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o1核心作者MIT演講:激勵AI自我學習,比試圖教會AI每一項任務更重要,歡迎閱讀。
"o1 發布後,一個新的範式產生了 "。
其中關鍵,OpenAI 研究科學家、o1 核心貢獻者Hyung Won Chung,剛剛就此分享了他在 MIT 的一次演講。
演講主題為 "Don ’ t teach. Incentivize(不要教,要激勵),核心觀點是:
激勵 AI 自我學習比試圖教會 AI 每一項具體任務更重要
思維鏈作者 Jason Wei迅速趕來打 call:
Hyung Won 識别新範式并完全放棄任何沉沒成本的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2 年底,他意識到了強化學習的力量,并從那時起就一直在宣揚它。
在演講中,Hyung Won 還分享了:
技術人員過于關注問題解決本身,但更重要的是發現重大問題;
硬體進步呈指數級增長,軟體和算法需要跟上;
當前存在一個誤區,即人們正在試圖讓 AI 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
" 僅僅擴展規模 " 往往在長期内更有效;
……
下面奉上演講主要内容。
對待 AI: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先簡單介紹下Hyung Won Chung,從公布的 o1 背後人員名單來看,他屬于推理研究的基礎貢獻者。
資料顯示,他是 MIT 博士(方向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系統),去年 2 月加入 OpenAI 擔任研究科學家。
加入 OpenAI 之前,他在Google Brain負責大語言模型的預訓練、指令微調、推理、多語言、訓練基礎設施等。
在谷歌工作期間,曾以一作身份,發表了關于模型微調的論文。(思維鏈作者 Jason Wei 同為一作)
回到正題。在 MIT 的演講中,他首先提到:
通往 AGI 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激勵模型,使通用技能出現。
在他看來,AI 領網域正處于一次範式轉變,即從傳統的直接教授技能轉向激勵模型自我學習和發展通用技能。
理由也很直觀,AGI 所包含的技能太多了,無法一一學習。(主打以不變應萬變)
具體咋激勵呢??
他以下一個 token 預測為例,說明了這種弱激勵結構如何通過大規模多任務學習,鼓勵模型學習解決數萬億個任務的通用技能,而不是單獨解決每個任務。
他觀察到:
如果嘗試以盡可能少的努力解決數十個任務,那麼單獨模式識别每個任務可能是最簡單的;
如果嘗試解決數萬億個任務,通過學習通用技能(例如語言、推理等)可能會更容易解決它們。
對此他打了個比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用一種基于激勵的方法來解決任務。
Teach him the taste of fish and make him hungry.(教 AI 嘗嘗魚的味道,讓他餓一下)
然後 AI 就會自己出去釣魚,在此過程中,AI 将學習其他技能,例如耐心、學習閱讀天氣、了解魚等。
其中一些技能是通用的,可以應用于其他任務。
面對這一 " 循循善誘 " 的過程,也許有人認為還不如直接教來得快。
但在 Hyung Won 看來:
對于人類來說确實如此,但是對于機器來說,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計算來縮短時間。
換句話說,面對有限的時間,人類也許還要在專家 or 通才之間做選擇,但對于機器來說,算力就能出奇迹。
他又舉例說明,《龍珠》裡有一個設定:在特殊訓練場所,角色能在外界感覺只是一天的時間内獲得一年的修煉效果。
對于機器來說,這個感知差值要高得多。
因此,具有更多計算能力的強大通才通常比專家更擅長特殊領網域。
原因也眾所周知,大型通用模型能夠通過大規模的訓練和學習,快速适應和掌握新的任務和領網域,而不需要從頭開始訓練。
他還補充道,數據顯示計算能力大約每 5 年提高 10 倍。
總結下來,Hyung Won 認為核心在于:
模型的可擴展性
算力對加速模型進化至關重要
此外,他還認為當前存在一個誤區,即人們正在試圖讓 AI 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
但問題是,我們并不知道自己在神經元層面是如何思考的。
機器應該有更多的自主性來選擇如何學習,而不是被限制在人類理解的數學語言和結構中。
在他看來,一個系統或算法過于依賴人為設定的規則和結構,那麼它可能難以适應新的、未預見的情況或數據。
造成的結果就是,面對更大規模或更復雜的問題時,其擴展能力将會受限。
回顧 AI 過去 70 年的發展,他總結道:
AI 的進步與減少人為結構、增加數據和計算能力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面對當前人們對 scaling Law 的質疑,即認為僅僅擴大計算規模可能被認為不夠科學或有趣。
Hyung Won 的看法是:
在擴展一個系統或模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出那些阻礙擴展的假設或限制條件。
舉個例子,在機器學習中,一個模型可能在小數據集上表現良好,但是當數據量增加時,模型的性能可能會下降,或者訓練時間會變得不可接受。
這時,可能需要改進算法,優化數據處理流程,或者改變模型結構,以适應更大的數據量和更復雜的任務。
也就是說,一旦識别出瓶頸,就需要通過創新和改進來替換這些假設,以便模型或系統能夠在更大的規模上有效運行。
訓練 VS 推理:效果相似,推理成本卻便宜 1000 億倍
除了上述,o1 另一核心作者Noam Brown也分享了一個觀點:
訓練和推理對模型性能提升作用相似,但後者成本更低,便宜 1000 億倍。
這意味着,在模型開發過程中,訓練階段的資源消耗非常巨大,而實際使用模型進行推理時的成本則相對較低。
有人認為這凸顯了未來模型優化的潛力。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态度,認為二者壓根沒法拿來對比。
這是一個奇怪的比較。一個是邊際成本,另一個是固定成本。這就像說實體店比其中出售的商品貴 500000 倍
對此,你怎麼看?
Hyung Won Chung 演講 PPT: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nnjXIuN2XDJENAOaKXI5srQscO3276svvP6JgivTv6w/edit#slide=id.g2d1161c9c52_0_20
參考鏈接:
[ 1 ] https://x.com/hwchung27/status/1836842717302943774
[ 2 ] https://x.com/tsarnick/status/183621596591228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