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如何去理解,任正非說的在“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 e 洞察 ,作者胡賽雄
作者 | 胡賽雄,華為公司藍血十傑,曾任華為公司備份幹部系主任、全球技術服務部幹部部部長
來源 | 華夏基石 e 洞察 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華夏基石 e 洞察原創,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人有自我證明的渴望,但這種渴望只有建立在社會需要和價值基礎上,才不致落入自證陷阱。報酬只是為了滿足基本需要,價值(包括達成價值過程中的堅守和努力)才能讓人產生持久的獲得感。人只有在精神上完成了以上身份認同,自我證明才能真正成為事業人生的引領力量。
對準社會需要還是人性欲望?
" 笨蛋,問題是經濟!"(It'stheeconomy,stupid!)這是美國第 42 任總統克林頓在他的競選總部牆上貼着的一句著名标語。克林頓赢得了 1992 年的美國選舉,最重要原因是他抓住了共和黨的軟肋——陷入谷底的美國經濟。裡根和布什雖然在國際事務中獲得了極高贊譽,卻敵不過經濟下行給美國民眾所帶來的不滿,最終在共和黨人執政 12 年之後,克林頓帶着民主黨人的新理念進駐白宮。果不其然美國在克林頓執政時期享受了經濟繁榮。
可見社會發展的主軸是經濟,經濟雖不是生命和生活的全部,卻不折不扣地是每個家庭、每個個體幸福的必需品。"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類似《詩經》裡這樣唯美的句子,很容易讓人沉醉上瘾;一曲刀郎的《花妖》,簡直可以把人的心給唱碎。但不管怎麼說,人生幸福的底色終歸不是情感,而是經濟,沒有經濟實力背書,所有的好,都不過是某種形式上的讨好。沒有經濟,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可以讓人陷入絕境;沒有經濟,再偉大的愛情也難以經受住殘酷現實的摧毀;沒有經濟,局中人乃至下一代的人格大概率會導向自卑。
為什麼說經濟是幸福的底色?因為只要是人,就存在需要(Needs),需要是每個人生理或心理上内在的生存條件。一般來說,一個人只有滿足了生存條件才能奢談幸福。随着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滿足生存條件必然涉及交換,交換必然涉及支付。只有當我們具備了支付能力,我們的需要才能轉變為市場需求(Demand);沒有支付能力,我們連提需求的資格都沒有。說到底,這就是基于分工的現代社會最基本的運行規則。
我們需要積累無限的支付能力嗎?那倒不必!原因是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超出了需要才是無限。超出需要的部分就是欲望(Wants),它是一種純心理上的外在刺激。欲望是無限的,但它并非我們基于生存條件的需要,只有欲壑難填的人,才會去追求無限支付能力。可見擁有過度的支付能力,未必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兒。
什麼是需要和欲望的分界?可以肯定地說,很難有清晰的分界。比爾∙蓋茨的豪宅 " 世外桃源 2.0" 足足有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而埃隆∙馬斯克卻說自己一直居無定所,我們不能據此說,比爾∙蓋茨的房子是欲望的產物。欲望一般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欲望帶來的滿足感往往比較短暫(譬如互相攀比)。但總體而言,只要是既不傷害他人,又不傷害自己,我們都可視之為需要,其判據就是——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社會規則是不同欲望衝突下的妥協,并反過來限制欲望。
撬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支點是什麼?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竊以為撬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支點,就是合理調節社會規則的尺度(準确地說是調節欲望的閥門),讓一部分欲望合法轉化為社會需要(釋放重大利好),理由是一切市場能量都潛藏在人性的欲望中,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欲望是無止境的,經濟發展理論上也是無止境的。
自證價值還是自證陷阱?
