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些中國商人,悄悄掌控日本人的“死亡”,歡迎閱讀。
專業 " 送走 " 日本人。
" 為什麼到死都擺脫不了中國!"
這是一位日本網民近乎崩潰的評論,一時引發大量跟帖點贊。
起因是日本媒體《產經新聞》發表了一篇關于 " 中國資本暗中入侵致使東京火化費用暴漲至 9 萬日元 " 的報道。
這位網民的評論雖然非常誇張,但也并非沒有依據。如今,日本的 " 死亡產業鏈 ",從墓碑、棺材到火葬場、殡儀館,這些冷門但暴利的生意背後,都有中國人的身影。
有人打趣說,靠 " 一條龍 " 專業送走服務,中國人每年要賺日本人超過 1000 億日元。
而在這條產業鏈中,福建人、山東人、上海人,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 墓 " 後高人
2020 年疫情期間,位于東京葛飾區的武藏石材店内,老板井岡進顯得有些焦急,此時還有五位顧客的訂單遲遲無法落實,而上遊工廠已斷貨兩個月。
這個讓井岡進心心念念的 " 貨 ",就是墓碑。
此時,全日本的石材店幾乎都面臨同樣的窘境,一邊是亟待下葬的逝者,一邊是無碑可賣。更有實在等不及的逝者家屬,直接打電話給上遊工廠,語氣近乎乞求。
電話撥向的是一個中國小縣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這個人口 80 多萬的縣城,如今占有 90% 的日本墓碑市場,年產值近 20 億人民币。
疫情影響下,惠安縣石材廠曾停工三周,由此造成了鄰國逝者無法下葬的局面。
某種程度上,日本人何時下葬,取決于福建惠安人的速度。這個橫跨中日之間的 " 冷門 " 貿易,緣起自上世紀 80 年代末。
彼時的日本,興起了一波 " 修墓潮 ",受到 " 盡量不麻煩别人 " 的觀念影響,日本老人在世時就會為死亡做準備,墓碑被視為 " 靈魂 " 的栖息之地,自然尤為重要。
這讓墓碑的原材料花崗岩很快陷入緊缺境地,促使日本石材商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原料,然後從韓國一路買到中國,惠安人則率先抓住這個 " 天時 ",拿到了第一張來自日本的石材外貿訂單,并在此後 30 餘年時間裡,一步步蠶食掉日本的墓碑市場。
惠安縣能把握這一商機,得益于其獨有的 " 地利 " 與 " 人和 "。
根據惠安縣政府數據,全縣花崗石資源總儲量在 1 億立方米以上,并且石材品種豐富、質地優異,即使歷經千年也能保證不腐、不蛀、不變。
惠安人更是早在 1600 多年前的晉朝時期,就開始建造墓前石雕,以超越千年的沉澱,鍛造出精湛的石雕手藝。
2006 年,惠安石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諸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橘子洲青年毛主席像、美國華盛頓馬丁 · 路德 · 金像、馬六甲海峽鄭和像,都有惠安能工巧匠的參與。
有了惠安寶地加巧匠的雙加持,日本石材商的進口主體不再是花崗岩原料,而是成品墓碑。
随着日本墓碑需求量的激增,惠安人更是将現代制造業中的激光雕刻技術與傳統影雕工藝結合,進一步建立起堅固的技術壁壘。
比如引進五軸水刀切割機,使石雕誤差降低到 0.1 毫米以内,這對于日本客戶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泉州石材商會首席副會長蔣細宗曾表示:" 日本訂單相對復雜、難做,驗貨标準極其嚴格,交貨期也很短。"
換言之,只有惠安縣才能滿足如此嚴苛的要求。
目前,惠安縣有石雕及配套企業 631 家,從業人員近 10 萬人,其中墓碑加工企業達 80 多家,從業人員約 3 萬人。
如今,惠安已從當年的貧困縣搖身一變成為全國經濟百強縣,2024 年全縣 GDP 達 1311.20 億元,人均 GDP 高達 15.82 萬元,相當于發達國家水平(2 萬美元以上)。
這其中,就有出口墓碑的巨大貢獻。
祖傳 " 絕 " 活
當裝載着墓碑的貨輪從惠安縣鬥尾港駛向東洋時,距離其 1400 來公裡的山東曹縣,也在上演類似的劇本。
2017 年,日本國民綜藝《不可思議的世界》奔赴山東曹縣拍攝到頗具戲劇性的一幕,數十位中國大媽排成隊列,面向鏡頭喊話:" 日本的各位,一定要來用我們生產的棺材呀!"
