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理想難對“價格戰”說“不”,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思辨财經
理想汽車 2023 年 Q2 财報發布之初,市場普遍認為這還是一份不錯的成績(銷量和利潤都在預期之内),只是當天開盤之後股價并沒有如期 " 大漲 ",甚至還是以 " 大跌 " 收尾,這無疑給看多者以重擊。
許多朋友又開始從結果倒退原因:市場如此反饋必有原因。此後一段時間,市場中 " 看衰觀點 " 比例明顯提高,其中大多圍繞 " 未來成長性 "," 行業内卷 " 等話題開展。
我們在日常分析中經常要面臨 " 市場有效性 " 和 " 市場無效 " 兩大觀點的對抗,前者認為市場的一舉一動都有其必然性,而後者則認為市場常常失效,對其不可過于崇拜。
兩大學派互相不服,各有擁趸,在此次理想财報上也得到了展現。
本文核心觀點:
其一,理想的估值能力躍升始于 2022 年 10 月,此時恰逢 L9 交付期,企業銷售規模開始領先于同類企業,理想的造車爆款效果突出,這是目前為止理想股價走高的重要原因;
其二,行業降價潮愈演愈烈(即便行業協會呼籲也無濟于事),相比于蔚來和小鵬對降價的 " 主動性 ",理想對降價要冷淡許多,但其新車的定價中樞已經下行,行業的不景氣因素已經影響到了理想的經營策略,若行業短期内不能得到好轉,理想未來的新車的定價能力便要受到持續挑戰;
其三,在美股不确定性加大之時,作為成長股的代表理想很難 " 潔身自好 ",股價的齊跌并不完全是經營基本面的投射,亦有我們經常忽視的流動性因素使然,與其争論市場有效或無效,不如反思自身的分析框架是否足夠完善。
股價大漲恰逢新車大賣
我們首先整理了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和金龍指數自 2020 年 9 月至今的股價漲跌情況(起點設為 "1"),見下圖:
在全球央行大放水以及我國產業政策等因素刺激之下,造車新勢力企業在過去曾經創造了不小的資本神話。短期内股價上漲數倍,大幅跑赢中概金龍指數,這些企業也成為彼時投資者的寵兒,直到如今熱度仍未散去。
好景不長,自 2022 年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後,上述企業市值便急轉直下,如果說加息之初三大企業股價漲跌幅度雖然有所差異,但節奏大致相當(基本同步漲跌),直到 2022 年 10 月之後,上述默契才被打破。
在此之後,理想股價一騎絕塵,又回到了歷史的高光時刻,而蔚來和小鵬則展現了成長性瓶頸,與中概大盤一同陷入泥淖無法自拔。
我們注意到,此時恰逢理想 L9 的交付期,其新車交付量開始大幅領先于其他兩家企業。若以成長性預期定價,理想則以此獲得更高的市場定價能力(如市銷率開始走高),以此撬動市值規模。
業務經營面數據與資本市場表現互相驗證,市場在此展示了有效性的一面。其後随着 L8,L7 等車型陸續進入交付期,理想擅長打造 " 爆款 " 的優勢得到充分肯定,這些也都體現在了市場的定價策略中:給予企業充分溢價能力。此時理想開始大幅跑赢同類企業。
產品定價實質上趨于保守
那麼我們如何來解讀 Q2 财報之後的市場表現呢?
回到行業 " 内卷 " 化這一背景,總需求不足已經非常确定之時,傳統燃油車轉型和新入局者又提高了行業的總供給,供需關系需要重新平衡,代價便是行業整體上需要降利潤保現金流。許多企業或主動或被動陷入價格戰,對經營和外界觀感帶來很大擾動,如蔚來和小鵬,在價格戰中毛利率幾乎要淪陷為負值,多年努力幾乎白費,這是非常恐怖的。
在媒體報導以及理想公開的表達中,均未有 " 降價 " 訴求的表達,這也成為對其 " 看多 " 的一大理由,行業如此 " 内卷 " 但企業仍不講價,這妥妥的優質企業嘛,可果真如此嗎?
