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虛弱的金山雲,股價飙漲 10 倍背後,歡迎閱讀。
2019 年前後的一個夜晚,雷軍撥通了時任京東雲總裁申元慶的電話:" 你猜我跟誰在一塊?你老板!"
當晚,雷軍提了個大膽的設想:讓金山雲和京東雲進行合并。為此,雷軍、劉強東、申元慶三人還拉了個微信群,并為這個願景起了個擲地有聲的群名:中國雲。
後來,這個 " 合并局 " 越攢越大,雷軍、劉強東、李彥宏、馬東敏、申元慶、周受資、廖建文等人,就這樣在雲格局已半固化的 2019 年,共同密謀這場具有颠覆性的 " 金山雲、京東雲、百度雲 " 合并大計。
然而,籤約前夜,金山雲和京東雲沒能談攏," 中國雲 " 局散。(更多 " 中國雲 " 合并局的細節始末,可添加作者微信 Ericazhao23 了解)
這一散,讓金山雲再無力守住在雲計算牌桌上的話語權:本來在遊戲雲領網域打下的江山,很快被騰訊和阿裡卷走;自身靠虧錢拿大單的 CDN 業務也已積重難返。
此外,弱勢的金山雲還被客戶按在地上瘋狂摩擦,曾因在财報問答會上公開披露了不願露名的大客戶拼多多,便立即被強勢的拼多多叫停了合作。
三年前更是被大股東金山軟體進行約 60 億投資減值,去年 9 月,港股跌到了 1.08 元 / 股。
然而,2025 年開年來,金山雲的成長軌迹峰回路轉。港股金山雲多次創下高點,2 月最高上漲至 11.40 元 / 股,短短半年内,飙漲超十倍。
金山雲前兩周發布的 2024 年 Q4 财報,也是其逆襲劇本中的關鍵一頁:Q4 調整後的經營利潤率為 1.1%,這是金山雲首次實現調整後經營利潤的扭虧為盈;且營收同比增長 29.6%,已經高于行業的平均增速。
是什麼給了金山雲重振旗鼓的機會?跟股價一樣跌宕的金山雲命運線,到底經歷過什麼拐點?這一次,站在 AI 風口前的金山雲,有望重新走上牌桌嗎?
金山雲當年憑什麼進入第一梯隊?
金山雲曾步入黃金發展期,其間經歷多個關鍵節點。
成立早期,金山雲就得到了小米的全力扶持。
這種扶持不僅在業績上,還對金山雲的技術體系打磨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小米在 2014 年的用戶量就已經接近 6800 萬人,這對其底層基礎設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伺服器資源緊張、響應速度變慢是家常便飯。一次次挑戰倒逼了金山雲技術突破,為後續對外服務打下基礎。
雷峰網在《金山雲十年一夢,碎在須臾之間》中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次小米遇到難以攻克的傳輸和雲端存儲技術問題,導致手機卡頓延遲狀況頻發。經驗尚淺的金山雲束手無策,焦灼之中,雷軍作出決定:小米聯合晨興資本投資迅雷,成為其最大股東。很快,迅雷派出上百人的團隊入駐小米辦公室,難題才解開。
但也因與小米的合作緊密,金山雲一度被看做是 " 小米内包 ",這讓金山雲很苦惱。
