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寧高寧:我做企業的體驗,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辛莊課堂 Author 辛莊課堂
作者| 寧高寧,中國企業家傑出代表,中國中化原董事長、黨組書記
來源| 辛莊課堂,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13699120588
整理自辛莊企業家精神大課堂第六期,原分享主題為《我做企業的體驗》,僅代表作者立場
感謝維迎老師,感謝黃總(黃怒波)。維迎給我講能不能到辛莊課堂,給我出了一個題目能不能講一些體會,沒有什麼具體題目,就随便說說。
實際上,最近幾個不同的教育機構、咨詢機構叫我去講,給我最大的難題是沒題目,基本都沒題目,随便講。我問有沒有一個方向?他們說你講講怎麼搞管理的,企業的方向。所以我每次都是根據當時的氛圍、面孔,稍微調整講的内容。
我本來想用10個數字說企業,我還是寫了一個東西,而且我秘書做了PPT出來,一會可以給大家看,我覺得寫的挺好的。我用1-10來描述企業,比如企業的二元屬性、四要素、6s管理體系等等,這裡有很多所謂系統性、體系性、稍微帶理論性的東西,一個是原創的,第二個全都用過的,第三個用的基本成功的。前面黃總講的介紹,我進門感覺到比較強烈的創業的氛圍,所以就不按這個東西講了,你們可以放上PPT看一看,這些東西每一頁都是在幾個公司讨論過、實驗過、反復的提煉過,而且基本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今天不想講這個,你們都可以看看,都是學生、學者,一看就明白了。剛才講到"企業家",因為最近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維迎就在講企業家精神,給了我一本書,我也翻了一下,為什麼沒有企業家?因為企業家(精神)不夠。但是今天不再講宏觀的大環境,企業家環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今天不說這個。光說企業内部,回到企業裡邊來,怎麼能夠有企業家精神,怎麼能夠有創業者團隊。特别是所謂的從我自己來說,首先企業的領導、CEO也好,叫領導人也好,叫什麼老板、總裁都可以,他是怎麼來做的,他怎麼帶動企業變成有企業家精神的。
做好自我認知
引領企業戰略轉型
今天,整個社會的氛圍裡面說宏觀比較多,說大勢、說國際、說環境、說一般目标,我們往往把目标當成一個計劃,當成一個規劃,一定要達到什麼排名,一定要到第幾。全中國人民都知道中國世界第二,全國人民不知道的是數字背後的很多問題。今天就說能不能把企業家精神、團隊,通過我的經歷講一些真實的體驗式、體會式的東西。
實際說到企業管理裡面領導力的問題,領導力在西方理論界讨論了差不多有30年以上的時間了,現在幾乎所有的培訓課程、咨詢等等都叫領導力培訓,全部是講這種課題的。
從我的角度來說,怎麼從我的體會、體驗,怎麼能夠把這些東西講出來?
黃總前面講了我經歷幾個公司,我也是在霧中行走、摸索着,有時候也會搞不清楚。但差不多40歲的時候逐步摸索走過來,逐步形成一些感受。當反過來再看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形成了一些思考、一些想法、一些路徑,幾次試驗過之後覺得原來應該這麼做。
從華潤公司說起,這個公司經過的轉型,不是一般的轉型,是徹底的轉型、產業式的轉型。華潤最開始是個貿易企業,今天華潤的幾萬億資產和那時候完全不一樣。現在幾乎到處都能看到華潤,這個公司做的很好,做的很堅決、很持久,它可以做啤酒、醫藥,也可以做電力、地產,華潤幾乎做什麼成什麼,确實講這個團隊都能夠做成。當然有犯過錯誤,慢慢地調整,為什麼會這樣子?
中糧也是一樣,經歷了大的轉型,從一個貿易公司轉變成全產業鏈的企業,現在超市裡賣的東西,油、面、米、酒都有賣的,已經有體系、有品牌了,從文化本身來講是更大的轉變。
中化這個公司更是經歷了非常巨大的轉變,徹底變成科技化的企業,是研發驅動、科技創新,世界領先的企業,不光是規模,當然規模也是越來越大。最關鍵是内容,領先戰略轉變、布局的轉變,所有問題科技至上、科學至上,科技成為它唯一的驅動力,沒有新技術不投資、沒有新產品不投資,公司裡研發變成了最主要的任務。
培育高層次領導力
做企業決策的最終責任承擔者
今天我說這個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子?
