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官宣”第二曲線後,廣告撐起百度,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立場
" 始于牆外、成于牆内,盛于谷歌被牆、衰于内心圍牆 ",2018 年一篇《百度沒有文化》,寥寥數語直指百度 " 管理體系落後、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和文化建設 " 的弊端。
百度的戰略搖擺,或許與其過于穩健又優質的基本盤有關,從 Q2 的财報數據來看,明明是李彥宏官宣 " 雲是百度第二曲線 " 後的首秀,但撐起财報的卻又是廣告。好消息是,何俊傑接棒沈抖後廣告收入的增速創下了兩年内新高;壞消息是,廣告業務的營收占比相較于 Q1 反而擴大了,第二曲線看上去似乎變成了刻舟求劍。
細數過去 5 年,百度似乎仍然未擺脫當年文中提及的桎梏,從電商、O2O,到直播、短視頻,再到後來的自動駕駛、元宇宙、大模型,這些年百度追過很多風口,卻并未吃到太多紅利,甚至不少最後不了了之。
如今再審視百度的業務板塊,終究還是廣告替百度扛下了所有。
01 一樣的好,但又好不一樣
北京時間 8 月 22 日晚,百度發布了未經審計的第二季度财務報告。在報告期内,百度實現營收 341 億元,同比增長 15%;歸屬百度的淨利潤(non-GAAP)達到 80 億元,同比大漲 44%,營收和利潤均超過市場預期。
其中百度核心經營利潤(non-GAAP)同比增長 27% 至 65.1 億元,核心經營利潤率(Non-GAAP)則自去年同期的 22% 及前一季度的 23% 增長至 25%。此外,今年 Q2 百度核心在經營中還產生了約 97 億元淨現金流。
從淨利潤上來看,自去年 Q2 以來,連續 5 個季度單季均保持在 50 億以上,今年 Q2 甚至大漲 44% 至 80 億元。百度目前的業務結構,核心業務盈利能力依舊穩定;而仰賴于非廣告業務的戰略轉型以及 22 年 Q2 的低基數效應,這兩大核心因素的向上共振,2023 年 Q2 得以出現大幅增長。
從營收數據占比來看,Q2 百度的廣告業務營收占比為 57.5%,較上季度的 53.4%,甚至略有擴大。
無論百度承認與否,廣告業務作為支撐其營收、利潤、市值的主力,稱百度一聲廣告公司并不為過。但好在從其今年季度的業績來看,廣告業務的表現還算穩定。财報顯示,Q1 百度廣告業務同比增長 6.2%,遠遠高于市場預期的 2.8%,Q2 則同比增長 15%,達 196 億元,創下 2021 年 Q2 以來的增速新高。
這無疑得益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疫情邏輯對公司業績影響逐步弱化,旅遊、零售、醫療等行業的廣告支出明顯增加。據 Questmobile 的報告顯示,今年 Q1 國内整體線上廣告市場錄得 2.31% 的同比增長,規模達到 1462 億元,百度廣告業甚至能跑赢市場增長大盤。
當然百度廣告業務能取得如此成績,其在搜索行業的統治地位功不可沒。據價值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Q1,百度搜索占國内市場份額大約為 65%,雖然和其巅峰時期超過 8 成的占有率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仍獨占中文互聯網搜索的半壁江山,并且和後面的競争對手們存在着較大差距。
即便今年二季度,微軟 New Bing 超越百度的傳聞不時傳來,甚至一度讓外界對其地位產生一絲擔憂。例如,據 Statcounter 數據顯示,今年 4 月百度市場份額為 27.01%,不及 Bing 的 37.4%,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僅限于桌面搜索場景。另有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百度在全球搜索市場的流量是 Bing 的四倍有餘。總而言之,百度在中文互聯網搜索界的地位仍難以撼動。
作為百度的基本盤,要說當下廣告業務的隐憂便是增長空間逐漸受限。
這一點從其用戶增速中就能看出端倪。财報顯示,今年 Q2 百度 APP 平均月活為 6.77 億,同比上漲 8%,環比增長約 2000 萬。但從增長曲線來看,自從 2021 年 Q3 的 MAU 邁過 6 億大關後,增速整體趨緩。
不過随着短視頻、圖文種草等新賽道的崛起,内容搜索已經被越來越多用戶所接受,傳統搜索場景式微在所難免。
百度也嘗試過多種方式刺激用戶、争奪流量,包括全面向内容化轉型。百度 APP 首頁早已轉變為圖文、短視頻混合的信息流推送模式,頂部則有直播、熱搜等一級入口。但由于起步較晚,用戶往往更鍾情于微信搜一搜,小紅書、抖音等平台,百度的自留地如今也不算十分太平。
雖然現階段其在搜索引擎領網域的地位無憂,可随着整個搜索行業天花板漸現,即便廣告托住了百度的下限和核心收入,但其收入、估值都難有太大突破。太過依賴單一業務線,企業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就會弱,尤其是依賴廣告這種本身就是個乙方的業務。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所謂的 " 第二增長曲線 " 站出來,給集團增添更多的想象力了。