為了摒棄這一頭銜,2014 年金山雲以 3300 萬美元的價格,把金山快盤個人版打包賣給迅雷,從此邁入銷售產品給外部企業的 ToB 大戰略時代。
而在新的時代裡,金山雲真正在雲市場上站住腳跟,與其賭對遊戲市場不無關系。
2014 年是手遊的黃金時代,時任樂視雲總經理的劉志剛離職加入金山雲,并率先在行業推出了遊戲雲解決方案。
劉志剛在江湖上有口皆碑,銷售能力極為強悍。為了拉生意,他會請 400 多個客戶去海南,搞泳裝派對;也曾聚集客戶去内蒙古,一起開越野車玩。相形之下,競對公司中規中矩的銷售方式黯然失色。後來,為了搶客戶,甚至曾演變出劉志剛一擺好酒桌、對面就也擺好一台酒桌的 " 對台戲 "。
好技術加上好銷售,還有小米強勢手機渠道的加持,金山雲在雲行業内崛起。
當時安卓平台移動遊戲排行榜上,TOP100 的遊戲中有四成廠商都選擇金山雲,包括爆款手遊《全民奇迹》、《花千骨》等。《全民奇迹》開測第一天,5 組伺服器支撐了 3 萬用戶的湧入,8 小時充值突破 20 萬元。
而金山雲在雲市場上的高光時刻,也得益于其抓住遊戲雲之後,又抓住了視頻雲風口。
2015 年,直播和短視頻大潮迭起,同年 6 月金山視頻雲也正式上線,成為金山雲第二個增長點。金山雲在風口中積累起漂亮的業績數字,有段時間,公司内部燃起這樣的希望:在雲計算領網域,與阿裡雲和騰訊雲一同鼎立,成為 "KAT"。
三雲合并失敗,金山雲淪為 "Others"
然而,金山雲一路高歌猛進之際,也埋伏了許多危機。
外部環境上,金山雲在遊戲、視頻雲等市場上吃香喝辣,很快吸引了另外幾家雲廠商 " 眼饞 "。
背靠遊戲帝國版圖的騰訊雲,在加入這場戰鬥後,立馬要求生态合作夥伴、被投企業、以及騰訊發行的產品必須用騰訊雲,50% 的遊戲公司就這樣收入騰訊雲囊中。
阿裡雲,雖然沒有遊戲基因,但靠着瘋狂給低價,也拿下了完美世界這樣的頭部遊戲公司。此後,華為雲也加入其中,進一步瓜分金山雲的蛋糕。
到 2019 年,華為雲頂替了金山雲于 IDC 公有雲報告中穩占的 IaaS 市場第三名之位。從此,金山雲淪為前五名之外的 "Others"。甚至,還曾因為在财報問答會上披露了拼多多的名字,而被拼多多取消合作。
外部遇強敵的同時,金山雲内部也十分動蕩。那些年裡,金山雲高層頻繁變動,尤其技術一号位,在幾年内經歷了三四波更迭。(了解更多高層變動細節,添加作者微信 Ericazhao23 交流)
這也導致金山雲錯過了許多的機會:
金山軟體和小米集團曾投資世紀互聯,原本計劃由雷系資本牽頭,把世紀互聯私有化。
在 2015 中美經濟論壇上,小米公司宣布,在以金山雲為首要供應商之外,也将采用基于微軟技術、由世紀互聯運營的 Windows Azure 公有雲,作為 " 小米雲服務 " 的雲存儲平台。這一步,能為兩者合并做準備。
然而,這一整合最終宣告失利。一種說法是,2016 年世紀互聯引入了啟迪系,金山系喪失了控制權,于是不歡而散;另一說法是,2016 年小米遭遇的空前重大危機使雷軍心不在雲,無力推動小米手機之外的事務。
急轉直下之時,也曾有 " 改命 " 的機會眷顧金山雲。這個故事可以從一通電話講起。
某個夜晚,雷軍撥通了京東雲前總裁申元慶的電話:" 你猜我跟誰在一塊?你老板劉強東!"