如果經濟是幸福的必需品,那麼積累支付能力就應理所當然地成為人生的必然選項。基于支付能力的需求,本質上是需要和欲望的一階導數。如何才能積累支付能力?結論是求需要和欲望的二階導數。求需要的二階導數,得到的結果是價值,只有與社會交換更多價值,才能獲得更多的支付能力;求欲望的二階導數,得到的結果是陷阱,欲望的無限性以及害人害己的特點,最終會吞噬了我們自己。
這說明追求人生幸福唯一的努力方向,是自證價值,千萬别陷入自證陷阱。自證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内心對未來的想象和構建,會映射到其現實生活中,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改變事情的走向,即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心想事成),原因是我們心中構建的合理性,事實上已決定了我們行為的方向。心理學上把這一現象稱為自證預言。如果預言的是價值,最後結果大概率是價值實現;如果預言的是陷阱,最後結果大概率是陷阱。
之所以說是大概率,是因為行為對準的是可能性,行為并不必然指向結果。确立合理的價值目标,才能自證價值;華而不實、好高骛遠和自私自利的目标,就會陷入自證陷阱。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意志是一回事兒,意志的實現又是一回事兒,意志可以信馬由缰,但意志的實現必須騎乘着特定規律和規則,意志一旦脫離了特定規律或規則,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陷阱。
但人的認知必然忽左忽右地脫離特定規律或規則,它天然存在這樣那樣的陷阱,原因是人的生物智能以不完整的歷史數據為基礎,且只具備有限算力,無論怎麼計算,人類面向未來有意義的路徑總是稀疏的。
以人類通信行業為例,自有人類以來,通信就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需要,早期的人類 " 通信基本靠吼 ";發展到後來,設立了驿站,相當于現在的郵局,最快能做到騎馬一天八百裡加急;但人們還是覺得太慢,于是就有了飛鴿傳書;再後來,人類逐漸發展出電報、電話、電子郵箱、短信息服務和即時通訊服務等。人類每經歷一次通信變革,就意味着一種新價值向社會投放,它們日臻豐富了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但是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人類達到今天的通信成就,至少走過了 1 萬年。上世紀末,計算機助力通信,軟體替代了人工,使電話得到了普及,無線電讓通信服務唾手可得,無線寬頻通信讓空口上能夠傳輸大流量,從而使多媒體即時通信成為可能。在第 5 代無線電之前,通信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還不太密切,直到近年有了 5G 增強技術,用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構建自動駕駛網絡才開始被人提及,可見沒有算力支撐,算法也難為無米之炊。
近 20 年來,芯片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算力取得了指數級增長,促進了社會全方位發展,說明算力是任何社會、任何組織和任何個體的底層競争力。但算法也好,算力也好,我們要認清一個基礎性事實: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數學,以前我們把數學當成了科學技術的工具,将來可能要把數學作為引領未來的引擎。在數據方向足夠多和投喂數據足夠大的情況下,機器深度學習能夠發現人類尚未認識到的特征,幫助科學技術各細分領網域以相對小的偏差,求導困擾人類專家的終極難題。順便提一下,有了 AI,未來可能不再出現類似歷史上那樣傳神的策略家了,在 AI 面前,策略家的那點算法和算力,會顯得太微不足道,大模型通過大參數訓練,理論上可以秒殺人類的學習速度。
以算法(人工神經元網絡)、算力(芯片或網絡)和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将助力人類在探索未來過程中,減少試錯,創造稀缺,走出内卷,加速找到理想的未來。但即便有了人工智能,通向未來的有意義的路徑依然是稀疏的,這是由未來數據的稀缺性決定的,說明在趨近未來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試錯路徑和試錯風險。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願意向社會自證價值者少,而匍匐在存量價值上博弈者居多,致使很多人陷入自證陷阱。在常規人的人性中,得到所帶來的快樂,遠不及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大,較之想得到,人們更在乎怕失去。
我們不妨來看下面的試驗:假設我們正在訓練一位長跑運動員,第一周我們讓一位美女運動員舉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 " 如果你能追上我,我就是你的 ",從人性角度推測,這位長跑運動員肯定會加速奔跑;第二天我們讓兩位美女運動員舉着兩個牌子,上面寫着 " 如果你能追上我們,我們都是你的 ",從人性角度推測,這位長跑運動員估計會跑得更快;第三天我們找來一只大黑熊,舉着一個牌子,上面寫着 " 如果我能追上你,你就是我的 ",從人性角度推測,這位長跑運動員跑起來恐怕會把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可見怕失去才是深層人性。
不僅是人類,自然界中的生命體也怕失去。在一般人印象中,螞蟻似乎很勤勞,其實這是表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學家夏博諾(DanielCharbonneau)為了研究螞蟻的日常工作,他在螞蟻身上畫上記号,記錄螞蟻的活動情況,最後竟發現高達 40% 的螞蟻對族群毫無貢獻,它們整天只是在洞穴附近不停地兜圈,或者原地動一動觸須假裝工作,甚至替其他工蟻打理儀容,完全是 " 摸魚 " 和 " 扮忙 " 的高手。但不管怎麼說,随着 AI 的加持,人們将一定會不斷增加自證價值的赢率,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抑制怕失去的人性。
謹防推出 " 怕失去 " 的恐懼版本
在電影《讓子彈飛》裡,有一個看了讓人非常憋氣的場景:小六子被污蔑吃了兩碗粉,面對眾人起哄,小六子為自證清白,不惜剖開自己的肚子和他們理論,這太得不償失了。須知在污蔑者面前,無論你用什麼方式,也換不來自己的清白啊!
