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俄羅斯重工業那麼強,為啥俄軍的摩托車都得從中國進口?,歡迎閱讀。
▲致敬"中國制造"!一把92G式手槍模型
安放一份熱愛和信仰!
最近,俄烏前線的俄軍臨時緊急采購了一批摩托車,幾十輛嶄新的山地越野摩托車,整整齊齊排列在軍車面前,俄軍還向記者驕傲地展示着這些摩托車,絲毫不在意這些摩托車完全不像軍用車輛。
畢竟,哪有軍用車輛用亮藍色塗裝和亮閃閃的鍍鉻減震器的?生怕烏軍看不見麼?
其實吧,這批摩托車的确不是軍品。軍武菌恰好經常玩摩托車,我在網上查了下,這款車是俄羅斯一家叫Racer公司出售的"黑豹"RC300-GY8X型拉力車,售價大概15萬盧布(約人民币1.1萬元),面向的市場基本都是在前蘇聯國家。
Racer公司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組裝廠,官網介紹中表示它從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日本進口零部件,然後在俄羅斯組裝貼牌銷售。
不僅如此,中國摩托車在俄羅斯銷量還挺高,2018年俄衛通社就曾報道,中國江蘇新世紀遠豪摩托車公司生產的Racer摩托車的銷量,在俄羅斯新摩托車市場上排名第二,超過了美國的哈雷摩托,第一名是德國寶馬。另一家中國廠商銀翔排名第十。
關鍵是江蘇新世紀遠豪和銀翔這兩家,在中國摩托車廠家中完全排不上号啊!基本處于三流水平,軍武菌更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品牌。
▲中國摩托車出口前十中,并沒有它倆。
而且出口的這些摩托車,很多都是中國已經淘汰的上一代產品,像排名第一的隆鑫,在國内摩托車圈裡是妥妥的二線品牌,各方面并不出色。
萬萬沒想到,這些過時摩托,和那些印着中文名稱的可口可樂一樣,會一股腦地被打包送到俄羅斯。
那麼問題來了,俄羅斯好歹也算是軍工強國,為什麼還要從中國進口摩托車,而且還是這種等級的摩托車呢?
在軍迷圈中,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笑話:
抖音上有個退伍的UP主講他當兵的時候,當的是摩托化步兵,他到部隊第一件事,就是四處找摩托。
結果呢?并沒有發現什麼摩托。
最後,在一遍一遍的武裝五公裡"折磨下",他終于痛苦地認識到,原來"摩托化步兵",不是"騎着摩托的步兵",而是"跑得要比摩托快的步兵"了。
雖然"騎着摩托的步兵"只是一個梗,但誰也沒想到,如今的俄烏戰場上,真的出現了"騎着摩托的步兵"了!
今年4月份,俄羅斯媒體曾經曝光過一個經典的戰例,詳細描述了俄羅斯"黎明"營對烏克蘭陣地的一次突擊行動。
與以往行動不同的是,這次出動的不是坦克裝甲車,而是一群摩托車。
俄軍步兵兩人一組,乘坐摩托車快速接近烏軍陣地,利用極高的機動性躲避烏軍炮火,最終成功占領了烏軍的據點。
說實話,這一戰例,顯然受到了2016年叙利亞政府軍騎着摩托車,收復拉塔基亞省薩爾馬市的行動的啟發。考慮到俄軍曾經和叙利亞政府軍合作,不排除這次突擊,是哪個參與了叙利亞戰争的俄軍參謀的傑作。
俄羅斯軍事記者歷山大·斯拉德科夫敏銳地意識到了這種摩托車戰術的優勢。
首先就是機動性。摩托車目标小,但馬力卻非常大,可以随意的穿過泥潭,土路,甚至農田,有利于快速、隐蔽地接近敵方陣地,減少被發現和與敵方交戰的時間。
而且,一旦發現敵方火力,縱向規避速度更快,這可不是笨重的裝甲車輛可以比的。
而且,兩個輪子的摩托車,壓上反坦克雷的概率,也比四輪車輛小一半吧?
