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月薪5000不要吃”,火鍋什麼時候成了奢侈品,歡迎閱讀。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餘葭
編輯 | 蘇米
近日,四川巴奴毛肚火鍋品牌的創始人杜中兵在直播間裡稱 " 月薪 5000 就不要吃火鍋 ",引發輿論争議。
随後,杜中兵在視頻裡回應稱,自己所言需整體理解。由于這幾年火鍋價格越來越高," 如果大家經濟條件還沒那麼好,特别是像學生剛進入社會,只有 5000 塊錢的工資,忍一忍不要高消費,少吃一些火鍋,甚至不吃火鍋、不吃巴奴,延遲一下滿足,把錢花在自己的成長上,是不是讓自己變的越來越好,這是我真實的本意。"
杜中兵的回應視頻截圖
杜中兵脫口而出的話語,和前人一樣合理化了某樣消費者普遍認為價格不合理的商品。
" 反思自己這麼多年工資漲沒漲 ",是對年輕人不夠努力的鞭策," 月薪 5000 不要吃火鍋 ",也暗含着類似意思。
也許只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或是語義不完整的斷章,但都足以戳到人們心中最敏感的那塊痛處。
杜中兵有一點說得沒錯,火鍋的确越來越貴了。
以賣服務著稱的海底撈火鍋為例,據天風證券研究所梳理的統計數據,2017 年,海底撈在一線城市的人均消費為 98.3 元,而海底撈歷年的報财報顯示,2018 年客單價突破百元門檻之後,則開始逐年上漲,2020 年最高時達到 110 元。
雖然自 2020 年以後,由于經營情況慘淡,價格有所回落,但平均也維持在人均 100 元左右。
海底撈火鍋
而曾經靠着性價比和 " 一人鍋 " 面世的連鎖火鍋品牌 " 呷哺呷哺 ",也在十年來從快餐屬性迭代為正餐,人均單價從 40 元起不斷上漲,2023 年時客單價達到 60 多元,追趕其他 " 中高端 " 火鍋品牌。而同樣是呷浦集團旗下的湊湊火鍋,同一年客單價已經達到 140 多元。
那些定價為中高端的餐飲品牌,也許未必是漲價了,而是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它們本來就很貴。
這次風口浪尖上的巴奴毛肚火鍋就曾因 "19 元 5 片 " 的天價土豆登上熱搜。起因是 2023 年 2 月,西安一名顧客在巴奴火鍋店就餐時點了一份 19 元的土豆,上餐後發現僅有 5 片。
該顧客在網絡發布視頻吐槽後,巴奴作出辯解,稱 "18 元是大份的價格,實際上 5 片的售價為 9 元 "。
巴奴毛肚火鍋賣的 " 富硒土豆 "
當時,杜中兵還在微博回應稱," 巴奴賣的‘富硒土豆’不僅包含了產品本身的價值,也包含了環境價值,服務價值,以及全供應鏈的價值,所以巴奴暫時不考慮降價,并持續為顧客創造有價值的產品。"
這段說辭完美契合了巴奴标榜中高端的自我定位,所謂中高端消費,就是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淺層滿足之上,附加一些其他價值。而巴奴又不屑于宣揚海底撈的服務,畢竟,它曾打出這樣的 slogan:" 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
在巴奴的官網上," 經典毛肚 " 和菌湯的介紹是這樣的:運用 " 木瓜蛋白酶 " 嫩化毛肚,引領行業革命;野山菌湯大火現熬,每鍋湯只用 4 小時,用不完就倒掉。
自 2001 年成立起,巴奴的市場定位就一直以中高端火鍋品牌為主,定價也整體高于其他常見火鍋品牌。根據大眾點評網站數據,在北京門店,巴奴毛肚火鍋的人均消費就在 145 元到 163 元之間,兩個人輕輕松松就過了三百元。
從 " 天價土豆 " 到 " 月薪 5000",巴奴其實一直沒有變,它在不遺餘力而又盡力委婉地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目标閱聽人,并不是那些會因為兩三百塊而皺眉,會介意 19 元的土豆有幾片的人。
自 2001 年成立起,巴奴的市場定位就一直以中高端火鍋品牌為主 / 圖源:@杜中兵
不過對消費者來說,從賣服務到賣環境," 價值 " 越來越虛,吃到嘴裡的實打實的食材越來越少,要說味道,也很難稱得上多麼驚豔。
就像坐在重慶洪崖洞最好的江景樓窗邊吃一頓火鍋,如果牛油齁口,菜品失鮮,再濃郁的意境,也覆蓋不了嘴裡的敗興。
實際上,在今天,兩三百塊吃一頓火鍋,從一個人到三個人,在一線城市都算正常價格。只不過,在消費者心裡,火鍋這種成本與技術含量都偏低的餐飲,似乎從一開始就不該這麼理所當然地水漲船高。
人們想要食物本來的價值。
換言之,想要通過自我标榜高端來說服消費者掏錢,且以此鞭策人們努力賺錢以供消費的邏輯,越來越行不通了。
人均一百五的火鍋和七十九一根的眉筆到底貴不貴,消費者想要重新奪回判斷的話語權。
火鍋,在粵語文化區所說的 " 打邊爐 ",本身自帶一種平民與團體屬性。多人圍着爐邊環鼎而食,熱氣騰騰,笑談甚歡。不講究用餐的禮儀、門道和學問,要的只是一份便利和熱鬧。
