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沒白等,《無憂渡》拍出了難得的“聊齋味”!,歡迎閱讀。
街頭,鏡妖纏身," 吃顆梨吧 " 成了少女掙不開的魔咒!
鏡中,恨海滔天,五個女子舉起剪刀狠狠手刃妖怪,她們竟長着同一張臉?!
屍房,貓妖換命,無頭屍體無縫 " 戴 " 頭,起死回生 ……
沒有最精彩,只有更精彩。連刷 10 集,我現在滿腦子就一個念頭:《無憂渡》好會拍!
正片品完,預告刷爛,誰懂,最好看的永遠是下一個單元的急切和幸福!長劇市場很久沒這麼熱鬧了。
初看被中式志怪的詭谲美感吸引,再看為人妖痴纏的血肉牽腸挂肚,最終随捉妖奇案一同剝開的是人性貪嗔痴的内核。
吻上它的人一整個激增,連老熟人——《唐朝詭事錄》的編劇魏風華老師都在實時追更,還猛劃重點!
上線次日,《無憂渡》愛奇藝站内熱度已破9000,霸榜雲合、酷雲、貓眼等八大數據榜單。
喜人戰報背後是好劇與觀眾的雙向奔赴。這股正統 " 聊齋味 ",我真的饞太久了!
中式奇幻,好濃的聊齋味
人妖分界,互不相知;知情之人,必成異端。
久宣夜是捉妖師,卻被當成江湖騙子,段半夏擁有陰陽眼,别人只當她是臆症患者。
不被世俗接納的二人相遇,聯手立起人妖共存的新奇世界觀。
《無憂渡》的獨特之處,正在于它不用蠻力破牆,一上來就粗暴呈現妖異的面貌,而是用層層遞進的巧妙筆法,讓志怪的風從縫隙中穿過、顯形。
第一眼,窺見影子,觸及混沌的未知。
廣平城中,割喉案疑雲四起。
與此同時,半夏兄長段言秋迎娶了一位擅長口技的伶人——蠻娘。
大婚之日,半夏看見新嫂嫂的影子正展開雙翅,恐懼如黑影般蔓延,這對夫妻是否人妖殊途?蠻娘的口技是否與割喉案有關?
第二眼,直面實體,定格陰陽交匯的刹那。
霧氣缭繞的森林,巨大肅穆的山妖靈體蹒跚而至,他們身披紅紗,手捧酒壇,徐徐為半夏倒了一杯 …… 哦不,一盆喜酒。
妖氣與人氣交融,竟比人間儀式更接近神性,也讓半夏堅定了自己的天賦。
最後一眼,踏入妖境,抵達執念的根源。
宣夜和半夏追随鏡妖踏入鏡中世界,時間在這裡停滞。
他們窺見妖與人的愛恨糾葛,也窺見自己的真實樣貌。
由虛入實,每打開一個新單元,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便深一層,代入感也愈加強烈。
逐步拉滿的沉浸感,分分鍾讓人夢回兒時從指縫裡偷看《聊齋志異》的時光。
識妖時循序漸進,宣夜與半夏一同抽絲剝繭,若隐若現的細節線索逐漸成形。
捉妖時幹脆利落,計謀與法術的交鋒行雲流水,盡顯東方飄逸韻味。
最能咂摸出 " 聊齋味 " 的,是半夏躲避鏡妖這場戲,看得我又驚恐又興奮。
鏡妖能從任何反光面裡現形,于是半夏将房門緊閉,收起鏡子器具,喝水只用葫蘆,漏雨了立刻擦拭 …… 影、水、刀、鏡,尋常的物件都成了催命的符咒。
這正是中式奇幻精髓之所在——
不在于直白的視覺衝擊,而在于對萬物生靈的敬畏和遐想,影影綽綽的驚鴻一瞥反而更讓人脊背發涼,心生後怕。
有别于市面上的仙俠古偶,《無憂渡》用詭奇驚險的志怪故事、妖氣四溢又神秘绮麗的氛圍,狠狠拿捏住了我。一邊瑟瑟發抖,一邊蠢蠢欲動,這種欲罷不能的追劇感,實在久違。
以妖喻人,主打一個共情
越看越覺得《無憂渡》像一枚照 " 妖 " 鏡。
妖或因執念滞留人間,或為情愛違反天道,行走世間,照出的是人說不出口的七情六欲和求而不得。
碧玉梨的故事着實讓我驚豔——不僅叙事老辣引人深入,還立意超前,以 " 容貌焦慮 " 為引子、人的貪心為核,喚起當下人的共鳴。
對青春的貪欲讓無數人暫時抛卻恐懼——此般執念,從古至今。
劇中女子不斷尋找駐顏秘術,當代人擁有相似的渴望,焦慮如同一把向内的利刃,是她們召喚碧玉梨的貪婪激進,也是我們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厭自棄。
