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華為未雨綢缪,魏建軍一語道破!芯片危機下,智駕第一梯隊都是紙老虎?,歡迎閱讀。
2023 年 8 月 24 日,何小鵬将吳新宙安全送達英偉達 " 報到 ",曬出了與黃仁勳的三人合照,并表示 " 我們更深度的合作也即将開始 "。
不曾想的是,一年多之後的 12 月 2 日,漂亮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将 140 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将更多半導體設備、高帶寬存儲芯片等半導體產品列入出口管制——中國芯片的進口,再度被卡脖子。
8155、8295、Orin,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如同燃油車時代的 EA211、EA888 等等,搭載與否,幾乎成為了判定一台新能源汽車是否合格、是否高級的标準。
據統計,2023 年,高通在中國的智能座艙網域控芯片的出貨量,超過了 226 萬套,市占率高達 59.2%,而這個數字,在今年 1-9 月裡提升到了 67.2%;且在 2023 年,英偉達在中國的 Orin 系列智駕芯片的出貨量,達到了 109.5 萬顆,市占率 33.5%,而這個數字,據悉 2024 年已到了 45.7% 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單單是蔚小理三家頭部新勢力,就貢獻了英偉達 Orin 系列芯片在中國市場前裝份額的近 9 成。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一語道破," 中國電動汽車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只有產業鏈領先 ",并點明,產業鏈中國最好,中國電動車只有這一點領先,剩下的電機、電控,用的芯片是美國的,中國是算法做得很好。
當然,不可避免的是,長城汽車也離不開高通以及英偉達。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1-10 月,全球新能源汽車份額達到 19%,而中國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份額 69% ——絕對高的市占率之下,是核心零部件供應與自研的鬥智鬥勇。
幾年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說了一句較有争議的話,即 " 無人駕駛是忽悠 ",若是将這句話放在全球的大格局來看,和魏建軍的痛斥如出一轍。沒有自己的芯片," 忽悠 " 之說不假。
一邊深度捆綁國外的芯片,一邊宣傳智能化是主方向,着實有失大雅。此前,一款車是否搭載 8155 芯片,成為了是否值得消費者購買的判定标準,再往後,倘若沒有更新至 8295 芯片,則被判定為 " 工業垃圾 "。
為各大車企,尤其是新勢力所推崇的智駕,多年以來投入資金不低,而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之下,搶占激光雷達智駕高地,為了實現智駕平權,毅然轉型大搞純視覺方案——智駕已被不少車企定為 " 剛需 "。
客觀來說,從已有的測試可知,即便不少車企的智駕能力已超過 L3 級水準,但無人駕駛仍舊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原因則在于對于許多車企而言,芯片無法自研是一大問題;百密一疏的錯漏,讓所謂的無人駕駛,成為了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之科技產物。
固然,我們不能否定智駕的發展方向,但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是芯片。
幾乎同時的,在今年下半年,小鵬、蔚來各自宣布自家自研的芯片流片成功。據悉,小鵬的圖靈芯片專門為 AI 大模型打造,稠密算力 500 至 750 TOPS,用于 AI 汽車、AI 機器人和飛行汽車;蔚來的智駕芯片 " 神玑 NX9031" 預計算力超過 1000TOPS,将于 2025 年第一季度首搭 ET9。
至于理想,據說代号為 " 舒馬赫 " 智駕芯片,預計今年完成流片——時間已剩不多。
雖有成果,但必須指明的是,流片和量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另外,還有兩個重要之處是,換裝硬體則意味着軟體需要同步匹配,然後是成本,即便車企實現了芯片自研,不說性能如何、質量如何,成本上極有可能高于直接采購國外的芯片。
被毛利率所困擾的造車新勢力們,取舍往往最難。
為何一台新能源汽車的 " 成品 " 進度,效率上遠高于油車,甚至的,一個全新的品牌推出一款全新車型,竟花不上兩三年——用 " 拿來主義 " 解釋,最為貼切。
11 月底,華為 Mate 品牌盛典上,發布了多款新品,尤為被關注的 Mate70 卻不公布采用了何種芯片而被吐槽。冷靜的聲音中,有一種解讀我比較認可—— " 大家都以為 Mate70 偷工減料,不敢明确零部件的型号,但華為實則在保護自己的供應商 "。
回到汽車層面,一直以來,包括小鵬、智己等在内車企,都認為自己的智駕處于第一梯隊,但在公眾的認知裡,又似乎唯華為智駕乃至華為的智能座艙,無愧第一。暫且不提評測的結果,查詢問界、智界、阿維塔等采用了華為智能化方案的品牌可知,無論是智駕還是座艙,其芯片源于華為自研。
在芯片總被卡脖子的時代,在芯片戰争逐漸白熱化的時代,自研為王,且自研并真正已應用到市場上,才有資格 " 吹 " 一波。
視頻号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