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這座“隐藏”城市,被太多人忽略了,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691- 西藏山南過于低調
文字:杔格
制圖:果 / 編輯:果
西藏的城市,哪座經常被忽略?
首府拉薩自然不必多說,日喀則也是歌曲裡的常客;海拔低的林芝,近幾年也成為進藏遊客的首選之地;阿裡則因為極高的海拔,成為了人們心中向往的 " 挑戰之地 ";川藏線上的昌都和青藏線上的那曲,兩座具有進出藏門戶地位的城市,也早已聞名已久,往來的人士早已熟知。
一些常見的西藏印象
(圖:圖蟲創意)▼
西藏的七個地市,只有山南是極為特殊的一個。首先,它的名字并不像其它六地市一樣,像是一個具體的地名,反而更像是一片區網域;其次,它離拉薩太近了,也產生了許多 " 誤會 "。
橫屏觀看 - 找找山南市在哪裡▼
比如,很多人西藏旅行的首站,其實就是山南,這是因為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今年 7 月剛更名)就在山南,但許多人對這個情況不自知。
拉薩機場新航站樓(T3)在 2021 年投運
這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西藏第一印象
(圖:杔格)▼
再比如,西藏著名聖湖羊卓雍錯也在山南,但就是離拉薩太近了,經常被納入拉薩周邊的旅行環線行程,羊湖也因此被很多人誤認為在拉薩。
山南市 12 個區縣市,對外較為著名的,正是拉薩機場所在的貢嘎縣和羊湖所在的浪卡子縣。市區所在的乃東區或許都不如這兩縣知名,錯那和隆子等涉邊縣市,往往只有愛好邊境遊(G219)的朋友有所關注,至于其它縣,更是無人問津。
2024 年 9 月下旬,我們受邀前往山南探訪,期間走過了多個不為人熟知的縣網域。
山南的範圍還是很大的
除了雅江河谷一線
向南向北都有多個縣網域縱深▼
海拔 5000 米的風電廠
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或許西藏本地人知道的都很少。就是在這裡,中國首個超高海拔風電項目拔地而起。
中國三峽措美哲古風電廠(圖:杔格)▼
整個西藏幾乎都是由山地溝谷所組成,受限于本身的地形條件,外加建設優先度,目前西藏除了各地市之間直連的高速公路有建設以外,其它區網域往往都是普通國省道相連,各地市連接其腹地下轄縣的公路基本也是如此。
山南到哲古也不例外,約 100 公裡的路程,全程開車得 2 個多小時。這條路,要途經乃東、瓊結、措美三個縣區,主幹道要經過一處海拔 4898 米的垭口——魯古拉山口。
魯古拉(又名 " 陸哥拉 ")山口,藏語意為 " 羔羊山 ",是雅江河谷地區經 G560 國道穿越喜馬拉雅的第一座山口,這裡也是瓊結縣和措美縣的分界處。翻過了這座山,哲古草原就在不遠處了。
在山區,一處較為重要的山口
往往就是縣網域分界處(圖:杔格)▼
要想前往哲古風電廠,除了要通過 G560 國道,還得岔開主路經行一段便道,才能抵達終點,西藏的諸多項目工程都與之情況類似。
藏區的各種施工便道土路
相對于其他的一些純越野路段而言
已經是好路了(圖:杔格)▼
内地人對于青藏高原山區高處的印象,往往都是陡峭的山體。但其實在青藏高原海拔相對較高的地方,還有一種常見的地形,這就是壩子,又因它處在相對高處,往往稱之為壩頂,與内地所稱的 " 台地 " 較為類似。
高處的壩子山區往往并不陡峭,十分平緩,例如著名的毛垭壩、邦達壩以及川藏公路著名的垭口安久拉山等等,都是處于青藏高原相對高處的區網域。哲古壩也與之類似,平緩并非山峰,周邊基本沒有其它山體超過它,它已經是最高處。
平緩的哲古壩
