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源碼資本陳丹丹:一個好的CEO,要有20年的戰略遠見,歡迎閱讀。
在商業浪潮中,我們常被表象的繁華所惑。
什麼才是一個創始人、CEO 的穩定内核?
前不久,在混沌的講台上,源碼資本執行董事陳丹丹以一堂深刻而務實的課程,剝開層層認知迷霧,用 " 洋蔥模型 " 揭示了答案。
陳丹丹專注于 95 後消費領網域多年,代表的投資項目有 PMPM、每日黑巧、BlankME、蘭、王小滷、MOODY 等。她将人的成長與組織的發展解構為三層:外層的背景與經驗指向過去,中層的系統性思維與自我反思力決定當下破局的能力,而内核的底層驅動力則錨定未來的方向。
這一模型不僅對個人認知有所啟發,更能為企業發展厘清方向。
她說:" 很多時候以為自己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是并沒有掌握它的時效,有時候我們能看見三年的動向,但未必就能看見五年或十年。而一個好的 CEO,需要有做 20 年戰略的遠見,這就需要抓準時間狀态。"
以下為課程分享精華筆記:
我的 " 洋蔥模型 "
在與同行溝通的時候,我發現盡管身處同一行業,但對很多事情的判斷都很不一樣,因此我決定構建一個模型,通過這個模型,讓大家達成共識。
這個模型是我在 2020 年總結出來的。五年以來,我不斷優化這個模型,如果大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它還需要調整,可以在此基礎上做自己的優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我稱這個模型為 " 洋蔥模型 "。最外層是背景和經驗、中間層是核心能力,内層是底層驅動力。背景和經驗類似于寫在簡歷上的東西,也是 HR 在面試時會了解的内容,它的局限在于是靜态的,指向過去的。但人一直在發展進步,兩個同樣是清華畢業的學生,即使做同一崗位也無法發揮同等的作用。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中間層和最内層就體現出其價值。
中間層最重要的是系統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系統性思維指向一個人做戰略的能力,它有兩點重要特質:
一、識别和解決主要矛盾。你是否能看到系統裡的主要矛盾?比如公司發展得好不好與行業環境息息相關,如果行業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對公司的影響是直接而迅速的。這時候,你能不能把行業和公司聯系起來,從中找到主要矛盾?再比如,當前 AI 對各行各業的衝擊都很大,如果你可以找出它與你的公司之間的關聯性,就意味着你擁有更大的系統眼光。
二、準确的時間狀态。對于一個系統,你是否有能力推演出它的時間維度,比如說五、六年前在杭州瘋狂買房的大廠高管,如果三年後選擇賣就是一個很正确的決策,而如果囤到今天再賣,這個決策就有一定的偏差。
為什麼時間維度一旦拉長,決策就會產生偏差?因為很多人傾向于做線性外推,很多時候以為自己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是并沒有掌握它的時效,有時候我們能看見三年的動向,但未必就能看見五年或十年。而一個好的 CEO,需要有做二十年戰略的遠見,這就需要抓準時間狀态。
如何評判一個人的系統思維能力
那怎麼評判一個人的系統性思維呢?
