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打工人新的“素食食堂”,在寺廟出現了,歡迎閱讀。
寺廟餐飲出現了
" 當都市白領在寫字樓裡吃着 68 元的外賣輕食時,另一群年輕人正坐在千年古刹裡,花 10 塊錢吃着一碗熱氣騰騰的素面。 寺廟齋堂,這個曾經只屬于香客的地方,如今成了年輕人逃離内卷的 ' 精神食堂 '。 "
01寺廟餐廳,正在成為打工人的 " 新食堂 "
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炫飯不再僅停留在餐廳内 —— 有人選擇在洗浴中心炫自助餐,更有人把酒店當作一日三餐的用餐地。而這次主打 " 叛逆 " 的年輕人,又将目光盯上了寺廟。
1、4 萬種草筆記,寺廟齋飯成年輕人的 " 網紅 " 午飯套餐
據小紅書顯示," 寺廟吃齋飯 " 相關筆記已高達5 萬篇;抖音上 " 寺廟齋飯 " 相關話題播放量更是突破一億人次。在這些案例分享中,不少地方的 " 寺廟齋飯 " 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
北京隆福寺 15 元一碗的素面、2 元無限續杯的自助茶和幾塊錢的茶點,成了不少年輕人心中的 " 白月光 "。每逢假期,尤其是清明假期,視窗前總是擠滿年輕人,排隊半小時才能吃上一碗。
廣州光孝寺的 " 随緣 " 齋飯同樣吸睛。有博主分享,一盒由土豆、番茄、菜椒搭配兩根菜心的便當,引得眾多食客排隊等候。
排隊途中,身穿義工馬甲的工作人員會拉着打印好的二維碼逆着隊伍走,邀請食客随緣打賞,善款可投入透明的功德箱。
上海龍華寺與成都文殊院香園的素齋也備受追捧。成都文殊院香園以仿葷菜聞名,魔芋做成的 " 涼拌豬耳朵 "、冬瓜制成的 " 甜燒白 " 等菜品,口味上也是川渝正宗的紅油香辣,讓這裡成了不少人的 " 寶藏餐廳 "。
浙江舟山普陀山内的寺廟餐廳更是性價比之王:早餐 3-5 元,午餐 5-10 元,每日飯票限量發售,往往很快搶購一空,被眾多博主稱為 " 寶藏食堂 "。
再如廈門南普陀寺的素宴,被譽為" 天下第一素宴 ",菜品名字相當浪漫,如 " 半月沉江 "" 香泥藏珍 "" 長生果糖 ",充滿想象力。
短視頻平台上,博主們的齋飯打卡内容也斬獲超高熱度:
抖音上有博主分享去法定寺上香時打卡齋飯的經歷,15 元 / 位,每日 11:30、17:30 供應,這條視頻收獲 1.3 萬點贊與上千條評論。
另一位 @志文哥哥的博主在獲 1 萬點贊的視頻中感慨 " 排隊 2 小時,才吃上這碗齋飯 ",引發網友熱議。
2、寺廟咖啡、寺廟漢堡、寺廟火鍋同樣也備受追捧
若說最早破圈的寺廟餐飲業态,非寺廟咖啡莫屬。2023 年,杭州永福寺的 " 慈杯咖啡 " 憑借 " 和尚賣咖啡 " 的反差感爆紅 —— 以 " 滌煩 "(美式)、" 停雪 "(拿鐵)等禅意命名,将佛經意象融入咖啡文化,迅速成為社交媒體打卡頂流。
此後,上海玉佛寺" 無憂清咖 "、北京潭柘寺" 加福咖啡 " 等紛紛入局,形成 " 一寺一咖 " 的差異化競争。
這股熱潮仍在升溫:小紅書上 " 寺廟咖啡 " 相關種草筆記已超 5 萬篇,不少年輕人将其視為 " 緩解焦慮的精神補給站 " 與 " 氛圍感拍照聖地 "。
咖啡杯上的佛言偈語、蓮花拉花、禅房窗棂背景,共同構成社交平台上的 " 佛系流量密碼 "。
寺廟火鍋的存在感同樣不容小觑,小紅書推薦筆記近萬篇。@全緣精心禅修官方号曾分享一則視頻:僧人與信眾家庭圍坐,涮煮蘿卜、菌菇、時蔬等素菜,畫面傳遞出" 人間煙火與禅意共生 "的氛圍,收獲上千點贊。
珠海普陀寺的自助素火鍋更是被粉絲稱為" 火鍋友好型寺廟 ":40 元 / 成人、20 元 / 小孩的價格,涵蓋 50 多種菜品,從菌菇拼盤到手工素丸,甚至提供面包、麻醬等 " 跨界搭配 ",滿足多元口味。