我覺得核心就是培養了一種文化,打造了一個團隊出來,并且這種文化在不斷延續,這個團隊在不斷前進。所謂的"領導力"很大意義上就是講團隊,特别是講一把手做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從我自身來講,
第一,每個工作都是組織安排過去,和我沒多大關系。
第二,很多運氣在裡面,也不是只有我才能行。
第三,不能光說我自己,一定是團隊的作用。今天就按這樣的思路,來講一講所謂的領導力,我有什麼體會。
體會1:自己要很自信。自信,非常難。因為一紙任命下來,你就非常容易的變成了一個領導、一個職務。這時候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附和、支持,或者說迎合。但是我的體會是如果有100條路可以選,那麼80條路可以選這個企業不會垮掉、也不會死掉的,平平常常能過。剩餘的20條路可能只死掉15條,有5條還是能做好。這個職務的發揮空間是很窄的,選擇不多,不可随意發揮必須有節制;這個職務的标籤是非常易碎,非常敏感的,易受傷的、易損害的,就像每一個易碎的器件上面都會貼着"易碎品"的标識。
所以不管你是董事長還是總經理,首先要認識到你是一個最後的"責任者"。雖然現在都講究集體領導、集體決策、征求意見,很多程式後,你幾乎還是唯一的"責任者"。另外,從體制上來講,審計、巡視、結果、評價就這麼多,雖然過程中不能你說的都算,但是"責任"是你的。你是一個領導,什麼是領導?是有"領"和"導",不是"推"和"壓"。這個東西很難做區分,因為中國文化裡很喜歡"獨斷"的領導,喜歡"啪"的拍板,會覺的這個領導帥氣、霸氣。我多次講這個領導沒霸氣,就沒人怕你,很多時候是我來給你拍板,你必須認識到位置的職責。
體會2:必須定好範圍。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些東西都沒有職業的訓練。我之前寫過一本書,裡面說了CEO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一個項目完全是天馬行空,有人就會選擇退出不幹了。這時候作為決策者,你就要摒棄個人喜好,依據公司業務構成、發展階段和團隊的水平,做出整體的判斷将項目推進。我在臨退休時開了一個會,每個人說了幾句贊揚的話,一個人的話我印象很深刻。他說自己平時上班很輕松,有時候覺得自己沒什麼事幹,就會琢磨還可以做想點什麼事,這裡就是要定義好自己能做什麼,下面我會具體再講講。
體會3:要做好你自己。這也是最難的一點。什麼是做好自己?就是你的為人、見識、做事風格和待人的态度,甚至包括談吐和對事情的看法,使得你成為這裡自然的領導者,這是很難的。我上大學時宿舍裡是住8個人,住着住着就會有一個人,沒有任命,但他的作風、為人相對來講就會比較多的獲得别人的認可,成為宿舍的"領導者"。如果領導只是"領導"就完蛋了,我在公司裡也講過,領導人在公司裡有五級:第一級是憑"任命",任命書下來後總經理拿着就來上班了,這個往往是最低級的;第二級是憑紀律,按時上班,懲罰很嚴,也能管一部分工作,但是團隊沒有活力,成員容易離開;第三級是憑情感,和下屬關系搞的不錯,對人也比較關心,工作也做,也很努力,這樣的領導人可以維持局面;第四級開始才真正能做出變革和提升,或者說可以提升員工能力、提升公司業務,包括戰略驅動、戰略創新的東西,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第五級是最高一級,就是要做到理念、價值觀、信仰、使命感、個人訴求和公司、社會的訴求是融為一體的,這樣的領導人比較少。做到這點,公司會很和諧,有活力,而且會有正向發展的動力。所以,領導者的很多喜好會影響到公司,比如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運動,喜歡看什麼樣的書……都會影響到公司。
在中國要想做一個相對獨裁的人很容易,因為文化裡就有這樣的因素,不管怎麼講民主決策,最後還是由你表态。這裡就要有對自身的一個要求:不能有朋友,包括不能有關系特别好的公司,也不能特别親近人,也不能有特别熱愛的業務。如果說你偏向哪個業務,那你必須做到公平,不能超出公司的原則表達你的喜好。這點很難,為什麼?因為你要調動整個公司公平奮鬥的氛圍,比如他就是喜歡誰,什麼都是他,或者有什麼業務就給他投資,要不喜歡了就把他減掉,你也不可能讓他在公司内部搞别的。很多公司每個季度都在不斷的排名,用各種指标做标杆管理,這裡有喜好性的東西都會帶來很大影響。
融合團隊信念與企業經營
引領企業不斷前行
自己進到企業裡要很自信,否則後面的事做不來。今天說的估計和前面幾位經濟學家大教授講的不一樣,因為他們講的是很宏觀的東西,我說的是企業本身。所謂"企業家",本身要有勇氣、有冒險、有擔當的精神,我相信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一個系統管理者,不是只有簡單的膽大。膽大的人多了,或者撞上什麼發明,說不定下次就沒有了。特别是我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企業的現代化,是在政府推動經濟環境下的現代化,而不是政府的現代化,政府下文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通過企業來落實、來運行。這是說的第一個。