其次是出于防御無人機的考慮。
經過這兩年的戰争,俄軍也琢磨出味來了,戰場上同時出現的FPV數量是有限的。
原因也很簡單,烏軍的無人機是不少,但遙控器,就那麼幾個啊!
如果是十幾輛坦克和裝甲車進攻,那麼烏軍的FPV無人機可以在大疆無人機的偵察和引導下,輕松将其一一炸毀。
但是,如果俄軍把進攻兵力變成上百個摩托車小組呢?烏軍的FPV去炸哪個?咱們且不說FPV能不能準确擊中機動靈活的俄軍摩托車,就算能擊中,這麼多摩托,就那麼幾個無人機也炸不過來啊!
所以,摩托車戰術,能夠極大提高俄軍進攻部隊的生存能力。
▲加裝了防無人機護網的摩托車
第三是損失成本低。
履帶式車輛生產起來很貴,一輛BMD要200萬美元,一輛T72的價格也要300多萬美元,哪怕是前一段時間火爆俄羅斯的中國農用越野車,也要差不多1萬美元。這種越野車上面可以搭載4-6個突擊隊員,一旦被FPV命中,基本上一車人都是非死即傷,代價巨大。
但是呢?一輛摩托車,價格也就千把塊美元,上面坐1-2個人,就算損失一些,也完全在可接受範圍之内。
所以,哪怕摩托車突擊隊存在無防護、行進間無攻擊力、載重低等問題,但在其機動性和靈活性面前,這都不是問題。為此,俄媒強烈呼籲俄羅斯新任國防部長安德烈·别洛烏索夫,為俄軍集中采購摩托車裝備。
然後,俄羅斯國防部還真采納了俄媒的意見,開始為前線部隊挑選摩托車。
備選的摩托有兩種:
一種是俄羅斯廠家伊爾比斯的TTR-250,這是一款十幾年前的老車了,250cc的排量,最大時速120公裡,是中國巴山BS250摩托車的俄羅斯版本。
另一種就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最近推出的Izh-Pulsar"先進防彈摩托車"。這款車其實算是油改電,在TTR-250的基礎上,加了一個中國產的"高爾登Motor"無刷直流電機,于是搖身一變成了一款20馬力的油電混動摩托車。
但是最終,俄軍誰都沒選,還是選了來自中國的進口貨RACER RC300,只是需要重新刷個漆才能用。
為啥俄軍要選進口貨?因為國產貨太貴了!
一輛破爛TTR-250,居然差不多1萬8人民币。而Izh-Pulsar呢?高達50萬盧布!
▲2018 年初,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推出的"Izh Pulsar"警用版,供 2018 年 FIFA 世界杯期間使用
俄軍要的是消耗品,不是藝術品啊!
相反,在中國市場,卻可以買到萬元以内的250cc摩托,雖然是小廠的產品,而且技術也過時了,但架不住它量大便宜啊!
于是,這一批亮藍色的中國產摩托,就這樣漂洋過海,來到了俄羅斯。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摩托車第一次出海"參軍"了。
早在2018年,中國就向阿根廷騎警總部捐贈過一批摩托車,用于G20峰會的安保。
而阿根廷使用之後,對中國摩托車贊不絕口,于是又采購了一批中國摩托車裝備特種部隊。當然,采購的是中國豪爵在巴西生產的版本DAFRA。
而在中國的近鄰越南,受摩托車流行的大環境的影響,軍隊也大量裝備了中國產摩托車,還探索出了一套在摩托車上射擊的本事。
▲這摩托車怎麼看都像是民用的
當然,增長最迅速的,還是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中亞和中東市場。
據海關統計,2023年中國共出口摩托車約1141.5萬輛,同比增長12.8%。
不僅數量增長,而且出口結構也持續優化,以往的小排量通勤摩托銷量下降,但高附加值大排量摩托車出口量明顯增長,2023年出口250ml以上(不含)排量摩托車 30.3萬輛,同比增長55%!
