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李連傑,一個打一萬個,歡迎閱讀。
" 少時不得之物,困了李連傑一生 "
1989 年,羅維正在嘆氣,旗下出品電影《龍在天涯》市場反饋不夠理想,于是他又犯了老毛病——
對影片中的兩位 " 新人 " 主演沒了好臉色。
這兩位新人在若幹年後都成了一代傳奇。
他們一個是周星馳,另一個是李連傑。
《龍在天涯》截圖
翻閱港娛歷史,羅維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屬于 " 一手好牌打個稀爛 " 的代表。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星馳都未曾在他那裡獲得應有的發展,反而出走之後各自開創了新的天地。
其中尤以李小龍和李連傑大概對其最為厭惡,不過前者的好友林正英倒與羅維私交甚好,後來也幫他拍了不少山寨靈異片。
後者唯一可能感念的也許是《龍在天涯》拍攝時與利智因戲生情,但這一點也成了李連傑被人诟病的 " 歷史問題 " 之一。
《龍在天涯》中的李連傑與利智
時隔多年後,李連傑與前妻黃秋燕在内地因事重聚,眾人合影時二人距離不遠不近,令親歷過一段功夫片時代的人見之感嘆。
《少林小子》中的李連傑與黃秋燕
2022 年,一條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作者因感嘆二舅 " 知足常樂 " 後被質疑素材造假等遭遇輿情質疑。
今日重提,只因當時有個小朋友問:
" 如果二舅已經見識過外面的缤紛世界,他還會知足常樂嗎?"
此番話,或許也解釋了李連傑毅然出走前後的種種。
難回來時路
1982 年,電影《少林寺》成為現象級電影,該片產生的社會效應與票房成績網上都有論述。因《少林寺》而引發的功夫熱更一度成為眾多報刊雜志競相報道的新聞素材,在那個康樂活動相對單調的時代,這部電影後續產生的長尾效應吊打現在很多爆款電影。
原因無他:
貧瘠。
不只是物質貧瘠,思想也很貧瘠。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初期,國内還興起了一陣 " 出國熱 ",今人若有興趣檢索一些知名老演員的履歷,會發現他(她)們都在理論上的如日中天時選擇出國。至于動機,自然各有各的說法,如 " 學習 " 或 " 婚戀 ",然而真實内因大多與 " 震撼 " 有關:
大開國門後,各行各業在面對外部世界的精彩中沉默、爆發。
李連傑也是其中一人。
主演《少林寺》之後,1983 年— 1986 年,李連傑分别出演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和《中華英雄》等影片,但市場反響都不及《少林寺》。特别是李連傑自導自演的《中華英雄》(又名《無敵小子》,1986 年上映),我對這部電影印象極深,因為兒時确實在電影院裡看過。
故事講述了抗戰結束後,本應是民族英雄的國軍将士備受冷遇,美國大兵在中國土地上橫行無忌,欺男霸女,李連傑飾演的退伍軍人小傑忍無可忍與反派們決一生死。動作風格硬橋硬馬,還請來了歐洲拳王卻 · 柏德遜(不知為何一直記得這個名字)出演反派 BOSS,打得無比慘烈。
另外該片還有一個亮點,即李連傑在片中 " 露點 ",只不過後來電視播出版隐去了這個鏡頭。若說立意,幾乎可算是抗戰版《戰狼》,可惜生不逢時。
在整個 1980 年代,内地演員面對陸港合作的态度不似今天這般 " 溫柔 ",不只是内地,台灣在同時代裡影視劇高低也邀請香港演員擔綱主演,否則沒人看。台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就在《中國電視史》裡單開一篇專門諷刺過這一現象。
只不過相對台灣,内地演職人員在香港同行主導的電影項目裡待遇更是天差地别,包括主演李連傑尚在内地時,片酬低到難以置信。
