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學公眾号為啥總被吐槽?,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雷叔說事,作者:小林,原文标題:《大學公眾号為啥愛寫神仙情侶?》,題圖來源:AI 生成
一
最近武漢大學公眾号發了文章,報道了遊戲少年的成功之路。
他從成績不好,一路逆襲成為博士,發布頂刊論文,拿下雷軍獎。
當然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總有一個賢惠女性:
文科生女友幾乎照顧他的衣食起居。
還有,他也會勞逸結合。忙累了,就玩黑神話悟空、艾爾登法環這些遊戲。
哥們你太強了。
等等,看看文章的遣詞造句,你更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刺激:
" 一張行軍床,睡醒便是科研。"
" 競賽其實是最快的成長通道,對手會不斷鞭策你努力。"
但勵志文章發出來後,幾乎被一邊倒地罵。
為啥?
二
為啥女生要犧牲自己?
文章說李同學喜歡用理科思維影響文科生女友,還有就是晚上倆人打遊戲。
其他沒了,沒有他為女生做的實質性付出。
反而另一邊赫然寫着:"(女友)包攬三餐家務,讓他無後顧之憂。"
有啥非得做三餐,去校園食堂吃不好嗎?
再說了,包容他不同尋常的生活作息,也像是單方面的付出。
所以在網友看來,女友不僅僅是個工具人,還是一味奉獻,不求索取的廉價女性。
那這種把女生塑造為保姆形象的做法,就是在貶低女性。
你覺得這種性别差異問題嚴重嗎?不,文科生包攬做飯其實是整篇文章中問題最小的部分。
為啥論文查重率可以低到 0.1%?
學術論文查重率過低是有可能的。
一個例子是錢偉長院士寫的論文《寧波甬江大橋的大撓度非線性計算問題》,裡面有一句很硬核的話:" 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但普通學生不是錢偉長。當你論文查重率都只是 0.1% 的時候,只能證明文章沒有引經據典,沒有文獻解讀,那論文不叫論文。
為啥績點降到一點幾了,還能被副院長看中?
文章裡寫,大一大二那兩年,挂科使其績點從三點七暴跌至一點幾,保研希望渺茫。
武漢大學的績點是按照一整個學年算的,如果之前修了 N 個學分的課程,這時績點 3.7,那之後他需要挂很多門課,才可能把績點拉低至一點幾分啊。
問題來了,績點那麼低,怎麼被副院長看上,破格收他進實驗室的;
而且他挂了那麼多課,沒有被勸退或者延期畢業嗎?
這些疑點之外,其他方面的小瑕疵都不值一提。
比如寫了錯字。
還比如," 以論文為基礎,耗時兩年半優化數據 " 的說法,像是說作者在刻意優化數據。
就這樣,一篇文章最後成功惹到文科生、女性、科研人員。
只能怪 DeepSeek 寫的了,否則誰背得起這個鍋。
三
有趣的是,清華、北大幾乎同一時間報道了校園伉俪。
清華大學,在 4 月 7 日發布文章:" 清華園的浪漫:當認真的她,遇到博學的他!"
裡面說了清華校友李陽與肖豔紅的愛情往事,他們從清華園相識、同赴哈佛深造,到歸國科技報國的故事。
不幸的是,這文章也被人吐槽。
一個是,清華那個标題寫的 " 認真的她遇到博學的他 ",但最後,女生去當物理系教授了,男生去創業了。
而且," 她的形容詞還得從他的誇獎裡面挑個最差的,而他的形容詞的确是從他個人成就中精煉的。"
當然這種吐槽更像是個人看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更關鍵的是質疑她也要犧牲。
按照文章叙述來說,兩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幾乎都是女方在照顧。
那是不是沒有完美的文章了呢?
巧了,北京大學在 4 月 8 日寫了文章:" 北大教授夫婦,一生相守在書房 "
這篇文章講述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馬真夫婦相守的故事。
從青絲到白發,他們的愛情與事業高度契合,相互促進,誰也不是誰的附庸。
很多人就感慨,北大赢麻了,唯一一個不是寫女方為男方犧牲的。
但我始終覺得這跟大學無關,跟男女主角也無關,只跟寫作者有關。
畢竟,大學生必定有文化,但給大學生看的公眾号不一定有文化。
而他們又忒愛造神。
四
你一定看過這種标題的文章。
" 寝室全員保研 !"
" 本科發表一作 SCI XXX 篇 !"
"GPA 全院第一,三年國獎,TA 是這麼做到的!"
" 雙雙保研!鎖死這對神仙情侶!"
神造了一批又一批。
沒人管今年造的神過幾年是什麼樣子,好像大家只在乎背後的流量。
可真實性呢?
很多學生吐槽,自己學校為了生造新聞,專門調人組成全員保研寝室。
這時候,占大多數比例的普通人消失在視野裡,你成了數字,成了一個感嘆号,一份物料。
也沒人在乎吹崩了後發生什麼。
蘭州大學說自己的大學生大學四年發表 31 篇論文。
評獎評優流程上确實沒問題,論文也是他寫的,但一查發現寫的都是寫綜述類文章,那這份科研含金量,容易被同行質疑。
新鄉工程學院說自己學生政治考研 97 分,誇她是超牛大神,結果發現這成績是假的。
另一邊,網友覺得,你寫造神文章,我就會給出毀神差評。
這時候對于故事主角的網暴都算輕的,網友很可能查他們戶口,查他們祖上十八代,還把網暴的怒火燒到其他人身上。
不管真假都說當事人是關系戶,不是學術二代,就是學術妲己、學術嫪毐。
所以很多大學公眾号表面在造神,實際上在背刺主角。
把正常考研說得像特權一樣;
把正常情侶說得像封建夫妻;
把一個尋常故事說的像天神下凡,主角必須全方面都完美,那這真的是普通學生想看的嗎?
最後你會發現雙方慘敗,而文章作者在另一邊沾沾自喜:
" 我寫了 10 萬 +,10 萬 + 啊。"
五
有趣的是,這不是武漢大學公眾号第一次被吐槽。
那種零星幾字的标題黨自不必說,完全無視新聞三要素。
很多時候公眾号嚴重的圖文無關,封面放的是美女圖,内容是其他的。
後來大家發現它不帶嘆号不會說話了!
而且讀者朋友,你也可以猜猜那天武大拼了什麼?
當你覺得武漢大學不尊重學生的時候,他們也平等地不尊重老師。
一篇圖書館報道裡說," 趙麗穎 " 在分享人工智能知識。
結果定睛一看,不寫學者實名也就算了,關鍵還從兩個人名字硬湊出一個 " 趙麗穎 " 來。
非常不尊重人,也徹底娛樂化了。
但你不能怪武大公眾号運營團隊,因為大家都這麼幹。
你看看,這種簡單到爆的文章,會讓你猜猜猜。
最後,很多大學生取關自己家的公眾号,完全不是在玩個性,而是公眾号的調性讓他們失望,看不到有用信息,還被營銷文風搞得麻木。
本來不是這樣的。
有網友吐槽,自家學校在幾年前會在标題裡清晰寫明招生報名簡章,但現在不會了。
現在就是一句話:發布一則重要信息。
這算好的,你翻翻它其他發布記錄。
就是一字詩。
正常的理解是,大學公眾号只要做到為學生服務,做到信息精準傳送就行。
很簡單的工作吧。
但現在變成了,學生的公眾号不是給學生看的,學生投訴了也不改。
那誰說文科沒用的。
文科太重要了。
能把故事寫好寫真,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