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正在拼命建核電站,什麼信号,歡迎閱讀。
文 | 凱風
新一輪大基建開始了。
不是人工運河,不是高鐵高速,而是核電。
近日,國常會核準浙江三門、廣西防城港、廣東台山、山東海陽、福建霞浦等5 個核電項目、10 台機組,均采用自主核電技術,總投資超過 2000 億元。
這不是核電站第一次擴張。自 2022 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四年每年核準 10 台及以上核電機組,整體有望拉動投資近萬億元。
目前,我國商運核電機組 58 台、核準在建機組 54 台,核電總體規模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大項目帶動大投資,大投資帶動大產業,拼命建核電站,誰最受益?
為何突然開始拼命建核電站?
還記得不,10 多年前,出于對核電安全及環保擔憂,全球一度出現暫停核電投資乃至關停核電站的浪潮。
然而,最近幾年,從歐洲到中國,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不僅再次重啟核電建設,而且呈現加速推進之勢。
英國此前剛受理了 1970 年代以來首個新建商業核電站選址申請,法國計劃建設 14 座核電項目,就連關停所有核電站的德國,輿論也開始逆轉。
核電提速,是世界能源危機帶來的結果,也是全球秩序重構之下的必然選擇。
俄烏、巴以兩場衝突,擾亂全球供應鏈,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一度性暴漲,打了全球一個措手不及。
地緣衝突仍未結束,關稅戰再次更新,貿易衝突上升為 " 國際經貿鬥争 ",全球經濟、治理秩序迎來洗牌。
全球化逆流,無論出于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考慮,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建設核電站,尤其是擁有自主技術,都有現實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一邊面臨着能源結構失衡與碳中和、碳達峰的兩難,富煤、少氣、貧油,亟待以清潔能源加以補充。
目前,我國核電發電占比僅為 4.5%,遠低于發達國家 10% 的平均水平,而法國更是高達 64.8%。
另一邊,人工智能的盡頭是電力,新興產業對電力的需求有增無減,且集中于發達地區,核電剛好形成補位。
去年出台的頂層檔案,罕見提出 " 加快 …… 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 的表述,标志着核電建設重回擴張時代。
這是一場時代鑄就的能源革命,将會帶來新一輪投資機遇。
核電基建大擴張,哪些地方最受益?
核電項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技術含量高、涉及產業多,對國民經濟發展拉動作用相當突出。
一個核電機組,動辄投資數百億元;一座大型核電站,涵蓋多個機組,整體建設下來,總投資有上千億乃至數千億之多。
核電擴張着眼的不只是基建,還有龐大的能源裝備產業。一旦核電如同高鐵出海一樣 " 走出去 ",有望撬動更大的產業空間。
從核電站建設層面來看,沿海核電大省,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目前,我國獲批的 100 多個核電機組,無一例外都位于沿海地區。
這與核電站需要消耗大量水來冷卻的特性有關,而沿海地區又是用電大戶,也不乏經濟方面的考慮。
數據顯示,我國核電機組分布在東部沿海8 個省份 28 座核電站,包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福建、廣西、海南等。
在各地的電力結構中,核電已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福建、遼寧、海南 3 省的核電發電量占比超過了 20%,廣東、浙江則超過 15%,而這些省份煤炭資源普遍欠缺。
眾所周知,我國水電第一大省是四川,火力、風電和光伏發電第一大省是内蒙古,那麼核電第一大省就是廣東。
目前,廣東已建成大亞灣、嶺澳、台山、陽江、太平嶺等多個核電站,建成及核準在建機組超過 20 台,均居全國第一。
從能源裝備產業來看,四川、上海、黑龍江是我國核電裝備產業的重鎮。
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 華龍一号 ",堪稱 " 國之重器 ",也是在核電領網域與國產大飛機、國產首制郵輪相提并論的 " 現代工業明珠 "。
" 華龍一号 " 的關鍵設備,自四川、上海、黑龍江等地,凝聚着 5300 多家分布全國各地的設備供貨廠家、國内 75 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近 20 萬人的心血。
剛剛晉級經濟第五大省的四川,最為人所熟悉的當屬航空制造業,但其發電裝備產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拿下了唯一的國家級能源裝備集群。
數據顯示,全國 60% 的核電產品、50% 的大型電站鑄鍛件、40% 的水電機組、30% 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16% 的風電裝備、7.8% 的晶矽電池組件及光伏電站裝備,都產自四川。
可見,核電基建擴張,受益的不只是沿海省份,還有深居内陸和東北的裝備制造大省。
大基建,正在出現一些隐秘的變化。
去年以來,官方集中曝光了一批違規舉債搞大基建和形象工程的案例,國家層面出台檔案嚴禁違法違規舉債、新增隐性債務。
受此影響,一些地方的有軌電車被拆除,重點城市的地鐵規劃線路被砍,許多地方的高鐵建設放緩,一些千億級超級工程被喊停。
錢要花在刀刃上,要學會過緊日子,正在成為常态。
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基建短板,而新興領網域的需求有增無減,這就凸顯新型基建的重要性。
人工運河、光伏風電場、核電站,正是新一輪大基建的重點。
中西部省份開始拼命建運河,從安徽到廣西,從湖北到湖南,從河南到江西,一眾運河項目蓄勢待發,總投資近萬億元;
沿海省份則在大力建設核電站,從廣東到廣西,從江蘇到浙江,從山東到遼寧,整個沿海地區一片火熱。
西部地區則在大力發展光伏、風電,從内蒙古到陝西,從甘肅到新疆,從貴州到廣西,風光電裝機量持續井噴。
這從最新數據可見一斑。
今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4.2%,但水路投資大幅增長 10.2%,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同比增長 17.2%、43.4%。
最突出的當屬核電。去年國内核電建設投資高達 1469 億元,同比增長 54%,創下歷史新高。
随着每年 10 台核電機組批量核準,核電投資将會持續高位運行。
從運河到風光發電場再到核電站,萬億級大基建呼之欲出。
這是全新的投資增量,也是着眼于國内大循環的未雨綢缪之舉,更是地方新一輪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