成都文殊院的自助素食火鍋則走精致路線:50 元 / 位起,有麻辣、菌湯、滋養三種鍋底,56 種菜品可選。
更具突破性的是" 禅修火鍋 " 模式—— 食客需先完成 15 分鍾冥想 " 淨心 ",用餐全程禁言,在咕嘟沸湯中體驗 " 食素即修心 " 的沉浸式餐飲。
這種将儀式感與味覺體驗結合的設計,讓素火鍋超越了飽腹功能,成為 " 解壓修行 " 的載體。
當寺廟開始賣 " 洋快餐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更顯奇妙:上海玉佛寺的 " 福包 " 漢堡用植物肉排搭配素蛋黃醬,成都文殊院的 " 魔芋豬耳朵堡 " 以菌絲蛋白模拟軟骨脆感。
科技與宗教的融合藏在研發細節裡:杭州某寺廟聯合食品實驗室開發" 零膽固醇素肉餅 ",蛋白質含量比真肉餅高 15%;五台山德克士的" 植養牛若堡" 用青稞粉制作面包胚,60 元的單價仍供不應求,遊客戲稱其為 " 佛光普照的漢堡 "。
當然,寺廟食物不僅限于上述這些,還有寺廟甜點等。如小紅書上有粉絲分享,在走進一座寺廟時發現,一位身穿僧袍的工作人員正在制作 " 巧克力味慕斯 ",售價三元;而旁邊的阿姨則在售賣盒裝的草莓蛋糕,一盒 10 元。此外,桌邊上還擺放着零零散散的米糕、水果撈等,種類相當齊全。
02打破常規!寺廟餐飲如何用特色 " 拿捏 " 食客的心
通過對上述寺廟餐廳的歸納和總結,我們發現寺廟餐飲在定價、產品、模式、工藝等方面頗具特色。
1、產品方面,以 " 素餐 " 為主,主打現做,健康屬性拉滿。
北京潭柘寺的餐品堪稱養生典範。松茸湯選用雲南空運的松茸,與山泉水慢炖,菌香濃郁,富含氨基酸;五彩素面用紫甘藍、菠菜、南瓜等天然蔬果汁調色;黑松露炒飯以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松露碎提味,盡顯食材天然營養。
上海龍華寺素面是 " 輕食教科書 ",木耳補鐵、香菇增強免疫、鮮筍低脂高纖,六種蔬菜澆頭配秘制素高湯,兼顧美味與營養均衡。
全品類創新也貫徹着對健康的執着。成都文殊院素火鍋湯底,用十幾種菌菇熬制 12 小時,無添加劑;上海玉佛寺" 福包 " 漢堡采用植物蛋白肉排,零膽固醇且高蛋白;杭州永福寺" 禅意綠豆糕 " 用木糖醇替代蔗糖,龍華寺素月餅以海藻糖降低熱量,讓吃甜食不再有負擔。
這些素食菜品基本都堅持現做。像北京藥師寺,午餐時長桌上 12 個大盤裡的葷素熱菜皆為現制,面條現擀現煮,包子師傅親手包,上桌時熱氣騰騰,與預制菜形成鮮明對比,讓食客在煙火氣中感受食材的 " 生命力。
2、定價方面,素面 10-28 元上下,自助火鍋 50 元左右。
素面、素火鍋、素漢堡的定價存在差異。素面價格處于 10 - 30 元區間:北京隆福寺的素面為 10 元 / 碗,上海龍華寺的羅漢面是 15 元 / 碗,搭配的素冷菜為 10 元 / 碟;杭州永福寺的福泉素面系列價格稍高,香辣拌面 28 元,炸醬面、雪菜筍絲面等其餘五款均為 30 元。
這些面食通常分量充足,部分寺廟還設有無限續面服務與自助小菜,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素火鍋定價集中在 50 元左右。比如成都文殊院的自助素食火鍋,50 元 / 位起,提供麻辣、菌湯、滋養三種鍋底,還有 56 種菜品可供選擇,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素漢堡及相關套餐定價相對偏高。以上海玉佛禅寺為例,50 元 / 份的素漢堡套餐包含 " 福包 " 漢堡、" 慧根 " 薯條和水果茶;68 元 / 份的素披薩有水果、羅勒番茄兩種口味。
相較而言,浙江舟山普陀山的寺廟餐飲堪稱 " 性價比天花板 "。
其早餐價格在 3 - 5 元,午餐價格在 5 - 10 元,以親民的價格吸引了大量遊客,成為寺廟餐飲中的熱門選擇。
