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誰打倒了松下電視?,歡迎閱讀。
技術路線,決定生死。
松下電視,正在謝幕。
最近,有消息稱,松下公司正在考慮出售或縮減其陷入困境的電視業務。松下控股總裁楠見雄規坦言,目前沒有任何公司會收購該業務,但松下會考慮各種選擇。
曾經擁有高光時刻的松下電視,如今落得無人接盤的境遇,不免讓人唏噓。要知道,2007 年松下電視銷售額一度高達 1 萬億日元,產品風靡全球,也讓松下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進入平板電視時代之後,松下卻在關鍵的技術路線選擇上不斷出錯。同時,中國家電行業大爆發,國產品牌強勢崛起,海信、創維、TCL 等國產品牌的電視機產品,在海外也受到更多人的青睐,逐漸成為全球彩色電視機市場的重要玩家。
松下電視的退場,也折射出日本電視品牌的影響力在減弱。全球彩色電視機市場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洗牌,而中國彩色電視機品牌開始占據 C 位。
松下電視:從高光到墜落
1952 年,松下推出日本第一台黑白電視機 "ET-501",并于 1960 年代推出彩色電視。當時,電視機與洗衣機、電冰箱并稱日本人生活中的 " 三大神器 "。中國則在 1958 年造出了第一台電視機,命名為 " 北京 ",被譽為 " 華夏第一螢幕 "。那一年,中國全部的電視機不超過幾十台。
70 年代,松下推出了 "National" 品牌的彩色電視機。這款產品采用了陰極射線管(CRT)技術,使得電視投射出的色彩非常準确,在當時處于非常先進的水平。那時候電視機還是個稀有物種,松下憑借先進的顯像管技術,讓自家的電視機產品畫面更清晰、色彩更鮮豔,從而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松下電視機一度被捧為 " 家電之王 ",遠銷世界各地。
1978 年,中國引進第一條制造彩色電視機的生產線。1979 年,松下電器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之一。八九十年代,貼着 "Panasonic" 标志的松下電視,成為中國家庭 " 家電四大件 " 中的奢侈品。當時,許多國人以擁有一台松下電視為榮。張林(化名)當年結婚的時候就買了一台松下電視機,整棟樓的人都擠着去他家看電視,他成為整條街上最潮流的仔。
八九十的年代,松下電視一度占據全球 20% 的市場份額,成為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可謂風光無限。2003 年,松下又憑借 "VIERA" 等離子平板電視機火遍全球。這款電視以出色的畫質和先進的顯示技術,捕獲了不少消費者的芳心。
當許多人認為松下電視會一路長虹之時,它卻逐漸走下坡路。
數據顯示,松下電視在全球的出貨量從 2016 年的 631 萬台下降到 2024 年的 202 萬台,全球市占率僅剩下 1%。即使在日本本土,松下電視的市場份額也從 2018 年的 16.8% 下降到 2024 年的 8.8%,排名第六。
松下控股 2024 财年的數據顯示,其 "Lifestyle" 和 "Automotive"(汽車電子)業務是營收規模最大的兩項業務,分别占比 41.2% 和 17.5%。相比之下,包括相機、電視機等在内的黑色家電業務去年營業收入預計為 2840 億日元,僅占集團整體營收的 3% 左右。
當松下決定 " 出售或退出電視機業務 " 以及 "2025 年末解散松下電器 ",資本市場罕見地持歡迎态度——松下股價飙漲了 15%,創下近 10 年以來的最大盤中漲幅。可見,資本也不看好松下的電視機業務和電器業務。
那麼,松下電視究竟是如何從高處墜落的呢?
為何從高處跌落?
