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藏器于身,雷軍待時而動,歡迎閱讀。
2023 年是我國新能源車發展的關鍵之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達到 1000 萬輛的規模。可見的市場高增速,讓本就競争激烈的汽車市場再掀波瀾。
先是年初特斯拉開啟了新能源汽車價格戰,随後比亞迪又帶來了 A 級家轎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開啟了油電同價的新時代,當然,友商們也不甘示弱,零跑發布了 " 增程 + 純電 " 雙戰略,長城強勢推出枭龍系列,吉利發布銀河 L7 ……
但要說哪家車企,既沒有新車發布,也沒有價格調整,卻依然能成為市場中的頂流之一?
答案非小米汽車莫屬。
2023 年 4 月 19 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現身上海車展,參觀蔚來、極氪等多個展台,被網友稱為 " 小米造車的取經之路 ";
5 月 24 日,小米集團發布了 2023 年第一季度财報,總營收 595 億元,同比去年下降 18.9%,已經是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一時間,小米承壓的消息再度引發讨論;
6 月初,小米汽車發布了多項高層管理人員職位調整的消息,再度引發 " 小米造車 " 的廣泛關注。
可以看出,幾乎每個月都會傳出小米造車的相關消息,引發大家的無數猜想,正應了那句 " 哥雖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流傳着哥的傳說 "。但提出擔憂的網友也不在少數,當下市場競争已經如此激烈,計劃 2024 年實現首款車下線量產的小米,還能在中國汽車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嗎?小米為何卻好像完全不慌呢?
關于以上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小米手機的成功經歷中找到答案。
小米手機的風口
2022 年,雷軍在某社交網站上回應了關于 " 小米錯過新能源汽車視窗期 " 的說法,表示 " 比賽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小米還有很多機會。"
仔細研究小米手機的成功經歷,便會發現其中的共通點。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是 IBM Simon,它誕生于 1993 年,但智能手機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則是在 2007 年,這一年,初代 ipone 橫空出世,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它就像一把科技感十足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智能手機時代的大門。
随後,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海外手機巨頭紛紛入局,推出了各家的代表產品。與此同時,本土廠商也不甘示弱,華為、中興、酷派、魅族各顯其能,輪番在智能手機市場發力。而此時的小米公司,還尚未成立。
直到 2010 年 4 月,小米公司才正式成立,并在 2011 年 8 月 16 日發布了第一代小米手機。到了 2014 年,小米手機已經占據了 12.5% 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内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名,在全球市場中排名第三位,超越了眾多海外、本土巨頭。
我們先忽略產品和技術的差異,只談小米入局的節點。可以看出,小米并非與眾多巨頭一樣,選擇在行業初期就進入手機市場,而是等到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選擇進入。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理論,忽略具體的產品差異後,僅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說,一個行業的發展大多都要經歷四個必經之路: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幼稚期的市場增長率較高,企業進入的門檻也最低,但技術的變動也最大,稍有不慎便會壓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發展到成長期時,市場将會急速增長,技術也會逐漸定型,行業特點、用戶特點逐漸明朗,但企業入局門檻也随之提高。
到了成熟期時,市場增長率漸緩,技術也趨于成熟,行業特點、用戶特點非常明朗,行業壁壘也越來越高。
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產業會進入衰退期,市場增長率下降,用戶需求下降,新產品和競争者數目減少。
那麼小米入局手機行業的節點是什麼?
答案是成長期。
這一時間段,正處于功能機向智能機切換的時間段,人們對手機認知正在發生改變,保守的手機廠商和押注錯誤賽道的手機廠商逐漸出局,市場也湧現着巨大的空間。
那麼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正處于行業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呢?
2022 年,我國汽車銷量達 2686.4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達 688.7 萬輛,同比增長 93.4%,市場占有率達到 25.6%,高于上年 12.1 個百分點。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獲知兩個信息:
1.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中
2.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僅為 25.6%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于成長期。此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同比有望增長 40%,滲透率接近 40%,整體有望達到 1000 萬輛的規模。
可見,即使是在今年結束後,到了小米計劃實現量產下線的 2024 年,市場也依然無法達到成熟期,依然會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而傳統巨頭與押注錯誤的企業将會逐漸被市場淘汰,巨大的市場空間便會随之湧現,這或許才是雷老板眼中的風口。
小米造車,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看完了小米造車的 " 風口論 " 之後,或許我們便能理解雷軍 " 絲毫不慌 " 的原因了。但或許很多人還會有所疑問,即使選對了風口,就一定會成功嗎?
曾經,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一句話:"站在台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很多人都曾用這句話來描述過小米集團的崛起。
看起來這句話像是在告訴我們要找對風口,鼓勵投機心理。但雷軍的本意卻并非如此,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雷軍表示:
" ‘風口上的豬’這句話的主語是豬,本意是說在進入新領網域、尋找新機會時,放低姿态,虛心學習,既要埋頭苦幹,也要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這個豬,指的是我們自己 ",我都把自己比喻成豬了,姿态低到底了,誰還能擊敗一個躺在地板上的人呢?況且,即便狂風在前,一頭豬也不是能輕易飛上天的。其次,豬在風口上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很快會掉下來。"
看完這句話後,再看十幾年前的小米,真是如此輕松就能飛上天嗎?
并非如此。小米超越中國手機巨頭的故事,已經是商業故事中後來者居上的經典案例,而在當時的時間節點,如果選對了智能手機的風口就能成功的話,那就不會有那麼多巨頭折戟沉沙了。
作業系統、互聯網開發模式、供應鏈管理、" 軟、硬體、互聯網 " 一體的團隊、小米生态鏈計劃……這絕非是站在風口上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萬全的準備。正應了雷軍那句 " 豬在風口上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很快會掉下來 "。而小米,顯然不缺造車的能力。
首先,汽車市場正呈現燃油車向純電動汽車切換的格局。而在純電動汽車領網域,傳統的三大件技術壁壘已經逐漸弱化,造車的門檻越來越低。
其次,小米入局手機行業初期,曾在軟體最好的微軟公司、硬體最好的摩托羅拉公司,互聯網最好的是谷歌公司高薪聘請精英,才打造出了當時全球極為罕見的軟體、硬體、互聯網一體化團隊。
而在 2022 年第三季度,就有消息稱小米造車團隊已達 1800 人,而小米的招人、挖人活動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然後便是產業鏈方面,在 2021 年 10 月的小米產業投資 Demo Day 上,小米公布了目前的產投情況,在 100 多家企業中有 40 多家與汽車相關,包含動力電池、傳感器、芯片、汽車零部件、自動駕駛等多個企業,而近年來小米的投資仍在持續加碼。
最後便是資本方面,對于小米這樣的手機巨頭來說,資金顯然不是問題。此前,在雷軍宣布造車時,便宣稱小米集團有 1080 億的資金儲備。而小米近期公布的 2023 年一季度财報中,也顯示該公司一季度淨利潤為 32.33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增長 13.1%。
技術壁壘、研發團隊、產業鏈布局、資金投入等等因素,對小米而言均不是問題,這便是小米的優勢。
《周易 · 系辭》中有言:"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現如今的小米已經做到了藏器于身,接下來就看其 " 待時而動 " 後,能否再度成為風口上的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