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冷門的中亞,五一擠滿了中國人,歡迎閱讀。
一
最近,我一直在看墳,看了一座又一座。
别誤會,我不是在國内掃墓,也不是考古發掘,而是在烏茲别克斯坦旅遊,這邊的特色就是陵,或者說是墓地。
據我肉眼觀察,烏茲别克斯坦旅遊資源除了首都塔什幹有些前蘇聯建築、博物館,無論是撒馬爾罕的夏伊辛達陵、帖木兒陵,還是布哈拉的薩曼尼陵、喬巴克陵,那是一座墳包接一座墳包,藍色圓頂、金色尖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氣派中帶着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陰郁。
撒馬爾罕夏伊辛達陵 / 旅界實拍
在撒馬爾罕,看墳像逛宮殿,在布哈拉,逛墳又像進教堂。
總之,烏茲别克斯坦陰間的東西太多,時間長了,真需要點陽間的東西來緩緩。
幸好今年五一,在這個中亞國家圍觀看墳的人山人海都是中國同胞,鄉音有時很吵,鄉音有時也能舒緩心情。
無論哪種風格陵墓,中國遊客熱情一樣高漲,都能一窩蜂擠進去打卡、拍短視頻、發朋友圈、發小紅書,用行動證明:只要是墳,都值得咱們看看。
比方說,在布哈拉的薩曼尼陵墓,全是樸素的磚砌,不用瓷磚,不玩馬賽克,老老實實用土色宣誓自己的存在感,人少空曠的時候還是有點滲人的,但是今年五一,就完全不用擔心這個。
薩曼尼陵随便逛一圈,耳邊都充斥着中文:" 誰埋在這啊?帖木爾還是成吉思汗?"" 拍照要不要錢?"
再比方說,在中亞第一歷史名城撒馬爾罕(古稱花剌子模,被成吉思汗屠城),不管是比比哈内姆清真寺,還是雷吉斯坦廣場的燈光秀,放眼望去,全是中國人在竊竊私語,穿着大長裙子打卡拍照。
撒馬爾罕雷吉斯坦廣場 / 旅界實拍
我是想到了烏茲别克斯坦對中國免籤後遊客會多一點,但也沒人告訴我是這樣鋪天蓋地啊。
布哈拉古城巷子擠滿了中國遊客,巷口賣酸奶的小攤老板都學會中文了:" 老鐵,酸奶,便宜!"
連交通工具也告急。
塔什幹去布哈拉的高速列車,我提前一個多月刷票,刷到滑鼠都冒火星子了,依然系統提示:"Sold Out"。
我當時就在懷疑是哪些大神在跟我搶票,太拼了吧,來了以後才發現,這世界上最懂搶火車票的一撥人肯定就是我們中國人沒跑了,幹不過同胞太正常了。
在這場堪比春運的異國大遷徙中,我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哪怕是組團去中亞圍觀看墳,中國遊客的熱情也是擋不住的。
二
帶孩子坐了 8 個小時長途客運大巴,一路從塔什幹晃到布哈拉,人都麻了。
我尋思回程必須買張火車票,于是就想到了萬能的小紅書,結果你們猜怎麼着?還真讓我找着了!
加上微信,頭像是個戴墨鏡的大哥,籤名寫着:" 塔什幹鐵道局編外員工 ",還發來一條廣告:" 火車票代訂,中文客服,極速出票,靠譜老哥在線。"
" 想要哪天的票?"
