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英國留學,真不香了,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巨潮 WAVE (ID:WAVE-BIZ),作者:老魚兒,編輯:楊旭然,原文标題:《英國留學,真不香了|巨潮》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留學目的國之一,其國内的一些大學可謂是世界各國學生的 " 朝聖之地 "。在中國,人們對英國的教育和留學項目尤其關注。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公布的數據,2019 年時,中國内地學生獲得英國籤證的數量就已經超過 10 萬人。
即便是在 2020 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英國 " 留學重鎮 " 的地位,也沒能被撼動。甚至在這一年,英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首選留學目的國。
2022 年之後,随着政策的放松,中國留學生赴英留學人數出現了報復性增長,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頂峰時期。
但僅僅兩年之間,英國留學開始變得不香了!
根據英政府最新公布的《年度籤證數據統計》顯示,2023 年 7 月到 2024 年 6 月的一年内,英國内政部共發放 43 萬份學生籤證,較去年同期籤證發放量下降了 13%。
其中,中國内地學生的獲籤數量也比前一年減少了 434 份。雖然變化并不太大,但也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降,相比 2019 年的數據甚至更低了。
" 英國留學 " 這個曾經閃爍着光芒的四個大字,如今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褪色。而其背後的原因,恐怕不是 " 人多 " 兩個字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英國居,大不易
學費漲價已經是家常便飯。
英國留學熱度減退,是多種 " 勸退 " 操作的合力作用。其中最具殺傷力的,當屬各種費用的增加。
最近,牛津、劍橋、UCL、KCL 等部分英國大學公布了 2025/26 學年的學費。
以牛津大學為例,這所全球 QS 排名前三的學校,本科學費已經漲至 3.5 萬 -5.9 萬英鎊區間,漲幅大概在 6%-21% 左右。碩士學費則升至 3.3 萬 -8.4 萬英鎊區間。其中諸如工程專業,從約 4.9 萬英鎊,飙升到約 5.9 萬英鎊,相當于每年要多繳近十萬人民币。
而對于英國的大學來說,學費的持續漲價已經是多年來的家常便飯。過去的 20 年,牛津大學國際生學費從約 1.5 萬英鎊漲到現在,漲了 300%;倫敦大學學院是從 1 萬英鎊,增長至 4.4 萬英鎊,漲幅超過 300%;帝國理工大學則從 1.3 萬英鎊,增長至約 4.3 萬英鎊,漲幅超過 200%。
來源:大學官網 &Reddin Survey
除了學費,英國留學的其他費用也在水漲船高。
比如英國政府最近宣布,為了應對近年來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從 2025 年 1 月 2 日起,倫敦地區的國際學生需每個月證明擁有 1483 英鎊的生活費,最長需提供九個月的證明。非倫敦地區的國際學生标準則是每個月 1136 英鎊。此前,兩者的标準分别為 1334 英鎊和 1023 英鎊,相當于分别上漲了 11% 以上。
由此測算,一般在英國留學每年的學費大概在 20 萬 -28 萬人民币。衣食住行算下來在倫敦一個月需要 1.5 萬 -2 萬人民币,在非倫敦地區需要 1.2-1.5 左右。學費加上生活費總體計算下來,在英國留學一年的花費需要 40 萬 -45 萬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國内以本科一年學費 8000、每個月生活費 3000 計算,一年也就 3 萬元,讀完本科只需 10-15 萬元,不足國外一年費用的一半。
此外,在英國學習生活所需的其他費用,也都處在上漲的曲線之中。從今年開始,英國的學生籤證申請費用上調 35%,移民醫療附加費增加了 66%。可以預期的是,随着英國國家财政狀況的惡化,各項費用以及生活成本仍将持續上升。
當然,對于已經陷入到卷教育、拼就業困境中的中國家庭來說,如果留學支出可以帶來足夠質量的學業,以及就業機會,那投入也是完全值得。
但問題是,英國留學真的可以保證足夠豐富的含金量嗎?