當你在企業找好自己定位後,第一件事會做什麼?我這裡舉的例子都是親身經歷過的。比如我到中糧來,那時候中糧的經營狀況處在非常關鍵的環節。我說開個會,在開會之前開了一個預備會,讓大家先談了下家庭情況、成長經歷、人生理想、工作目标和訴求等。
後來,在我的領導下,我提了一個東西叫"體面生活"。首先,"體面生活"要在合理範圍内,比如,你會住不錯的房子、開不錯的車,老婆會穿不錯的衣服,每年會度假,孩子會上不錯的學校,生活衣食無憂。如果你和我說想買一架私人飛機,我會說趕快走人,可能将來您也買不起飛機;你說我同學都當部長了,那趕快走人,我還沒當部長呢。其次,體面生活不能搶錢,要通過自己努力把公司做好,這就涉及到公司戰略問題了。布局戰略就好似買車,将積極性調動起來,大家一起研究行業、產業,怎麼調整怎麼實施,但這個時候會有一個不好的方面,就是搶資源,我也要做,那個也要做,但總之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再次,做戰略資源分配、經營方式、考核評價和激勵措施。雖然最後你所得到的回報(金錢)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但會讓你自身的能力得到成長,生活狀态、思維和思想也會比以前豐富。現在回到第一個人生目标看,今年有沒有達到目标又回到了原點,在企業裡已經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思維邏輯,而且是全員的思維邏輯。
這個問題我記得在華潤時讨論的時間很長。2000年左右,我把華潤做起來之後,當時華潤的一個同事, 他感到很震撼。實際上,這種邏輯關系,就是我作為所謂的一把手,來到這兒是和大家一起做事的,這是我的目标。這個"目标"可以擴展到國家、民族、大環境,可以擴大可以不用擴大,必須要講清楚。再後來,我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如"體面生活",慢慢成為公司員工都認可的理念。在我所任職的中糧、中化相對來講,惡性的腐敗案子是比較少的,在我退休以後和我們班子的5個人,有4個再次出任别的企業董事長了。為什麼?這和自我定位有很大關系,要學會對人生價值進行思考,要會算賬。腐敗分子不會算帳,一兩千塊錢公司就有,你冒着這麼大風險收取賄賂,結果自己進去了。
這裡的不會算帳是對理念、對人生本身錯誤的判斷和認知,說到根本上是自我定位錯誤。所謂的領導,首先帶大家做好領導,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還有一種是文化,不在企業感受不到這種文化。舉個例子,好多年前華潤有個很大的項目"萬象城"在深圳,是市政府十大項目之一。其中一個領導參與過評定和開業,他告訴我,深圳這麼大工程,幾十億的工程,基本上一出地面抓一窩,多半都是有問題的。後來我就指着我們企業的領導說,他怎麼沒有問題。他說了一個水平不太高的話,他說他覺得這個東西不行,講完了别人就開始笑。雖然當時他是開玩笑,但是說明當時形成了一種所謂共同認可的人生定位形成的文化,由此也可見他是健康的,而且有一個比較明亮的人生。
首先是領導力。講清楚你對公司的看法和對公司的分析,以及公司未來戰略的思考,而且引起廣泛的讨論。
我剛去華潤時,幾乎貿易業務完全死掉了,開始面向内地,因為沒有代理出口業務了。中糧也是一樣,來了以後本身負債也好、盈利也好、業務也好、政策性的影響也好、大的環境也好。這時候為什麼分析它?當時我在中糧做了一個戰略引領使命之旅。公司是個國企,壟斷過,現在壟斷沒了,而且它沒有成形的商業模式,沒有可以賴以生存的資產。往前走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戰略應該怎麼樣?這就變成了大家不斷讨論的過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合并的時候,雖然我是積極推動了合并,但是有非常大的阻力和風險,因為有極高的負債比例。第一步怎麼做?我寫了一個兩化合一防範風險,在2020年初,那時候第一次疫情剛來,有一個禮拜不用出門。通過讨論思想讓團隊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中糧、中化和華潤運用的非常熟練了,不管是集團層面還是員工層面。所謂學習就是集思廣益、統一思想、找出辦法工作的過程,所謂的培訓中心就是工作的過程。中糧的領導力發展很好,這種管理方式中國企業也開始運用了,但是這個必須是一把手要堅信,要推動。
