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爆火的Kimi,搶了誰的生意?,歡迎閱讀。
文 | 定焦,作者 | 黎明,編輯 | 魏佳
一個僅成立一年的創業公司,一群頂着名校光環的 90 後,做出了一款效果出眾的大模型產品,讓整個 AI 圈震動。
自從妙鴨相機短暫出圈後,國内的大模型行業,已經很久沒出現爆款產品,Kimi 填補了這一空白。
最讓人意外的是,A 股股民也來湊熱鬧,各大炒股群讨論 Kimi 概念股,流量激增導致 Kimi 伺服器宕機。
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雖然熱度減退,但身邊依然有人在讨論 Kimi。
北京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告訴「定焦」,近期學校組織了學習會,安排老師學習 Kimi,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習、訓練 Kimi。
在網絡上,時不時能看到有人推薦 Kimi,這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定向投放的廣告推文,但也不乏一些自來水。
Kimi 帶給人們的一個認知衝擊是,AI 發展太快了,創業公司也可以在短時間内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相比之下,那些号稱做了十幾年、砸下千億資金的科技大廠,不過如此。
Kimi 搶走了科技大廠的風頭,未來還可能搶走他們的用戶。問題是,火爆能持續嗎?
誰在用 Kimi?
Kimi 是一個面向 C 端用戶的智能助手,善于讀長文、搜網頁,主打功能包括整理資料、解讀檔案、輔助編程、文案寫作等,被網友稱為 ChatGPT 中文平替。
因為有 ChatGPT 在前邊教育市場,還有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訊飛星火等大廠推出的產品相互内卷,Kimi 提供的這些功能,其實很多人之前或多或少了解過。
但對比之下,像 Kimi 一樣讓很多人自發使用,不只是廠商自吹自擂,還能讓 2 億 A 股股民狂歡的國產大模型產品,此前沒有過。
Kimi 呈現給用戶的東西很簡單:一個像百度搜索一樣的搜索框," 檔案,拖進來;網址,發出來 ",然後用戶可以直接針對發給它的檔案或網址提問,讓它幫忙總結歸納、分析數據、全網搜索。
圖源 / kimi.ai 官網截圖
最大的亮點是它支持超長文本輸入,一開始是 20 萬字,後來增加到 200 萬字,而當時縱觀全球範圍内的大模型,沒有一個能超過 10 萬字的。
這在用戶體驗上最大的變化是,你給大模型投喂資料,不用再把檔案拆抽成好幾個了,直接丢進去就行,它都能很快讀懂,還能 " 大海撈針 " 定位其中的信息,告訴你某個信息出現在哪一頁。
看到這,Kimi 的用途很明确了——長文本閱讀和分析概括,可以理解為 AI 搜索 + 文檔總結。它是一個生產力工具,幫助我們處理信息,偏實用導向,不是用來吟詩作畫、聊天娛樂的。
這個定位,決定了 Kimi 的使用者主要是打工人。Kimi 官方介紹文檔中提到了六類人群:學術科研人員、互聯網從業者、程式員、自媒體與内容創作者、金融和咨詢分析師、法律從業人員。他們有個共性:要處理大量文檔信息。
一位非訴律師對「定焦」說,之前經常用 ChatGPT 整理法律政策,利用它寫報告、總結,但 ChatGPT 有個問題是每次輸入的信息不能太長,比如一份 1 萬字的材料,需要抽成好幾份,分批發給它才能進行分析。Kimi 的長文本特點,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他是兩款產品同時在用。
一位自媒體從業者告訴「定焦」,他會用大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财報信息,查詢一些财務數據,在對比了文心一言和 Kimi 之後,他覺得 Kimi 更好用。"Kimi 的功能很直接,簡單好上手,總結歸納能力很強。"
不過,他們都表示,目前使用頻率不高,更多是嘗鮮、試用,因為 AI 生成的内容質量不穩定,有時候會出現胡說八道的情況," 可以參考,但不能全信。"
Kimi 的開發者,是一個叫作月之暗面的創業公司,去年 3 月成立。Kimi 去年 10 月第一次亮相,從一開始就主打長文本,對外宣傳的噱頭是 " 完整吃下了一本《三體》"。
亮相之後的半年内,Kimi 迭代了三次。識别掃描件、上架小程式、聯網搜索,以及将支持的上下文長度更新到 200 萬字。
3 月 18 日的 200 萬字更新是一個轉捩點。在那之前,Kimi 還是在互聯網圈、大模型從業者,以及小範圍的 AI 愛好者中傳播,更新之後,Kimi 成功引起了 2 億股民的注意,出現一批 Kimi 概念股,Kimi APP 和小程式宕機上了熱搜,進一步傳播出圈。
如今來看,Kimi 能火,是多個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產品确實還不錯,這是前提;其次恰到好處的營銷,2 月中旬月之暗面那筆 10 億美金、号稱國内 AI 大模型公司單輪最大金額的融資,極大增加了關注度;此外,Kimi 概念股的發酵,來自 2 億股民的神助攻,最後一舉将 Kimi 送上了微博熱搜和 Appstore 總榜前十。
Kimi 的确是出圈了,這跟此前國產大模型只在業内人中傳播不一樣。不過,從總量上看,實際使用 Kimi 的人數還是有限,Similarweb 監測到 Kimi 網頁版的日活用戶數峰值在三四十萬的水平,全網日活峰值在百萬水平。
對于一家創業公司而言,這個成績相當不錯。問題是,為什麼做成這件事的是一家創業公司?