假如一個公司剛起步做投資,需要招聘一個人,這個人在之前的公司成績很好,但可能是因為平台本身好,或者運氣很好,因此在面試的時候你要判定他的核心能力。
我的經驗是,首先可以問他 " 你怎麼制定戰略?你的戰略是什麼?哪些事情會影響你的戰略?" 然後觀察他的思考範圍在多大的系統裡。如果一個人認為他面臨的主要矛盾有幾十個,這意味着他很難同時權衡,如果他認為只有一個,這也不合适,因為說明他沒有把事情想得很清楚。
其次,你還可以讓他點評一下當前某個熱點新聞,通過他對事件的思考判斷他的思考深度。
另外,系統性思維能力強的人往往有某些相似的表征。比如他們能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總結出共性。這說明他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能夠精準地從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裡發現規律。
除此之外,對方如果推演主要矛盾的方式非常線性,也說明其系統性思維欠佳。一個人是否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清楚和長遠的規劃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一個小的變量就會引發很大的變化,如果思維模式是線性的,就容易有風險。
我們來看幾個具備系統性思維的公司案例。比如可口可樂公司輻射至全世界各個國家,產品種類也很多。在我們的印象裡,這麼大規模的公司應該會有很復雜的戰略,但其實非常簡略,三行英文加一張圖表就說清楚了。一句話就可以把戰略解釋清楚是很強的能力,這意味着公司非常清楚自己的主要矛盾。所以戰略制定其實無需過于復雜。
特斯拉也是一個優秀案例。2006 年,埃隆 · 馬斯克就發布了他的秘密宏圖,并将其貫徹到接下來十多年的商業運營中。其中包括:一、開發一款高性能電動跑車;二、用跑車的收益開發一款低價的電車;三、推出更大眾化、更實惠的電動跑車;四、提供零排放的電力解決方案。多年以來,他将這四點戰略宏圖一直執行到現在,于是就有了現在我們熟知的特斯拉。
可口可樂的案例展示了大公司如何在空間維度上制定戰略,特斯拉的案例展示了大公司如何在時間維度上制定戰略。可能很多人會說這些企業家都是天才,所以才能有超高的系統性思維,但其實它是可以學習和提升的,因為它歸根結底是一種技能。
自我反思力決定個人成長
什麼是自我反思力?它是一個人能夠面對自己内心的能力,是對人性的洞察。反思能力強的人,能夠撥開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自我評價,看到當下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且能坦然跟别人分享。
我發現很多人其實都不清楚自己真實的樣子。
首先,你在反思的過程中會被他人的評價或心中理想的形象影響。另外,人一旦審視自己,就會忍不住批判自己。我們需要做的是,第一步打開自己,第二步看見自己,第三步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之後你就擁有了成長性思維,這類似于積極心理學,讓你充滿自信,從而打開自己、接納自己。只有足夠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他人。
一個人的成長速度代表着他的潛力,很多時候在學校裡不起眼的人,往往依靠飛速的成長取得令人驚訝成就。
要看到自己,就要做到每次產生評判的時候學會放下和接納。這其中關鍵在于你首先要打開自己,比如當你跟投資人聊天的時候,對方肯定希望你是一個全然打開的狀态,這樣才能營造出大家都願意交流的環境。
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别人交流時,圍繞着天氣、八卦這些話題都不算深度交流。當話題的觸角伸進對方不舒适的地帶時,才算是走進了内心身處。如果你能在兩小時的面試時間裡讓對方打開心扉,敏銳地捕捉到對方不願意觸碰的話題敏感帶,并讓對方感到安全,就能建立深度的信任。這對我們看見自己和接納自己同樣有一定的幫助。如何學習這項能力?一、讀名人自傳;二、看頂級的商業采訪。看采訪時重點關注對話是如何進行的、對話的氛圍如何,長此以往就能提升我們問問題和引導話題的水平。
如何理解底層驅動力?
