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寒假研學,孩子被發配到南極撿垃圾,歡迎閱讀。
一直以來夏令營都是家長們諸侯争霸的舞台,但如今研學的熱潮終于也蔓延到了寒假。
越來越多的家長将寒假作為孩子教育投資的新戰場,紛紛為孩子選擇那些價格不菲、聲勢浩大的研學項目,企圖通過這些高端經歷卷赢 " 别人家的孩子 "。
比如去南極搞科研、去非洲保護大象、到牛津劍橋插班上課等,但是這些所謂的高端研學項目真的能夠帶來孩子的成長嗎?
花十萬到南極撿垃圾
前幾年網絡上流行着一種 " 研學鄙視鏈 ":南北極研學 > 歐美研學 > 日韓 / 東南亞研學 > 國内各地研學 > 本市研學。
圖源:網絡
這個層次分明的鏈條與家庭年收入的多少息息相關。
年收入 200 萬以上的家庭,往往會選擇英國、美國、歐洲,甚至南北極的冬令營;
年收入 80 萬以上的家庭,則傾向于選擇新疆、香港或新加坡的遊學團;
而年收入 30 萬左右的家庭,孩子則通常參加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學項目。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研學漸漸成了家長們互相攀比的場所,南極研學成為了最高級别的标志。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相比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學項目,南極的地理遙遠、費用昂貴,更是象征着孩子們見世面和家長教育投資的決心。
根據市面上的報價,南極研學的預算通常在 10 萬元到 20 萬元不等,這已經遠超歐洲、美洲的 5-10 萬元費用,成為家長們 " 豪華 " 教育的一種選擇。
但是,現實的情況并沒有那麼理想。
@京城教育圈 分享了一個故事。北京海澱區的林女士為 12 歲的兒子報名某機構推出的 " 南極研學營 "。
報名費 3 萬 2,裝備費 4800,籤證費 1600,這還不算往返機票 … 全部加起來恐怕要突破 10 萬,盡管如此昂貴,林女士還是咬咬牙報名。
本想讓孩子 " 見世面 ",最後卻換來兒子一句:媽,我每天在船上吐得昏天黑地,就撿了 3 個塑料瓶。
林女士的故事其實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這些耗費 10 多萬的高端項目,并沒有達到他們預想的那樣。
孩子在這類研學中,不僅沒有收獲多少超越課堂的經驗,反而因為長時間的旅途、惡劣的環境以及高昂的費用而感到身心俱疲。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高端項目,實際上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一位上海家長表示,自己曾經帶孩子去貴州天文台觀星,但是學校統計研學經歷時,班主任說,這些基礎項目不算競争力 ...
高價買來的高端研學成為了沒苦硬吃的真實寫照。
中產父母的研學焦慮
不只是南極之旅,近年來非洲、南美等地的研學項目,往往以見識世界、拓寬眼界為賣點,吸引那些不惜重金為孩子履歷增添光環的家長。
按照某些機構的銷售策略,無論是極地探險,還是環保實踐,都被打上了 " 高端 " 和 " 國際化 " 的标籤。
這些标籤正中家長下懷,如今,家長們更關注的是孩子是否能将這些高成本、高門檻的經歷寫進簡歷中,作為進入名校、獲得獎學金、甚至未來求職時的亮點。
他們不在乎孩子是在南極撿垃圾,還是在故宮門口拍遊客照,能不能在研學中學到實打實的知識不重要,去過并且能夠把這段經歷寫進簡歷就夠了。
這些研學項目的核心目的,逐漸從成長和認知拓展逐漸轉向了外在的 " 社會資本積累 "。
不只是跨國研學,近年來很多家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名校實驗室、科研機構等 " 高端 " 研學項目。
相比于其他目的性不明确的研學項目,海外名校實驗室等項目似乎在學術價值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家長們希望讓孩子在這些項目中接觸世界頂級的科研成果,結識可以提供推薦信的學術大牛,借此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競争力。
正是這種過于功利的心态,讓研學的本質逐漸偏離了最初的目标。
研學不再是一個促進孩子成長、拓寬視野的過程,也不是讓他們在世界各地汲取經驗、理解不同文化,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機會。
家長們過度追求标籤化的教育成果,讓孩子被外在的社會标準和競争壓力所裹挾。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研學過程中,沒有收獲多少真正的成長,反而感受到了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巨大壓力。
這種趨勢讓人不禁思考,研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它是為了讓孩子真正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認知,還是僅僅為了在未來的升學過程中,能夠給孩子的簡歷加上一個光鮮亮麗的标籤?
研學市場的亂象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最近幾年,國内和海外研學的人數越來越多。
研學市場的興起,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接觸世界的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亂象。
各類研學項目中充斥着 PPT 造夢和流水線鍍金的現象。
一些機構通過精美的廣告、華麗的宣傳語吸引家長,承諾孩子能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收獲珍貴的人生經歷。
但實際體驗是不是真的像廣告詞說的那麼好,就見仁見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遠未達到宣傳的标準。
甚至一些研學老師都是臨時招聘的當地留學生,一些研學團是招夠了學生才逐漸開始運營起來,在招生之前,僅有一個 PPT 和海報介紹。
很多家長為了滿足這種對國際化和頂級教育的渴望,往往只看到了項目的表象,而忽略了這些項目是否真的能夠為孩子帶來真正的成長。
結果孩子們所體驗的國際化經歷,實際上不過是一場高價的旅遊,更多是一種表面的鍍金。
研學最終變成了教育資本的炒作工具。
這種局面導致了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家長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指望孩子在這些頂級研學中收獲深遠的教育意義;
另一方面,機構們卻将這些活動僅僅當作一種商業化的手段,通過包裝和營銷,制造出一種教育的奢侈品。
在這種博弈中,孩子們成為了被消費的對象,他們的成長、視野、甚至情感,都被鑲嵌進了一個個标籤化、标準化的產品裡。
這種現象暴露了當前研學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标準,導致許多機構為了謀取利益,過度包裝項目,甚至誇大其價值。
這不僅加劇了家長的焦慮,也使得本應富有教育意義的研學項目淪為了一種無效的消費行為。
花費數十萬的寒假研學,真的能為孩子帶來什麼?
如今的研學項目并非一場單純的見世面,也不是一種高端體驗,更像是一場家庭和社會焦慮的投射。
家長們把自己的教育焦慮寄托在孩子身上,試圖通過昂貴的研學項目來為孩子的未來鋪路,然而,最終可能發現,真正的成長,并非在短暫的旅行中能夠收獲的。
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早已不應只局限于這種外部标籤的堆砌。
在對研學的過度追捧的熱潮中,我們不要忘記研學的本質是讓孩子自我發展、批判性思維得到培養、對世界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提升。
歸根到底,研學是孩子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而不是成為一場教育消費的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