國有企業領導人太官僚,民營企業領導人太自負,覺得自己比較牛,就不會形成這個東西。相對來講,職業經理人會好很多。他不怕丢面子、不怕别人說,不怕受到挑戰,不怕所謂的和别人一起讨論問題,否則沒法去領導、指明方向。我記得中糧有一年請了咨詢公司來,給公司做診斷。公司診斷以後,咨詢公司說中糧很有意思,其他分不怎麼高,但是 "公司對戰略的認識"這一項全員都很清楚,這個分很高。這個很好,讓員工知道公司在做什麼,知道公司有宏大目标。這不是建一般的房子,而是建大講堂,我們要有宏偉的未來,實際上在逐步的實現了。公司發展了,團隊發展了,收入提高了,個人也發展了,這樣就算以後你離開公司,也會被人提拔被重用。
剛才講的所謂的目标,人生目标也好、個人目标也好,總體是和公司的目标連在一起。現在很多人給我講,以前我搞華潤的時候,有幾個PE投資公司都是華潤的。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拐點。有次跟華潤很多人開會,說到獎勵激勵,我站台上就問他們,現在你們一個月拿多少工資?他們都表示不太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們說公司也不會虧待我們,多2萬、少2萬沒有關系。這也是不斷沉澱的結果,不到那個點感受不到,我覺得這是良性的循環。這裡面最主要的一點是什麼東西?國家拿大頭了,公司拿大頭了,你拿公司10%都不到。這是最有張力、最有活力,而且最能發揮大家的催化作用。對人來講這是最合算的,拿1元的人力資源費用可以換100元的產出,任何投資都不會產生這麼快的效果。實際上,我在公司裡講大家把人力資源的費用列在成本裡,它是列在未付、應付工資的負債裡,我說這個應該挪一挪,應該挪到左邊來,它是資產,因為有這個才使得公司有活力。
導向清晰
優化管理體系支持戰略落地
做了一把手以後,應該調整團隊和調整經理人,說明你的用人導向。這也不是有意故意的,但是必須有一個非常清晰導向标準和決斷式的團隊調整,但這個有風險。在國有企業裡,你把一個人提拔上去了,這個人選的好不好,幹的好不好,這些都要想好,否則沒有領導力。我說領導力,不是說提拔你上去就聽你的,不是的,是因為你的導向、用人标準和導向,使得團隊知道你的要求和公司本身希望成為什麼樣子。實際上,現在公司裡中層左右的經理人,如果他突然做了一個完全超出預期的事情,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這個時候的目标在那裡。雖然是他們開會,但他們開什麼會,我不用過去老遠就知道開會的氛圍,開會能得出什麼結論。這就團隊調整,調整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支持戰略。我經歷的這些公司來講,相對來講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公司裡很有效的業務,你能幹預,能參與業務,對每項業務的分析,你的參與都帶來了方向感,帶來資源的支持,帶來了評價和要求。
這個講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蒙牛的食品安全危機。後來公司從團隊的調整,品質體系建立,到股權調整,都列在當時單子上和部門上。這個過程把公司拉到更高的角度來看發展。我覺得一般公司在遇到危機後通常會非常慌張,比如說銷售額第一天下來了75%,沒人買東西了,怎麼樣來支持,怎麼來調整,這也是一個領導能夠做調研做研究,提出很多思維、戰略、方法和标準,最主要的路徑和機會。當然,這裡作為企業所謂的一把手來講,大家講到戰略,實際戰略最起碼是個小團體,不是很多人能形成的選擇。往外推廣的時候要執行,事實上在内部來講,本身有沒有戰略前瞻性和勇氣,去啟動轉型式新的戰略,這就變成對你來講,可能在公司裡作為領導的原則非常核心的部分。
用打造百年老店的思維和行動
促進企業轉型更新
百年老店不斷轉型,在什麼地方抓住機會做戰略,必須把它調整,一定要做決策,有時候是被迫的,有時候是主動選擇的。
第一是市場環境的變化。華潤是典型的市場環境的變化。業務沒有了,因為外貿企業放開了,不做代理出口公司基本沒有業務了,那時候所有貿易公司都自己做,沒有代理做了,由此需要轉型。當然你也可以說不做等着,等着等着公司就沒有了,當時很多貿易公司就沒有了。過去商務部幾大公司已經沒有幾個了,比如過去紡織品最大的,現在很小了,再比如工藝品沒有了,很多公司合在一起了。為什麼現在只有中化、中糧、華潤、五礦等等,就是做了轉型,有了新投資,這就是适應了市場環境變化。
第二個是商業模式。因為市場環境變化使得所有沒有附加值的模式沒有了,比如中糧不推全產業鏈,只是做原來沒斷的東西。全產業鏈模式是指從源頭開始,從田間到倉庫。中糧做的全球的并購,變成國有化的企業,可以做消費品,把糧源和消費品連在一起,商業模式完成改變了,公司結構也改變了,完全不同了。