打邊爐 / 圖源:圖蟲 · 創意
如果是在社會飛速發展時期度過童年與青春期的 90 後,在小時候,外出吃飯可能會選擇彼時剛剛在二三線城市風靡的必勝客、麥當勞這類方便又新奇的西式快餐," 出去吃頓好的 ",則可能是西餐、地方特色菜。至于火鍋嘛——在家就能搞定的事,大人是不太會願意出去花這筆錢的。
在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概念和噱頭尚且有人買單,而在今天,消費者已經在全方位拒絕 " 中高端 " 包裝的普通商品,尤其是衣食住行這類日常必需品。
前兩年,市面上昙花一現了一種定價高達 66 元人民币的 " 鍾薛高 " 雪糕。創始人林盛做過廣告策劃,本科學的歷史。時逢 " 國潮 " 風流行,鍾薛高的官網上寫有這麼一句話:" 人與人、人與家、家與家,像瓦片般俯仰相承。在這種鏈接與包容之中,我們期待更廣闊的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卻被現代商業社會無限曲解,在商品平平無奇的使用價值之上,增添抽象的文化屬性。
然而,不到一年後,鍾薛高就跌下神壇,成為冰櫃裡被以幾塊錢打折拋售,泯然眾 " 棍 "。
在擁有超 35 萬成員的 " 今天消費降級了嗎?" 豆瓣小組裡,有一篇 2020 年的精華帖子感慨道," 消費降級最應該的是不被符号消費困擾吧 ",帖子下人們紛紛附和,列舉出自己經過親身體驗後發現功效并不亞于知名大牌的商品例子。
降級的不僅是日用品和食品,旅遊界的奢侈品五星級酒店,也在全國範圍内慢慢降溫。根據文旅部的統計數據,2020 年,我國五星級酒店數量為 850 家,而截至最新 2024 年第三季度,所剩五星級酒店僅 736 家,四年時間驟減一百多家。
四年時間五星級酒店驟減一百多家 /《承歡記》劇照
伴随着市場降溫,曾經的豪華酒店也開始 " 淪為 " 平價。2024 年三季度,五星級酒店的價格平均為 599 元,同比下降了 5%,平均出租率同比下降了 4%。
與吃的需求一樣,住的需求究竟應該由哪些東西構成,泳池和酒吧是否必需,正在消費者心裡經歷新的考量。
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不被市場決定需求,貴與不貴,便不再由商家或作為中介的主播說了算,而是由消費者自己切身的生活經驗來評判。在就業壓力與降薪裁員等風險環境内,越來越多商品被迫回歸它們本來的使用價值。
大眾情緒并不是一朝一夕發生變化的。
在全國經歷經濟上行和市場改革的劇變中,消費也曾跟着進行了一輪又一輪更新。與物質水平的提高同時增長的,是精神與符号消費成為一種潮流。
齊格蒙特 · 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認為,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 生產社會 " 逐漸向 " 消費社會 " 演進,消費而非生產成為确定人價值的重要判斷标準。
就在五年前播出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符号消費仍然被視為某種重要價值觀傳達出來。全職太太顧佳參加貴婦們的聚會,因為背的包不夠上等級而被排斥在邊緣,而下次聚會換上一只價格不菲的名牌包後,她就理所當然跻身了富太太圈。
《三十而已》劇照
同年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另一熱點事件 " 假名媛 ",像是電視劇在現實中的副本延伸。用符号而非價值包裝的身份能換來很多實際利益,這本身就像是對符号消費的一種肯定。
符号能讓人的身份地位提高,再不濟也能供人裝點門楣,滿足一種情緒消費的需求。
如今,各種曾經被符号堆砌起來的消費品開始被祛魅。不僅是衣食住行,也包括不少流行文化消費品。短視頻平台上充斥着對 " 霸道總裁 " 這一曾經偶像劇主角的嘲諷,那些将消費能力等視為個人魅力與能力代表的,在今天的觀眾眼裡無異于腦袋空空的蠢貨。
當社會心态發生變化,支撐泡沫的那種東西,也自然煙消雲散。
越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人們越是渴望一個消費相對松弛的環境。
覺得一個東西貴——不管是覺得其物不及所值也好,還是個人錢包不富裕不願花這麼多去交換也罷,都希望能得到尊重和體諒。
筆者喜歡和那樣一種朋友外出吃飯,當我們走進一家餐廳,坐下來,簡單翻閱菜單,發覺價格有些超出預期或不值其價後,可以相視一笑,心照不宣地起身離開。
無關收入,也無關消費能力,僅僅是希望,我們能有不為 " 覺得貴 " 而感到可恥的自由。
說白了,一個月入 5000 的人走進火鍋店,他希望感受到的不是對自己嫌貴的鄙夷,更何況,一個月入 5000 的人,也許和曾經月入兩萬的人,做的是同一份工作。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于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