所以今人評述過往浮雲人事,往往容易忽略客觀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因為各種原因難以表述的真實景象,但對于當年親歷者而言,苦辣酸甜唯有自知。若将李連傑比作 " 二舅 ",他定是開了眼的 " 二舅 ":
同香港電影同行眼花缭亂的動作設計相比,彼時内地功夫片總是少了幾分 " 賣相 "。加上同工不同酬、當時存在的種種問題,使他和其他一些人陸續出走。
這一走,也開辟了他的新天地。
陽關無故人
李連傑飾演黃飛鴻之前,不少人對他抱有疑慮。因為讓北派武人飾演佛山傳奇人物在大家看來有些違和。但 " 徐克制造 " 的成品最終提交了令人滿意的答卷,李連傑的 " 黃飛鴻 " 幾乎成為其銀幕化身,直到今天提及李連傑," 黃飛鴻 " 依然是其經典角色,且幾乎沒有之一(後來的《投名狀》另當别論)。
《黃飛鴻》
袁和平也公開承認李連傑的動作打得最漂亮,不過在 1990 年代初,李連傑得遇崔寶珠(2019 年病逝)亦是其在香港影壇站穩腳跟的主要原因。
此前介紹甄子丹時略論過當年他與李連傑(都是同齡人)等在那個年代身處的微妙之境:
香港動作電影幾乎被武行四大班壟斷,拳腳功夫以外,還有復雜的地頭劃分。作為外人的李連傑剛好遇到了新浪潮武俠代表徐克、程小東等,特别是徐克也願意和李連傑合作,嘗試古裝、現代不同的風格。比如《黃飛鴻》系列和《龍行天下》等。
程小東則在 1992 年續作《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李連傑飾演令狐衝倒屬平平,卻讓一直身陷轉型之困的林青霞成功破圈,更在一段時間内促使港片紛紛效仿 " 女扮男裝 ",氣得他第二年又拍了一部《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借東方不敗的嘴說出一句:
" 怎麼我不在的這段時間,江湖上出了那麼多東方不敗?"
不過此乃别篇,有機會再另行撰文。
1993 年— 1994 年,正是香港功夫(武俠)片最巅峰。連 " 四大天王 " 都有了各自主演的功夫片。1993 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侏羅紀公園》上映,橫掃當年所有港片。
美國人的視覺特效與電影工業化正在逐步吸引全世界的觀眾。
這條時間線上的洪、成與李連傑依然平分功夫片市場,李連傑在和王晶合作了《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永盛電影)的同時,還以自己的公司——正東(李連傑原名李正東)制作有限公司為主導,相繼出品了《方世玉》系列、《太極張三豐》《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新少林五祖》和《中南海保镖》等。
《中南海保镖》,可視為李連傑從徐、程的 " 威亞為王 " 逐漸回歸傳統的拳腳功夫之作。直到《精武英雄》,更是李連傑用 " 不要命 " 的打法把功夫片卷出了一個新高度,且與成龍異曲同工:
論真打實幹,渾身傷痕,李連傑不比成龍少。
若再翻看上述作品," 制片人 " 一欄中大多是崔寶珠或李陽中,這個 " 李陽中 " 還是李連傑,只是該名為金庸所起,崔寶珠則是李連傑立足于港的恩人,李連傑本人也曾表示虧欠崔太多,尤其是其後來遠赴好萊塢闖蕩時,公司全靠崔寶珠管理。
20 世紀末,李連傑正式奔赴好萊塢。在此之前,他在銀幕上穩定發揮了自己的動作水平,《鼠膽龍威》《冒險王》《給爸爸的信》《黑俠》等讓觀眾再度見證了其深厚的國術功底。
