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股衝高回落,成交額逼近2萬億元!光線傳媒40cm“天地板”引驚嘆,歡迎閱讀。
每經記者:趙雲 每經編輯:肖芮冬
2 月 17 日,市場全天衝高回落,三大指數小幅上漲。截至收盤,滬指漲 0.27%,深成指漲 0.39%,創業板指漲 0.51%。
板塊方面,騰訊雲、教育、人形機器人、AI 醫療等板塊漲幅居前,影視院線、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等板塊跌幅居前。
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近 3600 只個股上漲。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 1.94 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 2265 億。
今天市場上最吸引眼球的個股,無疑是光線傳媒。
畢竟,早盤 5 分鍾 40cm" 準天地板 " 的走勢,全天 220 多億元的成交額,收跌 14.6%,這些都非常具有視覺震撼,也相當罕見。連 DeepSeek 都說,沒有搜到過去被廣泛報道的類似案例。
一個冷知識:2020 年 9 月 22 日,目前已退市的豫金剛石,确實走出了 40cm 的 " 地天板 "。
但本文要說的是:
1)光線傳媒的天量巨震,确實對短線情緒造成了打擊,但力度有限。截至收盤,仍有超百只個股漲停。
2)受影響較大的,是前期漲幅較大的板塊和個股,比較典型的就是 DeepSeek 概念股,來自主機板的夢網科技,今天同樣走出 " 天地板 "。
因此不難看出,當大多數人還在為 40cm 巨震驚嘆時,部分短線資金已悄然轉移戰場,湧向了一些前期被 " 吸血 ",有補漲需求的板塊。比如:
上周五才開始補漲的 AI 醫療,和前期弱于 AI 應用端的 AI 硬體(如液冷伺服器),都表現出較強的韌性。此外,種植業與林業、轉基因、玉米、大豆等農業板塊,也得到了部分避險資金抱團,因而漲幅居前。
至于午後指數一度翻綠,部分漲停股被動炸板,全市場平均股價小幅回落。這時候影響盤面的也不再是光線傳媒一只股票了。
有觀點認為,AI 為代表的科技浪潮不會短期結束,對應的投資機會也不會是 " 一波流 "。至于是歇一歇繼續炒,還是換個細分板塊接着炒,亦或是次日修復繼續活躍,其實無法預測,需要投資者随行就市。
華福證券研報稱,AI 行情從算力向端側、軟體及 "AI+" 應用領網域持續擴散,智能駕駛、AI 醫療、AI 消費等板塊表現亮眼。盡管部分板塊交易熱度上升,但整體未出現系統性擁擠,建議關注主線行情内部的高切低及向 "AI+" 領網域的擴散。
更何況,午間還傳出了最高級别座談會的新聞;尾盤指數紛紛翻紅,也說明大家對于市場的後勁應更有信心。
圍繞央視新聞的報道畫面,午間投資圈一度展開 " 後腦勺人物識别大會 "。
據梳理,參加座談會的民營企業家包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小米董事長雷軍、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等等。
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在其微博表示:欣喜地看到民營企業座談會勝利召開的消息,這是重大利好,有助于形成對民營經濟友好的氛圍,支持民企亦是穩定經濟穩定股市的重大利好消息。
最後,我們再看看今日 ETF 的表現。
截至收盤,電信 ETF、通信 ETF、雲計算 ETF 等產品,在主題型 ETF 中漲幅居前。它們也與前文提到的,資金 " 高低切 " 後受益的 AI 硬體端有較高重合度。
财信證券研報認為,2025 年第一季度,A 股市場預計呈現震蕩向上的走勢,科技成長方向仍是市場主線。重點關注國產算力、人形機器人、信創、華為鴻蒙生态、工業母機、國防軍工等方向。
其同時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 " 全方位擴大國内需求 " 列為 2025 年重點任務首位,政策支持下的消費電子、家用電器等方向值得關注。此外,高股息板塊如銀行、煤炭、公用事業等在無風險收益率低位震蕩的背景下,仍有持續配置的價值。
下跌一側,受成分股光線傳媒大跌影響,上周連續領漲的影視 ETF 跌超 5%,顯著領跌;遊戲 ETF、傳媒 ETF 也受到不同程度拖累。
實際上,風險在上周五已有所顯現。如果你此前注意到,即便光線傳媒漲停,但影視 ETF 上周五已經滞漲,相信今天大概率是不會去追高個股的。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