在電視機行業,技術是最為核心的驅動力。
從松下的陰極射線管(CRT)技術再到後來的 HDR 技術、OLED 技術等,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極大改變了電視機的用戶體驗,推動了行業進步。如果電視廠商押錯了技術,很容易在錯誤的方向一步錯步步錯,最後一蹶不振。松下電視就是一個典型。
新世紀之初,全球電視市場走到了技術的十字路口。在此之前,市場主流是 CRT 電視,也就是很多人小時候家裡的那種厚重且難看的大電視,其很快被輕薄且顯示更好的平板電視取代。此時,平板電視出現了等離子與液晶兩條技術路線。
松下當時是等離子電視的堅定支持者。相比液晶技術,等離子技術的确在顯示方面擁有優勢,比如具有更高的對比度、更廣闊的色網域和更寬廣的視角等等。因此,松下在等離子電視上不斷加大籌碼:2000 年代,松下收購日立、先鋒的等離子部門,成為等離子高端電視的代名詞。2008 年,其推出的 103 英寸等離子電視創下當時世界最大尺寸紀錄。
雖然松下在等離子電視領網域取得不俗成績,但等離子技術存在高能耗、成本高、大尺寸量產難等問題,市場反而更偏向于低能耗、易生產的液晶電視。尤其是當三星、LG 等品牌在液晶電視領網域不斷投入之後,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然而,松下依然在堅持等離子技術,很快它就嘗到了苦果。
2012 年,全球液晶電視高達 2 億台,而等離子電視出貨量只有 1300 萬台。2013 年,松下無奈關閉等離子工廠,宣布退出等離子業務。随着液晶電視逐漸主導全球彩色電視機行業,松下持續被邊緣化,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雖然松下在退出等離子後也轉向了液晶,但市場已經被其他品牌占據。2018 年,松下電視将業務重心轉向商用領網域,但也未能挽回頹勢。
除了在技術路線上壓錯寶,松下遭到來自中韓電視品牌的競争壓力,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2000 年後,中國彩色電視機業迎來十年黃金發展期。2012 年,中國彩色電視機品牌已占全球彩色電視機出貨量的 25%,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彩色電視機市場之一。有日媒披露,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品牌在日本電視市場的銷量占比達 49.9%。其中,海信系以 40.4% 的占比排名第一,遠超索尼的 9.7% 和松下的 9%。
韓國的三星和 LG 在顯示技術領網域實力相當強勁,也給松下電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比如,三星在液晶顯示技術、量子點技術方面表現突出,LG 在 OLED 顯示技術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二者推出的產品在畫質、色彩、對比度等方面較為出色。
松下電視的落幕向市場傳遞一個道理:技術優勢不等于市場成功。松下押寶等離子技術,但沒能将技術優勢轉化為大眾需求,反而被成本和功能短板拖累。只能說,電視品牌競争的核心除了技術,還有成本控制、生态整合與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
眺望未來:格局與趨勢
就全球範圍内來看,不是電視不行了,只是松下電視不行了。
全球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 11%,達到了 6200 萬台,且連續兩個季度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三星以 17.6% 的全球市占率位居榜首,但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TCL 以 14.3% 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海信和 LG 并列第三,市場份額均為 13.2%。
根據日韓媒體報道,中國電視機全球市場份額在去年 1~9 月首次超過韓國,達到 30.1%,位居世界第一。在具體的數據上,中國品牌 TCL、海信和小米的市場份額總和為 30.1%,而韓國的三星和 LG 電子合計市場份額為 29.4%。
可以說,當下全球電視產業的格局,就是中國跟韓國的競争。海信、TCL、創維、長虹、小米等國產電視品牌憑借技術創新、產品性價比和完善的售後服務,在國内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并且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也不斷提升。
接下來,OLED、QLED、Mini LED 等更先進的顯示技術還會持續完善和普及,帶來更優質的畫質體驗。掌握這些技術的廠商如三星、TCL、海信等,在市場競争中将更具優勢。比如,TCL 的 Mini LED" 控光燈塔 " 微透鏡技術和量子點 Pro2023 技術,将液晶電視畫質提升到新高度。海信全球首發的 RGB 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在色彩純度、色網域面積等幾個方面都實現了對量子點技術的超越,全面碾壓 QD-Mini LED。
往未來看,高端化或将成為中國電視品牌超越韓國品牌的主戰場。
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高端電視市場產品出貨量激增 51%,創下歷史新高。三星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一年内從 43% 降至 30%,海信和 TCL 出貨量實現兩倍以上同比增長,超越 LG,分别占據高端市場第二和第三名。另外,中國擁有從原材料供應到終端制造的完整顯示面板產業鏈,在成本控制上優勢明顯,能以更具競争力的價格推出高端產品。
總之,中國電視產業正在大步超越韓國和日本。黯然退場的松下電視,成為日本電視產業下滑的一個縮影。它也揭示了一個不變的商業真理:沒有企業能夠永遠躺在功勞簿上,勇于創新和應勢而變才是永立潮頭的法寶。
不然時代抛棄你的時候,真的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價值星球 Planet",作者:竹銘,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