼睛。
她在期待。
也在忐忑。
因為她看到的不僅是孩子不停咀嚼的嘴,不僅是終于賣出餃子收到錢的幸福,還有她揉面、擀皮、剁餡、雙手按壓才成型的餃子裡,包含着的辛酸。
而只有這樣的 " 五味雜陳 ",才能真正打動人。
當然,對于導演劉偉強來說,拍攝一部女性傳奇不會他的最終目标。
他想拍的是一群人。
以及那個年代,香港人引以為豪,卻逐漸消失的精神。
影片有這麼一個包餃子的細節——
中間一捏,兩邊一擠。
這是從母親那裡傳承過來的包餃子手法,簡單的兩個步驟,八個字。
但小小一張餃子皮,不可能任何餡料都包進來。
要分先後,有取舍,才能緊緊捏合。
影片也是如此。
它要包裹的,不僅是臧健和一人,還有在彼時的香港,無數在底層打拼的臧姑娘們。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帶着一身的力氣,滿心的希望。
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發展。
而這些天南海北的人們聚在一起,也逐漸形成了同一個面貌——
互助,與拼搏。
這在許多的老港片老港劇裡都有不同的體現,比如 1973 年楚原拍攝了《七十二家房客》,取得了當年的票房冠軍,說的就是天南地北的各種人互幫互助的故事,比如 1972 年開始推出的《獅子山下》,更是成功推出了 " 獅子山下精神 ",也就是刻苦耐勞、同舟共濟、不屈不撓。
這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基礎,也是創造無數奇迹的原因。
于是你在《水餃皇後》裡能看到各個地方的人——
住進大公屋的臧健和一家,和各式各樣的人成為了鄰居。
好人、壞人,廣東人、南方人、北方人 ……
也能看到他們的互幫互助——
臧姑娘開始嘗試賣水餃,卻一碗也賣不出去時,每個人都願意幫助她。
房東紅姐(惠英紅 飾)會給她在夜裡留燈、糖水伯(袁富華 飾)會幫她搞定手推車和攤位。
更能看到他們的變通——
就像起初的 " 山東水餃 " 的名字讓香港人摸不着頭腦,所以臧健和就改成 " 北京水餃 ",北方的厚面皮讓南方人難以适應,就改為薄面皮。
名字不重要,地網域也不重要,甚至原本的做法也不重要。
有人買有人吃,才是硬道理。
正如《獅子山下》歌裡唱着的:
同舟人世相随
無畏更無懼
在這裡,沒有地網域之分,沒有貴賤之别,更沒有怨天尤人的情緒。
他們相信 " 人 " 的力量,愛拼就會赢。
他們更相信群體與個人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才能一起迎來更好的明天。
就像臧健和。
她始終保持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哪怕是在公司已經做大做強之後,當她發現員工偷懶導致餃子皮太薄,依然會立馬開除員工,接到客戶投訴,她也是先登門道歉,再着手改進。
甚至到了這時,她仍然像當初的小作坊時期一樣,在包裝上保留着自己的地址和電話。
因為只有這樣,顧客有問題才能找到她。
這是來自底層的真誠。
想到了什麼?
沒錯,《食神》。
史蒂芬周依靠撒尿牛丸東山再起,也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有雙刀火雞反復捶打牛肉;
26800 次的驚人體力;
有一眾弟兄們出謀劃策的誇張宣傳;
還有各路食客的傳播和幫襯。
這才是香港精神之魂,也是當下我們所欠缺的一種心态。
它值得被再次提及。
所以,說到這裡,你還會覺得《水餃皇後》只是簡單的大女主叙事嗎?
當然不是。
一個餃子,要皮夠韌、餡夠足、汁夠香,才夠味。
電影也可以是這樣——
它不該是一個單一的,講述一個單薄故事的作品。
它可以是講述一個平凡母親逆襲的爽文,也可以是一個崎岖人生的傳奇,更可以是講述市井中人與人相互托舉的精神,甚至,也可以是通過家鄉食物承載起的一種鄉愁。
它内涵越豐富,才會讓人繼續想吃下一個。
但前提是,這每一種味道,都該來自于一雙雙手上真實的溫度。
因為不管是電影還是水餃,它與我們的連接,都是 " 人 "。
相比于那些激烈的口号。
或許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的溫度,才是真正無法替代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