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最讨厭“25萬一張小馬寶莉卡”出圈的,為什麼是小馬寶莉的粉絲?,歡迎閱讀。
小熊貓丨文
遊戲圈的高價卡牌新聞,我想大家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老的遊戲王、萬智牌,新的 PTCG,在廠商、黃牛、二次元經濟的推動下,潮流也在不斷更換。
但可能沒多少人能預料,現在最火的是小馬寶莉。就在最近,一張小馬寶莉的集換式卡牌在二手平台以 25 萬元的價格達成交易,一下子引爆了互聯網。
在我還在試圖弄清楚這是真是假時,卻發現世界就是如此的魔幻,因為高額的卡牌交易在小馬寶莉卡牌裡并非是個例。
更令人訝異的是,為它花錢的主要群體,竟然是一群 10 後。
什麼 " 稀有小馬寶莉卡被炒到 16 萬 1 張 "," 初中生為獲小馬寶莉卡牌被騙 14 萬元 "," 孩子半年花近十萬元抽小馬寶莉卡牌 " ……這些都曾被主流媒體大肆報道過。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風光無量的奧特曼卡牌似乎也是同樣的路數,BB 姬在此之前也聊過這件事。
無法想象,在我的收集癖還停留在摳摳搜搜地攢奶茶聯名紙袋和杯套時,10 後的未成年人們已經實現 " 财富自由 ",能夠為了幾張想要的卡牌一擲千金。
然而,奧特曼卡牌的熱度随着新聞報道和輿論的衝擊,漸漸消退回歸正常,可這次的小馬寶莉卡卻似乎因為輿論的衝擊而愈演愈烈。
如果你在放學的時候能路過一些學校周邊的文創店,或者是賣卡牌的雜貨店,依舊能看到許多圍聚在一起抽卡的學生。
他們有些可能只賣幾包,有些則是端着一整盒,然後手法娴熟地拆開外面的塑料包裝,抖出卡片翻看,期間時不時伴随着興奮的尖叫或者是失望的抱怨。
我撿起學生們随手扔下的一張卡牌,有些不解。
明明在我的印象裡,一直以 " 友誼是魔法 " 為主題的《小馬寶莉》,是一部非常陽光與正能量的動畫。
可為什麼它變成一張張薄薄的卡牌之後,卻與初衷背道而馳,成為了一座銷金窟?
在弄清楚背後原因之前,我先向沒有了解過《小馬寶莉》這部動畫的朋友們介紹一下它。
《小馬寶莉》是由美國孩之寶公司出品的經典卡通片,講述的是一群憨态可掬、性格各異的小馬學習魔法、守護家園的故事,正如前文所言,它的内核陽光且向上。
而在動畫上映之處,它的定位其實是給小女孩看的,沒想到卻意外地在首播之後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甚至是成年男子的喜愛。
于是從 " 互聯網文化培養皿 " 的歐美知名貼圖讨論版 4chan 為源頭,《小馬寶莉》的影響迅速擴散到了各大互聯網集散地。
直到小馬動畫 G4(第四季),也就是《小馬寶莉:友誼就是魔法》播出後,小馬逐漸發展為一種亞文化。
如今國外很多明星都是馬迷,就連特朗普也難逃小馬的魅力。
與《小馬寶莉》在世界範圍内的如日中天不同,《小馬寶莉》在國内的境遇就沒有那麼好了。
在 2013 年央視少兒頻道引進之後反響平平,直到小馬動畫 G4 的引進,才為小馬寶莉撬動了一些熱度。
然而這樣的熱度并沒有持續下去,2019 年動畫完結,馬圈(小馬寶莉的粉絲圈)又回落到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态之中。
雖然國内馬圈的粉絲基數遠不及國外,但《小馬寶莉》的粉絲粘性卻出乎意料的強。無論是在貼吧,或者是其他社交平台,它的粉絲生态與影響力同樣涵蓋了全年齡段。
或許是無心插柳,又或許是早已洞察到了小馬寶莉這個 IP 的粉絲生态,總之在 19 年動畫完結後不久,卡遊便獲得了孩之寶的授權,在國内發行了一系列以《小馬寶莉》動畫 G4 形象為卡面的集換式卡牌。
而這一舉動才真正地把這個在國内略顯冷門的 IP 給 " 盤活 " 了。
可以說,如今小馬寶莉卡牌的火爆和原本的卡通片的 IP 有些關系,但不多,甚至于馬圈,也就是《小馬寶莉》動畫的粉絲們也對此感到意外。
不過最開始的馬圈雖然意外,卻也欣然接受着這樣的改變。
畢竟在當時,小馬寶莉相關的周邊并不算多,而卡遊發售的卡牌正好滿足了他們無處宣洩的消費意願。
盡管卡面大多是從卡通片裡截圖制作的,但它的價格便宜,從 2 元趣影包到 5 元彩虹包、10 元輝月包,即便是一整盒購買最多也不超過兩百塊。
所以在小馬卡牌發售的初期,馬圈的這些粉絲成為了主要的消費者。
卡牌的推出同時也帶動了整個馬圈的熱度回溫,各大網絡平台上都開始能看到一些熱度較高的小馬寶莉 cos、手書、同人作品。
怎麼看,都算得上是一次喜聞樂道的 " 雙向奔赴 "。
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卡遊作為一家公司,推出卡牌本質上還是謀求利益,不可能會滿足于核心消費者所提供的購買力。
小馬卡自帶的盲盒屬性、其中卡牌設定帶來的稀有屬性以及相對盲盒更低廉的價格,便可以見到它試圖打開市場的野心。
就像我們這些成年人妄想從 10 塊錢一張的刮刮樂中刮出幾百塊一樣,熱衷于小馬卡的這些 10 後看中的,也是從幾塊錢的卡包裡拆出稀有卡時這種以小博大的爽感。
而體驗過一本萬利之後,沒有足夠自制力的孩子們就會沉迷其中,并實行高復購。
不僅如此,圍繞着小馬卡所誕生的一系列相關產業同樣也在催熟着整個生态的 " 循環 "。
線上,為了能夠吸引更多人來購買,拆卡直播間裡,主播一邊 " 叮叮叮 " 地敲響鈴铛,一邊盡力地吆喝着。