雷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讓金山雲和京東雲合并。當晚,三人拉了一個微信群,群名非常響亮——中國雲。
回京後,雷軍就和申元慶進行了單獨面談。那會兒剛加入京東雲、位置都還沒坐穩的申元慶直言:京東一個月就有 4 次故障,還不具備合并的條件。
之後,雷軍還是安排周受資繼續對接此事。
周受資和申元慶約在鳥巢旁邊的盤古七星談過,但申元慶仍然覺得為時尚早," 中國雲 " 的願景就暫時束之高閣。
2019 年前後,京東遭遇特殊事件,國内雲市場格局也逐漸半固化,眼見 " 天時 " 已到,談判重啟。
這次談判開局,參與者又多了一方——百度。這是時任京東首席戰略官的廖建文的提議。
彼時阿裡和騰訊兩座大山矗立,一邊用資源打法圈住大型政企客戶,一邊以低價打法輾轉互聯網用戶和中小企業間。沒有足夠資源和體量的整合,這三家雲廠獨自作戰已很難撬動國内雲計算頭部市場的份額。
一旦合并成功," 百京金 " 會立刻成為公有雲的前三,甚至可以挑戰市場規模第二位。
而對命懸一線的金山雲來說,京東優勢能力的補給,無疑是輸入了強勁血包。雖然金山雲有小米和 WPS 這兩個業務支點,在獨立雲廠商中條件并不算差,但其收入更多來自視頻、遊戲和個人存儲,并不擅長資源型打法——而這正是京東的長處。
深谙此理的金山雲,為這次合作表現出了極大誠意。有說法稱,金山軟體願意為此次合并讓出 20% 的股份;并且,在雷軍和劉強東的讨論裡,雙方已經達成共識:未來金山雲和京東雲合體後,劉強東有更強的話事權。
甚至,金山雲還延期了 IPO 計劃,以等待合并的完成。
但一次整合三方的合規難度過大,合并不得不分為兩輪:首先是金山雲和京東雲的合并,此後再整合百度雲。
合作低調推進,當時兩邊知道這個消息的高管分别用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據說雷軍和劉強東已經吃過好幾次飯,一切似乎即将落定,檔案都已俱備,只差籤字。
然而,金山雲翹首以盼的這場 " 中國雲 " 之夢,還是破碎在了籤約前夜。
對于第一次合并的高層組織架構設定,雙方拟定出兩種方案:一種是劉強東出任董事長、王育林擔任 CEO、申元慶為總裁;另一種是雷軍任董事長、申元慶 CEO、王育林聯席 CEO。
但,此前雷峰網了解到,傳聞劉強東始終無法徹底放心的是,由于京東雲收入方式非常多元化,集團也剛采購了百億級的伺服器,無論是大客訂單核算形式的更改,或是頗大手筆的基礎設施投入,都要求京東對未來的雲計算公司仍有超強的話事權。
或許是當時廖建文的身體出了問題,又或許是京東雲内部推進獨立的聲浪太高,劉強東的終極安全感沒能得到保障。最終,金山雲的誠意付諸東流,這場合作不了了之。
而這次談判中的另一個角色,百度,起初瞧不上雲計算這個生意,認為本質就是 " 賣鐵 "。但當時只有搜索為核心業務這一增長曲線的百度,發展前景寥寥。三雲若能合并,在個人雲業務發力早卻在企業雲發力較晚的百度,就可以把一些繁重的市場開拓工作,交給京東雲和金山雲分擔;且三家 IaaS 整合後,百度雲也能在不損害用戶數據權益的基礎上,用京東雲上的電商類數據、金山雲上的遊戲類數據,來打磨百度雲的 AI、大數據處理等能力。
跨行業的數據對百度雲有着莫大吸引力。也因此,在金山雲與京東雲的局散了後,百度雲也與金山雲非正式地探讨過聯手的可能性。但少了京東的參與,雙方到底還是沒有邁出那一步。(更多三雲合并幕後考量,可添加作者微信 Ericazhao23 了解)
種種失落後,金山雲啟動了 D+ 輪融資,并于 2020 年在納斯達克敲鍾;2022 年底,又在港交所主機板完成雙重主要上市。
但此時資本市場對其講的故事不感興趣了。
為何不感興趣?