具體到俄羅斯市場,随着歐洲和日本的摩托車逐漸退場,中國摩托車的份額從 31.9%增至 48.5%,其中,中國品牌Racer已經成為俄羅斯市場份額第一。
而在中亞地區,中國摩托車更是成了搶手貨,摩托車根本供不應求,中國一些企業為了省物流費用,甚至幹脆在新疆霍爾果斯建設了一個摩托車廠,生產完不用入庫,直接裝車發往中亞。
事實上,不僅摩托車,中國幾乎所有的工業品,現在都在大舉進入俄羅斯和中亞以及高加索等國家。
不信我們看看俄羅斯滿大街的中國汽車、中國手機,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俄羅斯進口金額最大的中國工業品,并不是手機和汽車這一類消費品,而是工業設備。
以石油工業設備來說吧。俄羅斯能源資源豐富,但天然氣與石油產業技術與設備對外部依賴程度非常高,其中80%—100%的油氣開發件、70%的渦輪機與鍋爐、50%—60%壓縮機、20%管道、80%的大陸架開發技術都依賴進口,而進口對象主要就是美歐國家。
現在歐美國家一斷供,俄羅斯石油生產馬上就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一些設備損耗無法更換,一時半會能湊合,時間長了就不行了)。
不僅如此,就連先進的石油化工設備,俄羅斯也非常缺乏。
為什麼烏克蘭的無人機最近頻頻襲擊俄羅斯的煉油廠?就是因為攻擊這裡,能對俄羅斯的造成實質上的切膚之痛,這些嬌貴的化工設備動辄需要4至8周的漫長維修時間,停產能給俄羅斯造成巨大的損失。
所以,俄羅斯的未來,很可能面臨手裡有油,但無法低成本開采、無法高效率煉化的問題,這對極度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來說,可是個要命的大事。
不過還好,這些設備,中國大部分都能提供。
比如在莫斯舉辦的第二屆CSSOPE俄羅斯油氣化工設備采購對接會上,包括俄油、俄氣、鞑靼石油、盧克石油、白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諾瓦泰克等眾多大型油氣企業采購團隊,就與中國供應商籤訂了一系列合作合同,采購了一大批諸如泵閥、管道管件、壓縮機、發電機組、油田化學品、催化劑、電氣設備、分離過濾設備、環保設備、儀器儀表和自動化設備、鑽采設備、智能設備(無人機、機器人、無人駕駛車輛等)、壓力容器、儲運設備等等石油工業設備。
有了這些設備,俄羅斯才有底氣靠着豐厚的石油資源,和西方周旋。
中亞國家也差不多,和手機汽車這些消費品相比,各類設備才是更關鍵的。
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哈薩克斯坦耕地資源豐富,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6倍,但農機產業較弱,拖拉機、采棉機等大型農用機械只能依靠進口。
在過去,美國的約翰迪爾是哈薩克斯坦采棉機領網域的絕對統治者,無論是自動化程度還是工作效率,都是世界王者。
但問題在于,約翰迪爾好是好,就是價格太貴了。
約翰迪爾的定價,并不是全球統一的,而是根據市場情況而調整,針對自己沒有生產能力、競争壓力不大的市場,就拼命漲價。在哈薩克斯坦,一台6行采棉機,竟然要3億多堅戈(人民币近500萬)。
這樣一來,農機機主貸款買了約翰迪爾,要五六年才能回本,而五六年之後,機械故障也會紛至沓來,然後再去找約翰迪爾高價維修。相當于農民辛辛苦苦,都是在給約翰迪爾打工。
現在呢?中國一系列采棉機企業橫空出世,不僅有缽施然、正工集團等中小企業,也有沃得農機等大企業也開始造采棉機,最誇張的時候,連造盾構機的鐵建重工也跑來造采棉機了。
這個時候,中國這些年產業鏈建設的威力就顯露出來了。
采棉機行走部分,随便找一個搞工程機械的企業,就能搞定。
自動對行,随便找一個自動化控制的企業,就能搞定。
采棉頭制造,随便找一個煉鋼和機械加工企業,就能搞定。
至于液壓泵、液壓馬達、電磁閥、傳感器、電路板等等以前農機上遙不可及的技術,現在只要你去一趟深圳,就可以一站式搞定,連軟體都能給你寫好!