3、用餐方面," 随喜 " 素齋,止語式用餐,敲鍾後動筷,儀式感給滿。
為了讓年輕人心甘情願為 " 貴價齋飯 " 買單,不少寺廟餐廳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儀式。
像崇州白塔寺,食客必須安靜等待師傅敲響鍾聲後,才能夠動筷用餐;
杭州法喜講寺則推行 " 止語用餐 ",吃完飯後,還得自己動手洗碗;
成都文殊院的 " 禅修火鍋 " 要求食客完成 15 分鍾冥想才能開鍋,用餐全程禁言;
杭州永福寺的 " 慈杯咖啡 " 将禅語融入拉花,形成 " 喝咖 = 修心 " 的心理暗示。
這些看似繁瑣的流程,卻成為年輕人逃離快節奏生活的 " 療愈儀式 "。為了營造出稀缺感,許多寺廟還打出 " 限量 + 祈福 " 的招牌,把普通的素食包裝成具有特殊意義的 " 開光級美食 "。
比如龍華寺每天只限量供應 100 瓶的牛肝菌辣醬,靈隐寺在中秋前夜,大家為了購買素月餅排起了長隊,玉佛禅寺推出的春日限定青團,都是很好的例子。
為了抓住年輕人的心理,一份售價 80 元的素菜齋飯,不僅能品嘗到松茸湯、五彩素面、黑松露炒飯等美食,點套餐還贈送菩薩小擺件,用餐時,餐盤上還會用幹冰營造出雲霧缭繞的氛圍。
甚至,不少寺廟還推出了" 随緣齋飯 "。這類齋飯不以盈利為目的,沒有固定價格,施主根據自己的心意 " 随喜 " 布施,少的可能只有三四元,多的則能達到上千。
還有些寺廟推出了" 捐面活動 "。比如龍華寺在羅漢面視窗設定了一塊白板,施主每捐幾碗面,就在上面用 " 正 " 字記錄數量,這種形式受到很多寺廟的模仿。
除了這些用餐儀式,許多寺廟還會結合不同的佛教節日或季節,推出相應主題的文化齋飯。
在佛誕節期間,會推出以 " 浴佛 " 為主題的齋飯,菜品的造型和名字都與佛誕節的寓意緊密相關;到了春季,又會推出" 春之禅意 " 主題齋飯,選用春筍、香椿等當季新鮮食材,制作出富有春日特色的菜肴,并賦予它們充滿禅意的名字,像 " 春竹報禅 "" 香椿悟心 " 等 。
4、工藝方面,古法現制,科技賦能,健康重構。
寺廟餐廳在烹饪工藝上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通過古法傳承與科技賦能兩條路徑,為素食體驗注入全新活力。
在古法工藝層面,寺廟深度挖掘傳統技法。成都文殊院的素火鍋湯底,選用十幾種菌菇經 12 小時慢火熬制,不添加任何人工調料;杭州永福寺的 " 禅意綠豆糕 " 沿用宋代 " 九蒸九曬 " 古法,完整保留食材本味。
在科技創新領網域,寺廟積極與現代食品技術接軌。上海玉佛寺聯合食品實驗室開發植物肉排,其蛋白質含量較真肉餅高出 15%,且零膽固醇、口感逼真;五台山德克士用青稞粉替代傳統面包胚,使膳食纖維含量提升 3 倍。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傳統仿葷菜在兩種工藝的碰撞下煥發新生。魔芋 " 豬耳朵 " 借助菌絲蛋白模拟軟骨脆感,冬瓜 " 甜燒白 " 通過分子料理技術實現 " 肥而不膩 " 的味覺欺騙。
5、寺廟在食材方面,主要有信眾捐贈、批量采購和自己種植這幾種來源。
寺廟餐飲的定價差别很大,從價格親民實惠的低價餐食,到标價頗高的 " 貴價齋飯 " 都有。
不過,市面上關于 " 寺廟齋飯 " 的差評非常少,反而好評不斷。比如有網友評價:" 有 20 多個菜品,只恨自己胃太小,根本吃不完,好吃得停不下來啊 ";還有博主稱:" 寺院最讓我驚喜的就是齋飯,飯前飯後都有唱誦,是我目前吃過最有儀式感的齋飯 "。
寺廟齋飯能有這樣的口碑,除了烹饪方式很講究外,對食材的要求也極為苛刻,遠遠超過普通餐廳。