好人說不壞,同樣的道理,壞人也說不好。一個人炫耀什麼,就恰恰說明他缺少什麼,因為炫耀的另一面,就是自證陷阱。自證陷阱一般源于人有自我獎賞的需要,大致分為:
1)個人獎賞,如一些專業人士,喜歡從個人高于常人的禀賦和表現中,獲得某種享受感(沉浸感、掌控感、成就感等),當專業人士用自己的高标準和嚴要求去領導一個團隊時,他就為自己構建了陷阱,團隊成員會覺得太過嚴苛而抱怨甚至放棄努力。
2)人際獎賞,如《讓子彈飛》裡的小六子,在乎自己的人際形象近乎到了道德潔癖的地步,一個這麼愛自己的人,最後反而害了他自己,這也說明有時候尊嚴、面子、情緒這些東西,可能是一種适得其反的、虛假的自我獎賞。
3)報酬獎賞,如一些人身在高位,卻做不出相應的成績,總是想方設法自我證明,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了位置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個人利益。在一個健康的組織裡,這樣的人顯然很難長久,他們與其把心思花在自我證明上,還不如花在自我賦能上。
領導者要跳出這些錯誤的獎賞機制,尤其要謹防推出怕失去的恐懼版本,自欺欺人,自我表演,自以為得逞,而把别人當成了傻子。個人獎賞、人際獎賞和報酬獎賞都是基本人性需要,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這些不是以聚焦價值的創造顯化得來,而是以貪天之功不恥之尤得來,大概率就會陷入自證陷阱。老子在《道德經》第 22 章,列舉了很多這方面的典型情形,以儆效尤。
【原文釋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馀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踮起腳尖顯示自己高大的人,反而站立不穩;雙腿跨得太大企圖顯示自己走得快的人,反而走路都成問題;自以為是的人,反而看不清事實;自我表現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己;誇耀己功的人,反而說明自己沒有驕人業績;妄自尊大的人,反而不會被人推舉為尊長。以上這些從道的角度看,如同多吃下的食物和多此一舉的行為,任何生命體或許對此都感到厭惡,何況人呢?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讓自己處于這樣被動的情形的。
單純的利潤和規模都是錯誤的獎賞機制
在華為公司看來,企業有責任獲得利潤,但利潤不是企業的唯一目标。企業如果沒有長期有效的增長策略,就不會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撐企業的發展,這樣的企業就像穿上了紅舞鞋,最終只會把自己累死。所以,《華為基本法》中寫道,華為會追求 " 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 ",追求利潤,更追求長遠的生存發展。
單純追求利潤和規模都是企業的 " 紅舞鞋 "。" 企業是做什麼的?" 對于這樣的問題,估計大多數企業會不假思索地回答:" 企業是賺錢的。" 這說明利潤在他們心裡一直占據着核心位置。也難怪,沒有利潤,企業如何維持生存。
但如果據此下結論,利潤就是企業的目的,那就錯了。其實企業可以沒有利潤,只要有未來和現金流,照樣可以生存下去,但這種生存方式完全寄托在人們對企業未來的期許上,财務結果如果不健康,企業就難以持久。即便一些企業當前财務結果健康,長期經營也未必健康,很多昙花一現的企業就屬于這種情況。
華為對财務結果健康有明确的定義,就是要求銷售收入、利潤、現金流 " 三足鼎立 ",共同支撐起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單純追求銷售額增長是一種不顧一切的瘋狂,單純追求利潤會透支未來,不考核現金流将只能看見賬面的利潤。華為追求的是長期經營健康,近 20 萬人聚在一起,目的是把華為做成一個更有價值的公司。這個價值一方面表現為公司現實的獲利能力,另一方面表現為公司未來潛在的獲利機會。具體來說,企業短期追求經營結果健康,這是企業活下去的根基,要通過收入指标看銷售效率,通過現金流指标看運營效率,通過利潤指标看投資回報;中期要從產業的投資結構、成本結構和商業生态等方面,看企業的核心競争力;長期要從戰略和組織角度,看企業的長期價值是否有保障。
