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平均每三人一輛電動車,深圳超大城市如何“騎行友好”,歡迎閱讀。
作 者丨吳佳霖
編 輯丨孫超逸
圖 源丨 21 世紀經濟報道 梁遠浩 攝
12 月一個傍晚,深圳鳳凰路,因為路邊店鋪和樓宇施工,電動車、自行車、機動車、公交車、行人都匯聚到了只有 2 條車道的主路上,一場電動車之間的小小意外剮蹭,2 分鍾就讓道路徹底癱瘓。
公交車、機動車就像是大石子,電動車就如同小石子,行人則是流動的沙礫,在這裡道路已無輾轉騰挪的空間,所有交通工具都進退不得。
這樣的場景,在超大城市的一些狹窄道路上時常出現。
公開數據顯示,2024 年,深圳電動自行車保有量達到 550 萬輛,較 2013 年時 80 萬輛的數字,增長了 587%。
550 萬輛,這個數字除以深圳約 1800 萬的常住人口,意味着約每 3 人就有一輛電動車;除以 1997.47 平方公裡的總面積,則表示每平方公裡有 2754 輛電動車。
在數量和密度之下,既有一輛電動車是社會需求和民生百态:方便簡單,價格便宜,停放便捷。一輛電動車有時候承載着普通百姓一家三口的短途交通需求。但也是每日數百萬兩電動自行車停放、避免意外發生的城市治理難題。
不可忽視的 " 基本需求 "
" 我家的電動車是 1 年前剛買的,主要用來接送孩子上學。" 市民陳靜(化名)家裡是有私家車的,但與學校 1 公裡多的距離,開車并不方便,走路也很耗時,電動車成為 " 剛需 ",是最為高效的方式。
此外,電動車也是外賣騎手、跑腿送貨等從業者的 " 生產資料 ",他們的工作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填補了城市内中短距離的民生需求。
而這種高效的城市内流動,正是建立在電動自行車的靈活性和快速響應能力之上。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城市配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目前,電動自行車不僅是個人出行的選擇,也是城市配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城市的運轉提供了 " 潤滑油 "。
公開信息顯示,深圳早期在道路規劃上設定的均為 " 人非共板 " 的非機動車道,滿足了當時節省路面寬度的需求。但時至今日,密集的人口帶來更多元的交通需求,增長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 " 人非共板 " 的消化能力。大量的電動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和行人共用狹窄的道路。
今年 1 月,深圳市政協委員楊小文在《關于規範電動自行車管理,引導有序發展的提案》中指出,由于現有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與出行效率、乘客搭載等需求不匹配,制造标準不完善、違規改造屢禁不止,道路基礎設施不足,電動自行車上路後續管理缺失等原因,出現很多問題。深圳市人大代表陳雄英也表示,随着保有量暴漲,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凸顯," 控制總量 "" 禁行 " 的呼聲與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對立,這正是城市管理的一道 " 兩難 " 考題。
正在進行的 " 騎行友好 " 建設
考題再難,也是必答題。
針對電動自行車的現狀,深圳市政府早已将持續推動電動自行車常态整治工作提上日程。
在 2023 年末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深圳市交通綜合治理 2023-2024 年工作計劃》文中提到,持續加強全市電動自行車闖入機動車道行駛、衝紅燈、逆行、違規進入禁行路段、占用人行道(尤其地鐵口周邊)亂停亂放等整治工作,進一步規範全市電動自行車運行秩序等。
除了對于電動自行車本身的令行禁止,更多的非機動車道也正在規劃中。
今年 7 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宣布,計劃在未來三年内實現全市具備條件的道路非機動車道 100% 覆蓋。根據深圳市交通局 9 月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 2024 年二季度,深圳新改建非機動車道 203.68 公裡,全市非機動車道裡程共 3915 公裡。
越來越多的非機動車道釋放出更積極的信号,更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 " 小巧思 " 也讓市政服務變得溫情體貼。
近日,寶安區首批獨立路權的非機動車示範道路完工。新安六路(沿江高速橋底至寶源路段)采用過街渠化島雨棚 + 獨立車道的新模式,為騎行者遮風擋雨,也提供了獨立的非機動車道;位于沙井街道的沙松路則由原來的雙向四車道調整為雙向兩車道,并在道路兩側增設了 2.5 米寬的機非共板獨立路權非機動車道;位于西鄉街道的寶民二路(寶田一路至寶田二路段)道路,實施獨立路權非機動車道工程,施工内容包括在道路兩側各設定 2.5 米寬獨立路權非機動車道,設定機非隔離欄杆、交通标識标牌等。
" ……深圳在 1997 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經過 40 年(1980-2020)年的規劃建設,由一個縣城迅速成長為超大城市,出現了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的快速蝶變。" 作為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原副總規劃師,陳一新博士在《深圳市中心區城市規劃史》的序言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