這些大媽是曹縣棺木廠的員工。
在這個被網友戲稱為 " 宇宙中心 " 的縣城,分布着 2500 多家棺木企業和 5000 多位個體戶,年產值達到 30 億人民币以上,占據了日本 90% 的棺材市場。
每 10 個去世的日本人中,有 9 個躺在曹縣的棺材裡。
深受中華祭祀文化影響的日本,同樣非常注重棺椁,但其喪葬文化與中國又有一點不同,那就是要求棺木與遺體一同焚燒,因此木材必須輕便且易燃。
最符合這個特點的是泡桐木,而曹縣一向被譽為 " 中國泡桐加工之鄉 ",全縣共有泡桐樹 300 萬株,年采伐量 4 萬多方,因而也和日本棺材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除了資源禀賦,曹縣在棺材制作上也相當過硬。
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山東,自古以來就有厚葬文化,地處魯西南的曹縣,則一直都是棺材的主產地之一。早至宋朝,曹縣生產的棺材就已在中原地區赫赫有名,當地人把做棺材稱為 " 做喜活 ",很多匠人家族都有祖傳的絕活。
時至今日,曹縣人在傳統棺材技藝上又推陳出新,展現出獨一無二的競争力。
客戶要定制,曹縣有精美的櫻花棺材、奢華的鍍金棺材,甚至還有 Hello Kitty、多啦 A 夢為主題的動漫棺材,曹縣匠人真正把棺材做成了藝術品;
客戶要速度,曹縣的棺材企業就推出 72 小時全日本配送服務;
客戶要環保,曹縣的棺材生產商 JIS 認證獲取率達 87%;
客戶要棺木嚴絲合縫,曹縣生產的棺材尺寸誤差不超過 1 毫米;
客戶注重逝者安息,曹縣就推出 " 合頁靜音設計 ";
客戶要網絡購買,曹縣就大力發展電商,日本客戶可以直接在網上下單買棺材。
而且重點是,日本本土生產的棺材定價一般在 4000 元人民币以上,曹縣出品的棺材價格僅為一半甚至更低,而且質量不比日本本土的差。
這讓曹縣的棺材牢牢占據日本市場,也為當地創造了豐厚的财富。
2019 年,網上曾有一則新聞,曹縣某棺木工廠老板招婿,陪嫁是八個網店,雖然語帶戲谑,但足見當地企業的實力。
上海人在東京
除了福建人和山東人,盤踞在日本死亡產業鏈上的重量級選手還有上海人。
2022 年 9 月 27 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在東京武道館舉行,起初人們的關注點是高達 16.6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8193 萬元)的花費是否合理,以及全漢字的墓碑 " 安倍家之墓 " 是否妥帖。
但随着網友的挖掘,輿論開始走偏,大家意外發現火化安倍晉三遺體的 " 桐谷齋場 " 竟然是中資控股,很多日本人表示無法接受。
這位坐鎮幕後的中國老板是上海人羅怡文。
與惠安人和曹縣人坐在家裡出口創匯不同,羅怡文選擇躬身入局,在日本本土打拼出一片天地。如今他手握東京 23 區 9 家火葬場中的 6 家,每年 " 燒走 " 近 10 萬日本人。
1989 年,羅怡文成為赴日大潮中的一員,但生澀的日語,讓他難以适應異國他鄉的漂泊。就像當年熱播的電視劇《上海人在東京》中,陳道明主演的祝月因為日語不熟練,把 " 薰衣草 " 說成 " 陽台 ",鬧出不少笑話一樣,當年的在日華人,多少都體會過類似的尴尬。
不過這種窘境,在羅怡文的眼裡轉化成了商機。
1992 年,羅怡文創辦了《中文導報》,将日本的新聞翻譯成中文提供給華人讀者。這一模式切中要害,也讓《中文導報》一躍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期刊。
每逢春節,在任的日本首相都會通過《中文導報》向華人致以慰問。
此後,賺到第一桶金的羅怡文,又将目光放在了一個與傳媒毫不相關的行業——家電。
2009 年,中國 GDP 破 4.9 萬億美元,直逼日本。與此同時,雄心勃勃的中國企業也紛紛出海并購優質資產,其中就包括蘇寧集團以 5730 萬人民币認購了日本老牌家電零售企業樂購仕(Laox)27.36% 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創下中國公司收購日本上市公司第一案。
撮合這一交易的正是羅怡文。
