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300億的抗日大片,玩砸了,歡迎閱讀。
一部韓國 " 抗日劇 " 上線了。
打得狠。
拍得美。
演得帥。
哈爾濱
하얼빈
玄彬主演,禹民鎬導演。
四年前,禹民鎬的《南山的部長》捧回韓國青龍獎最佳影片,也讓他跻身韓國一線導演。
可惜。
這部新作《哈爾濱》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作為韓國的 " 抗日 " 片,電影講述的是朝鮮俠士安重根(玄彬 飾)為朝鮮獨立,而在哈爾濱火車站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歷史事件。
你以為,可以在電影裡看到玄彬耍帥——
但,演員裡,全部都是這樣的妝造。
别說帥不帥了,誰是誰,認起來都還費勁。
你以為,這部叫《哈爾濱》的電影,能多少跟 " 爾濱 " 沾點關系。
但,抱歉。
電影沒有半點與哈爾濱有關的場景。
唯獨在電影最後,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前期,給了火車站一個遠景。
把它當做任何一個城市的火車站都行。
而且,電影裡還有 " 廣袤無垠 " 的沙漠代指滿洲。
非常勉強地算是符合當時滿洲的地理了。
不得不說。
這部電影很大一部分的 " 好看 " 程度,得靠攝影師兜底。
畢竟,這個電影裡是攝影師是拍過《寄生蟲》《燃燒》《母親》《雪國列車》....... 的洪垌杓。
很多場景,在攝影師洪垌杓手裡變得更高級了。
Sir 今天,就來聊聊。
這部電影,除了人設拉垮、故事無聊之外。
攝影師是如何靠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将這部電影從 " 差 " 改到 " 湊合 " 的。
01
鏡頭語言還史詩感真實
這部電影從高質感變得 " 泯然眾人矣 ",導演需要背小耳朵。
我們是可以看出來,禹導是想拍出一部宏大的、具有上帝視角的熱血歷史電影。
比如,在表現主角内心掙扎、痛苦時,讓他獨自行走在冰面上(也改編了真實歷史現實)。
比如,在建立 " 斷指同盟 ",讓安重根切斷手指寫下血書時。
這一場畫面安排得極為肅穆,深刻。
再或者,以一種上帝視角,去俯瞰刺殺事件。
史詩感,是有的。
但,為了史詩感削弱了 " 真實感 ",真真搞笑了。
比如最後一場高潮戲。
為了刺殺伊藤博文,一名革命義士孔夫人上來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放倒日本軍官。
周圍的人仿佛瞎了一般,什麼也沒看見。
就算看見了。
也悄悄閉上了嘴。
可能怕此時尖叫會驚動伊藤博文的保镖吧。
而安重根向伊藤博文開槍時,更是如入無人之境。
直接從俄羅斯禮儀隊裡走到中間,大搖大擺開槍。
為了凸顯此時的英雄壯舉,剪輯時,這一段還故意使用慢鏡頭。
還得說,俄羅斯到底不是日本人的好朋友啊。
在這個時候,呆若木雞何嘗不是一種助攻。
在這些故事情節上,運用 " 史詩鏡頭 ",就處處都是馬腳。
但,除去這些,攝影技術還是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那些不真實感。
開頭炸裂。
朝鮮軍隊與日本軍隊肉搏時的戰鬥畫面。
日本軍人割掉敵人頭顱時,鏡頭運用特寫,強調畫面血腥。
而對比朝鮮軍人在戰鬥最後蝼蟻一般,竭盡全力的肉搏,運用遠景,形成戰況的膠着。
誰更嗜血,誰更耗盡全力齧噬對方,一目了然。
攝影師用畫面講故事,提高故事的張力。
也是立一大功。
比如,俄羅斯、日本雙邊會晤時的鏡頭,是以紅色地毯為中軸線,形成對稱畫面。
雙邊勢力均等,氣氛劍拔弩張。
他們所讨論的關于哈爾濱、朝鮮土地的分割。
看似運用 " 暫管 " 這樣的字眼,只不過,就是等着 " 開餐(戰)" 後,瓜分利益而已。
或是,在黑壓壓的禮堂裡,伊藤博文在宣布《對韓政策之方針》,讓韓國并入日本版圖後。
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向在舞台最高處的天皇鞠躬。
鏡頭讓人群占主要畫面,在俯身下去的一瞬間整齊劃一,宛如冷酷的戰争機器,無條件地服從着 " 軍國主義本位 " 的規則。
絲毫不認為,這是一場不道德的 " 侵略 "。
也正是這些場景的設計,讓不出彩的文本鍍上了一層金邊。
如果說,以上導演還是有可能參與其創作的話。
那下面的鏡頭。
是精準在 " 絲毫 " 中,讓畫面意義變得更為豐富。
02
光影對比的帶動情緒
在《哈爾濱》裡冷暖光線的運用,讓電影整體質感拉高了一個層次。
宛如一副油畫。
電影裡,更重要的還是用光影去烘托情緒。
先看暖色的運用——
如何表現火車裡的激烈打鬥,又不會讓你看得覺得太直白,太無聊?
