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未來主義者”李彥宏和他的AI少林寺,歡迎閱讀。
在《時代》首次發布的全球百大 AI 人物中,百度 CEO 李彥宏獲得的評價是:中國最傑出的未來主義者。
這種 " 最傑出 ",指的當然是他本人,但多少也有點他本人正在領導的組織。畢竟還是在這份榜單中,還有吳恩達、Anthropic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Dario Amodei 等 AI 大牛,而李彥宏,是他們共同的前老板。
被國人熟悉的吳恩達老師以 " 電腦識貓 " 打響名氣,但後來被更多人所知,核心還是被百度挖來擔任了首席科學家。而不那麼為人所知的,Anthropic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Dario Amodei ——當前 OpenAI 最受關注的創業競争對手,博士畢業後在工業界的第一站,也是百度。
實際上,即便不是因為這份榜單,一直以來談論 "AI 人才 " 話題,百度也是繞不開的關鍵詞。
根據信通院最新《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人才競争力報告(2023)》,百度在 "AI 產業創新人才 " 中以 85.5 分位列第一,并且在預訓練大模型、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 7 大領網域均排名第一。
(該報告評價人才團隊的主要指标,是 " 成果規模 " 和 " 創新能力 ",以全球公開專利數據庫數據為依據。)
而且這種局面,10 年前就已經種下種子,也與掌舵者的出身和技術視野息息相關。
" 最前沿的技術浪潮是等不來的 "
在中國的 " 大廠 " 創始人中,李彥宏稱得上是技術背景最亮眼的一位。
他在 1996 年提出的 " 超鏈分析 " 技術,率先使用超鏈接實現了搜索質量的提升。在當時,可以說他本人是作為工程師,親身走在搜索引擎技術最前沿的。
百度成立的起源,其實也可以看作是李彥宏這項發明專利的成果轉化。
而在今天看來,搜索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已經不需要再做太多的說明——
從 Bert 到智能湧現的大模型,搜索都是人工智能技術最早的試驗田。搜索本質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人工智能要解決的問題:讓機器真正理解人的意圖,并做出相應的回應。
2012 年,李彥宏與高管讨論了深度學習技術對搜索的改進之後,立刻給全百度產品經理寫了一封郵件,鼓勵他們了解 AI 技術的最新趨勢。
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當李彥宏在 2012 年第一次聽說 Geoffrey Hinton 的深度學習研究成果,就下定決定要 " 競拍 "Hinton ——
在谷歌之前,百度就已率先向他抛出橄榄枝。後來 Hinton 拍賣他與兩位學生——如今的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和命名 AlexNet 的 Alex Krizhevsk 共同成立的公司時,百度更是和谷歌較量到了最後一刻,一路把競拍價抬到了 4400 萬美元。
對于李彥宏來說,如此狂熱地追逐 Hinton,本質上還是出于一種技術信仰。盡管在當時,深度學習才剛剛從學術界的冷板凳上站起身,但李彥宏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熟到可以解決搜索問題,并且就像他後來所說," 最前沿的技術浪潮是等不來的,我們必須提前 10 年、20 年去投入和布局 "。
Hinton 最終因為個人原因選擇了谷歌,但李彥宏投資 AI 的決心反而因此更加堅定。次年 1 月,在百度年會上,李彥宏宣布深度學習研究院(IDL)成立,并親自出任院長。
在此之前,全球範圍内沒有哪一家企業研究院以 " 深度學習 " 來命名自己的研究院,這體現的是對于技術的穩準狠洞察。
以及也能解釋:為什麼百度在 AI 研發上,有着堪稱基建型的投入力度。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百度在過去 10 年中對 AI 的投入,有目共睹:
研發投入常年占到核心收入的 20% 左右,近 10 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1462 億元;4 萬員工當中,有六成都是研發工程師……
但現實的挑戰也始終存在:以十年二十年為部門來計量的技術投入,很難在短期内看到商業回報。
一方面," 深度學習不夠 sexy",諸如此類的說法在大眾傳播領網域不絕于耳。另一方面,即使是在 AlphaGo 掀起的上一波 AI 熱潮之後,企業界的 AI Lab 也時不時陷入因投入產出不均衡而動蕩的傳聞。
但李彥宏不為所動,他像是中國的 AI 教父,在無數場合,親身上陣擔當起 AI" 布道師 "。
有統計顯示,整個 2016 年,李彥宏在公開場合提到 " 人工智能 /AI" 500 多次。
而在 2017-2019 這個 AI 熱度趨冷的時期,李彥宏的 40 次公開演講裡,仍然次次涉及 AI。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更是在連續 8 年的 " 兩會 " 中,提出了 13 份 AI 相關提案。
2021 年,百度回港二次上市時,李彥宏曾發出一封股東信。
信中直接表露了他的心迹:
每當百度徘徊在十字路口,我都會問自己,什麼能夠讓你真正致勝未來?我認為就是兩方面:一是你信仰什麼,What do you really believe in;一是你有多大的決心,your determination。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的信仰沒有變,我們相信技術可以改變世界。
我們也有決心,有耐心。我們熬得過萬丈孤獨,藏得下星辰大海。
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
就在大模型卷起的新一輪風暴中,百度十年飲冰積攢下的成果,終于開始顯露鋒芒。