這一筆以古喻今,讓《無憂渡》跳脫傳統志怪的叙事框架,照見當代人的精神狀态,也撫慰了我們躁動不安的心。
碧玉梨表面催生于凡人對青春的貪欲,但實際上,《無憂渡》沒有停留在 " 自作孽不可活 " 的審判,而是向内發掘,挖出那些女子執着于青春美貌的根源。
舞姬季離曾因美貌受到追捧,也因容顏老去而 " 失去價值 ",被人欺辱。
滿心不甘凝成對青春的執念,季離召喚出鏡妖,卻最終被鏡妖困住。
《無憂渡》直視欲望,直面現實,故事中的人、妖并非扁平的善惡二分,而是復雜鮮活的個體,由此帶來一個個反轉和讓人眼前一亮的立意。
往後看才發現,季離是一點點被欲望吞噬的 " 人偶 ",鏡妖才是那個只願季離容顏永在、妄想着人妖永遠相伴的 " 痴人 "。
當聯合過去的自己殺死鏡妖的那刻,季離的愛恨執念一并消失。
大夢終醒,她理解了這個帶給自己救贖與傷害的妖物,也接受了真實、復雜、并不完美的自己。
人與人、人與妖、妖與妖的關系在故事中都建立起復雜的面向,每個角色的行為邏輯流暢完整,形成因果相生的張力。
有無意識的惡意,如伴生妖的設定讓音鳗成為一把一心復仇的利刃;
也有浪漫的一瞬,宣夜讓兔妖以一場螢火燈海為半夏引路;
更有悠長的情感留白,蠻娘是否真心,段言秋是否知道蠻娘的真身?
《無憂渡》沒有給出定論,這正是它的高級之處。我們擁有自己的解讀,也在他們的笑淚中找到情感的共振。
志怪美學,越品越有戲
志怪題材常見一味裝神弄鬼,有形無神。
《無憂渡》蕩開一筆,以實寫虛。
将詭谲浪漫的聊齋味融入生活細節,讓獨具魅力的中式美學在螢幕上緩緩流動。
晌午暖陽,燭光明滅,光影在人身上跳躍出靈動飄逸的步調。
蟲鳴鳥叫,人聲交談,若有若無的環境音烘托出市井人間的煙火流轉。
講虛無缥缈的志怪傳奇,《無憂渡》在影像風格上卻凸顯一個字——真。
劇組參考敦煌壁畫設計,耗時半年量身搭建一座 " 古城 ",能容納自然的天晴雨落、風起雲歇。
大到亭台樓閣、廟宇橋畔、小橋流水的布局,小到茶具、燈籠的木制紋路,質感皆溫潤古樸。
人行走其間,古風古韻,動靜相宜。
人物造型亦有巧思,美之餘,更傳遞有效信息。
久宣夜,簡單束發,粗布麻衣挂在瘦長的身軀上,落拓不羁。
背上的藏龍匣内有五把劍,不同的劍有不同的副作用,用撼山嗜睡,拔貪狼會餓。随時吃、随地睡的 " 失态 " 模樣,平添幾分人情味。
段半夏,娉婷少女,輕衫以淺黃、嫩綠、淡粉為主,配以同色系配飾,清新可人又不失俏皮靈動。
與之相對,舞女出身的季離等人,妝容、服飾更加明媚張揚,額間花钿匹配身份年齡。
美術置景、服化道都成為叙事的一環,種種細節建構起層次分明的世情萬象,鋪陳出奇情叢生的土壤。
有了這基底,詭魅的志怪傳奇扎根于中式意象之上,愈加可信。
皮影戲背後,人面鸮利用奪人喉換來的口技豔驚四座;一面銅鏡,聽取多少人的内心欲念;敦煌一舞,又燃燒多少女子的青春與愁緒?
《無憂渡》并非憑空捏造一個世界,放大人、妖兩界的區隔,而是尋找兩界之間的交融,聚焦人與妖的因緣際會。
寫《山海經》記載的人面鸮,也寫她愛上凡人後吟唱《詩經》的愛情篇章;寫人類的大婚,也寫山妖們的送嫁。
用充滿毛流感的筆觸繪出一個龐大且豐富的世界。
我尤其喜歡這一幕:
鏡中世界的上方不是天空,而是真實世界的倒影。
無論鏡妖在鏡中世界有無通天的手眼,他依舊無法逃脫現實的凝視。
以妖寫人、借人識妖,用志怪奇談剖出人性的復雜層次,《無憂渡》越品越有戲。
它的 " 去濾鏡 " 不僅僅是告别粗暴磨皮,更是颠覆當下古裝題材的塑料感與假大空,還原生活的真實肌理、重塑角色的復雜面貌,讓觀眾自然沉浸其中,享受一場場具有衝擊力也值得回味的志怪之旅。
渡人渡妖亦渡情,也渡了被空心人、空心劇害了許久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