所以,中國一下子出現了多款6行采棉機產品,已經基本把約翰迪爾趕出了中國市場。
最關鍵的是,中國采棉機價格便宜,一台只需要200萬人民币,不到約翰迪爾的一半!所以在今年的十九屆哈薩克斯坦——中國商品展覽會上,中國采棉機已經獲得了哈薩克斯坦的青睐,籤了不少合同。
除了農機,農藥和化肥,也都是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出口重要產品。
别看農藥和化肥不起眼,但沒點化工能力的國家,還真搞不定。而中亞國家的化工技術要麼老舊,要麼就幹脆沒有,所以,根本離不開中國產品。
至于空調、冰箱等家電以及電機、電氣、音像設備等等消費品,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贅述了。
很多人都奇怪,蘇聯當年是多麼強大的一個工業大國啊!為啥解體之後拉胯成這樣了?不說工業設備了,連摩托車都得從中國進口?
其實吧,這個鍋還是要從蘇聯的分工制說起。
曾經有個笑話,勃列日涅夫出訪埃及。當時的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請求蘇聯提供三筆經濟援助。
"第一筆是100萬噸煤。"
"沒問題。"勃列日涅夫答道。
"還要20條遠洋貨輪。"
"完全可以!"
"最後是一個小小要求,我想要一輛自行車,送給我的孩子做生日禮物。"
"那可不成,"勃列日涅夫皺起了着眉頭,"波蘭人不生產自行車。"
這個段子雖然是個笑話,但仔細回味卻讓人一點都笑不起來。
前蘇聯軍工和重工業的确極度發達,但是輕工業卻相當落後,很多民用的衣食住行產品都無法保障供應,所以當老百姓看到西方商品充足的花花世界之後,再看看自己排隊也買不到東西,所以國家很快就崩潰了。
更關鍵的是,蘇聯搞的工業分工體系。
蘇聯人習慣于計劃經濟,二戰結束後,蘇聯對其内部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也實行了分工合作的計劃經濟。
比如,讓烏克蘭人種糧食,中亞五國放牛養羊種棉花,俄羅斯搞重工業,阿塞拜疆挖石油,各展所長,各有自己的優勢產業。然後蘇聯再在中央層面通過采購價調控,保證大家都能生活得很好。
等經互會成立以後,蘇聯把這個模式照搬到了經互會當中,同樣規定了各個國家的優勢產業。
比如保加利亞生產電機、馬達和電子設備,匈牙利生產汽車,民主德國從事造船、化學、紡織機器、鍛壓設備、客車車廂的生產,波蘭制造船舶和建築機器,羅馬尼亞生產石油采掘設備和機車,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冶金和化學設備、小汽車、核電站設備,蘇聯以航空工業和機電產品為主。
然後各國通過經互會這個平台,進行互通有無。
這樣看起來,可以避免產業重復建設,但也造成了各個國家的產業單一。蘇聯還在的時候沒啥問題,但蘇聯一解體,這一產業鏈條徹底崩潰了!