在大模型關鍵的算力、框架、模型、應用四層架構裡,百度獨樹一幟做到了四層架構均有自研技術布局。
芯片層,早在 2011 年,百度内部就啟動了 FPGA AI 加速器的研發。
2017 年,昆侖芯 XPU 架構發布,次年,百度正式啟動昆侖芯 AI 芯片產品研發。
到了 2020 年,昆侖芯 1 代系列產品實現大規模部署。而在昆侖芯科技完成獨立融資之後,2021 年,昆侖芯 2 代系列產品成功量產。
2022 年,昆侖芯 2 代系列產品已啟動互聯網及各行業客戶交付。
框架層,百度飛槳是國内最早對外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 2016 年就已發布在 GitHub 上。
多項市場調研報告顯示,飛槳和 TensorFlow、PyTorch 同為國内最高頻使用的開源框架。信通院《深度學習平台發展報告(2022 年)》還顯示,在應用規模方面,飛槳超越 TensorFlow 和 PyTorch,成為中國市場第一。
模型層,文心一言并非憑空而來。
文心一言脫胎于百度 ERNIE 系列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以及百度大規模開放網域對話模型 PLATO。
而 ERNIE 1.0 在 2019 年就已發布,是中國最早推出的大模型。
……
以上,都起于萬丈孤獨之時,外界亦不乏唱衰之聲。但正是百度内部的堅持,使得在過去看來難以開花結果的技術,在今天成為百度參與新時代競争的基石。
甚至技術成果本身,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還有產品落地背後的人。
AI 人才的虹吸效應
自 AI 浪潮洶湧以來,江湖上一次次談論的話題是:AI 大牛為什麼總是出自百度?
這其中自然因為百度對 AI 的投入和專注,形成了 AI 的重鎮,而更本質的是因為專注和投入形成的 " 人才虹吸效應 ",特别是 AI 方向上的人才虹吸效應。
一方面,體現在對外部大牛的吸引力上。
吳恩達就因為百度對 AI 人才的渴求和對人工智能的堅信,在 2014 年加入百度。就在他加入百度當天,6 位頂級人工智能專家也通過郵件表達了加入百度的意向。
吳恩達在百度的三年間,帶領百度人工智能團隊增長至 1300 人,其中百度研究院成員 300 人。Anthropic 聯合創始人兼 CEO Dario Amodei,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了百度矽谷 AI 實驗室。
另一方面,百度本身也成為孵化 AI 人才的搖籃。
2017 年,從吳恩達手中接棒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的王海峰,就是百度内部成長起來的 AI 領軍人物。
2010 年,王海峰加入百度,先後為百度創建了自然語言處理部、互聯網數據研發部、推薦引擎和個性化部、多媒體部、圖片搜索部、語音技術部等等。
2013 年,王海峰協助創建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同年,成為 ACL 歷史上第一位華人主席。
接棒吳恩達之後,王海峰逐步成為百度人工智能研發體系的總負責人。2019 年,王海峰成為百度集團 CTO。
在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更新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後,王海峰出任主任。
吳華、吳甜同樣成名于百度。
吳華是百度人工智能背後的科學家,是百度翻譯技術團隊的創始人之一。2010 年,百度作為首個參與到國際頂會 ACL 的中國科技企業,送到現場的論文,就來自吳華和王海峰。
現在,吳華任百度技術委員會主席,文心 ERNIE 3.0 Zeus 也是由她主導。
吳甜 2006 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百度。目前,她作為百度集團副總裁,整體負責百度 AI 技術平台和智能雲 AI 產品,也是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事實上,在中國 AI 乃至全球 AI 行業中," 百度系 " 人才已是星火漫天,百度已然成為一塊 AI 人才高地。
比如,自動駕駛領網域就有百度人才鋪開半壁江山的說法:餘凱、黃暢、彭軍、樓天城、韓旭、顧維灏、陶吉、周光……
根據信通院報告,百度以 85.5 分位居 "AI 產業創新人才 " 全國第一。最近 5 年,百度 AI 人才的 AI 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 5 年位居全國第一。
同時,百度計劃 5 年為社會培養 500 萬 AI 人才,目前已經與全國 100 多所高校進行深度合作,培養超 300 萬 AI 人才。
在上遊技術備受矚目的周期裡,百度總是最受關注的那一個,也總是最能出成果、最能實現價值的那一個。
大模型浪潮下百度的種種表現,就是最新例證。
甚至有評論稱,每當全球有突破性技術來到大眾視野,百度總會是國人視線找尋國產同款的第一個。
這自然有玩笑調侃的成分,但也本質地反映出了百度内部的技術底蘊、人才厚度和基礎研發氛圍。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處在一個技術爆炸周期時,百度總是吸走最多人才、培養最多人才的那一個。
因為公式是顯而易見的:
當你擁有了時間證明的技術信仰,通過堅定不移投入證明的研發底色,那些真正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的人才也會星聚而來,一起享受從 0 到 1 搭建中國 AI 技術底座和骨架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這也是為什麼你很難否認百度的技術力,以及百度技術人才的影響力。
武俠世界有言:天下武功出少林。而在國產 AI 技術江湖,少林就是百度,百度就是少林。
— 完 —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标星哦~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