第三是行業選擇轉變,就是選擇機會。舉個例子,華潤超市做的不好,到現在好一點了,也不太好,這是我的失誤。那時候沃爾馬很火,是全球第一大公司、第一首富,沃爾馬家裡有3個人是十大首富,是好的不得了的公司。當時在華潤提出了4個5,就是5年時間投資50億,做到500億銷售額。雖然它是個不成功的例子,但是行業轉變的決心在那裡。當時華潤提了一個全球做路演融資,分銷引領的供應鏈。華潤有做食品、衣服,前面做超市,集了好幾輪資。後來到了互聯網時代,來了馬雲的滿街送貨,就不行了。非常有意思,去年年底華潤人做培訓,他們拿出了我在20年前寫的"華潤萬家是什麼"的内部的講話又學習讨論。他們說當時分析是很對的,只是沒有想到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電子商務的進步,使整個新零售模式完全不一樣。
當時用新技術管理存貨、管理賬戶,那個很簡單,是用電腦,但不是整個商業模式轉變。這個行業裡面,現在來講我認為這個事件非常有意思,馬雲搞完阿裡巴巴後也搞超市了,開了一個盒馬鮮生,京東後來也開了超市。我說這是怎麼回事?他們都來搞超市,現在和他們合作了,又賺回來了,賺了兩倍,現在的模式完全不一樣了,華潤就被迫把超市做向高端了。現在華潤的超市都是在高級寫字樓下面,基本都是進口貨,賣的很貴,這是華潤的優勢,但是這個是行業轉變的結果。
第四個是區網域跨越。這屬于國際化,典型的戰略機會。華潤是典型的,中糧也是。中糧通過海外并購,一下就變成國際性的糧食公司,是幾十個國家、上百個國家的糧食團隊并在一起了,這樣就成為國際化了。中化更典型,中化自身有60%多的資產在海外,徹底的變成了國際化公司。中化海外是9萬人,涵蓋了農業、種子、農藥、化肥,包括輪胎、動物營養、有機農場規劃等等。這些業務,每一項都是全球領先的,可以排進前三位的,财務排到了500強企業的30位左右,排名大幅度提升。這是規模性的,使得公司戰略趨于研發了。中化每個公司後面都有研究所,現在有28個研究所。中化出了一個寶卓是殺螨蟲的,現在出了第三年了,前兩年出了一個小樣不大的,把日本公司和貝爾得物公司打跑了,一個小樣一年賺2億多,就一個研發,每一項的成功都是研發的成果,幾乎沒有一項不是因為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基本很難,所以搞規模肯定不行,現在講究全球科技治理理念下的國際協同創新發展。
協同,本身是協同產業鏈上下遊,你賣給我,我賣給你,現在是產業化。大量研發的題目設定,流程設定,人員參與,特别是大量實驗在做。現在就叫做中國現代化世界水平,這個力量會越來越強。他們說中國的化學家非常好,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很認真,所以區網域化、國際化後,中國企業最終一定會面對國際化競争。即使在家裡做點地產,做點農產都是暫時的,哪怕做農食品都是暫時的,你只要相信未來世界一定是開放的。
第五是架構重組。專業化的重組,這個帶來的轉變是很大的。中化前年并購了山東魯西,是一個化工企業,是一個基金投資,投完以後到期後,又賣給了中化。通過一個并購,可以徹底的把戰略豐富了、修正了、補齊了或者提升了。但是這裡又很復雜,有非常復雜的決策體系、非常多的規定。如果做不好,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并購會有失敗情況出現,但是我做的并購基本上比較成功,也有不太好的,但是沒有完蛋的,這個就是引入新投資者加入股權。
第六是技術更新。技術更新是戰略轉變,通過戰略轉變成一個技術型的公司,是非常令人興奮的轉型。我曾經寫過一篇叫《科學至上》的文章,在一個咖啡館裡寫了一天多。我當時看了規劃之後,覺得中化所有能夠存在的都是因為技術,這可是在中美貿易戰之前,是2018年的時候,那時候華為也沒有被制裁,當時中化已經開始做技術轉型和技術更新了,使它轉變成技術型公司。我講到為什麼并購了魯西,又合并了中國化工,是因為合并使產業更新了,不是規模大了,規模大風險提高了,但是產業更新就完全不同。現在我們有些技術方面的東西是可以排到全球前幾名的。
用責任心做事
構建完善激勵體制
主動做事是戰略,是非常重要的責任。如果你在公司裡只是守攤了,作為一個經理來講,沒有給出特别明确要求的話,做的很好,很守規矩,講成本,營業額增加了或者提升了,什麼時候大勢來衝垮了,覺得那是十年以後的事不是今天,這樣的話就沒有起到領導力的戰略驅動、啟動、改革和更新的作用。所有企業的領導人,能在企業裡留下一點商業模式,是因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做了啟動或者引領戰略。
再一個是必須做的激勵機制,國有企業要有,民營企業也要有。我發現民營企業的激勵機制有時候也不太好,老板有點摳門。現在都是企業發展的某個階段,沒有形成特别的激勵方式,還有一些是沒有形成共識。激勵機制在我走過的幾個企業遍地開花,各種形式,完全實事求是,創造價值的分享。中糧是兩個體制:ROE和GPS。ROE就是所謂的資本金回報率,但是中糧把它改成了一個評價不好就走人,即末位淘汰,中糧每年走5%。還有一個是GPS,很多時候指的是導航的,我們用了這個縮寫,指增長性利潤分享。後來,中糧ROE和GPS成了大家共識的東西。當然還會有一個獎項,叫百戰獎、業績獎。名字用了曾國藩寫的詩: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為什麼今天說這個?