早在 1999 年,華為就擔心企業可能會穿上 " 紅舞鞋 "。" 紅舞鞋 " 源自安徒生的一個流傳甚廣的童話故事:女孩子把紅舞鞋穿在腳上,跳起舞來會感到更加輕盈、富有活力。有一位姑娘實在抵擋不住這雙紅舞鞋的誘惑,悄悄地穿上它跳起舞來,頓時感到有舞之不盡的熱情與活力。她不知疲倦地跳了一曲又一曲,最後姑娘累死了,在她的旁邊散落着那雙永不知疲倦的紅舞鞋。當時的《華為人》報登了一篇《企業不可穿上 " 紅舞鞋 "》的文章,強調 " 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着 ",企業經理人的責任不是為公司尋找一雙 " 紅舞鞋 ",使公司只能活一陣子,而是面對誘惑,保持戰略聚焦,追求企業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追求利潤最大化必定犧牲未來價值。企業為什麼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因為企業一旦穿上了利潤的 " 紅舞鞋 ",就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貪欲,就會犧牲企業的長期投入,犧牲一些戰略機會點的獲取,進而毀掉企業未來的大好前程。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些企業,盲目地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此甚至會犧牲企業的品牌和聲譽,只想在最短的時間内獲得最高利潤。這樣的結果,短期内企業可能會獲得較高的收入,有的甚至能走在行業前列,可是往往用不了兩三年,企業就走到了盡頭。
華為在這方面一直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按照一般規律,華為每年上半年的财報多數情況下利潤為負,因為上半年業務規模還沒起來。如果公司上半年利潤很好,管理層則會認為這可能是個問題,一方面,這些利潤極可能是犧牲了公司未來價值換來的,公司就要徹查各業務單元的資源投入情況,确保公司穩健經營。有一年的上半年,華為的利潤确實太好了,于是便要求各部門突擊花錢,理由是要增加土地肥力,只有土地肥沃了,以後才能長出更多的莊稼。另一方面,利潤高了,帶來的一個困擾就是員工的分紅會随之增加。員工現實獲利多了也會是個問題,因為這些翅膀上綁了金條的 " 鳥 " 可能就飛不起來了。員工既然選擇了艱苦奮鬥這條路,就别老想着賺快錢。
華為的這些做法與一些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的企業急于追求利潤和股東價值最大化,不惜去盤剝合作夥伴、供應商甚至客戶,這樣獲得的利潤一定是短期的。有些企業還會故意做大規模,融資上市,而上市以後,一些高管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就立馬失去了繼續奮鬥的目标。因為他們認為後面再難找到比上市更有吸引力的 " 奶酪 " 了,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反而成了企業的負累。由此看來,無論是企業利潤最大化,還是員工或股東利益最大化,它們都是企業的 " 紅舞鞋 "。
實際上,企業利潤高了,雖然員工和股東價值增大了,但有損客戶的價值。企業在最初發展中,主要是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得足夠的資金來維持企業的繼續發展。但企業要謀求長久的發展,就要從完成銷售目标逐漸向與客戶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轉變,這才是長久之計。要想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就要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并不斷體現企業的價值。如果企業只追求自己的利潤,那必然就會犧牲客戶的利益,這樣怎麼能赢得客戶的信任和長久合作呢?所以,華為每年都會根據自己的經營狀況适當地向客戶讓利,從而 " 做厚 " 客戶界面。客戶關系穩健了,客戶界面上的未來基本盤才會更加有保障。
保持有效規模是企業活下去的基礎。華為對規模的認識是:企業必須保持有效的規模,這是企業活下去的基礎。規模太小就會喪失競争力,因為規模小面對的是外部因素,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必然抗不住風暴。也就是說,規模是一個企業保持核心競争力的前提,就像一艘巨輪和一葉扁舟在海裡一樣,巨輪抗風暴的能力當然更強。但是,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擴張,同樣不利于企業的發展。華為公司的通信設備和數據中心曾經需要配套電源,于是,華為就推出了一個名叫能源基礎設施的配套能源業務。業務做起來後不久,華為便不再滿足于僅為本公司的設備提供配套電源,于是開始大幅度擴張規模。但由于能源基礎設施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擴張初期就出現了盲目性。幸運的是,任正非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為防止力量分散,效益降低,華為立刻改變策略,決定對非主航道業務只考核利潤,不再盲目追求規模。這樣就限制了公司非主航道業務的盲目擴張,使業務定位更加清晰具體。業務定位也不再是能源基礎設施,而是 " 以比特控制瓦特 "。經過重新定義後的業務很快就發揮出了技術優勢,提升了企業效益,每年都能為華為創造出豐厚的利潤。