水不水,有争議
幾乎成了 " 反向留學 " 的代名詞。
英國留學熱降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 " 水分 " 越來越為人诟病。
這首先體現在大學擴招上。2023 年,有英國大學和學院招生服務中心的專家以及許多英國大學的管理人員表示,英國的頂尖大學将在未來幾年内逐漸拒絕越來越多的英國學生,轉而招收更多國際生。
2023 年 6 月,英國政府頒布了全新的 " 國際教育戰略 ",表示歡迎留學生赴英,并在未來致力于維持每年至少接待 60 萬名留學生。
随着大規模擴招的開展,其中的泡沫甚至是灰色内容,也逐漸多了起來。
去年 11 月,英國媒體《衛報》的一篇報道調查了 20 所英國大學,發現由于缺乏正式的監管,有的中介會因為獎勵金故意引誘學生選擇不喜歡的大學和專業。甚至還有中介會幫助學生偽造銀行檔案,以規避相關的籤證規定。
今年 1 月,英國媒體《星期日泰晤士報》卧底調查發現,在英國需要全 A 成績才能進入的一些知名大學,有很多國際學生即便成績嚴重不達标,卻可以 " 直接買進去 "。
其次,過去長期廣受國際生青睐的英國碩士教育,也是被質疑的焦點之一。
英國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在本科和博士的培養上,但目前大量國際生培養恰好集中在碩士研究生層次。根據英政府的數據來看,國際生數量排名第二的中國内地學生在英國攻讀碩士的比例為 59%。而數量排名第一的印度學生甚至更加鍾愛英國碩士,比例達到 81%。
留學生喜歡在英國讀碩士的原因也很簡單,時間短,出活快。
目前,英國碩士教育普遍學制為一年。各大學校紛紛壓縮碩士教學時間,簡化教學模式,加強學習密度,力求提升碩士教育的 " 效率 "。
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好處在于時間短學制緊湊且高效。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内掌握大量專業知識并準備考試,對時間管理和學習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壞處也在于時間短——學生們能否在這一年裡真正的高質量學習,效果是要打問号的。
國際生們——尤其是中國學生如此一窩蜂地去英國嘗試一年制的碩士,其中态度值得細品。
随着赴英國攻讀碩士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一些英國大學出現了中國碩士人滿為患的現象。數據顯示,英國多家 QS 前 100 的學校中,中國碩士占比都在一半以上。比如南安普頓大學中國碩士占比甚至已經超過 70%。
與這種現象相對應的,是英國留學幾乎成了 " 反向留學 " 的代名詞。許多人戲言:原本以為出國是體驗海外校園,沒想到不僅同學都是中國人,甚至有的學校連老師都是中國人。
其實不光是針對英國,從更大的趨勢來看,國人對于留學這件事已經逐漸祛魅了。
留學熱,要退潮
務實的性價比考慮。
中國人對留學的熱潮,基本上是起自加入 WTO 之後。随着開放程度加深和居民收入的迅速提升,也出于和國外教育水平、教育理念之間的巨大差距,讓有能力的富裕家庭開始有更多意願讓子女出國留學,從而帶動了一股股的留洋熱潮。
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的數據顯示,1978 — 2000 年,中國總共送出 34 萬留學生,而到了 2011 年,僅一年時間出國留學的規模就達到了 34 萬。
另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到了 2019 年,一年留學人數超過 70 萬,較 2011 年再翻倍。
但 2010 年之後,中國留學生人數的增速就呈震蕩下行趨勢。雖然國家統計局數據僅統計到 2019 年,不過可以想象的是,近些年總體增速仍會是減弱趨勢,未來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
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公共衛生事件以前,清華本碩博全口徑出國(境)率為 15% 左右。公共衛生事件之後,2023 屆畢業生全口徑出國(境)率只有 8%。
根據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的研究,近幾年清華、中科大、西工大、北航等著名理工科大學的出國留學人數出現大幅下挫,甚至跌去 2/3。
從相關數據來看,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主要的留學目的國,中國留學生都出現了人數下滑或者增長乏力。中國正在失去第一生源國地位,讓位于印度。
其背後原因,既有文化自信的因素,也有務實的性價比考慮。
現在适齡的留學生已經是 00 後人群。他們成長于中國快速發展的 20 年,是民族自豪感很強的一代人,也是對歐美文化、歐美教育去除了盲目崇拜的一代人。
越來越多的人也從務實的角度,開始審視出國留學的性價比。
過去的近 20 年的時間裡,出國留學然後再回國工作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從 2005 年的不足三成,增至後來的 80% 以上。
并且随着 " 海歸 " 的日益增多,中國的用人部門也不再 " 人傻錢多 ",而是開始對國外文憑進行更加嚴格的審視,更復雜的判斷。
既然是要重回故裡,那就更需要考慮留學的性價比。像動辄一年四五十萬元花費的英國留學,越來越被視為一個昂貴的選擇。這樣的性價比,顯然不符合很有成本意識的中國家庭的消費觀念,遭遇用腳投票也在所難免,這直接戳破了留學生市場中客觀存在的一些泡沫。
而英國教育體系也能意識到中國家庭的态度轉變。2023 年,英國高等教育監管機構致函給 23 所擁有大量中國學生的大學,提示它們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學生的學費,并以确保大學們有相應的應對措施,以防中國留學生數量下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這代表着對利益極其敏銳的英國人,已經在為中國學生流失的局面未雨綢缪。
寫在最後
牛津,劍橋,帝國理工 ......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些大學名字所代表的龐大信息和厚重份量,最終會成為吸引他們前往英國求學的核心理由。
從民國開始一直到如今的 2024 年,在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中,無數中國人在英國體驗異國他鄉的旅居和留學生活。有的人最終功成名就,扎根歐美,或榮歸故裡,回祖國幹出一番事業,而更多人只能無奈接受留學無法改變命運的現實。
最終,英國也只能成為絕大多數人生命中短暫的停留,最短的只有一年。
像極了中國人描寫英國大學的那首最著名詩歌中的經典一句:"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