因為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在中糧在好多年前,有次開會,他們給我提意見,說我沒有什麼剛性,之前把他罵過一頓,但沒動他,說我心太軟了。作為領導一開始心會硬一點,後來随着越來越熟悉,你會知道他的不容易,會同情他,所以最後說兩句就算了。但人家提出來說這樣不行,那怎麼辦?所以就末位淘汰。後來說好,獎勵用超額利潤獎勵,淘汰用5%的淘汰。後來出現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中糧可以被淘汰的經理人有50多個。在某個業務一把手開會,分5組讨論,每個組10個人先讨論,讨論半天,讨論完之後每個組發言,同不同意,為什麼同意,什麼理由,5個組全部同意寫在黑板上。同意就上了末位淘汰,5%的話就是2.5-3個人,每年5%裡有2.5-3個人被減掉。這個不是因為犯錯誤,不算貪污腐敗,就是你排位和評價不好,這主觀性就比較強了。後來我就問大家這樣可不可以?當時全場很靜,我又問可不可以?後面一位喊話了,行,10%也行。我說你們都同意嗎?後面又喊了一句都同意。我說那就這麼執行了。我覺得這項考核還是起了很好的作用,因為中糧到現在他們自己制定出來了。
但是,國有企業有一些問題,什麼問題?一般這種做法在國外企業裡,"淘汰"後人就走了,咱們是免了後只是職務沒那麼重要了,人還在企業裡。但是,一年2.5-3個人可以,2年6個人,3年10個人,公司裡面這種人多了,就會形成一種力量。後來又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讓他們做董事、巡視,所以這個事情具有兩面性。激勵機制裡的評價考核,就是剛才說的GPS,也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基本上能拿到這個獎勵的是不到15%的人。這15%的人會有比較大的金額,會超出他們一般獎勵的幾倍以上,讓他們有一個努力的突破性的目标。
關鍵時刻能起作用
做復雜局面的"解扣者"
作為所謂的領導人,要在關鍵時刻能起到作用。
不能有錢就搞,沒錢的就不搞,關鍵時刻起什麼作用?比如投資失敗了,經營失敗了起什麼作用?這裡分兩個,是你決策失敗的還是别人決策失敗的。尤其是對失敗的态度,處理一些不好的資產,是非常考驗管理水平的,比投資還要難。投資成功,會敲鑼打鼓吃個飯、籤個字;投資失敗了,要吵架,要與别人談,客戶不高興,銀行也不高興。這時候需要你對失敗的态度,首先責任得承擔。但有好多人會不願意去處理這件事,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怎麼處理都沒有好事,已經失敗了,只會搞的更差,最後爛到我這兒了。這時候就是你作為領導人擔當的時候。我的經驗是,無論是擔當,還是處理問題,但責任是要分清的。用力把責任承擔好,就會變成你對團隊很大的帶動力。
中糧裡第二次下場,第二次上手處理問題的人,在評價上現在分開了,有很多例子的。比如期貨交易,虧了50億,虧完之後,按照規定到這個錢需要往上交,就是已經超出決策範圍金額了。上面看到虧成這樣了,是平常處理掉還是繼續持有?我接手繼續做責任就是我的了,因為市場在波動無法判斷好壞。這種情況下,作為領導人,要真正站出來。第一考驗眼光水平處理好,第二考驗意志和擔當。如果你沒有這個領導力,說不鹹不淡的話,誰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再一個,業務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比如對财務資源的争奪,對協同方式的不同意見,對評價問題的不公平,這種問題太多了。在公司裡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就會一團亂,你必須做到快速解決,見"扣"就解,直到公司最後沒有"扣"了。中糧有一個賣油的,有一個榨油的,現在開了十幾家榨油廠,是兩個不同的公司。有一個業務是賣大豆榨油,按出廠價賣給你,你可以做小包裝,可以做超市做渠道,但是你賣我多少錢這個就復雜了,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動、質量導致的變動,影響會沒完沒了。沒完沒了那就不賣給你,賣給别人。人家願意買還比你的貴,最後就開始"打架",打完商業模式打沒了,商業不銜接了,信息也不通了。如果你不知道銷售情況,怎麼在前線買大豆期貨呢?因為從那兒過來的知道做決策。如果在這個上面不能系統、科學的處理,把這個"扣"解開,領導就沒有再關鍵時刻起到作用。
所謂的領導人,所謂的董事長,我的體會是幹什麼的?對外來講就是"求人"的。所有的問題,所有需要的客戶、政策、金融、财務,到最後你必須出面為公司争取資源和政策,就是求别人。你必須要清楚,求人就是你的主要責任。就像那天清華校長說的,校長就是找錢的,我覺得非常對。他說我的責任就是到處找校友、到處找錢,這個角色也很難弄,你以為校長就很容易?董事長也是一樣,他不得要錢,要政策、要環境麼。