華為對規模的理解與很多企業不一樣。很多企業是看見什麼賺錢,就上馬什麼項目,不管這些項目和公司的核心競争力是不是有相關性。這種 " 攤大餅 " 的多元化業務模式,由于學習曲線長、互相不借力等因素,反而會削弱企業的競争力。有一位企業負責人曾經開玩笑地對我說:" 我們的業務多元化,就像麻袋裡裝了一堆馬鈴薯,可一個個馬鈴薯彼此卻沒啥關系。" 華為認為,這種純粹多元化的公司是很難生存的,企業必須保持有效規模,但有效規模是以核心競争力為前提,在與核心競争力不相關的利益面前,要經得住誘惑,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戰略清晰的條件下,要有定力。
企業既不能追求規模最大化,也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兩者之間該如何平衡呢?結合企業對利潤和規模的訴求,華為提出了 " 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 " 概念。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帶來的價值是增加了企業的營業收入,擴大了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鞏固了市場地位,為企業長期增長和獲取可持續利潤奠定基礎。如果我們注意看華為的财報,就可以發現,華為每年的利潤率一般在 8% 左右。所謂 " 一定利潤率水平 ",指的就是這個 8%,這就是華為給自己畫出的一條生存底線。低于這個生存底線,就意味着華為的生存能力下降了;過高于這個生存線,誠如前面所說的,就會犧牲公司的未來。所以,華為将高于 8% 的利潤部分全部拿來打造未來的核心競争力。
2019 年,在著名的全球工業研發投資百強排行榜單中,華為作為前 50 名中唯一上榜的中國品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高達 113 億歐元。排在華為前面的,是略微領先一點兒的微軟公司。這個數據說明什麼呢?說明華為每年的銷售額相當可觀,但光投在研發上的資金就抵得上很多企業全年的營業額或利潤額了。正因為這樣舍得花錢,華為的淨利潤相對就減少了。所謂 " 成長最大化 ",指的是圍繞企業的核心競争力,最大限度地保持市場覆蓋率,通過為客戶提供低成本優質服務,攤薄成本,企業就能生存下來,并能獲取業務規模所帶來的利潤,從而自然地把企業今天的錢變成明天更大的現金流。
在利潤和規模的平衡上,華為的經驗做法是:
第一,将多餘利潤投放于市場。利潤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獲得利潤後,再将多餘的利潤投入市場,最終市場就會回饋更多的利潤給企業。這樣企業才能獲得良性的發展循環,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
第二,拓展業務要以利潤為導向。很多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不惜讓企業虧損。這種情況短期内是可取的,但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如果企業不能獲得合理利潤,顯然就無法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所以拓展業務先以利潤為導向,只有獲得利潤了,企業才有多餘的錢,加大市場開發。
第三,在守住生存底線的基礎上,不惜代價争奪戰略制高點。任正非曾經說過,上甘嶺雖然不打糧食,但上甘嶺要是丢了,就沒有打糧食的地方了。在那些邊際收益小于或等于邊際成本的地方,從短期看可能減少了公司的利潤,但從長期看會增加公司未來的競争力,有利于公司未來的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說,追求一定利潤率水平上的成長最大化,最終還是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
以上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企業要長治久安,必須先進行身份認證:企業是滿足社會需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器官,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的機器或工具。在正确的身份認證基礎上,企業要通過文化建設,讓全體員工獲得正确的身份認同,促進員工用一致的行動和努力,創造社會價值,保障企業長期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