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剛播一集就被叫停,可惜了這國產9.1,歡迎閱讀。
最近,一段生產視頻突然火了。
剖腹產手術台上,產婦瑟瑟發抖。
旁邊的醫生卻遲遲沒有動作,只是站着。
這是怎麼回事?
你絕對猜不到背後原因——
產婦的丈夫,專門請人算了黃道吉日,再加上喜歡 18 這個數字。
于是,便要求醫生在那天的 11 點 18 分讓孩子降生。
這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等待吉時的過程中,產婦已經難以忍受,聲音顫抖地問醫生:
可以告訴我還要等多久嗎?
最後提前在 8 分把孩子生了出來。
孩子因為臍帶繞頸,已經渾身發紫,若真等下去,恐怕會出事。
離譜吧?
而這樣離譜的事,在產房裡并不罕見。
9 年前,一部豆瓣9.1 分的國綜就真實展現了生產前後的全過程。
尺度堪比美劇。既拍下了布滿妊娠紋的孕肚。
還直接播出了醫生把帶着血的嬰兒從產婦身體裡掏出來的場景。
如今回看,依然能帶來震撼——
《來吧孩子》
開頭那段視頻,出自紀錄片《生門》。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醫生能夠答應如此荒唐的請求。
難道真的棄產婦的生命安全于不顧?
醫生的決策雖然離譜,但這并非特例。
現實中也有把時間精确到分鍾的生產案例。
而這歸根結底是,在生產過程中,醫生能做的事情是有限度的。
如果當事人十分堅持,只能盡力滿足。
在手術過程中,旁邊的醫生表現得非常無奈。
但還是選擇尊重,安慰產婦。
當產婦最後堅持不住,決定放棄原先說好的 18 分的時候。
還小心翼翼地确認了一下。
然後才把孩子拿出來。
其實,這也是部分產婦和家屬的心理。
在心裡,他們也想的是為孩子好。
出于玄學或着對孩子的擔憂,選擇了危險的方案。
在《來吧孩子》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一對夫婦一直堅持足月生子。
覺得寶寶待的時間越久,對孩子越有好處。
「孩子在肚子裡一天要頂得上外面十天。」
但實際上,這樣做極其危險。
一方面,她已經 34 歲了,是高齡產婦。
另一方面,懷的是雙胞胎。
在孕育雙胞胎的過程中,子宮壁會被撐的越來越薄。
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甚至有死胎的風險。
所以醫生建議,在 36 周,促胎肺成熟的情況下,實施剖腹產。
兩方誰也說服不了誰。
在這種情況之下,醫生沒辦法左右產婦的選擇。
「小孩是她的,她有知情選擇的權利。」
能做得只是加強監護。
然後每天找產婦談話,讓他們籤字拒絕手術。
所幸,最後孕婦順利把孩子生了下來。
難道醫生只能眼睜睜看着產婦偏向虎山行?
這裡面有度的把握。
醫生會尊重產婦的個人意願。
但在危機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往往會非常強硬。
在懷孕的時候,樊玉婷就發現自己有糖尿病。
容易出現產後出血,高血糖等并發症。
她因此產生了產前焦慮症,想趕緊把孩子剖出來。
但對寶寶來說,如果太早剖,可能導致胎肺不成熟,出現重度窒息的情況。
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之下,醫生為了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就回絕了樊玉婷的請求。
堅持等到 38 周以後再剖。
這部綜藝揭開了生產背後的故事。
同時,也真實記錄了生產過程中的痛苦。
眾所周知,生產一般是順產和剖腹產兩種。
而出于對孩子健康和產後恢復的考慮,大多數媽媽都會堅持順產。
產婦顧彥青的羊水破了,卻沒有宮縮。
而在生產之前,產婦都要經歷規律性宮縮,腹部產生疼痛。
直到宮縮越來越強烈,才正式進入生產。
在這種情況之下,她其實可以選擇剖腹產。
但依然堅持順產。
在待產室整整待了兩天,等待宮縮。
這一過程,非常煎熬。
她不能亂跑,只能躺在床上。
連吃飯都不能坐起來。
她形容「就像一個野人一樣,被丢棄在那裡」。
所幸,在打了催產素之後,終于正式進入導樂分娩。
由一位醫護人員和家屬來幫助產婦正确調整呼吸,完成分娩。
雖然可以打無痛,但必須要等開兩指才能打。