Kimi 做對了什麼?
月之暗面不是國内最早那批做大模型的公司,在它之前,百度的文心一言作為 ChatGPT 之後第一個亮相的國產大模型,被認為最接近 ChatGPT。此外,阿裡的通義千問、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智譜 GLM,都已迭代了好幾輪。
但除了廠商們的主動發聲,國内一直沒有出現 C 端用戶真正認可、願意自發為之宣傳的產品。
一大亂象是卷參數、刷榜單。幾乎每家在發布產品時,都要把 GPT 拉出來對比一波,找到幾個指标把 GPT 超越——比如,中文能力。GPT 成了靶子,被國產大模型輪番吊打。但業内人都知道,論綜合能力,國内沒有一個大模型能超越 GPT4。
" 刷榜 " 是大模型行業公開的秘密。國產大模型樂于刷榜,經常在各種榜單上排名第一。但多位做榜單測評的業内人士告訴「定焦」,大部分排名沒有太大參考意義,跟 " 刷題 " 一樣,不代表真實能力。
普通用戶感到很迷惑," 你說你很強,榜單上有你,媒體推薦你,博主誇贊你,我就信了你,但用完之後,一言難盡…… " 一位試用過多款國產大模型的用戶說。
國内做大模型的公司很有意思,有些是為了拉股價,有些是蹭熱點,還有的就是想圈錢,動機很不單純。稍微好點的,是為了趕超對标 OpenAI,是為了要赢。
即便是把長期主義挂在嘴邊的大廠,很多也是為了打赢對手,而不是想着怎麼滿足用戶需求。
最典型的是阿裡和 360。Kimi 宣布支持 200 萬字超長無損上下文之後,因流量激增伺服器崩潰上了熱搜。然後第二天,阿裡通義千問宣布免費開放 1000 萬字長文檔處理功能,号稱 " 全球文檔處理容量第一 ",緊接着 360 AI 浏覽器宣布内測 500 萬字長文本處理功能。
好吧,大廠又 " 赢 " 了,他們又 " 第一 " 了。
有人點評:" 既然你(阿裡、360)知道長文本好,而且你也能實現,早幹嘛去了?這是來給用戶提供便利的,還是來蹭流量的?"
除了大廠,還有大佬。去年 Kimi 剛發布不久,李開復成立的零一萬物,發布了大模型 Yi-34B,能處理約 40 萬字,是 Kimi 的約 2 倍,聲稱問鼎了多項全球英文和中文能力測試排行榜第一。但馬上就有業内人指出,"Yi 系列 " 的模型架構與 Meta 的開源大模型 LLaMA 相比,只改了兩個張量(tensor)的名字,讓其陷入套殼争議。
圖源 / 零一萬物官網
在這樣的大模型創業生态中,其實只要產品稍微好一點,營銷巧一點,時機把握好,很容易脫穎而出。
今年 3 月,AI 創業者華融琦利用 Kimi,寫了一個《Kimi 最全指南》的雲文檔,傳播很廣。他對「定焦」說,Kimi 做長文本很早,從一開始就拿這個點做單點突破,給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長文本是一個通用性的功能,Kimi 相當于是以功能和場景出圈。另外,創始人楊植麟超級學霸、AI 大牛、90 後的人設自帶濾鏡,在感性層面獲得了外界更多支持,用戶出于認可自發的宣傳也給 Kimi 增添了不少流量和好感。
產品定位決定了市場策略。在國内大模型產品中,Kimi 是少有的從一開始就明确只做 to C,不做 to B 的產品。Kimi 發布的第一天,楊植麟就說過,希望先提升模型能力,同時也會聚焦 C 端超級應用,通過產品連接技術與用戶,Kimi 是第一個產品嘗試。
對 C 端用戶的看中,決定了 Kimi 的產品體驗不會差。無論是 200 萬字的超長文本,還是拖拽檔案的無門檻操作,以及簡潔的頁面設計,都能體現這家公司的用戶思維。
BAT 等大廠的大模型,做的很早,想要的也很多。在 " 做給誰用 " 這個問題上,大廠是典型的既要還要,既要吸引 C 端用戶,又想讓 B 端客戶付錢,所以大廠基本都是把大模型跟雲服務打包在一塊,C 端 B 端兩手抓。
智譜 AI 是清華系的創業公司,全面對标 OpenAI,公認技術實力強悍。智譜也有面向 C 端的產品,但落地方向以 to B 為主——智譜在機場廣告牌上打的大屏廣告," 助力千行百業加速邁向通用人工智能時代 ",明顯是給企業看的。
相比之下,Kimi 是少有的從用戶需求出發打造的產品。這不是說月之暗面的動機多麼高尚,只是從結果來看,用戶認可度更高。
搶了誰的生意?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月之暗面少了些包袱,得到人們更多包容,這是大廠沒有的優勢。
去年 3 月百度在國内率先推出文心一言時,人們的關注點不是產品的功能表現,而是它有沒有套殼,以及產品演示為什麼是錄播。
C 端用戶對大廠有一種天然的挑剔,甚至認為他們是創新的敵人。所以當楊植麟頂着 90 後創業者的光環出現時,很輕易就被貼上了颠覆者、破局者的标籤。
那麼,月之暗面的真實技術實力如何?Kimi 的火爆能持續嗎?