這些拆卡直播間其實只是代替客人拆卡,但他們卻能夠極大調動觀眾的情緒,伴随着稀有卡的拆出,直播間裡的鈴铛聲也不絕于耳。
相較于線下,這些直播間更是開發出了新的套路玩法,比如:疊疊樂、數小馬、推推樂、大非酋等等。
就拿數小馬來說吧,主播會先開一個小馬卡包,然後計算這 5-6 張卡的卡面上有幾只小馬,不同數量對應着不同的獎勵,一般都是獎勵對應數量的小馬卡包。
這些套路,疊加上原本小馬卡的套路,再以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因此加入到購買小馬卡的行列之中。
而相對應的卡牌評級機制,則是服務于稀有卡的二次銷售。
有些人會把自己的卡牌送去評級,給評級機構付一定金額的錢,如果最終能夠獲得一個好的評級,那卡牌的身價則會在二手交易市場中翻一番甚至翻幾番。
評級過的卡牌會有寫評分
這或許也是文章開頭那些價格成千上萬的卡牌交易背後的誘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關的法律規定中,盲盒類商品不能向 8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銷售,而 8 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需要經過孩子監護人的同意。
但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嚴格遵守法規的銷售者幾乎寥寥無幾。
在銷售額與關注度急速上升中,小馬卡已經逐漸走出與馬圈互相扶持的野蠻生長期,而馬圈絲們的态度,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他們認為,無論是線下在未成年人之中的風靡,還是線上拆卡直播間所吸引的客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跟風購買小馬卡,對于《小馬寶莉》這部動畫一點都不了解。
可這些小馬卡的玩家,卻成了許多路人對《小馬寶莉》粉絲的定義,以至于連 " 馬圈 " 這個花名也變成了這些小馬卡玩家們的稱呼。
而卡片在稀有卡與普通卡片之間設定的價值差異,也讓許多馬圈粉絲感到不适。他們拆到普卡會直接扔掉,只有抽到稀有卡才會把它當寶貝一樣供奉起來,一切衡量的标準只是出于它的稀有度而非小馬自身。
當然,卡牌買回來就是個人物品,可以任由心情随意處置。可是對于真正喜愛《小馬寶莉》的馬圈粉絲來說,這就有些過分了,他們愛着每一只小馬,更不會在乎所謂的普卡與稀有卡,又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
當然,這背後或許也與馬圈粉絲們深惡痛疾的孩之寶,在背後的 IP 運作方式脫不開幹系。
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在變形金剛、DND 的國内圈子有個笑話,就是不管怎麼罵孩之寶,罵得最兇永遠都是小馬寶莉的粉絲。
就連最近拉瑞安因《博德之門 3》和孩之寶鬧翻的事情,也是小馬寶莉的粉絲在帶頭衝鋒。因為《博德之門 3》DND 版權在威世智手上,而威世智被孩之寶收購了,ip 版權分走了好多利潤。
更誇張的是,孩之寶還把威世智裁員了,導致跟拉瑞安對接的部門直接沒了
孩之寶涸澤而漁,為了賺錢有意縱容這種環境,不在乎 ip 本身的調性和粉絲的文化,甚至不在乎前作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這也是圈子衝突的一個來源。
而種種積怨,在小馬卡被各大媒體點名之後徹底爆發,馬圈内部出現了意見分化。
馬圈一些的粉絲認為,應該與小馬卡的這些賣家直接割席。
因為許多并不知情的大眾會将二者當成一個主體,無差别地诋毀小馬以及背後的馬圈亞文化。而他們不想看到《小馬寶莉》成為外圈人談之色變的東西,也不想因卡牌而被一刀切。
他們甚至會因為媒體對卡牌的全方位批鬥而感到舒心,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肅清小馬卡牌的亂象也會讓馬圈的粉絲們日子更好過一些。
而大部分粉絲則認為,馬圈和卡圈并不算完全的對立,同樣也反對極端的反卡牌化。因為卡牌的到來,确實讓小馬的知名度提高了,甚至有許多的聯名和新周邊的出現。
至于背後所帶出來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新聞,應該理性地去看待,積極地去反思和推動社會對于相關制度以及未成年人消費觀的重塑。
馬圈粉絲應該做的,不是抨擊卡圈,而是借此機會鼓勵新人去看劇,發布優質的同人作品吸引更多的人成為馬迷。
到這兒,我想,小馬卡變味的原因或許不再重要,畢竟這背後難免有官方下場的推手。
相比在新聞報道裡被推到台前的 " 不理智的未成年人 ",竭澤而漁的 IP 運營、明知故犯的直播平台、趨之若鹜的炒作商人,似乎又一次成功 " 隐身 " 了。
或許他們正将目光瞄準了下一個 " 小馬寶莉 "?
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經過了不斷出圈的事件,小馬寶莉的粉絲生态已經很難回歸從前了。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