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I雙城“戰事”:北京隐秘高地VS杭州新勢力,歡迎閱讀。
作 者丨周慧
編 輯丨李博
圖 源丨 AI
春節以來,DeepSeek 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其總部所在城市杭州也成為備受矚目的 AI 產業中心。
同時,位于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科學城的融科資訊中心,也成了一部分業内投資人和媒體不斷拜訪的地點。
據權威信息源透露,DeepSeek 約有三分之二的員工在這棟樓辦公,DeepSeek 的總部在杭州,但其研發工作以及早期的大模型申報,很大一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
近期,全國不少城市主動或被動地陷入了為什麼沒有培養出 DeepSeek 的焦慮中。2 月 7 日、8 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旗下 " 交匯點 " 客戶端連續發布了三篇文章:《DeepSeek 為什麼會出現在杭州?》《為什麼南京發展不出 " 杭州六小龍 "?》《杭州有 DeepSeek,南京有什麼?》。
AI 產業的隐秘高地
DeepSeek 爆火後,有媒體稱北京市海澱區為 AI 產業的隐秘高地。
随着 DeepSeek 引發全球關注,杭州也被稱為中國 AI 產業中心。不過,作為明星公司的研發中心所在地,北京在這一波城市產業推介熱潮中幾乎是靜默的。
DeepSeek 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北京,為什麼總部會放到杭州?有官方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創始人浙大畢業,資方幻方量化也是在杭州,所以将總部設立在杭州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于北京來說,科研人才聚集優勢依舊是無可替代的,只要 " 人不走,事兒就不走了 "。
AI 技術人才特點是年輕、學歷高、重點院校出身、有硬科技專業背景。獵聘提供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從近一年的 AI 技術活躍人才來看,30 歲以下占 59.90%,其中 25 至 30 歲年齡段的人才更是成為了中堅力量,占比高達 38.33%。在教育背景方面,AI 技術人才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水平,重點院校出身者眾多,碩博學歷總計占比達 72.99%(其中碩士為 63.93%,博士為 9.06%),985、211 院校畢業的人才占 47.86%。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澱區副區長唐超在 2024 年末的仿生機器人大會上表示,海澱區積聚了包括清華、北大在内的 21 所高校,都設定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全區擁有 1.23 萬人工智能學者。
圍繞 AI 的創新企業,研發人員占比高,屬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業。北京海澱是 AI 研發人才的聚集地,頭部公司也希望能從北京引才,或者直接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
獵聘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從 AI 技術人才需求的城市分布 TOP10 來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排名前三,占比分别為 21.17%、20.54%、16.42%。杭州與蘇州緊随其後,分列第四、第五,廣州排名第六。根據脈脈人才智庫發布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數據圖鑑 2022》,北京 AI 人才占全國的 24%,排名第二的就是杭州,占 16.53%,深圳則占 6.18%。
從人才供給和需求的兩項數據來看,北京無疑是中國的 AI 人才中心,也是 AI 企業密度最高的城市,而杭州在 AI 產業方面,已經從二線城市突圍到一線城市的隊列。
雙城互動
除了 DeepSeek,在中國新一輪的創新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人才、資金以及創新企業,在北京和杭州之間流動。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雲深處,CTO 李超博士畢業于浙江大學。在 2024 年末的仿生機器人大會上他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己團隊很多人是從浙大畢業的。在他看來,浙江有較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浙江人 " 愛折騰 " 的意識也很強,這是杭州能誕生很多創新創業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政策扶持因素反而是次要的。
人才密度高和企業密度高的北京海澱,對于像雲深處這樣的公司來說,也是人才招聘和客戶開拓的重要區網域。當時和李超同時出現在海澱的,還有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王興興就在會上演講時提到,該公司将在海澱區開設新的子公司。據悉,宇樹已于 2024 年底在海澱設立北京子公司,在北京布局人形機器人等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業務。
熟悉宇樹項目招商的工作人員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具身智能賽道,海澱有較多的布局。海澱在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大模型等整個產業鏈條布局非常完善,有 1300 餘家企業。在機器人領網域,海澱區已經集聚了 160 餘家創新企業,其中人形機器人将近 20 家,形成了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產業鏈條。豐富的產業資源是海澱吸引明星公司入駐的原因之一。
一位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具身智能公司聯合創始人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公司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畢業于浙江大學,公司總部落在了杭州,但他們公司的核心人員全部都在北京。