從顧彥青用力的表情中,就能看出其中的痛苦。
而剖腹產往往是許多產婦萬不得已做出的選擇。
有的是因為懷的是雙胞胎,風險極大。
有的是因為本身高度近視,不能用力。
但剖腹產并不比順產好受。
雖然打了局部麻藥,但不管是開刀還是牽拉,都是有感覺的。
同時,這部綜藝沒有回避生產之後,育兒的辛苦。
在回訪環節中。
有的新手媽媽就覺得生完孩子之後,完全沒有自我了。
每天都圍着孩子轉,被禁锢在家裡。
「外面的鳥在叫,基本上已經能猜得出什麼鳥叫,然後是幾點。」
有關生育科普的視頻,經常會遭到不少人的誤解。
覺得是在制造焦慮,是導致女性不生育的罪魁禍首。
這部綜藝也曾陷入這樣的争議之中。
在第一期播完後,曾因「太過血腥」停播了三周。
還被批為「年度重口真人秀」。
但事實并非如此。
這檔綜藝的出現,對于已經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來說,反而起了鼓勵的作用。
導演身邊的朋友就轉變了态度。
從一開始的害怕順產,變成想要嘗試順產。
「我原來老想着要剖腹產,因為我老聽别人說痛痛痛,但是看完這個節目以後發現,這個痛每個人都會克服,我現在知道痛成什麼程度了,鏡頭裡面每個人都克服了。」
對生育的不了解,往往會令人将其想象得過于美好或者過于恐怖。
所以,我們更需要《來吧孩子》這樣的綜藝。
讓我們看清楚生產究竟是怎麼樣的,幫助我們形成更理性的認知。
這檔綜藝是第一個将鏡頭對準產房,正視了生育之痛的。
在中國綜藝史上,屬于開天辟地頭一遭。
但時隔 9 年再看,其實也會發現一些瑕疵,或者說遺憾。
比如,節目組選取的家庭,基本都是「完美家庭」。
生活在一線城市,沒什麼經濟困擾,夫妻感情也和睦。
妻子努力生孩子;
丈夫守在旁邊盡心照顧,給予最大的支持。
生完孩子後,還會在第一時間詢問妻子的情況。
甚至連孩子的性别都是他們先前預想的那樣。
重男輕女的家庭想要一個男孩,結果真的生下了一個男孩。
完成了自己的「光榮使命」。
對于產婦和孩子來說,這當然是一種幸運。
但從節目整體上看,其實忽略了那些更加沉重的生育問題。
受到經濟條件、醫療資源的限制,一些產婦沒有辦法住進節目裡這麼先進完備的產房。
更不用說無痛分娩、專屬護工、營養均衡的餐食了。
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她們面臨的又是另一種困境。
此外,節目中的許多家庭,生育觀其實都很模糊。
有的是意外懷孕。
本來準備移民,但突然發現自己懷孕,計劃完全被打亂。
只能這樣順其自然了。
有的是因為催生。
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收獲一大堆親朋好友的關心。
這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甚至當在電視上看到寶寶照片的時候,都會感到心痛。
嘉賓選擇的局限性,生育話題的淺嘗辄止,讓這檔綜藝雖然有科普意義,但深度不足。
而這已經是内娛最敢拍的真人秀之一。
這讓香玉不禁感慨,在生育話題如此之熱的當下,創作卻遠遠無法匹配。
紀錄片,《奇妙的蛋生》這樣的口碑之作不多見。
不斷被提及的《生門》,則已經是六年前的作品。
就像《來吧!孩子》,難免有過時之處。
真人秀,一般都會與明星綜藝相結合。
拍的是明星夫妻你侬我侬,共同期待孩子的降臨。
又或是明星媽媽的帶娃日常。
總之,沒有觸及生育中的敏感點,也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
而
影視劇,甚至不得不回避生育。
只要一談起生育痛苦,就被扣上放大,制造焦慮的帽子。
《親愛的小孩》就因此引發争議。
它真實地還原了產婦在生育中的窘迫,卻被批是「販賣焦慮」。
這何嘗不是一種可惜。
這些類似的題材之所以走進死胡同,恰恰暴露出來了,人們對于生育的認知還很匮乏。
許多人依然無法共情生育之苦。
不是只有死亡、大出血才稱得上是痛苦。
妊娠紋、產傷、產前產後抑郁 …… 同樣不應該被輕描淡寫。
只有達成這一點的共識,那麼生育問題才能探尋出更好的解法。
母親需要的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偉大」,而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