其一是 CDN 營收不盈利。上市後一段時間,金山雲的主要業務仍是 CDN,幾乎占收入的一大半。CDN 業務門檻不高,卻要鋪開形成規模,屬于下重本但盈利差、" 敢虧錢就能拿到單 " 的生意。
起初這種虧損還能換來市場份額,但随着各雲大廠的卷入,金山雲 CDN 利潤越發微薄。招股書裡的 CDN 業務毛利率好的時候是百分之零點幾,不過,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下,這一數字常常都是負的。有一度 IDC 的 1M 帶寬價格市場上只要 4 塊錢,但成本價要 6 塊,其中差價全靠大廠補貼。
金山雲在補貼的路上也曾高歌猛進,甚至對 CDN 產品降價 50%。但它高估了自己的資本底氣,2020 年 CDN 收入達到歷史巅峰的同時,其虧損比也達到史無前例的 40%,行業排名迅速跌落。
盡管如此,金山雲的 CDN 業務占比一度難降。當時别的業務已經難有起色,雲主機之類的用戶遷移成本高,多雲策略也不會考慮已經跌出前五的金山雲。縮減 CDN,意味整體營收的下降。
迫于業績壓力,金山雲不得不砍掉、收縮了一些缺乏利潤的成長期業務,比如已融合其視頻雲成熟業務技術優勢的互動娛樂產品中心的 RTC(實時音視頻)業務。
甚至,還裁撤了部分 AI 業務。
同時,在業務拓展上,金山雲又拼不過其他幾家雲大廠。當時候金山雲的故事裡,有這樣幾個關鍵詞:第三方中立雲,深耕垂直行業,服務頭部 KA 客戶。但所謂的頭部 KA 客戶,都駐扎在政府、金融等領網域,是 BATH 們厮殺的 " 重災區 "。
打政務需要很強的政府關系和資源落地能力,如前所說,這并非金山雲的強項。曾有金山雲高管向雷峰網表示,阿裡、騰訊、華為這樣的廠商向地方賣雲時,可以把雲計算捆綁在大計劃裡,例如跟地區搞共建,投數十億給地方,再用 10 年、20 年時間慢慢回本。但金山雲在一個地方投 1 個億就已顯吃力,于是不得不放棄地級市以上的業務,後來啟動全國 3000 個縣級市的下沉策略。
此外,政府項目還有另一種打法:用資源換訂單。比如地方政府本需給政府收錢用的支付通道提交通道費,而微信支付、支付寶可以免去這項費用,用這些換成對雲計算的投入,這對現金緊張的地方政府來說有極大吸引力。但金山少有這樣好的資源,很難談出單子。
至于金融用戶,則額外看重 PaaS 層能力,尤其數據庫產品,這也是金山雲的短板。單純的底層雲資源難以抓住金融巨頭,金山雲在金融界的墾荒也很快宣布無果。
上市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金山雲的股價陷入低迷。
金山雲的救命稻草是什麼?
然而,時間來到 2024 年底,一切又不一樣了。
港股金山雲在 2024 年 9 月曾跌至 1.08 元 / 股,但進入 11 月,股價開始回升。2025 年來金山雲多次創下高點,2 月甚至最高達 11.40 元 / 股,飙漲超十倍,漲幅在雲計算領網域遙遙領先。
從資本市場的棄兒到資本市場的寵兒,金山雲到底經歷了什麼?投資者又為何對金山雲的看法有如此大的轉折?
究其原因,一個是金山雲在 CDN 上的 " 斷臂求生 ",已初顯成效。2022 年,金山雲營收增速跌至谷底後,終于下狠心,削減 CDN 業務的比重。
這給金山雲的黑夜撕開了一道口子。财報上的一系列數字便能率先為其佐證:
經過調整後的蓄力,到 2024 年 Q3,金山雲的毛利率已達到 16.3%,相比 2022 年 Q2 的 3.6%,實現了 4.5 倍增長。利潤率也可觀起來,2024 年 Q3 季度利潤率 9.8%,反觀一年前的 -2.8% 及戰略調整前為 -8.6%,盈利能力的提振可見一斑。
而剛剛發布的 2024 年 Q4 财報顯示,金山雲調整後毛利潤創歷史最高水平,達 4.3 億元,且調整後毛利率已達 19.2%。而調整後的經營利潤率 1.1%,這是金山雲首次實現調整後經營利潤的扭虧為盈。
但 CDN 業務的削減只是部分原因,引發金山雲股價大漲,核心催化劑是大模型——大模型出現後,雲市場需求暴漲,讓投資者對包括金山雲在内的所有雲巨頭重新估值。
在金山雲最新發布的 Q4 财報中,AI 賬單收入達 4.74 億元,同比增長近 5 倍,占公有雲收入的比例也由上一季度的 31%,繼續提升至本季度 34%。而單單這個季度的 AI 收入,便已遠超 2023 年全年的 AI 收入,後者只有 1.8 億元。