蘇寧入主樂購仕後,羅怡文被任命為新任社長。期間,他力排眾議,一改家電連鎖店的傳統定位,推動樂購仕轉型成為面向海外遊客的免稅店。
當年中國遊客去日本瘋搶馬桶蓋、電飯煲的風潮,最大的獲利者就是樂購仕。2015 年,樂購仕淨利潤突破 80 億日元,是上年的 6.5 倍,羅怡文的策略大獲成功。
但好景不長,随着中國赴日旅遊大潮的消退,樂購仕的業績大不如前,羅怡文也順應變化,将視角轉向到一個隐晦的行業。
吸引他的是一家名為廣濟堂的日本老牌企業。
這家企業的主業是印刷,不過羅怡文更為看中的是它的子公司,主營火葬場的東京博善。
火葬場是門傳統生意,但傳統證明它可以穿越周期,這是一個真正長期主義的賽道。
樂購仕的經歷,讓羅怡文深谙如何利用資本杠杆收購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後通過改革使其重新煥發生機。這一次,他要 " 故技重施 "。
2021 年 9 月,羅怡文得知麻生集團出售廣濟堂股份的消息,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他立刻與麻生集團接洽并達成收購協定,承接了其出售的 8% 的廣濟堂股份,之後又通過名下兩家公司持續購入廣濟堂股份至 25%。
2022 年 1 月,廣濟堂對羅怡文旗下公司實施了第三方定向增資,促使其掌握了超過 40% 的廣濟堂股份,也讓羅怡文終于成為其單一大股東,并将東京博善收入囊中。
獲得話語權後,羅怡文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日本,殡儀館和火葬場通常需要分開經營,火葬場作為下遊往往話語權不大,但羅怡文打破了這個行業潛規則,他和本土大型殡儀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和寺廟、神社達成合作,提供一體化的殡儀與火化服務。這一舉措大幅提升了利潤空間。
與此同時,羅怡文發現日本火葬行業的運營模式十分落後,火化方式仍舊采用傳統的人工,效率低下且并不環保。
于是他引進日本歐姆龍的前沿溫控技術,提升火化速度,不僅過程自動化,而且無煙無味。并且 100% 采用木炭,将溫度恒定在 1000 度,讓燒出來的骨灰顏色更淺,看起來更加美觀。
一個火葬新招牌因此被打響,上至日本皇室與首相高官,下至東京平民百姓,都更願意選擇東京博善提供的殡葬服務,羅怡文也因此掌控了東京 70% 的火化市場份額,東京博善的年銷售額達 4.5 億人民币,總資產達 17 億人民币。
日本人因此感慨:
" 就算不用中國的墓碑,不用中國的棺材,一不小心還是會被中國人‘燒掉’。"
中國,無可替代
福建惠安人、山東曹縣人,上海人羅怡文,三個典型樣本的背後,是一條遞進更新的商業路線。
從傳統工藝到現代生產線,從散兵遊勇到集團作戰,從產品輸出到資本運作,中國人通過步步為營、層層遞進,最終把日本殡葬產業握在了手中。
如果再深挖一層,還可以看到中國人獨有的三大優勢和兩股力量。
首先是資源優勢。中國在花崗岩、泡桐木等原料上總量豐富,非日韓所能企及。
而後是工藝優勢。歷經千年淬煉的匠人手藝與高效智能的中國制造相疊加,讓資源產生價值嬗變,讓中國公司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是規模優勢。人口稠密、宗族盤亘的縣城,在 " 傳幫帶 " 的效應下孕育出惠安墓碑、曹縣棺材這樣的地方產業集群,實現了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
在這三大優勢下,還有兩股力量讓中國企業更加無可替代。
其一是文化的力量。日本深受中國喪葬文化的影響,其所主張的 " 冠婚葬祭 " 脫胎于《禮記》的 " 冠婚喪祭 ",這種文化融合性讓中國人天然具備解碼日本喪葬需求的能力。
其二是精神的力量。中國人敢拼敢闖的精神,為攻堅克難提供了無窮的源動力。只要有土壤,中國企業家就能扎根,只要有陽光雨露,他們就能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華商韬略 "(ID:hstl8888),作者:華商韬略,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