" 明天。"
" 放心,交給我,一天搶上百張,手機快燙穿褲兜了。"
說實話,我真被他整笑了,這節奏,活脫脫是中亞版 12306,就差讓我來個加速器了。
烏茲别克斯坦高鐵票一票難求 / 旅界實拍
一邊聊,他一邊科普:疫情後,烏茲别克斯坦給中國遊客免籤 10 天,不需要申請、不用排隊,不用看籤證官臉色。
" 過去這個國家冷門得能用手指頭數遊客,如今一開閘,五一前後,中國遊客像潮水一樣湧進來。"
而且不僅是烏茲别克斯坦。
連一向被稱為 " 中亞朝鮮 " 的土庫曼斯坦,最近也推出了電子籤證,試圖加入這場中亞旅遊軍備競賽。
原因就是看鄰居們賺中國人錢眼紅了,自 2010 年初重大籤證變更以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旅遊收入翻了三倍,而最成功的烏茲别克斯坦旅遊收入則增加了六倍。
但真正讓我覺得烏茲别克斯坦不是印象中那個 " 落後中亞國 " 的,是首都塔什幹居然現代得離譜。
塔什幹地鐵,刷卡閘機一應俱全,小螢幕上清楚地寫着支持 Visa、Master、銀聯支付。
我拿着卡在閘機上 " 滴 " 了一聲,差點以為自己在紐約、倫敦。
年輕站務員英語也不錯,幫我指了路,車站英文标識清晰,地鐵車廂幹淨到可以拍婚紗照。
相比隔壁哈薩克斯坦地鐵裡全程俄語廣播、靠比劃交流,塔什幹地鐵真的堪稱中亞奇迹。
更離譜的是地面,主幹道 Shahrisabz 街上華為中亞總部、起亞中亞分銷中心鱗次栉比,玻璃幕牆反着陽光,像極了早年的廣州珠江新城。
華為塔什幹總部
當地朋友告訴我:烏政府為了吸引外資,給了五年免稅政策,2022 年就吸了 90 億美元的外資,地鐵現代化、英文普及、電子支付便捷,都是這幾年一口氣改革出來的成果。
走在撒馬爾罕小巷裡,賣羊肉串的小哥可以跟你用蹩腳的英語聊 " 一帶一路 ",開着紅旗、比亞迪的出租車司機會得意地告訴你:"We are Global now!"
一邊是放飛自我的地鐵掃碼體驗,一邊是火車票搶破頭的中國遊客看墳潮 ……
這畫面感,我該怎麼和你們形容呢?
有點魔幻,但又真實得不行。
三
昨天,在撒馬爾罕雷吉斯坦廣場,看着身邊背着雙肩包、拿着小紅書打卡攻略的中國遊客,我突然意識到:烏茲别克斯坦,從來不是冷門,只是爆火得比較慢。
在各大陵墓和清真寺門口,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穿着當地民族大裙子的中國姑娘們,在陽光下飛奔旋轉,裙擺揚起,在清真寺的馬賽克背景下,活像在拍《孤獨星球》的封面大片。
一生要出片的中國女人拍得一絲不苟,擺拍一天,朋友圈攢夠一個月素材。
而烏茲别克人也很聰明地學會了怎麼跟上這股熱潮,很多景點專門收取 " 照相票 "。
入場門票一張,拍照要另付一筆不菲的費用,而且收費理由說得特别地道、特别烏茲别克式,工作人員笑着告訴我:" 景點是烏茲别克斯坦的,所以你拍出來的照片,也屬于烏茲别克斯坦。"
聽得我一時無言以對,感覺自己在陵墓前按一下快門,順帶完成了一次跨國小型經濟援助。
烏茲人用溫柔又堅定的方式提醒我們:出片重要,交錢更重要。
而東風壓倒西風,冷門變熱門,只需一張給中國人的免籤通行證。
你給中國人方便,中國人就還你一個驚喜。
今年五一,中國人已經衝進了月薪三千也能去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現在連烏茲别克斯坦也頂不住了。
說白了,只要便宜,只要免籤,只要夠冷門,哪怕是組團圍觀看墳,中國遊客也能迅速刷出一波流量奇迹。
記得在塔什幹應用藝術博物館,我看見一對中國情侶在我耳邊竊竊私語," 烏茲别克斯坦這物價,便宜得像回到十年前。"
對于旅遊行業來說,這其實是一份再清晰不過的信号:中國出境遊市場正在重構,傳統熱門目的地貴到離譜,年輕人開始用更低預算,探索更邊角的世界地圖。
塔什幹瓊蘇巴扎的草莓 1 公斤 10 元錢 / 旅界實拍
烏茲别克斯坦只是開了個頭,下一站,可能是黑山的海岸,阿爾巴尼亞的小巷,或者亞美尼亞的教堂遺迹。
哪怕道路颠簸,哪怕交通曲折離奇,只要有新鮮感,中國遊客就敢走下去。
說到底,冷門是暫時的,中國遊客的腳步,是永恒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 熙少,題圖來自: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