再一個是重大的人事變動。很多人事變動,不一定是你直接啟動的,可能某一個部門的經理、某個業務的經理,醞釀一下不行就沒做,但是你支持了就會產生矛盾。我只要看到有人說他下屬壞話,我知道這個領導一定不是好領導,下屬錯了你可以私下說他,但是不能在外面說。你以為把責任推脫了很聰明,把箭躲過去就萬事大吉了?但是你在領導這兒也有了不好的印象,就是你什麼也幹不了。
公司裡還有一個非常好玩的事,就是好多不是你幹的事也成了你的事。比如某個員工的工作成果很好,我說辛苦了,要獎勵你們。員工說,這都是你讓我們幹的。我沒說這個事吧,他們說你說了。我什麼時候說的?他們說你電話裡說的,我說電話裡沒說吧?他們說你有那個意思。這個事情就說明,公司裡所有工作實際上都是你的,當然所有錯誤可能也都是你的。
做一個有"人感"的人
再講一下關于"人"的問題。有個上海的論壇,讨論人的問題,我當時出了一本書叫《人感》。最近抖音上還有人說這起個事。"人感"是什麼意思?我覺得作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最有力的管理手段,也是最簡潔的管理手段,就是"管人"。在組織裡,管資產、管上市、管融資都可以做,最難的是管理人,耗費最多的精力。我一直說不能把人和物、業務、資產混在一起來看,人一定要分開來看。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假設有"人",投資有人,并購有人,做新業務的研發要有人。這裡還涉及到怎麼評價人、考核人。華潤最早有六項硬标準,六項軟标準,中糧有九項各種維度的标準,你會發現人力資源部也好、董事會也好,寫的标準很難套在人身上去用。比如,什麼叫專業創新?怎麼評價?只能靠打分,30個人打分會怎麼樣,就不會很準。所以,在這裡面有一樣東西是必須具備的,就是"人感"。再比如,一個領導人很有責任感、很有榮譽感、很有方向感,這些都是不錯的,如果再有"人感",就會幫助他大約判斷下屬的性格、特點、能力、精力和工作熱情等,判斷這個人适合做什麼工作。
在我接觸的人裡面,有"人感"的不到50%。我們一個二級公司,公司也很大的。公司領導是個外國人,就很有"人感",老外有"人感"也不多。他是個挪威人,人非常敏感,知道誰能做和不能做什麼,調整人非常有技巧。什麼意思?有了人感,你去買衣服,摸摸衣服的手感,雖然還沒有穿上,大約就知道穿上是什麼感覺;聽音樂,沒聽完就知道有樂感,學語言,語言沒全學會,但是學了語感,大概知道抑揚頓挫是什麼感覺。所以,我覺得"人感"是對人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
我覺得應該把"人感"系統性的總結出來。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學裡的"人感"。有人會覺得人力資源管理就是發工資,要看他怎麼考核、怎麼認定。但人力資源管理要做到很具體,具體到讓CEO知道上任第一天面會臨什麼困難。因為前幾個月的經歷非常重要,會影響整個任期。我剛到中糧的時候,第一個月,有一個專業機構的董事長給我建議,讓我趕快要做一些重要決定,4個月以後再做決定就不行了。為什麼?因為時間長了就會變的不客觀。不過,我也沒有按照他的要求來做。但這裡講的"人感"的問題,應該是可以總結學習的科學。
如何評價一個人,這裡沒有道德判斷,沒有好壞,只是他适合做什麼。山東人适合什麼,山西人适合什麼,廣東人适合什麼本來就不一樣;長的高的、矮的,家庭環境、經濟環境不一樣的,出來做的事情也會不一樣。這樣分析了半天,最後還有40%以上的人用錯了,而錯誤的用人大約影響這個業務3年。糾正完了3年基本要換掉,1個人接手工作不太行,一般年底才知道,只能明年再換他,第二年換了,第三年來了新人再接班,再搞3年,這就是"人感"帶來的重要影響。
用人的九個标準
你的認知就是對企業的引領。
企業的經理要求是均衡性比較強的人。我在中糧的時候寫過"用人的九個标準",講了什麼樣人才能做管理,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但這個東西實際還沒寫完,因為思路很多,但是基本上是下面這些内容,我覺得可以應用到很多行業裡。
比如說97項的"自我驅動",有沒有它?我累了想休息一會,有活讓别人幹可以不?我覺得那你可以别做CEO了,好多例子在這就不多說了。這些用人要求是比較綜合的,但是這裡強調一個"認知"。什麼叫認知?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簡單來講,需要信息比較暢通的人,對經濟循環、GDP、CPI、利息、利率、就業率、股市、融資大體都要知道的人。單一的領網域擅長不能滿足需求,需要有體系和邏輯做判斷的支撐。因為你的言語會影響到大家,你對事件的情緒會影響大家。你今天比較悲觀,老說悲觀的話肯定不會有創新、投資項目找你,因為知道你不高興,會躲這個話題。所以,你對行業的認識、戰略創新的認識,對管理中人性的認識,對政策環境的認識,都應該有了解。你的認知水平影響了對企業的引領方向。你要主動接收信息和去學習,比如早上拿個報紙看,這個報紙不是你要的,是别人送的,那肯定不行,因為你不知道主動搜集體系裡有什麼信息。有意識搜集知識體系裡的東西,再拿着帶領企業往前走。