風電選址也往往在這些地區(圖:杔格)▼
青藏高原地區廣泛存在的壩頂地形,往往都分布着廣袤草場,這就是典型的高山草甸,一般習慣稱之為 " 高原草壩 " 或 " 草壩子 ",哲古壩便有着對應的哲古草原。
哲古風電廠,便建在這片高山草甸之上,旁邊便是一座高山大湖——哲古錯。
哲古錯旁的風電機組(圖:杔格)▼
風能資源充足的地方,強風自然經常發生,再加上 5000 多米的海拔,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哲古草原,缺氧、寒冷、紫外線強,常年氣溫 8.2 ℃,極端最低氣溫 -18.2 ℃,冰雹頻發,氣候多變。
發電機組的選址往往選于脊線上
這樣更能迎接強風來襲(圖:杔格)▼
在喜馬拉雅山脈北坡,如此艱苦的地區,這裡生活和工作的風電廠工作人員,平均每兩個月輪一次班,堪稱新時代的 "老西藏精神"。
哲古風電廠綜合樓工作場景(圖:杔格)▼
哲古風電廠所在的哲古鎮,鎮中心位于山南去往措美的 G560 國道上的必經之地,在措美縣城以北的地帶,海拔 4600 米左右,東側便是哲古湖的北端。
去往措美的路上
未到措美縣城(圖:杔格)▼
在嚴格意義上來說,措美縣并非邊境縣,它與最近的邊境還隔着 " 一點點 "洛扎縣。
一座典型的藏區城鎮(圖:杔格)▼
具體到哲古鎮中心而言,這裡距離不丹非常近,距離最近的邊境線直線距離不到 80 公裡,而它到拉薩的直線距離則是約 120 公裡,偏遠可見一斑。
藏區的湖泊眾多,尤其是在大湖周邊,往往還分布着各種小湖,在哲古錯的北邊,就有一座小湖——格措。
格措海拔 4586 米(圖:杔格)▼
山南?澤當?
山南市是行政區劃中正式的地名稱謂,但在實際使用中,當地人若稱山南市的中心城區,往往很少稱之為 " 山南 ",而是将其稱為 " 澤當 ",這與林芝市的 " 八一 " 和阿裡地區的 " 獅泉河 " 情況相似。
作為西藏七地市之一
山南自然是通鐵路優先照顧的區網域
川藏鐵路便專程走了雅江河谷一線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便與 " 山南 " 本就不是一個狹義的地名有關。在這之前,它是 "山南地區",這是山南與之前同為地區的昌都和日喀則的不同之處。
舊時,西藏的城市發展往往都與寺廟息息相關,山南也不例外。山南市的中心城區,在舊時便是圍繞着澤當寺(也稱乃東寺)而建,這裡地處雅砻河匯入雅魯藏布江的河口處,位于雅砻河的右岸,也是現在山南市的老城區,而新城區則位于雅砻河左岸。
雅江河畔,雅砻河兩岸的山南(圖:杔格)▼
無論是山南市所在的主城區——乃東區(原乃東縣),還是主城區的中心城區——澤當街道(原澤當鎮,今又劃分出了乃東街道和結莎街道),它們的命名都來源于這座寺廟。
如果當年正式定市名的時候
不采用 " 山南 ",而是采用 " 澤當 " 或者 " 乃東 "
現在人們對 " 山南市 " 的認知或許是另一種情況了
山南又有着 " 藏源 " 之稱,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昌珠寺等等,都在山南主城區附近。
昌珠寺(圖:杔格)▼
西藏沙漠," 變廢為寶 "
瓊結縣是距離澤當最近的一個縣,但它不在雅江河谷沿線,而是在澤當以南的山區地帶。2024 年西藏 " 中國農民豐收節 " 慶祝活動,便在瓊結縣拉玉鄉強吉村舉行。這裡地處雅砻河的另一條支流區網域,比澤當海拔還要高 300 米左右,接近 3800 米。
2024 年西藏 " 中國農民豐收節 " 慶祝活動現場
慶祝儀式的主會場,設在強欽莊園的正前方,它在舊西藏莊園壟斷經濟的年代被稱為 "第一莊園"。
典型的藏區農業地帶
強欽莊園附近還有強吉林卡(圖:杔格)▼