很多年前,亞伯拉罕 · 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有兩點提醒:一、需求有遞進關系。因為只有當最底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才有機會一層一層地往上解鎖。二、需求之間相互包含。上一級需求包含着下一級需求,比如有社交需求的人也會有生理需求,一旦這個人生活水平下降到溫飽線以下,他也會回歸到将生理需求作為最主要的需求,而暫時性忽略更上層的需求。
這就好比一個有社會理想的公司同樣要有收益,即使做公益也不能把所有利潤全部捐出去,因為利潤需要維持公司繼續完成使命。因此,千萬不要認為幾種需求之間是互斥的,其實它們有很強的關聯。
企業與我們人類一樣,也會經歷生存階段和生活階段,只有滿足下一層的需求才能向上發展。将馬斯洛需求理論對應到企業的發展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别是生意階段、產業階段、事業階段和天命階段。
首先是生意階段。這是企業的起步時期,它最大的需求是在商業叢林中存活下來,此時恐懼是最大的驅動力,因為随時可能會死掉。在這個階段,賺錢是最大的目的,因此戰略往往随着短期的情況不斷地作出調整,長期的戰略容易施展不開。
其次是產業階段。公司完成了初始的積累之後就會向產業階段發展,很多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公司不再把利潤作為最高指标,而是一心想着擴展公司規模,提升公司的估值,想要做行業的龍頭。同時,公司的 CEO 也會提升個人需求的層次,想要認可和尊重,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 "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
接着是事業階段。這一階段的公司可以制定長期的戰略,因為發展到一定規模意味着公司有着更寬闊的視野,對 CEO 而言,賺錢逐漸從目的變成手段,公司有了清晰的使命。在這個使命驅動下,公司的生命長度很可能大過創始人個人生命的長度,這個時候的創始人的生命狀态,對應馬斯洛需求層級的 " 自我實現 " 的階段。比如有一家戶外品牌的公司,名叫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它原本是私有化的公司,但公司 CEO 在八十歲的時候把個人以及家族持有的股份全部捐給了一家慈善基金。因為此時的他明白,公司發展的長度已經遠超他個人,人的肉體會消亡,而公司可以代替他繼續完成使命。因此很多公司到了這個階段時,自我價值的實現已經遠超個人經濟利益了。
這三個階段可以概括所有公司的發展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之内,公司的目标和價值追求會有調整。誠然,基本上所有人創建公司都是為了賺錢,但正如巴塔哥尼亞的 CEO 所說,起初肯定是為了利益,但在做的過程中,一個更大夢想的種子就會發芽,于是就產生了 " 企業的使命 "。
在我看來,這三個階段之外還有一個階段,我叫它 " 天命階段 "。一些人生來就有極高的使命感,比如佛陀、老子、特蕾莎修女等。佛陀抛棄王子身份,抛棄金錢和名利,去參悟人類的幸福所在。對一家企業來說,企業的 CEO 如果把企業作為實現使命的渠道,就會達到這一層級的狀态,它的存在不為個人創益,而是帶領着人類朝更光明的方向行進。
那麼,除了從馬斯洛需求的角度理解底層驅動力,它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
我認為其中關鍵影響之一是 " 連接 "。比如我和我的家人是一體的,我家人的利益和我的利益息息相關;再比如我和我的公司是一體的,我與我的公司榮辱與共。這些都是 " 連接 "。在你不斷地與他人產生連接的過程中, 如果你将他人都視為與自己相關的人,就會產生讓人感受到 " 利他 " 的溫暖,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人要做到 " 小我 " 或 " 無我 " 是靠與他人連接而產生的,連接越少,越容易感到恐懼,因為你會誤以為你與他人之間在玩零和遊戲。當你的連接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時,才有可能在利己的同時利他。
其實我們生活在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與我們相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只要你存活在社會裡就需要與他人相連接。我們看到一個人 " 利他 ",其實是因為他與更多人產生了連接,而一個人 " 利己 ",則是因為他的孤獨感和割裂感更強。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能夠有利于他人,這份好意一定會返還到自身。
在人生道路和職業道路上,我也只是一名在路上的人,還需要在各個方面不斷地提升。正因為我們的人生是正在進行時,所以我們都需要擁有成長性思維,不斷地逼近世界的真相。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叫 " 萬物一體 ",但我們對萬物有多大程度的理解?很多人只停留在概念層面。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去體悟和修煉,一點點地靠近世界最真實的面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懂得萬物一體的内涵。
最後送給大家我喜歡的一句話:"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很多時候,道理都懂,但重要的是能否運用到現實生活裡,而不只是把它視為存在于書本上的箴言。
點擊下方海報,學習完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