然而這還僅僅是開始,不少投資機構對金山雲未來幾年也十分看好。
原因之一是,金山辦公的智能文檔處理與小米智能終端更新催生的 AI 算力需求,已為金山雲未來三年的業績提供确定性的支撐。
去年 Q3 季報發布後,金山雲發布的最新關聯交易公告明确,在 2025 至 2027 年間,金山雲從金山集團和小米獲得收入的上限總收入 113 億元。主要收入大頭來自小米,三年内分别為大約 23 億、31 億、40 億,合計大概 94 億元。
這不是金山雲首次有類似的關聯交易框架,然而,過去三年上限并未用滿,采購率呈現出從第一年 80% 左右、到第三年 50% 左右的遞減趨勢。
有業者認為,未來三年内的采用率有很大可能把上限打滿。
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核心原因是,小米與金山辦公這兩家兄弟公司 AI 算力需求,正呈現出的爆發式增長。(對金山雲增長潛力的更多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Ericazhao23 交流)
小米方面,手機、汽車、智能家居都是用 AI 算力的大戶。以小米汽車為例,SU7 搭配的智能科技包括端到端全場景智駕等,其智能駕駛總算力達到 11.45EFLOPS,高質量訓練數據儲備超 1000 萬 Clips。雷軍透露小米已在智能駕駛研發上投入巨資,三年來總投入已達 55 億元人民币,可見小米汽車在 AI 算力方面的投入巨大。
而金山辦公也同樣如此,自 2023 年底推出 WPS AI 產品後,WPS 的 AI 付費會員在成倍增長。2024 年年中的數據顯示,WPS 的 AI 會員和大會員已有超過一百萬數量級,之後每月付費會員數都有小幾十萬增長。
多位二級市場分析師預估,這一群體在 2025 年能達到 500 萬人,也就是說,到時僅 C 端的 AI 收入便可能達到好幾億元。此外,DeepSeek 的出現讓金山辦公能進一步更新其產品體驗,吸引更多 AI 付費會員轉化變現。
内部兄弟公司為金山雲未來三年營收打下基礎,這相當于給二級市場吃下了一個定心丸。除此之外,金山雲股價大漲還有一個原因是,大模型的出現正重塑雲廠商的競争能力。
以前,客戶在選擇雲廠商時,僅是看雲穩定性等,但現在還會看大模型的能力。
不少投資機構認為,金山雲如果能打好大模型這張牌,有可能會給金山雲重新上牌桌的機會。火山引擎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作為雲牌桌上的後進生,因為豆包的出現,火山引擎去年正在彎道超車。
金山雲也有這個機會。以前小米只做一些輕量級的小模型,但大模型出來後,可以看到小米内部對其重視程度。去年年底,有消息稱小米正在搭建自己的 GPU 萬卡集群,在大模型領網域奮力趕超;傳言小米大模型團隊在成立時,已有 6500 張 GPU 資源。
未來的金山雲,也能借助小米在大模型上的成果,拓展外部客戶。這是二級市場對金山雲重燃信心的另一重要原因。
為了抓住這一次機遇,金山雲也是開足馬力,在加大智算中心的建設。去年 12 月,總投資約 8.8 億元的金山雲青海智算中心項目已經開始運行,規劃了 256 台算力伺服器集群,總算力規模超 4000P。
今年 1 月份,金山雲也公布新一年的戰略布局是 " 全面更新智算服務體系 "。在國内多家廠商向萬卡集群領網域拓展業務之際,作為獨立雲服務廠商的金山雲宣布,已經可以承載超過萬卡的單一集群。
受益于 AI 領網域的種種探索,金山雲的股價近幾個月回暖。在尚未單獨拆分的阿裡雲、騰訊雲的襯托下,金山雲目前還是較稀缺的投資标的。并且,比起 A 股金山辦公,目前港股金山雲在估值上仍有優勢,PS 也相對不高。據計算,金山雲的 PS 值在 2022-2023 徘徊在 1.2-2 之間,或許,今年有望穩定在 4 左右。
2020 年,金山雲上市當夜,雷軍曾公開表示這對他來說是 " 夢想成真 "。但 All in Cloud 的冒險之路,并未就此變為坦途。金山雲的市場估值在 2022 年出現巨大虧損,财務營收負增長,金山軟體對金山雲的投資進行約 60 億的大額減值。不過,這個故事也已經過去。
2025 年,再一次選中風口的金山雲,或有機會在漫長黑夜之後,迎來又一個 " 夢想成真 " 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