相較于與徐克程小東合作時期的作品,同時代的功夫演員裡,除了成龍、洪金寶之外,于榮光、趙文卓、甄子丹、鄒兆龍(當時名為倪星)、盧惠光、錢小豪、周比利、熊欣欣、倉田保昭等都跟他過了招。同時代的美人們如宋佳(同名前輩)、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楊紫瓊、郭藹明、鍾麗缇、邱淑貞、張敏、莫文蔚等也都和他在銀幕上溫存了片刻。
時人評價成龍與李連傑的風格十分生動:
成龍是見來了一群人吓得 " 媽呀 " 一聲,邊躲邊打,然後把他們挨個收拾了。
李連傑則主打一個 " 楞 ",來一萬個打一萬個,然後把他們全幹趴下。
坊間對二人誰是 " 功夫之王 " 也頗有議論,媒體采訪兩人時,成、李自然不屑中計,紛紛客氣兩句了事。
倒是洪金寶向李連傑示好,借用了成龍的創意讓李連傑演出了一部《黃飛鴻之西網域雄獅》(1997 年),據說成龍氣得夠嗆,打電話質問洪金寶為何如此 ……
赴美前,李連傑在港主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殺手之王》,導演董玮更是香港武行曾經當紅小生,這時李連傑已經完全融入了香港電影主流。只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内,李連傑繼 1980 年代末之後,再次面對新的選擇:
面對港片,尤其是功夫片的式微,以及其他原因,他必須嘗試尋找一片新天地。
事實證明,和成龍、周潤發等人一樣,李連傑在美國拍攝的許多影片都未能得到觀眾(中美)認可,以至于在此我都不再紛紛列舉。
外國人對李連傑的認知僅限于 " 打得很厲害 ",以至于在《宇宙追緝令》裡安排了他和多元宇宙裡的不同的自己互毆,片尾反派的 " 我 " 也是一個打一萬個,然而這個蕭瑟的身影卻顯得愈發悲涼。
《宇宙追緝令》
只身見天地
"2002 年苟于美國的甄子丹接到李連傑的邀請,李連傑說 " 速回,有戲 ",然後他就回來了,然後他在電影裡和李連傑展示了一段幾分鍾的打戲,當年媒體熱淚盈眶:
" 這是兩個人時隔多年的再戰啊!"
那部電影叫《英雄》,我們之前講過它的歷史意義 ……" 正如那篇總被「誤判」的甄子丹。
《英雄》劇照
時間線終于來到了 21 世紀初。
我認為讓過去時代裡的看似不搭嘎的人能夠走到一起的理由無非只有一個:
迫不得已。
另外再加上一個合理的背景:
大勢所趨。
就像 2008 年《功夫之王》中李連傑與成龍合作一樣,認真探究香港動作片的興衰就會發現其衰敗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當打之人已經打不動了,同時整個市場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電影新工業、綠布摳圖以及特效加成等逐漸取代了廉頗老矣的江湖兒女,盡管要承認這件事本身就很悲哀,但事實上确實如此。
《功夫之王》劇照
李連傑與成龍的合作在我看來就像施瓦辛格與史泰龍(聯合出演《敢死隊》系列)從 " 王不見王 " 到 " 相逢一笑 ":
以前意氣風發的人們,都面臨着新世紀的審視,并在審視中戰戰兢兢、負重前行。
新世紀初,李連傑主演了一部《霍元甲》(2006 年),導演于仁泰深谙商業元素,邀請了正當紅的周傑倫演唱同名主題曲,此舉也是新世紀國產電影的跨界标配,之于《霍元甲》自然算不得 " 自古爛片出神曲 ",但功夫片确實漸漸不中人意了。
與之呼應的則是《投名狀》(2007 年。陳可辛執導),它幾乎是李連傑差點轉型成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另一位主演劉德華演出 " 不像本人 " 的作品。再者《海洋天堂》(2010 年)也可視為李連傑本人首部不動拳腳的溫情作品,可惜市場反響依然平平。同年的《木乃伊 3:龍帝之墓》則成了該系列的爛尾。
究竟是時代的揀選?抑或終該走到這一步?對于很多動作演員來說都是玄學。
2011 年,李連傑似乎進入了一個輪回:
《龍門飛甲》中他飾演趙懷安,導演依舊是徐克。