舊時,瓊結宗(今瓊結縣的前身)境内有眾多貴族莊園,而強欽莊園所轄的土地最大、擁有的農奴最多、走出的人物影響全藏,這裡一度是瓊結一帶最高的民間建築。今年西藏 " 中國農民豐收節 " 主會場設于此處,自有深意。
如今的強欽莊園已經成為了西藏區保
内部基本改造為了展覽館陳列(圖:杔格)▼
" 強欽 " 之名,源于當地釀造青稞酒的傳統,正是 " 酒鄉 " 之意,村民釀酒的習俗與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強欽青稞酒在全藏也是出名的地方特產(圖:杔格)▼
扎囊縣則是位于雅江河谷的一個縣,這裡是拉薩去往澤當的必經之地,川藏鐵路途經于此。
川藏鐵路拉林段在扎囊縣境内,要途經雅江河谷的一處沙漠區網域。之前修建拉林鐵路的時候,建設者為了克服沙害困難,采取了諸多措施躲避風沙。
而在近幾年,扎囊縣風沙重災區的阿扎鄉,人們通過一系列努力,在 3700 畝的沙荒地上 " 開疆拓土 ",改善了土壤沙化環境,将這裡變成了有機蔬果種植基地。
沙害地區興建的果蔬種植基地(圖:杔格)▼
蘆筍、網紋甜瓜、辣椒、西瓜、黃瓜、黃桃、甜瓜等多種果蔬,在西藏的沙漠 " 拔地而出 "。
西藏綠之源扎囊阿扎果蔬種植基地(圖:杔格)▼
整個山南的發展不止于此,我們在山南期間還參訪了西藏全區特色農產品展銷會、德弘農業蔬菜大棚、頗章鄉藏雞養殖場基地,這些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圖:杔格)▼
提到山南,就不得不提到拉薩,畢竟這兩個地方太近了,經常被 " 綁定 " 在一起。
柳梧在拉薩可以說是一個特别的存在,落地在這裡的寧算科技,充分表明了在西藏發展大數據產業,其成本對于内地的普遍優勢。
寧算科技大數據機房(圖:杔格)▼
西藏的各種特產人們早已熟知,目前西藏的特產與科技實現了 " 強強結合 "。在拉薩,我們還參訪了青稞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際重點實驗室、甘露藏藥、尚廚科技。
今年是全國對口援藏 30 周年,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可以說是西藏基層教育發展以及 " 組團式 " 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重大成果。
來到拉薩的遊客,一定知道《文成公主》大型實景劇,如今這已經成為了拉薩的一張名片。它坐落在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内,每到夜晚,這裡熙熙攘攘。
但在白天,往往空無一人,我們在白天版的《文成公主》,了解到許多實景劇背後的各種鮮為人知的故事。
說起《文成公主》,這就不得不說到最近幾年拉薩文旅行業特别火的一個梗——"800 勇士 "(也稱為 " 旱地拔蔥 " 等)!
來,拔一個(圖:杔格)▼
所謂 "800 勇士 ",大概就是在拉薩河南岸的各種高坡上(不限于南山公園),遠拍布達拉宮的各種操作。
整個西藏總面積有 120.28 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但大多數人對西藏的了解,可能只有布達拉宮。
整個西藏的文化,其實以拉薩和山南為代表的前藏文化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西藏文化值得人們探訪和發掘。
【致謝】本文的内容及圖片得到了 " 西藏網信辦 " 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杔格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