02 " 舊第二曲線 " 病退
誰是百度的第二道 " 增長曲線 "?智能雲、大模型抑或是自動駕駛?此前似乎每年都有一個新答案,直到李彥宏在今年 Q1 電話會上明确雲作為第二曲線,這個問題才算是蓋棺定論。
作為最早面世的中文大模型之一," 文心一言 " 無疑是百度今年的當紅炸子雞。3 月 16 日," 文心一言 " 正式發布,僅 3 日其 DAU 便突破百萬,累計用戶超過 500 萬。然而随着阿裡、360 等競争對手下場,大模型的競争變得十分激烈。百度的 " 文心一言 " 在吹了一波用戶破百萬之後,便沒有持續更新數據,不過這也倒也不難理解,畢竟風口過後,就連正主 ChatGPT 的用戶增長都開始逐漸下行。
高調上線,然後不明所以,最後要不就是壓根不出現在财報上,要不就是以 " 非線上營銷的收入 " 方式硬擠在财報一角,近年來百度的創新業務不乏以這樣的方式收尾。
大模型日後會不會也是這樣的一個結局,現在還言之尚早,但在大模型之前的自動駕駛,作為百度稍早一些的 " 第二增長曲線 " 境況和當初已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 6 月初,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IDG)首席產品架構師郭陽離職,此前郭陽主要負責百度智駕產品自主泊車(AVP)、行泊一體(ANP 2.0)等項目落地。此外,在 6 月底百度 IDG 部門又迎來組織變革,旗下智能交通事業部(ACE)被劃歸到智能雲事業群(ACG)。
雖然不常被提及,但在内部李彥宏一直認為 ACE 是百度自動駕駛得以區别其他玩家的最重要特點。作為百度自動駕駛 " 靈魂 " 的 ACE 被劃走,那自動駕駛還會是百度未來押注的重點嗎?這一點從财報上似乎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從此次财報來看,百度 Q2 的研發投入在經歷同比三連降之後,重回正增長,雖僅錄得 1%,但已是近 5 個季度最高。何俊傑此前在回應百度科研投入趨緩時,曾提到自己所負責的 MEG 保持了高壓強投入。
所以《新立場》猜測,若何俊傑所言不虛,那麼百度勢必降低了在其他業務板塊的投入。AI 大模型作為目前承載百度 " 星辰大海 " 的項目,削減其研發開支自然不在情理之中,更合理的猜測是百度削減了自動駕駛業務的部分研發投入。對此也早有百度内部員工透露:百度的宣傳重心已經不在自動駕駛了。
更有意思的是,百度此前已有多次離職事件:百度副總裁、希壤負責人馬傑離職前往李開復旗下;飛槳 P10 大牛畢然離職,原因被傳是 " 不看好百度内部項目 ",欲自立門戶;投資的集度,技術骨幹王偉寶同樣選擇出走,而其此前也曾對集度智駕的未來十分堅定。
如今,郭陽出走百度 IDG,從側面可能也看出了百度在智駕行業上所面臨的困局之大。
另一方面,雖然在百度财報電話會中,李彥宏表示,蘿卜快跑全無人自動駕駛運營區網域擴大和車隊規模增加的同時,運營效率也在提高,每車每公裡成本降低,但從目前的行業發展而言,L4 級别的自動駕駛出租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政策的限制,另一個就是技術的推進。而對于所有 L4 級别乘用車自動駕駛而言,這兩個問題都像是兩座大山,至少前者就還沒有合适的翻越之法。
近兩年 L2+ 為主的輔助駕駛倒是高歌猛進,然而百度的輔助駕駛落地也并不順利。
首先是唯一搭載百度 ANP+AVP 的威馬,從 2022 年開始就陷入了經營危機。今年以來,由于各種合同糾紛,威馬創始人一度被限高消費。而作為百度的親兒子,今年 4 月,集度因不具備造車資質而被迫缺席上海車展,也讓集度汽車的量產面臨阻礙,而前不久的一則通告,甚至百度連 " 兒子 " 也丢了:百度與吉利對外發布公告,盡管雙方合作關系仍在,但原本由百度主導的集度汽車,已經改頭換面為吉利主導的極越汽車。
上述變化也意味着,百度由曾經主導汽車制造的一方,後退一步僅為吉利的技術供應商,從威馬到集度,如今百度輔助駕駛落地的兩條腿似乎都跛了。
面對這樣的境況,倒也不難理解百度為何 " 負心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選擇将籌碼壓在 AI 大模型,這個新出現但看起來更具有想象力、也更容易落地的新風口上。
03 " 新第二曲線 " 抗壓
自動駕駛和大模型一進一退,已成為許多大廠的标配。比如阿裡,一方面在今年 5 月宣布進行重大調整,将自動駕駛實驗室全部并入菜鳥,圍繞商業化進行探索,不再專注前沿技術研發;另一方面,則全面投身 AI 浪潮," 通義千問 " 大模型全面接入旗下各項業務。
但貪心的百度似乎并不想做選擇。
