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國產核動力航母輪廓逐漸清晰,三大技術躍升,或改寫太平洋規則,歡迎閱讀。
中國下一代核動力航母的輪廓已逐漸清晰,綜合多方信息可勾勒出三大技術躍升,4 條彈射器,殲 50 和攻擊 11 擠滿甲板,這是什麼概念?這艘 10 萬噸巨艦又将如何改寫太平洋規則?
首先采用的第四代钍基熔鹽核反應堆,單堆功率達 350MW,燃料更換周期 15 年,遠超美國福特級 A1B 壓水堆的周期,在動力系統方面實現代際突破,且新型反應堆體積縮小了 40%,取消的煙囪設計也使甲板可用面積增加 12%,此外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效率為 92%,可同時驅動 4 條電磁彈射器、激光反導陣列及電磁炮,穩定性達 98%,徹底解決福特級的故障痛點。
其次就是艦體設計達到了巅峰,滿載排水量 10.5 萬噸,甲板面積 2.1 萬平方米,4 條電磁彈射器的配置能實現每分鍾 4 架次起降效率,超越福特級的 3.7 架次,艦島後移且高度壓縮至 18 米,雷達反射面積僅為現役航母的五分之一,據悉北方某船廠模塊化建造區已成型,預計能在 2030 年前形成戰鬥力。
國產核動力航母艦載機,或成空戰規則的颠覆者,軍迷繪制的想象圖背後,是多項已曝光技術的現實映射,殲 50 的雙發無垂尾設計配合二元矢量噴管,雷達反射面積 0.0001 平方米,僅為 F35C 的二十分之一,可折疊蘭姆達機翼使其機庫停放面積比殲 5 減少 30%,單航母搭載量可達 24 架,6 馬赫的極速配合霹靂 21 空空導彈,完全能在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外發起獵殺。
此外還能搭載 8 架攻擊 11 隐身無人機,執行 2000 公裡外反艦打擊的任務,蜂群模式下甚至可飽和攻擊整支航母編隊,再加上探測半徑 800 公裡的空警 600 預警機,足以形成覆蓋 350 萬平方公裡的态勢感知網,甲板常态部署 30 架,機庫容納 48 架,總載機量 78 架,超越福特級的 75 架上限 .
由此可見這艘超級航母的誕生,或将引發三重地緣衝擊,首當其衝的就是瓦解美軍優勢,福特級現役 F35C 僅能對抗殲 35,面對殲 50 則存在代差劣勢,且美軍 NGAD 六代機進度滞後,估計在 2035 年前都無法形成有效反制。
國產核動力航母的無限續航力,将使航母戰鬥群可實施跳島封鎖,并配合南海人工島礁形成鏈式防御,将美軍西太介入通道壓縮 85%,石墨烯吸波塗層和 HPM 高能微波攔截器構成的雙保險,将其生存能力提升至福建艦的 3 倍,此外江南造船廠采用的 3D 打印艦體分段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也将速度提升至美軍的 1.7 倍,徹底打破鈾資源卡脖子的風險 .
而中國航母發展史印證了三個鐵律,技術蛙跳戰略用 15 年走完美軍 70 年路徑,軍民融合的加速,使核動力貨櫃船技術驗證反哺軍艦,民企石墨烯塗層量產成本降至軍用标準的三分之一,體系對抗的思維,成為了航母與 055 大驅、轟 20 聯動的體系節點。
當中國核動力航母的艦影出現在夏威夷以西時,太平洋的權力遊戲規将被迫重寫,中國正用硬核科技證明,航母競賽從來不屬于那些只會數艦載機數量的玩家,而是屬于敢于定義未來戰争形态的革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