我們在此引入兩個指标:
其一,毛利率往往是衡量企業定價權的重要指标,定價能力越強,毛利率越高;
其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該指數一方面反映了市場總需求,需求量越大,企業便會上調出廠價格,另一方面該指标亦受上遊原材料價格起伏波動制約,如此前在 " 輸入性通脹 " 愈演愈烈之時,PPI 乃是居高不下的,此時企業乃是被迫提高出廠價格。
理論上 PPI 與毛利率關系就存在以下互動關系:
1)同升同跌,PPI 主要反饋了總需求變化,成本因素相對淡化(原材料價上漲被需求導致的價格上調所對衝);
2)一升一降,如當成本因素占據主流位置且行業 " 内卷化 " 使企業無法自由調控市場價格 ( 漲價),就會產生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背景下的 PPI 上漲,與此同時企業毛利率反而收縮。
我們統計了所有 A 股汽車制造業的毛利率(包含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和新三板),将其與汽車制造業 PPI 進行對比,見下其中圖
圖中兩條折線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同步性,依上述邏輯,我國汽車產業的定價機制與市場需求關系密切(原材料也會有一定影響,但權重要低于需求)。考慮到 2022 年 Q2 行業 PPI 仍在下降通道,可以預見我國汽車制造企業接下來仍将面臨嚴峻的毛利率問題。降價潮只是開始,距離結束尚有時間。
帶着上述分析框架,我們再看理想汽車與行業 PPI 的表現。作為汽車行業後起之秀,理想在創業之初是無法規避行業 " 系統風險 " 的,在上圖中最初理想的毛利率與行業 PPI 也呈現強互動關系,直到 2023 年之後兩條折線走勢開始分化,理想毛利率仍處于修復期而行業 PPI 已經急轉直下了。
這一方面反饋了理想确實并未 " 積極 " 參與行業降價潮,使企業可以擁有高于同類企業的毛利水平,另一方面行業總需求下降必然會對上遊原材料價格帶來很大影響,如碳酸锂,鋼鐵等大宗商品價格近期都相當疲軟,個體企業便可在此逆向收獲行業下行紅利。
那麼問題又來了,2023 年 Q2 理想車輛毛利率為 21%,上年同期為 21.2%,若以上述框架,理想本季度毛利率應該有更好表現的,這又是何原因呢?
表面上理想對降價并未表達過熱忱,但實際上内卷已經影響了企業的定價能力,雖然未似同類企業那般大幅下降,自 L9 開始定價實際上已經開始保守,在一個下行周期内,企業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規避風險,但若要完全走出獨立行情是非常難的,理想當然也不例外。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市場對當前理想的觀感:
其一,在行業總需求受到嚴峻挑戰,且行業紛紛祭起價格戰大旗之時,理想也開始從七座向六座,五座等強競争車型進軍,當前定價獨立性已經受到影響,未來面臨不确定風險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市場定價就會趨于謹慎;
其二,如前文所言,當前市場給理想的定價始于 2022 年 10 月走出銷售獨立行情後,2023 年 Q3 企業預期交付量在 10 萬輛左右,較之 Q2 的 86533 輛環比增長為 15%,加之行業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此前亢奮心态的成長性預期也需要調整;;
其三,在 " 市值 = 利潤 * 市盈率 " 這一公式中,利潤主要來自于企業的經營能力,也是我們分析财報的目的,但市盈率(也是企業估值的杠杆能力)一方面來自于企業的成長性,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市場的流行性以及風險偏好,近期美國資本市場面臨流動性回撤(利率中樞上行)與風向偏好收緊(股市下行明顯),這些也都會影響理想的估值能力。
在短期可觀的經營質量與中期風險的評判之下,市場對企業的分歧也會增加,市場波動在所難免。
在一個宏大且光明的新能源(或者智能汽車)賽道上,理想以及同類企業所面臨的紅利是巨大,只是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唯有充分認識到挑戰和困難,才可以走到最後,尤其在這麼一個紛繁復雜的時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