做企業文化的塑造者
那你怎麼樣建立企業文化。
你的态度就是企業的文化。最近郁亮(萬科董事會主席)說的一點很好的:悲觀就是一個情緒,樂觀是一個方法。悲觀的情緒就是不幹了,樂觀的情緒就是想什麼就做什麼。作為企業的CEO,公司的一把手,要保持持續樂觀,即使心理不樂觀也要表現出樂觀,因為任何環境都是不可控的,每天都有很多困難,每天都有很多困擾,你提出一個,下面會反饋10個給你。所有對環境的變化,對你來講都只是給你提供經營條件,你必須在這個環境下經營好。樂觀的人無論盈利100億還是10億,都會保持樂觀。除了樂觀,還要灑脫、幽默、放得開,很緊張導致什麼事情也不敢做,這一點對成長性企業是很關鍵的因素。我曾經說過,你們要知道,有好的虧損,有壞的盈利。他們說盈利還有壞的?占用了很多資源,做了不好的商業模式,說盈利了,實際上風險在後面,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從虧損裡爬出來的。
比如,中糧的肉食上市了,現在做的不太大,但是做的還不錯。當時在虧損,剛開始投放了第一年、第二年就有8個億。結果有人就問,虧損了為什麼還幹?我說哪有企業上市就賺錢了,這個東西不投怎麼賺錢呢。現在雖然投了8億,但外邊投資基金給我們估值的是30億了。這種情況下使得團隊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從虧損一路做起來,而這裡怎麼激勵團隊,給不給方向,虧損怎麼辦,從一開始虧現金,到後來只虧盈利(因為折去了什麼東西)。再到後來又盈利,再回報率,回報率升高再到來上市,一路走過來需要5年時間或者可能更長。如果做領導者不能支持這樣的企業,你可能就不用做了,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現在中化有一個非常好的名字叫MAP,這個名字是我起的,叫現代農業平台,已經做了五六百家了,我退休幾個月了,他們可能又增加了幾十家。他們在全國做縣級的農業服務平台,10個大學生左右能管一兩萬畝地。用全新的測圖、選種、市場、機械化,測算減水減肥減藥,大約能夠提升20%產值。雖然現在還在虧損,但這個業務已經被上市投行估值為50億美元了,可能準備要上市了,當然前提是項目背後有成熟的技術支持。
你的态度可能會不斷培養出國有企業裡的創業者(現在國有企業說不算企業),将他們的吸引出來創建自己的企業,對他們來說算是一種自我的更新。從虧損到盈利300億,從企業到個人都得到了提升,這時你的态度就變成了企業文化。現在有"明星"式的經營,後面有很大的紅利,自己的經營做的很好。我在公司說過幾次,總部的人得罪誰,也别得罪某某某,你們一定把他伺候好了。集團的總部很容易變成官僚式總部,很容易自我創造出很多活出來,在裡面瞎轉遊,實際上什麼事都沒有。我說你做這個事情客戶知道嗎?客戶不知道,市場不知道,你做了幹什麼?你每天開會折騰,每天弄的挺嚴重,每天加班,這就變成了機械的發展。
再講下對反對聲音的态度。反對聲音太多肯定是不行的,根據性質去判斷容忍或者鼓勵。"反對"不是你想不想,是文化裡面形成的問題。我當華潤總經理時候,為了讓大家方便提意見,就設立了"總經理接待日",弄了一個茶幾,定了禮拜幾在會客室裡等着,結果等了兩天一個人都沒來。怎麼不來?來幹嘛?會議室外這麼多人,誰都知道他來了,肯定不會有人去,這個做法是不對的。這實際是顯示自己的姿态,不是真想征求意見。後來宣布取消了,因為沒人來。這就是一個态度問題。
經理是非常窄,非常易碎的職務,必須自我要求很嚴格的,很自律的。
無論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一樣的,因為你是老板,你是所有者。現在好多名詞都搞混了,你是創業者,你也是經理,但不是老板。
我今天說的經理不是創業者,不是企業擁有者,只是個管理企業的經理。确切講叫經理人,不叫企業家。外國的CEO也是創立者,比如說比爾蓋茨、韋爾奇等等。這樣的話就好了,定位就對了。
國有企業裡沒有企業家是不對的,因為國有企業也有管理風險,要管理發展,但是他确實沒有擁有權。對我們自己來講要自律,自律不是被迫的,不是不敢搞,是你想通了對自己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定位後會自律的來做這件事情。所以,你要比較透明友善和勤奮的做好工作。之後根據什麼樣的體制,有什麼的報酬和利潤,不願意做了還有别人來幹。這就是我覺得現在來講,作為所謂不管是國企民企,自律都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END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管理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
請為我點贊和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