AI 創業公司語核創始人池光耀認為,總體來看,考慮到長文本能力,Kimi 是潛力很強的模型,能排在國内的第一梯隊。
他對「定焦」分析:"Kimi 對長文本的追溯能力很強,在給定材料中靠指令要求追溯特定信息的準确度很不錯。即使是把指令埋在兩三萬字的小說中也能做到正确遵循。另外,它處理大部分日常任務的邏輯性能足夠,雖然對超長材料的總結提取可能會漏掉部分細節,但能保留主體正确。"
華融琦認為,各家大模型都有自己擅長的點,Kimi 的優勢是解讀長文本,像是一個超級智能的文本檢索器;智譜的智能體比較完善,搭建了開源生态,基于這個生态開發項目比較方便;MiniMax 的模型比較懂人性,在角色扮演、情緒價值上有優勢;文心一言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做的比較好。
"Kimi 确實是 C 端工具中最耀眼的,但在其他方面,比如 AI 系統搭建,光靠 Kimi 還不行。" 華融琦說。
由此來看,Kimi 只是在 C 端用戶最容易感知的一些方面,暫時做到了比較好的體驗,但這不意味着它就具備了很大的優勢。
AI 行業投資人柳笛對「定焦」說,現有的這些大模型,沒有同一框架下的可比性,其實論綜合能力,百度、阿裡、智譜 AI 的產品是不錯的,但 Kimi 在一些辦公場景,比如復雜搜索、多輪對話、報告分析等方面好用,被用戶當作輔助工具來用。
不過,由于產品定位清晰,Kimi 已經對大廠的產品產生了替代效應,比如搜索。
" 我覺得有了 Kimi,基本可以不用搜索引擎了。" 一位 Kimi 用戶對「定焦」說,在他看來,Kimi 的聯網搜索 + 自動生成功能,對傳統搜索是降維打擊," 過去搜資料,你要從大量結果中自己去篩選、判斷、分析,現在這些過程都可以省略,你只需要下指令就可以了。"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Kimi 爆火的那段時間,還有一款產品的流量也增長迅猛。根據 "AI 產品榜 " 的統計,AI 搜索產品 " 秘塔 AI 搜索 "3 月訪問量同比翻了 5 倍,在總榜中的排名快速爬升,僅次于文心一言和 Kimi。
柳笛認為,Kimi 對大廠接下來的策略產生了影響。" 大廠明确 to C finetune(微調)的方向了,更加看重 paperwork 的質量,而不是純生成一些聊天内容,讓用戶調戲。"
當然,也有人對 Kimi 的可持續性持懷疑态度,認為它不一定能賺到錢。國内的大模型廠商之所以要做 to B 生意,是因為能看到明确的變現場景,C 端產品難出爆款,出了爆款後算力成本是個巨大負擔,讓用戶付費則考驗用戶粘性。而很多用戶湧入 Kimi,也是看中它是免費。
秘塔科技 CEO 闵可銳曾經直言:在國内不論針對什麼環境,與國際市場的付費意願相比而言是糟糕的。
"Kimi 也沒成功,它在試圖先培養用戶習慣,現在能維持百萬 DAU(日活),月推理成本都得大幾千萬,接下來大家就要驗證收費了。" 柳笛說。
華融琦認為,Kimi 對 C 端收費是一個必由之路," 只是要看在什麼階段、對哪些功能進行收費,這就很考驗 Kimi 的產品和定價水平。"
大廠轉變策略後,對 Kimi 形成圍剿之勢,因此技術和產品的迭代速度很重要。
"AI 這一波浪潮,大家達成共識特别快,一旦進入白熱化的打仗階段,不管是搶用戶還是搶收入,恐怕不會特别久。" 華融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