匈牙利因為缺來自德國的齒輪和軸承,造不出卡車。保加利亞的電機等不來蒙古國的銅,也陷入生產停滞,而阿塞拜疆的產油設備,瞬間失去了來自羅馬尼亞的備件供應。
這相當于一個完整的工業鏈條,在一瞬間徹底撕裂了。
撕裂這一鏈條容易,要把它重新拼湊起來就困難的多了。
然後在整個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其他的獨聯體國家,都處于工業鏈斷裂的陣痛當中,再加上激進的私有化浪潮,寡頭掌握企業後首先考慮的是賣掉賺錢而不是生產,所以錯過了重建產業鏈的最佳時機。
結果就是到了2010年代,除了俄羅斯的軍工業之外,各國的產業基本都徹底完了。就算沒完,也淪為了西方企業的代工廠,而西方的商品,則充斥了獨聯體國家的各個角落,而俄羅斯造個汽車,都能被一把拽斷門把手。
當然,俄羅斯也不是沒想搶救一下自己,在2010年的時候,提出了"新工業化"戰略,通過重建工業體系來實現進口替代。
想法很美好,但俄羅斯的技術水平,已經不支持"新工業化"了。
最簡單的例子:工業之母----機床。
蘇聯的機床底子本來就不行,要不然也不會從日本偷偷進口數控機床,而自己的數控機床剛剛起步,就被蘇聯的解體所打斷了。
經歷20年的停滞,俄羅斯再想起來搞"新工業化"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連最基礎的機床都搞不定了。
自己生產的數控機床,質量奇差,基本沒法用。而蘇聯自己的老機床呢?倒是還在,但能操作的老師傅,已經老的老,死的死了。
這麼說吧,俄羅斯最大的坦克炮管生產廠家葉卡捷琳娜堡的9号兵工廠,一度連合格的坦克炮管,都生產不出來了。
那咋辦?只能把"新工業化"口号放一邊,大量進口西方機床,勉強先維持軍工行業運轉起來再說。
結果呢?俄烏戰争爆發,歐美廠商不講武德,将戰前賣給俄羅斯的精密數控機床"遠程鎖死",導致俄羅斯大量工廠車間停產待工,甚至影響了軍工生產。
沒辦法,為了維持戰争,俄羅斯不得不向中國進口大量的數控機床。
結果一用才發現,原來自己百般嫌棄的契丹貨,不僅性價比碾壓歐洲同行,而且性能也不差!能夠滿足俄羅斯的絕大部分需求!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數控機床數量相較于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增加了近10倍!
當然,因為進口機床的數量有限,所以中國機床只能優先維持俄羅斯軍工生產,至于民用品的生產嘛,只能往後再排排了。
這就帶來一個結果,俄羅斯的坦克、裝甲車和導彈,基本能夠滿足供應,但讓俄羅斯短時間能拿出廉價、大量而且質量還過得去的摩托車,是不現實的,所以還不如直接從中國買現貨劃算。
而其他獨聯體國家,情況也差不多,甚至不如俄羅斯呢。
2022年8月15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視察"明克斯"牌國產摩托車工廠,期間發生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盧卡申科問工廠負責人:"很好,這都是國產的嗎?"
負責人有點含糊地回答:"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都是咱們自己的,然後将來自不同制造商的所有零部件組裝起來。"
"就是說,沒有東西是我們國產的?"
"但是我們做的都是精細裝配,工作量也很大..."
"那這個大燈是哪來的?"
"大燈來自中國。"
"擋泥板呢?"
"也是中國的。"
"發動機呢?"
"輪胎呢?"
"也是....."
盧卡申科最後生氣的吐槽:"幸好我們和中國人關系很好,如果是其他國家,他們制裁怎麼辦?"
可憐可嘆,"明克斯"摩托廠可是一家二戰結束後使用從德國俘獲的專家和設備,具有悠久歷史的蘇聯老品牌,如今變成了全套從中國進口的貼牌組裝廠。
為什麼白俄羅斯要從中國進口零部件才能造摩托車?而中國可以完全不依賴任何國家來造出自己的摩托車、汽車、拖拉機、盾構機、火箭、空間站?
說白了,還是因為赫魯曉夫當年給蘇聯的工業體系在遙遠的東方做了個備份,而東方的小老弟也的确給力,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勒緊褲腰帶,為中國後來的崛起打下了工業基礎。
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沒有之一。
產業鏈這玩意就跟武俠小說中的内功似的,練起來很難,也很費時間,而且短時間内看不出效果來。
但有了内功基礎,以後練啥功夫都事半功倍。而沒有内功根基的話,不僅練不了上乘武功,就算強練了,也容易走火入魔。
實事求是地說,如今的中國制造業,也許從高端化角度來看,還比不上西方國家(就好比摩托車,國内的高端摩托還是以進口為主),但從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角度來看,已經甩了西方國家幾條街了。
這樣一來,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會比捉襟見肘的俄羅斯要從容得多。也許,當普京每每看到前線的戰報,應該也會像盧卡申科那樣慶幸,和中國關系還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