在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辦公、居住成本高,企業員工落戶也比較難,海澱更是北京乃至全國知名科技公司、高價學區房、高學歷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海澱的創業公司和人才生生不息,從早年的聯想、北大方正等科技公司,到互聯網大潮中崛起的百度、小米、美團、字節跳動、快手,再到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寒武紀,以及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譜華章、零一萬物等國内大模型 " 六小虎 " 明星企業,都是在海澱發迹。
而杭州,除了有阿裡巴巴及其生态企業,還是最能吸引全國產業資源和人才的二線城市。比如,杭州六小龍企業中,DeepSeek 和北京的 AI 研發關聯緊密,宇樹也在北京設定了子公司。
十年前,杭州因為有阿裡巴巴這樣能提供高薪的大廠,吸引了一批北漂拖家帶口去杭州定居。一位阿裡員工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大學畢業後輾轉武漢、上海、北京三地工作,最後在杭州安家,杭州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十年後的今天,包括杭州六小龍在内的科創公司,有望給杭州提供更多吸引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就業崗位。
北京能否留下中小創新企業
在春節後的這一輪城市反思中,在北京海澱發迹的科技公司總部外遷的話題,成為一個很難繞開的焦點。
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尹西明認為,對于正在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創新先鋒的中小企業,像北京海澱這樣人才、資金、企業等資源禀賦優越的區網域,想不想留下,有沒有資源和優勢留下,如果留不下,作為原創策源地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是不是要反思,這是地方政府部門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海澱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海澱的功能定位是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海澱的科技和產業資源外溢是必然的現象,只有產業資源枯竭了,才會擔心外溢。另外,產業資源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走向全國市場,對全國的產業發展是有帶動作用的,對于惡意競争和挖牆腳,國家層面也發布了《公平競争審查條例》。從 GDP 和财政角度來說,海澱已經是北京市排名首位的區,如果只是盯着數據,那是很傳統的 " 看攤 " 思維,當下最希望的是海澱能在未來產業培育創新方面能有更大的發展。
尹西明表示,海澱在創新方面的自信,來自于對自身在原始創新和高密度人才方面比較優勢的清醒認識和戰略定力,對于不具備的產業場景資源,需要樹立大產業生态觀,主動開展跨區聯動。北京的創新資源外溢,不管是從海澱外溢到亦莊,還是從北京外溢到了河北、天津和乃至浙江杭州,如果是良性的共生和互動,說明北京逐步成為國家創新生态系統中的引領者,這是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特點。
當然,對于地區 " 掃樓式 " 搶挖企業和不正常的 " 内卷式 " 競争,需要防範和治理。2024 年 8 月《公平競争審查條例》正式實施,提出政策制定機關沒有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依據,不得給予特定經營主體稅收優惠政策;不得對特定經營主體實施選擇性、差異化的财政獎勵或者補貼政策。2024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 " 内卷式 " 競争,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尹西明表示,大科技公司在北京可以很好地生存,但這一輪的科技和產業創新先鋒,恰恰是很多中小型科創企業,如果不能培育或留下新領網域新賽道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先鋒企業,那北京就該擔心如何繼續批量成就大規模的科技型領軍企業,延續以往的輝煌。和矽谷、深圳等地一樣,北京面臨生活成本高、城市發展空間有限等大城市病問題,同時,如果北京乃至京津冀城市群的整體營商環境進步速度比一些城市或城市群慢了,就會被其他城市加速追趕,導致中小科創企業主動或被動的流出。
尹西明認為,這一輪以 AI 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革命,不僅僅是少數科技公司的崛起,更是科技公司 + 高端制造業的協同崛起。長三角和珠三角科技型企業的崛起,除了科技人才因素之外,還有較強的制造業基礎,尤其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也為大模型價值釋放和快速迭代提供了海量高價值場景,以 " 場景 + 技術 " 雙輪驅動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產業崛起,帶動區網域創新生态躍遷。北京在保持原始創新策源地領先優勢的同時,如果能夠繼續通過制度創新推動營商環境、創新生态的能級躍升,更好發揮本地人才和中小企業在創新中的作用,在京津冀高端制造崛起過程中和其他區網域形成協同聯動效應,未來有望帶動形成一個科技公司 + 高端制造業協同崛起的大都市圈。
北京,尤其是海澱區,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正在行動。
在 2025 年的新春第一會上,海澱區計劃對共計 368 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及更新改造的空間進行推介,發布了總規模 100 億元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還發布了《中關村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的若幹措施》,計劃每年安排突破瓶頸投入、算力補貼、數據獎勵、場景支持等資金支持超 10 億元,拿出空間、資金和場景,致力于發展未來產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