從商業化角度來講,上文說到百度将 ACE 部門劃歸給 ACG(智能雲事業群),倒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因為以車路協同為核心的 ACE 部門,包括智慧公路、智慧停車、智慧公交等應用場景,本質上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而智慧城市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雲業務的支撐。如今劃歸到一起,也算是理順了商業化的邏輯。
但問題在于,百度的智能雲究竟能堪多大的重任卻仍有待商榷。
雖然經過加定語找細分的操作後,百度還是想辦法給自己的智能雲業務找到了宣傳頭銜—— AI 公有雲市場第一。但是顯然跟廣告、自動駕駛等業務相比,同屬于百度核心收入板塊的智能雲處境顯得有些尴尬——收入、估值、市場份額都中規中矩,其實還不錯,但是要 match" 第二曲線 " 又捉襟見肘。
目前行業内測算雲計算企業估值有兩個普遍接受的指标:收入增速和市場占有率。而百度智能雲在這兩個方面都不算有優勢。
雖然此前百度智能雲一直強調自身 AI 屬性,想繞過和阿裡、騰訊、華為等對手打造差異化優勢。但從業績來看,AI 對百度智能雲的幫助還沒有落到實處,也無法掩蓋其增長較為乏力的事實。
據今年 Q1 百度的财報顯示,Q1 百度智能雲收入同比增長 7.5%,達 42 億元,雖高于去年 Q4 的 -4%,但卻遠不及去年同期的 45%。甚至在 2021 年 Q4 至 2022 年 Q4,百度智能雲的營收同比增速一度錄得五連跌,直到今年 Q1 才算止住頹勢。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Q1 百度智能雲倒是實現了盈利(non-GAAP),成為繼阿裡雲後,中國第二家實現盈利的雲廠商,但到了 Q2 百度卻又并未披露其營收,利潤等數據。财報上非在線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12%,增量倒是有可能來自百度智能雲,但很大概率 Q1 的盈利卻是昙花一現。
而在市場份額方面,百度智能雲也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尴尬地位。
據國際數據公司 IDC 近日發布《中國大數據平台市場份額 2022》,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大數據平台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達 49.6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速高達 47.2%。其中,阿裡雲以 40.5%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亞馬遜雲科技以 20.2% 的市場份額緊随其後,華為雲、騰訊雲分列三、四位,百度智能雲仍位列第五。
李彥宏對沈抖帶隊智能雲寄予厚望,但自去年百度 "5 · 5" 變革,沈抖由 MEG 轉任 ACG 以來,百度智能雲市場份額和 2021 年幾乎持平,稍顯停滞,僅收入略有增長。而在今年 Q1 的财報電話會上李彥宏又強調百度智能雲是集團第二增長線,懸在沈抖頭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即便 AI 大模型的火熱為百度智能雲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其先發的優勢也在落地的風潮的逐漸式微。尤其是随着阿裡的 " 通義千問 " 大模型面世,兩家公司已幾近肉搏,本就市場份額被遠遠甩開,如今在 AI 雲賽道上又短兵相接,百度的勝算究竟幾何,值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至少從最新的财報表現來看,即便官宣了第二道曲線,目前的百度還是得靠廣告業務輸血,繼續 " 啃老 " 下去。
04 寫在最後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回顧過往,百度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然而在其試圖引領下一輪技術浪潮 AI 的革命的漫長等待途中,百度與又似乎總是有緣無份,雷聲大雨點小。無論是小程式,還是短視頻、知識直播,亦或是元宇宙,百度總是淺嘗辄止,高調入局低調離場。
試錯當然是必要且合理的,也好過盲目投入,但始終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結局當然只能永遠竹籃打水一場空了,這樣的試錯也就不存在意義了,只是對資源和士氣的浪費。無論是李彥宏,還是何俊傑沈抖王海峰等高管,都應對此警惕。
廣告業務枝葉常青又產量充沛,作為基本盤,穩健當然也是好事。但對百度而言,如今好不容易等來更有希望落地的 AI 風口,卻還是讓廣告業務撐起營收大盤甚至占比上升,再好的數據也算不上好消息。
如今随着大模型逐漸步入發展的 " 泡沫期 ",百度會選擇真正扎根于此,還是向過往一樣踏風而去?考驗耐心和勇氣的機會,又一次擺在了百度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