像北京潭柘寺的松茸湯,用的是從雲南空運來的松茸,搭配山泉水慢炖 6 小時;五彩素面則是用紫甘藍、菠菜、南瓜等天然蔬果汁調色,堅決不用任何人工色素;上海龍華寺的素面澆頭有木耳、香菇、鮮筍等六種蔬菜,每種食材都經過嚴格的農殘檢測,保證 " 入口即天然 "。
為了保證口味和品質,寺廟在食材采購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的寺廟與周邊農場籤訂協定,讓蔬菜能 " 早上摘菜、中午進鍋 ",保證了食材的新鮮度;
五台山的寺廟餐廳引入了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了食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部分寺廟采用 " 捐贈食材 " 模式,信眾捐贈的米面、蔬菜占後廚原料的 30% 以上,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強化了 " 無農藥、無添加 " 的信任。
03寺廟餐飲走紅的背後是年輕人正在尋找 " 餐廳平替 "
近年來,年輕人對餐飲的消費選擇愈發 " 反常規 ",寺廟齋飯、五星級酒店自助餐、洗浴中心餐飲等非傳統場景異軍突起,成為新一代 " 性價比 + 情緒價值 " 的復合型選擇。
1、" 标準化快餐吃膩了,我要點不一樣的 "
連鎖餐廳的 " 千店一味 " 讓年輕人感到乏味,他們開始尋找那些 " 帶點人味兒 " 的食物。
比如寺廟齋飯用後院現摘的蔬菜,洗浴中心現開的榴蓮,這些看得見的 " 真實感 " 成了新寵。就像有人說的:" 在寺廟吃素面,能看見師傅親手揉面,比外賣塑料盒裡的預制菜香多了。"
這種 " 反标準化 " 甚至催生了許多創意玩法:有的火鍋店讓顧客自己舂調料,有的雲南菜館現場刮木姜子根,服務員一邊操作一邊講故事,讓吃飯變成一場 " 沉浸式劇場 "。
2、為儀式感、文化共鳴付費,而非單純為食材買單
如今,年輕人願意為 " 氛圍感 " 掏腰包 —— 能泡澡吃火鍋、能穿漢服看戲、能在寺廟喝咖啡。如杭州靈隐寺的 " 随緣咖啡 " 盲盒,名字叫 " 滌煩 "" 停雪 ",喝杯咖啡仿佛完成一次心靈按摩;
花 200 元在五星級酒店吃波士頓龍蝦,拍個照發朋友圈,性價比和面子都賺到了;穿
着浴袍啃帝王蟹,在窯洞休息區嗦小龍蝦,這種打破常規的 " 澡堂幹飯 " 成了對抗内卷的解藥。
3、" 錢要花得值,時間也不能浪費 "
年輕人對 " 餐廳平替 " 的追捧,本質是把消費變成了一場 " 生活策展 " —— 用更少的錢,組合出更豐富的體驗。
他們不再盲目追求 " 貴的就是好的 ",而是相信 " 會選才是王道 "。就像網友說的:" 以前覺得省錢丢人,現在覺得不會省錢才丢人。"
如花 380 元泡澡 18 小時,順帶吃三文魚、車厘子不限量的自助餐,折算每小時 21 元,比單獨吃頓飯還劃算;上海龍華寺 15 元的羅漢面,六種現炒澆頭堆成小山,網友調侃 " 佛祖果然不坑窮人 "。
4、" 吃飯也要玩出花,社交屬性拉滿 "
年輕人打卡這些非傳統餐飲場景,也将其變成了社交舞台。在寺廟," 佛系社交 " 是拍一張紅牆黃瓦下的咖啡拉花,配文 " 今日功德 + 1",收獲朋友圈點贊;在洗浴中心," 炫飯大賽 " 的評論區裡,人們比拼 " 炫了 8 只大閘蟹 "" 車厘子吃到扶牆 "," 吃回本 " 成了新型社交貨币。
結語:
當鍾聲與掃碼提示音在齋堂交響,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化學反應才剛剛開始。下次見西裝革履的年輕人虔誠地捧着素齋飯盒,或許那正是 Z 世代在鋼鐵森林裡修築的精神佛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餐飲 O2O",作者:小貝,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