《龍門飛甲》劇照
故事回到了本文開篇的羅維這個人——
1992 年李連傑經紀人蔡子明被槍殺,這是一樁港娛圈公案。
在被槍殺的前一天,蔡子明正在洽談《新龍門客棧》的工作事宜,李連傑拟出演本片。
随後,三十多年間,成龍、王晶等都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過這件事,真兇是誰,如今只能見仁見智 …… 而已。
篆刻港影歷史,有些事情同樣無法回避,今天已是耳順之年或古稀之年的人,似已對往事紛紛淡然——
與李連傑同時代的前輩和平輩,要麼歸隐,要麼作古,或者都不再口不擇言。今天的人對三十多年的事早已沒了探尋的興趣。
只是男主從周淮安變成了趙懷安,女主也從林青霞變成了周迅。
徐克,也不再是那個在電影裡借人物之口痛陳時弊的狂浪書生。
唯有我還記得," 黃飛鴻 " 站在白蓮教壇口之上時,聽聞身邊的陸皓東(姜大衛 飾)面對如痴如狂 " 扶清滅洋 " 的愚眾時說:
" 要是人人都像他們那樣,中國就完了!"。
然後 " 黃飛鴻 " 大鬧法壇,用魔法打敗了魔法。
李連傑,正在那年意氣風發。
距離他出走内地,不過數年。
回首已一生
" 紅塵多可笑,痴情最無聊。目空一切也好。"
《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中,林青霞變作流莺風情萬種,男主從李連傑變作于榮光。
同樣是前後腳的工夫,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從李連傑換作趙文卓,當年他也風華正茂。
另一個人物則追随李連傑的腳步默默離開,他是出演《黃飛鴻之獅王争霸》裡 " 趙天霸 " 的趙箭,在香港學習一段時間後返回内地,成為張紀中的御用武指。
《黃飛鴻之獅王争霸》中的趙箭
此後,吳京、謝苗、蔣璐霞等都在香港待過一段時間,然後折返内地開始各自新的旅途。
香港功夫(武俠)片不 " 養 " 人了。
2024 年,甄子丹終于也在《誤判》裡說:
" 我老了,打不動了。"
随着 2009 年經濟飛速發展,内地演員在合作中有了平視的資格,某書上許多當年炙手可熱的港星紛紛入駐,他(她)們也學會用内地的網絡流行語修飾視頻,比如 " 家人們誰懂啊?"" 親們來看看 "……
此一時,彼一時。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言不虛。
只有經歷過改開歲月初期的人,依稀記得低人一等的往事。
三十多年後,李連傑與黃秋燕重逢,席間所言何事不得而知,只看到兩人合影距離不近不遠。
三十多年後,李連傑再現某商學院座談,精神矍铄,思維清晰。
關于他與成龍誰才是 " 功夫之王 " 的話題已被遺忘,畢竟他們後來選擇的也不同。
我再看到他時,亦是感慨萬千: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包括思想。
大多數人都沒有預見時事的能力。
唯有 "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 " 的道理亘古未變。
今天看到的人和事,或許再過若幹年後去評價更客觀一些。
1982 年《少林寺》上映,以今天的理解從主創到主演也許都該富得流油,但在當年,真的未必。
李連傑,也只是得見外面世界後精神内耗的 " 二舅 ",和你我并無區别。
我們很難對一個人輕易定論,因為人都是復雜的,名人也不例外。
故此,只能用一段感性的文字作為對他的暢想:
當 19 歲的李連傑遇到 62 歲的李連傑時,他會問他什麼呢?
" 你這一生的出走?所獲幾何?"
" 是 …… 大概 …… 也許,最終都淡了。"
無論歷史如何輪回,古今人物貴賤不論,皆都是——
少時不得之物,終将困其一生。
作者 / 摸金校尉
編輯 / 小白
排版 / 板牙
出品人 | 總編輯 :譚飛
執行主編 :羅馨竹