右側打光,讓槍的影子投射在牆壁上。
卻不讓你看到槍在哪裡。
窗簾不停的飄動,讓槍的影子若隐若現,時遠時近。
随着火車擺動而搖曳,槍雖然 " 不在 ",但危險氣氛劍拔弩張。
再看。
如何發現隊伍内部的同志,早被日本人腐化。
沒有太抓馬的場景。
只有在曲折的列車車廂裡,氤氲的燈光下,一只為日本卧底點煙的手。
從側影中,看到了背叛者的端倪。
而,鏡頭再給到安重根時,是他眼睛裡一滴将掉未掉的眼淚,閃着光。
那,如果要表現兄弟反目,正義一方準備槍斃叛徒。
卻作為曾經生死與共好兄弟,一直下不去手,應該怎麼去描繪人物矛盾心理?
沒那些虛招。
但,畫面上方的一頂燈,時亮時滅。
在身體前傾,想要開槍時,燈光熄滅。
放棄時,人物身體也萎靡下來,而那盞昏黃、溫暖的燈光又亮了起來。
這燈,是對方活下去的希望;
也是情義戰勝仇恨的寬恕。
03
黑白色調強調動作細節
我們再看冷色調的運用。
在《哈爾濱》裡,有一段 10 分鍾左右的黑白鏡頭。
這十分鍾,是電影裡細節最飽滿,節奏最幹脆利落的十分鍾。
它講述的是,朝鮮革命者金尚賢(趙祐鎮 飾 )是如何成為日軍走狗的過程。
被日軍虐待,并用毒氣威脅生命的金尚賢,衣冠不整地跪在地上祈求對方讓自己活下去,只要活下去,讓做什麼都可以。
他脖子上戴着頸圈,如狗一般卑微。
從此,将 " 人 " 馴化成 " 狗 " 的過程開始了。
鏡頭一轉,他們二人已經衣冠整齊地坐在了餐桌上。
一側的窗子,如栅欄一般鎖住了金尚賢。
日本軍人在一旁目中無人地吃着牛扒,而他,咽了口口水。
因為是黑白色調,反而放大了角色身上的細微動作。
對方見狀,往他盤子裡也 " 扔 " 了 一小塊。
示意讓他吃。
此時,金尚賢的理智在 " 民族大義 " 還是 " 狗腿子 " 之間遊移。
但,飢餓的肚子讓他又咽了口口水。
不用多想,他直接抓起了盤子裡的牛肉,像野獸一樣,塞進了自己的嘴巴。
通過咀嚼、吞咽,這種最為基礎的生理性動作,放大了人物内心的糾結——也表演出了從人到 " 狗 " 的轉換。
雙方不需要太多的台詞。
只要讓 " 狗 " 對食物的渴望,激發出人的獸性,就可以完成 " 馴化 "。
接着,日軍派下任務,讓他去哈爾濱成為安重根身邊的卧底。
注意這個細節。
說完這個任務,他是以一種 " 喂狗 " 的方式,将剩下的牛肉扔進了金尚賢的盤子裡,并擦了擦弄髒的手。
金尚賢看了看盤子裡的牛肉,遲疑了一會。
他明白這塊牛肉吃下去的後果是什麼。
剛剛的食物,并不足以填飽肚子,而是更大程度誘發了他的飢餓。
此時,鏡頭從側面轉成正面,并慢慢推進特寫。
他面無表情地将牛肉用手抓着塞進嘴裡,汁液流到下巴也并不在意。
但,接着,他吃着吃着,哭了出來。
是 " 狗 ",還是 " 人 ",兩種矛盾心理雙層疊加出來。
對食物的渴望,讓他成為 " 狗 "。
但,作踐自己的尊嚴,他又意識到自己是 " 人 "。
他直視鏡頭,也是他審慎自己的視角。
對于金尚賢的叛變,動機非常純粹。
大時代下,小人物是否能真的改變歷史,被後人記住?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下只是想活着。
但,諷刺的是。
在電影的前期,他與好友在酒吧裡談話,希望朝鮮的獨立戰争能勝利。
自己也就有可能名留千史。
反而是他的好友跟他說,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當他真正面臨死亡的恐懼時。
才知道,曾經的野心勃勃是多麼的諷刺。
更為諷刺的是,在安重根 1909 年 10 月 25 日成功刺殺了伊藤博文後,日本加速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
在 1910 年 8 月 29 日,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開始了朝鮮的日據時期。
而,他的次子安俊生在 1939 年,赴日向伊藤博文的後人,鞠躬道歉。
這麼看,這場悲劇式的革命注定是失敗的。
它并未在最後獲得偉大的勝利,讓朝鮮人民全得解放。
也并沒能讓英雄的高光時刻貫穿到最後。
在最後,被捕的安重根穿着白色的朝鮮傳統服飾,走上絞首架。
被套上白色頭套時。
能聽到他的呼吸,短促,恐懼,不安。
此時,才真正讓歷史通過 " 非英雄 " 時刻的縫隙,照了進來。
他是否不甘心用生命換來這樣的結果。
是否并不理解,為何槍殺了伊藤博文,卻并沒能逆天改命。
是否也會後悔,如果不成為英雄,也許就能與妻子孩子再見一面 ......
如果,電影能拍出這樣復雜的歷史宿命。
能拍出那些不得已——微弱卻又被迫熄滅的 " 生命 "。
或許,會比動不動拍一部宏大史詩要來得更讓人覺得深刻得多。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